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

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林海音  页数:2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林海音,台湾著名作家,以《城南旧事》等作品享誉文坛。林海音,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孤,不久即随家人回到日本侵占下的台湾。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又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她深切地眷恋着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称在北京度过的二十五年时间,是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高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 着铃铛的骆驼……这些影像都给了她创作的灵感。    摄影师沈继光先生愿意陪伴作者再走城南,用镜头去收拾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陇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还有屋顶上闲置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书籍目录

冬阳童年 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后记收拾残片——陪海音先生再走城南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童年在北平的那段生活,多阗居住在城之南——旧日京华的所在地。父亲好动到爱搬家,绿衣的邮差是报告哪里有好房的主要人物。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 

编辑推荐

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除了再版无数次的小说版外,1985年,《城南旧事》在中国大陆搬上银幕,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章”、第十四届“贝尔格勒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等多项大奖。  儿童绘本版《城南旧事》由当今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水彩画家关维兴,运用优雅诗意的风格和穿透人心的独到技巧,将创作的图画全然融入故事的情节。画中举凡服饰、器物和建筑,考据详实,没一点随便或含糊。人物细致的表情、光线和空气的律动、圆熟丰美的调子,使文图呈现无懈可击的呼应。绘本《城南旧事》甫出版即获选1993、1994年“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1993年“布拉迪斯国际插画双年展”以及1994年“加泰隆尼亚国际插画双年展”。  从小说到电影,从成人书到儿童绘本,《城南旧事》是故事、是梦幻,读时仿若音乐,轻轻扣动人心,字里行间所隐涵的深意,更令人撼动,久久不能自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南旧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城南旧事
  •   配图版,印刷质量一般,但纸张材质不错
  •   正版,全新,值得好好阅读,有很大的收益!
  •   同学推荐度好书
  •   别人推荐的,打算有空读一下。
  •   正版书籍,字迹印刷清晰
  •     很早就知道“城南旧事”这个词,但并没有认真想过它是一个词还是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只是隐隐绰绰地觉得这个词很美,很有意境,于是在心情怅惘的时候拿来用过,在孤芳自赏的时候独自回忆过……
      
      直到现在,偶然看到了这本书,赶紧借回来看看。才明白,原来这是一本关于童年,关于老北京的书。
      
      在作者林海音的笔下,老北京四合院的生活跃然眼前,拨浪鼓清脆的声音就回响在耳边,书中的人物也仿佛就是生活在隔壁的左邻右舍。那个似疯非疯的有酒窝的女人,那个可恨可怜的入室窃贼,那个善良可悲的保姆妈妈……
      
      原来老北京的生活是这样子的!怪不得余光中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的贴切啊!
      
