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罗文章  页数:269  

内容概要

  新农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造就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相衔接、反映时代要求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总体任务。《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就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方法论、基本向度,以及公共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道德建设和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视角独特,论证精当,是一部研究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力作。

作者简介

  罗文章,男,哲学博士、研究员、教授,长沙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曾在县委组织部和农村基层工作多年,担任过乡长和乡党委书记等职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论第一节 乡风文明: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一、“乡风文明”的提出二、“乡风文明”与新农村道德建设第二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必要性及其价值一、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必要性二、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主要价值第三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的理论背景及方法一、理论背景二、方法与结构第二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方法论问题第一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根本目标三、与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第二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方法论问题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问题二、先进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问题三、破立结合、以立为本的问题第三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向度第一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价值向度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农村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二、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向度第二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历史向度一、由依赖性道德转变为自主性道德二、由封闭性道德转向开放性道德三、由一元道德转向社会主义道德为主导的多元道德第三节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社会向度一、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二、培养文明理性的社会习俗第四章 新农村公共道德建设第一节 公共道德建设:农村公共生活领域拓展的必然要求一、农村社会政治结构的调整与变异二、农村公共经济生活领域的拓展三、农村公共交往空间的扩展四、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第二节 农村公共道德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基础问题二、结构问题三、教化问题第三节 农村公共道德建设的要点一、推进熟人道德向公民美德转换二、确立现代公正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三、引导农民树立民主法制观念第五章 新农村职业道德建设第一节 农村职业分化与“业态道德”的建构一、农村的职业分化二、农村“业态道德”的建构第二节 农村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点一、加强“官德”建设二、加强“商德”建设第三节 培养农民职业道德素质的着力点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二、培养积极的敬业精神三、强化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确立职业纪律意识第六章 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第一节 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及其引发的道德危机一、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二、农村家庭关系变迁引发的道德危机第二节 构建和谐家庭: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构建农村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二、新农村和谐家庭的基本内涵三、积极推进农村和谐家庭建设第三节 弘扬优良家庭道德传统,塑造现代家庭美德一、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二、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契合三、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第七章 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第一节 提升农村党政组织和自律性组织的道德建设功能一、强化农村党政组织的道德建设功能二、培育自律性组织并发挥其道德建设作用第二节 重构家规家训和乡规民约一、重建家规家训二、重构乡规民约第三节 改进农村道德教育一、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二、创新道德教育的形式第四节 完善农村道德评价机制一、我国现行农村道德评价机制的特点二、乡村道德评价机制的完善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引论  新农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新农村道德建设,是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造就“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为新农村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新农村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如何结合农村实际实施新农村道德建设工程呢?这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一节 乡风文明: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  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中,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现在中国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根据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往往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中心一边缘”、“支配一被支配”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还是毁灭,衰败或是复兴,遗弃抑或重建……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这一‘哈姆雷特’式的难题。”随着工业文明的出现,与传统农业文明密切相关的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尤为突出。农民之所以成为“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因为他们无法自由选择身份和职业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我们不应避讳而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实际上,“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与制度和结构密切相关。在这种意义上,社会应该充分理解农民作为“弱者”对命运的抗争,也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安排来改变农民的结构性贫困。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这种改造和提升的伟大战略举措。  一、“乡风文明”的提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策略,也是对传统农村政策的变革和发展。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在我国制定“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在1982年、1983年、1984年的三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在1987年中共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5号文件中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跟以前相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它既从根本上区别于上个世纪30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人立足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乡村建设实验,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城乡二元对立格局下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形式,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这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发展理念,它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建设目标,既要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现代农村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内容涵括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目标要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出了精神文明的目标要求;“管理民主”则着重从制度文明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制度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和重要方面。它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建设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精神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风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创造有利于农村和谐的公共空问,将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乡风文明”内涵丰富。从历史传承而言,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从内容看,乡风文明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从社会管理的层面看,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农民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经济的多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不尽如人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价值观念的落后、乡风民俗的陈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制约着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使“乡风文明”的建设要求凸现出来。  二、“乡风文明”与新农村道德建设  乡风即乡村社会风尚或乡村社会风气。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它是指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或社会文化的差异而造成酌特定乡村社区人群相沿积习的观念形式和行为方式,是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的观念、信仰、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风气虽表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但如同自然界的“风”一样,观之无形,听之无声,其实质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乡村社会风尚的形成取决于该乡村社区的历史传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教化等因素。它一旦形成,就会对该社区内人们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制约人们以何种态度对待生产劳动,以何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以何种观念组织家庭生活和进行人际交往。乡村风尚的传播也是一个相互模仿、自发重复的过程。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历代相传、代际承继的历时态方式;另一种是当时社会迅速流传开来的共时态方式。前者大多采取言传身教的代际教化方式,后者多通过暗示、模仿、认同的传播方式来实现。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讲的“乡风”,是指符合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乡村风尚,而不是一般的乡村风俗或道德习惯。“风俗”通常是指在特定地域或民族中相沿积久形成的习惯,而“风尚”则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诉求。因此,乡风即乡村风尚有正负取向,对立的乡村风尚总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的。它所表现的乡村习惯和村民行为方式有进步和落后、文明和野蛮之分。文明的乡风有利于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思想状况;而愚昧落后的乡风则会降低乡村居民的思想意识水平,致使乡村社会出现无序和混乱。新农村道德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形塑一种文明的乡村风尚。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