      城南旧事,那么真切又那么遥远,仿佛只是我们午后做的一个短暂的清梦!梦醒之后,似有若无……
      
  •      林海音,小名英子。《城南旧事》类似于自传,林海音在移居台湾前曾在北京居住,对北京生活难以忘怀,因而城南旧事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老北京色彩。缓缓读来让人倍感温暖,大概是因为往事不可追,从文字之间汲取的城南印象才如此珍贵。
       书包含《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孟珠的旅程》和《晚晴》
       《城南旧事》包含三个故事,一个痴痴等待的疯女人,迫于生活的小偷,奶妈宋妈的丈夫黄板牙。以少年英子的视角看待那个年代的沉沉往事。
       “我口袋里有一块滑石,可以在砖上写出白字来,我掏出来,就不由得顺着人家的墙一直划下去,划到我家的墙上。“年少的时候总觉得光阴漫长,一个粉石一直滑下去就想着能滑到地老天荒。而今再思忖,能随心所欲真是一种奢侈。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不同的印记,我会记得白墙黑瓦,会记得一望无际的油菜田,记得下田插秧时乌黑的脚丫,那我所曾经的经历,我的童年,我的孩子恐怕难以经历。正如我看此书时所感受的那样,英子的单纯是我年少时远远没有的,我当然不会相信一个疯子的话,不会和陌生人说话,不会热烈的相信世间的美好,真的,有的时候我觉得我去相信一些事情,完全是自己强迫的,因为只有相信,才能拥有生活的动力,那么我相信的动机本来就不单纯。
       ”妇女解放很多地方都使婚姻更加困难,从前做妻子的将就丈夫,但是丈夫却不必将就妻子。妇女有她自己的个性与权力,如今许多妻子根据这个理由,过了某个程度,就不肯拿自己去将就丈夫;而在男子,仍企求从前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方法,不能了解为什么他们应当完全将就女子。“由此到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双方自然都认为无错可言,看《婚姻的故事》的时候,正好赶上文马姚事件,对此不做评判。
       ”研究心理变态的,一定可以指出来,姐姐对弟弟的关心,不只是爱护幼弟的情感,而是无形中有了爱情的成分。“所以以后不要嫁给只有姐姐的男子,风险太大。
       ”常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因为有了才,就有思想,痛苦跟着也来了。七姨读了一些书,才子佳人的故事充满在她的思想里,相形于比较之下,就有了自怨自艾的心情。“大概是书读多了,思想开阔了,反而没有从前快乐,但是早已踏上这条不归路啦~~~~
       ”我常常在想,一个人的一生,怎样才算有意思和没意思?少女时代也许最有意思,不管她是不是读过书,总会幻想和期待着一个理想而美丽的将来。但终身的幸福系于别人的转念间时,她就得信服‘认命’的宿命论。她一定要觉得她应当是这样,就是这样,不能反抗。如果她怀疑或不甘,为什么这样?凭什么这样?我偏不这样!她的痛苦就来了。“现在觉得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经历了一些人事之后,方知世事难料,情有可原,向现实妥协未必不是好事。
       ”道德是没有标准尺度的,我觉得它与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是观念的程度左右着道德的尺度。“所有道德这种事,怎么可以仅凭一家之言呢?
       ”现在的婚姻还有一个困难,最能体贴爱情价值的人,尤其感觉这种难处。爱情要自由而自然,才能滋长,要有职责的意思在里头,爱情就容易毁灭。假如向你说,你的职责所在,应当爱着某人,那包使你恨他“源自罗素的《婚姻与道德》,以后结婚了记得看。
       ”大家庭的崩溃,也是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而造成的人情淡薄的现象之一罢了。“所以现在以小家庭居多,三口之家很普遍,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庭的凋落,变得更加自由,但个中的情意越来越淡。
       ”她们哪里知道,这一代的恋爱婚姻自由,是由上一代的不幸者付出了代价得来的呢!这个代价是太高了,可惜的是许多人没重视自由的可贵,而自由就被滥用了。也许是得来得太容易的东西,就不足珍贵了。可是同样的,新的一代,也有新的婚姻悲剧就是了!“古时才子佳人的故事有之,听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亦有之,个人都有个人的命运罢了。
       ”在中国的情形是这样:如果有一个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别人暗地告诉他的太太,劝她要注意自己的丈夫;但是如果一个太太有了‘不轨的行为’,就没有人肯告诉那做丈夫的人,因为那对于男人是最最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一语中的
       ”灭孤灯,听细雨,忆从前快乐光阴,旧时堂宇静无人,灯光已灭花冠久谢,空余顾客自伤神。“《常常在静夜里》
       ”爬山像人生,看来是走了许多崎岖的路,冤枉的路,但终于爬到山顶。“
       "阳光,婴儿的笑,幸福的婚姻,是金钱买不到的,但是不用金钱反而能够得到它们。"
       ”我们是成年生活在陆地上的普通人,还对于他们,也许有不同些吧!我知道出海打鱼的渔人,在回到岸上后,就常常会把乘风破浪得来的辛苦钱,一大部分花在酗酒和赌钱上,这种人性的造成,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生命度过极度紧张和危险后,潜意识的报复举动。“
      
      《城南旧事》完
      
      
  •      在书店翻到《城南旧事》是夹杂在一片有着花里胡哨封皮新生代作家的书堆中,显得那么朴素,可是书名却似曾相识。
       《惠安馆》是第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疯女人”的故事。对于人人敬而远之的疯女人,小英子却不怕,不光躲着大人去找她,还心心念念帮着找她的“小桂子”。孩子的想法总是那么单纯,她只是喜欢秀珍身上的香味,喜欢秀珍为她编辫子,只是想着给秀珍拿路费而拿了妈妈的金镯子,只是想着让找孩子的母亲和找亲生妈妈的女儿重逢。当秀珍看着那块脖后的青斑,认出了妞儿就是她的小桂子,我以为故事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却没有想到,在小英子昏过去醒来的时候变成了另一个结局,秀珍这个“疯女人”偷了英子家的镯子,拐走了妞儿,并双双丧生在铁轨之下。我像是和英子一样,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梦中该重逢的人重逢,该实现的梦想实现。
       《我们看海去》让我确定了《城南旧事》的基调原来到最后是伤感的。“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记得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问爸爸,坏人会想电视里面那么坏么?爸爸说,会比电视演的还要坏。小英子不觉得他是坏人,只知道他是答应跟小英子一起看海的好朋友,是辛苦工作供弟弟读书的好哥哥,是送给她礼物的神秘人。也许小孩子的视角更加单纯,“偷东西”是为了“供弟弟读书”,那么这个就不算坏人,可是我们都知道,无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结论都不会改变的。
       《兰姨娘》算是最好结局的一个了,相爱的人在一起,不论背景,不怕未来的艰辛,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下,只有彼此。
      如果说前面几个离开小英子的人都是生命中短暂的过客,那么《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宋妈和爸爸的离开就是一辈子也无法抹去的烙印。即使是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乡下和城里还是有明显的差别,要不然宋妈也不会撇下自己乡下的孩子,去城里帮别人照顾一个又一个孩子。可是当宋妈以为除了不时想念自己的孩子以外,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细水长流的时候,命运却告诉她,儿子死了,女儿被卖了。人毕竟是血浓于水的生物,即使别的孩子如何爱她依赖她,也是不够的,这就是母亲。而对于女儿来说,在爸爸离开的那一天,女儿真正长大了。
       人的一生,会来来往往很多人,这些人教会我们善和恶,爱和恨,快乐和伤痛,回忆和忘却,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成长。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伴随着这首凄美婉转的《送别》,听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她笔下的童年旧事宛如一幅副记录画面浮现在眼前。
       听完了广播版,觉得还不过瘾,就买了书来读。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女士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了她3岁到13岁的在北京的童年时光,因为居住在城南,写的有事小时候的人和事,所以取名叫《城南旧事》。本文语言朴实流畅,毫无华丽辞藻的堆砌,以一个10来岁的儿童视角来记录陪伴她成长的、又一个个离她远去的那些亲人、玩伴和朋友。
       书中主人公最后都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读的过程中会有难以忍受的悲痛和辛酸,听广播版本又会根据内容加进一些插曲,用得最多的就是《梁祝》和《送别》,悲伤的文字配上哀婉的音乐,让人不自觉的随着小英子进入到她那快乐又悲伤的童年时光。
       本书有五个小故事构成,最后又加上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第一个是《惠安馆传奇》。那时3岁的小英子刚从日本回北京,住在城南的一个小胡同,胡同有一家惠安馆,里面住的是从惠安到北京读书的穷学生,故事就围绕着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展开。秀贞与住在惠安馆在北大读书的穷学生思康相恋并生下一女小桂子,思康回家探望病重母亲一去不返,家人在小桂子出生后就把她扔到了齐化门,秀贞想念思康和小桂子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子”。可是小英子却不这么想,扎着油松辫子,一笑就有两个小酒坑的秀贞怎么能是疯子呢!井窝子的妞儿是小英子的玩伴,又是小桂子,书里面写到这两个人的时候小英子总会迷糊,分不清秀贞和妞儿,因为他们俩有扯不断的联系,很多细节都暗示着小桂子是秀贞的女儿,脸上的涙坑、尖尖的下巴、齐化门、还有身上的胎记。故事的最后是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踏上火车去寻找思康三叔。原本以为是个美好的结局,可是秀贞和妞儿却在上火车之前死了,这里在小英子大病一场清醒过来后看到金镯子和小手表里有暗示。
       《我们看海去》,秀贞和妞儿不在了,小英子的生活却还要继续。英子搬家了,也上了小学。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有喜欢的课文: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年幼的英子没有见过大海,分不清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还是从蓝色的天空上升起来,也分不清大叔是好人还是坏人。说他是好人,他却偷了东西;说他是坏人,他又艰苦的供着弟弟读书。大叔对聪明真诚的小英子很信任,英子却无意中“出卖”了他,英子在他被抓的时候躲在门里面哭,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看海了。
       兰姨娘是爸爸朋友的姨娘,暂时住在英子家。起初英子还是很喜欢兰姨娘的,偶然一次看见兰姨娘与爸爸做出的不合适的行为对兰姨娘产生了厌恶。继而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成了一对,机灵的小英子哟,多么惹人疼爱。爸爸在兰姨娘和德先叔离开后,很是伤感,小英子就问爸爸要不要吃豆蔻,英子又开始同情爸爸了。
       第四个故事是《驴打滚》,奶妈宋妈把小栓子和小丫头子留在老家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本来过得还希望接小栓子来北京上学,最后得知儿女都不在了,宋妈的支点也塌了,无奈只得回家去,又一个人离开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是最后一篇,爸爸因为喝酒、抽烟染上沉疴,院子里的夹竹桃和石榴因为没有爸爸的照料长势也大不如前。英子的小学生涯也到了尽头,毕业典礼,英子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代表班级去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可是爸爸却没能来,爸爸把责任给了英子,因为她是最大的一个孩子。花儿落了,爸爸不在了,小英子也长大了。
       秀贞、妞儿、不知名的大叔、兰姨娘、宋妈、爸爸,他们都是给小英子留下美好回忆的人,却又在不经意间离开了。经历了离别之殇、成长之痛的小英子,也在一天天的长大,童年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被她记录下来,记在了她的心里,记在了她的《城南旧事》里。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就像一条条小船,本来有很多小船陪着我们一起向前,中途却因为一些原因分道扬镳,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忆。
       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请珍惜当下的时光吧,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     不怕丢人,《城南旧事》。在我阅读前从来未曾知道还有这么好的一本书,偶然的机会,手机下载了懒人听书APP,随便刷刷看,听了第一句,并觉得这是我那段时间想要的东西,那个格调叫醒了我沉睡心里很多年的事情,萌生了谢谢小时候事情的想法。
      
      1.这是一本干净的书。
      
      所谓的干净,此处特制我自己的个人体验,看完励志书,我多像打了鸡血想马上去做上下蹲,去跑步、去背单词、去给爸妈打电话说这些年来一直很爱他们,甚至觉得不轰轰烈烈去改变都罪该万死.......。
      
      而这本书像玉渊潭公园的微风细雨,她不紧不慢地倾诉,让你跟着她的脚步去聆听,去回忆。你总想知道,为什么妞又哭了,英子碰到的那个墙角的男人是干什么的,你甚至开始担心,他是坏人么,会伤害英子么;英子的母亲怀孕后父亲貌似有些怠慢,我心里也跟着着急。 她让我忘记了眼前的任务是挣够房租,去完成那些PPT,去整理表格,把我打回到和小伙伴捉迷藏、讲悄悄话的原型。而这 ,是多么美好难得的时光啊。
      
      2.这是一本美好的书。
      不知为何,我看完这本书后,第一个想法是跟某个人分享。他是一名木讷、憨厚的理工科博士,我不确定他能否在整理了一天数据后有时间看完。可我想把这种阅读的时候放松、欣喜的感觉复制到他身上。甚至,我还想说,我和英子在有些方面好相似。爱为朋友两肋插刀,好奇,情感细腻。如果他能了解这些,我愿意被更多的单词的。
      
  •     《城南旧事》这本书早有耳闻,而真正去读,却是在一个不经意的下午,走进西单附近的三味书屋,随便翻看的时候,先是看到了这本书,却没有打开,旁边有本其他的书,已经忘记了书名。后面写着,如果你有女儿,一定要给他读《城南旧事》。读给孩子,也读给自己。看完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放下手里的书,拿起那本不远处的《城南旧事》。
      
      
      英子是个可爱的姑娘,她和我们一样,童年的时候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当大家都纷纷躲避会馆门前那个疯女人秀贞的时候,英子却说喜欢她,并且每天都去秀贞家里玩,有时候还陪秀贞一起打扫房间。后来她了解到秀贞还有个孩子,叫做“小桂子”。再后来英子结实到一个小伙伴妞儿,妞儿也在胡同里住着却经常遭遇家庭暴力。英子可怜妞儿,却帮不了她任何。而后英子发现,妞儿居然就是英子口里所谓的小桂子。她跑回去偷了妈妈的簪子给秀贞,让他们去找小桂子的爸爸。后来的故事随着英子搬家就不得而知了。童年的时候,我们都是这样,不光自己单纯善良着,还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保护着我们爱的单纯善良的人。
      
      “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童年就是这样的,会不由的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英子讲述的童年的事,我们读着,却像是我们也又将整个明媚的童年,回忆了一遍。小时候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家养了两只鹅。记得有一次隔壁邻居送来了一筐梨,我发现鹅特别爱吃梨子的皮,为了看鹅吃梨子的皮我就一个接一个的削梨子,吃了一下午的梨子。现在回忆起来,还能记得那天明媚的阳光,还有对视着吃梨子和梨皮的鹅和我。
      
      英子毕业了,英子的父亲却去世了。时光,给予了我们很多,也带走了很多。读城南旧事,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旧时光,而这些过去的日子,似乎就像英子童年里的妞儿,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带着这些珍贵的,一生仅有一次的回忆,且行且珍惜。
      
  •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读小学,那天是特别晴朗的一天,电视里是张丰毅还很年轻平滑的一张脸,还有英子水汪汪的大眼睛。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是这个电影,只记得有草地,有张丰毅低头和英子说话。当时害怕地想英子千万不要被坏人拐走。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部叫《城南旧事》电影里的镜头。又过了几年,我草草读了文字版,直到前些日子准备往kindle里塞些书,看到了下载列表里有《城南旧事》。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英子后来长大了吗?竟然统统不记得。于是,又重新看了起来。
      
      篇幅很短,基本上是在去学校的地铁上看完的。今天来学校上课,下课之后想起还剩下的最后一部分,就索性一口气看完吧。
      可看完之后,坐在图书馆里想哭哭不出,心里有感动还有说不出的酸楚。
      
      高中的时候喜欢看用词造句特别出彩的文章或书,觉得作者特别会“写”,那些搭配怎么我就想不出呢?
      后来高考完,去香港,在一个靠海的学校里,没事儿就去那个特别大的图书馆找书看,那个时候开始看香港本土的一些东西,慢慢的就又换了口味。过了一年,来了新加坡,看书的时间少了,整天画supply,demand线,算利息,分析公司财报,人都少了一些灵气,多了几分铜臭味。再选书的时候,要么就是急功近利的要找一些和专业搭边儿的,要么就是一些不痛不痒细细想来其实毫无底蕴难登大雅之堂的口水书。
      大三寒假回家,在我爸书房待了一个寒假,把他藏了十几年的旧书翻出来看,《百年孤独》,《莫泊桑小说集》,还有类似于文学史、文学评论的一些。我爸说,看书要看那些经久不衰的,也要多看几次,每一次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
      
      这第二次看《城南旧事》,看完之后除了勾起自己童年的往事之外,更叹于林海音处理情节的技巧。其实不能说是技巧,在林海音心里应该是有那样的一种情结,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回忆往事,天真俏皮的语言里牵扯的是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孩子看到的,和经历那些事的当事人,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英子只有一颗单纯的心,她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她只相信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等那些故事快走到结尾时,不尽人意时,英子心里除了纯粹的难过之外,大概没有其他的了。
      
      到最后一篇故事,光看题目就足够让人落泪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作为家里的老大,英子是学校里的好学生,是家里懂事的小大人。对于她来说儿时的愿望-毕业时作为学生代表-实现的时候,爸爸却无法到场。这种遗憾就是对英子整个童年做的一个了结,而那一段一段的故事,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成为了英子童年最珍贵的回忆。好在,这段童年没有被揠苗助长,虽然那些故事很复杂很黑暗,可英子回忆起来还是带着童年无法抹黑的闪亮和纯净。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秀儿,无论年龄长幼,都是英子童年最好的玩伴。
      
      看到最后英子特别镇静准备去医院的时候,突然想到《卑鄙的我2》里那个尖鼻子老爸对要睡着的阿格蕾丝说:never grow up。
      
      25岁的我终于明白,成长是我做过最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     之所以买读库版的城南旧事,完全是因为读了一篇讲座稿(http://site.douban.com/210084/widget/notes/13304480/note/322012138/)。为了买书,还专门注册了一个读库账号,忍受了不怎么样的购物体验,按定价付了款。不过这书确实值得,既值那个价,也值买它看它的时间精力。林海音的作品赋予这书的是精神内核,而编辑的职人精神则为作品塑造了与精神相得益彰的身体。
      
      五个故事,两个故事是男性主角(小偷和爸爸),三个故事是女性主角(秀贞、妈妈/兰姨娘和宋妈)。几乎全是悲剧,但男女有别。男性的悲剧说是咎由自取也不为过,女性的悲剧则全是因为“形势大过人”。故事里的四个女人出身迥异,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她们的命运却相同地无奈。秀贞为自由的恋爱疯了;宋妈追求经济的自主,却因为孩子绊了个大跟头;妈妈甘于做牛做马做生育机器,但如果没有英子的帮助,却恐怕连丈夫也守不住;兰姨娘几乎是故事唯一潇洒来去的人物,不过,谁知道“娜拉出走以后”是什么样呢。作者说这书讲的是离别与成长,我看到的却真真切切的全是人对人的压迫。或许,成长只来自亲眼所见、亲身所受的痛苦吧。
      
      在读书过程中,本有做些考据的念头,翻到附录的地图和名物考才发现编辑早已经想到并做得那么细致。这着实算是意外之喜。当然,要是把地图挪到全书最前面就更好了,至少我就不用第一遍读的时候上网查地图了。
      
      最后,挑出来吐槽的是插图。画画这位老爷子或许是位出色的画家,但绝对是不合格的插画家。插图的内容与文字内容多有冲突,所以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找不同”也成了家常便饭。实在不明白,既然能考据那么些资料把画画得那么写实,为什么不能遵循书中明摆着的细节呢?
      插图错乱的例子:
      第一册:
      p32-33:明明是早春的场景,却出现盛夏才开的喇叭花和蜀葵。
      p68-69:故事里思康住在只有两间小房的堆煤的别院,图里却是正院的厢房,这环境怎么可能私通款曲?
      p88:胎记位置错了。
      第二册:
      p8-9:原文明明说男孩是在街上踢球,怎么就进了荒废的院子呢?这样哪还用英子捡球。
      p19:您好意思说这人是浓眉厚嘴吗?
      p26-27:和平门开凿时是两个门洞,城墙外还有护城河,肯定不是图上这样子。
      p71:不止这一处,所有插图里爸爸都戴眼镜,可爸爸要真是戴眼睛,兰姨娘怎么会称德先为“四眼狗”?
  •     哪些和你说等你长大了,我们去怎么的人,现在还在你的常用联系人里面吗?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已近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是不是跟我想的一个样。
      看小说里的英子我总觉得是在写你,聪明、善良、很听妈妈的话。那些奇怪的经历我在猜你的小时候有没有也遇到过一个“疯子”还经常和她一起玩,有一个漂亮却不被爸爸妈妈喜欢的小伙伴,我知道如果是你一定会把自己的小钻表和妈妈的金手镯偷了送给他们去帮助他们。
      不知道你会不会也遇到一个败光家业为了给次次考试拿第一的弟弟出洋念书的小偷,但是我知道他要给你一串玻璃珠你一定会也一样跟他说妈妈说不能要陌生人给的东西然后拒绝,并且对他的故事充满期待,看到他被抓你一定也会为他难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粑粑出轨(不要打我哦~谁让粑粑那么帅),如果是,我猜你一定也会跟英子一样的为妈妈难过不知道怎么说而很伤心的哭泣,而且你一定也会想出撮合四眼狗叔叔和小阿姨的好办法,你是那么机灵。
      英子陪宋妈一起去找他的丫头子让我想到了你对奶奶说:奶,你坐会,歇歇再走,刚爬的六楼,还有英子如果有机会也一定会象你一样一周去看一次宋妈,买些老人家喜欢吃的东西,桃酥还是什么。
      终有一天你会被逼的硬闯过去,变成一个大人,粑粑也不再能庇护你,不再会你到到哪里都要帮你张罗好,我好不希望有那么一天,但是有些事情终归会来的。
      就像爸爸的花落了
      英子就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小女孩形象,和你一样。
      而我的那些童年故事呢,他们都去了哪里?
      我也想不出来,那些人呢,他们有的在qq里,有的不见了,但是我却不知道该和他们说些什么,我更不敢去找他们一起玩耍,我好害怕相对无言的尴尬。
      我知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哪怕是蹩脚的作家,因为我对世界太没有兴趣,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小朋友,希望以后我们的小汤包们能像英子像你一样的善良诚实,机灵和对这个世界充满爱与好奇。
  •     DK-8门票六哥随包裹送的,很惊喜
      周末北京依旧霾,打开这本温暖的书
      使得时间很快流过
      童年总是埋藏在心底最融暖的记忆,每每提及,不禁一股暖流
      很轻松,不算舒心
      独自叙述者自己经历的童年
      恩,是的,经典总是能够触动人心
      刚开始会以为是大块头,怕看着吃力,慢慢的,希望看的慢些,再慢些,听她讲更多的故事,也许这也是经典的魅力吧,意犹未尽
      
      力荐
  •      看这本书是个偶然事件,不对,应该是我看每一本书都是偶然,感谢作家们的劳动成果,带给我领悟和成长。
       这本书是林海音女作家写的,故事内容有真有假,参杂着她的童年记忆,和对童年印象的描绘。她说: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她写故事时一个一个自然而然的写出的,没有刻意塑造。我觉得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给人带来了亲和感,不矫情,也不造作。有时,它会像一个年迈的老者,带着慈祥的笑脸给我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生活,每一段记忆都是人生。因为它简朴的言辞,清晰的描述和一种带给你温暖的感觉,让我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放弃和停止去读完它的念头,这是它的魅力和成功。
       惠安馆,是开篇故事,也是最长的一段文字叙事。当时社会人民的无知和冷漠,社会传统的封建和狭隘,才造成了对秀贞“疯子”的称呼,还有那避而远之的行为。人们的闲言碎语也让秀贞的家人压力重重,人言可畏,有时候让人难以想象它的恐怖。小桂子或是妞儿与母亲秀贞的悲剧,在英子这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视角中呈现出来,带着不解和六七岁孩童的思维去思考,更让读者去深思这样类似的社会问题。英子对这些事情的观点从不带有绝对的对与错,不会强硬塞给读者某种观点。这样的叙事方法让人感到舒适,也给人更大的抒情空间。
       我们去看海,比较击中我的泪点。生活的无奈,使一个人去做贼。那个蹲在草丛与英子聊天,鼓励英子读书的贼,却因为英子的单纯,而露了马脚,被抓走。英子一直记得贼和她说好一起去看海。然而,作为半带回忆录形式的这本书,作者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贼,更别提看海,这般现状,今非昔比。让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啊!
       三姨娘的那个故事,有点顽皮,但又不失真。人生呐,真是一出戏,如梦,如真。
       驴打滚儿,主要是写英子家保姆宋妈的悲惨人生的。当然,故事的表现并不煽情,悲惨人生是我自己给宋妈的概括词。
       最后一个小故事,父亲的花儿落了。作者描述父亲用了很多形容词,和几句话写成的事例,悲痛感驱使人去记录出的东西往往不能达到真意。这节故事,短暂,也没有太多评论,或者心里直白。父亲死去,正式为英子的童年画上句号。小学毕业并且作为长女的她,开始成为小大人,要去承担家的重任。这样的童年尾声,让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城南旧事》里面每一个故事里的人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离开了英子。路人是英子的过客,同样英子也是城南昔年往事的过客。然而今天,过客的故事变成了文字烙印在了纸上,和每一个读者的脑海里。
       我们又成了当下的过客。
  •     我读的应该是浙江文艺出版社97年出版的版本。或许是小时候唱过“长亭外,古道边...."也或许是因为常听妈妈讲英子的故事。我的确很喜欢这部小说。
      我是很想为她写点什么的,可是写了又删,反复几次以后,我竟不知道怎么入手了。记忆里面英子圆润的脸颊,带着甜甜的笑,穿着厚厚的棉袄在北平旧旧的街道间穿梭着。经过了骆驼的商队,看到了疯子的笑,听到了妈妈的呼唤......小朋友都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好奇心又被满足感满满的填充着。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童年。
  •     发表时间:2012-02-01 21:06:03
      
       这本书很薄,看一遍基本只要一个多小时,但是在那种阅读的过程中,仿佛把你带回那个充满老北京气息的年代,甚至在脑中能拼出那小巷,那四合院,那邻居间的流言蜚语的画面。林海音出生在日本,童年和青年时期在北京度过,之后在台湾度过大半生,可她笔下的人物既有着老舍的味道,也有张爱玲的味道。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是这本书贯穿始终的主旨,人是不得不长大的,但是童年的美好,童年才特有的想法会像养分一样慢慢影响一个人之后的人生走向。“我”的看法与大人们的看法一直是不同的,大人们永远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
        
       《惠安馆》中的那个大家眼中的疯子秀贞却是我眼中极有趣的人,别人眼中以唱戏为生的妞儿,我却视其为友,帮助她们母女相认,帮助她们逃离北京重新开始。这里有着过去人们的封建思想,一个女子如果未婚先孕就得把孩子送给别人,甚至要谎称她变疯了(《情深深雨蒙蒙》里也有这样的角色)让人不禁感叹。
        
       《我们看海去》里的那个至始至终没有名字的在草地里的人,为了供弟弟读书去偷东西,却向我这三年级的学生吐露心事,难道不是种讽刺吗?他不敢向大人去说,因为在大人眼里,偷窃就是人人喊打的坏事,而在我眼里,他是个好人,就像我说的,“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我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到了某个年龄,突然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价值观,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冲击啊,我弄巧成拙的帮助便衣警察抓住了小偷,故我眼中好人是坏人,我眼中的好人是疯子,这些都使我的人生观有了改变。
        
       《兰姨娘》里不管是德先叔还是兰姨娘都是不明不白来了我家,一个是落跑青年,一个是离家的有钱人家小老婆。兰姨娘的出现让我第一次明白了父亲作为一个正常男性,是会喜欢上年轻貌美的女性的,父亲对兰姨娘的某些举动让我不知所措,不敢告诉母亲,而我的行动就是撮合德先叔和兰姨娘,最后在我的努力下,他们在一起了,而伤心的父亲直到最后也不知是谁撮合了他们。
        
       《驴打滚儿》的主角是我的奶妈宋妈,作为配角在之前的叙述中她是个永远跟在我们这些孩子后处理后事的的形象,而在这里,她的两个孩子在乡下一个死了一个被送了,也许在她心里已经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她自己孩子了吧。她不肯原谅丈夫送走女儿,但是母亲最后劝她回去再养一个。“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数也不数,笑得很惨:“说走就走了!”她的形象在那一刻,明明前一夜千叮咛后嘱咐的,第二天毫不犹豫就走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里,在《兰姨娘》中使我第一次质疑的爸爸表现的父爱让人动容,“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父亲永远是爱孩子的,最后的结局其实作者不写明,大家也知道了。“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所有的文章共同构成了《城南旧事》,构成了我对成长的认识,那些人都随着失去的童年走了,但我在心里永远记得他们,因为没有这些人的出现,就没有后来的我。也许有些人不能陪我们一起长大,但是他们的影响会一直存在。也因此,美好的童年是多么值得纪念。我脑子里闪过很多过去的事,这本书同时给人一次回顾过去的机会。
        
      
  •     又是关于往事和故乡的回忆,还没到一把年纪的时候却也开始跟人学着怀旧了。作者的叙事是平实温暖的,没有太多哗众取宠的跌宕起伏,但是不由得让人身临其境,感人至深。读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出现“早熟”这个词,似乎一切事情都顺乎作者的猜想,然而每次不管好的坏的又被她猜中,这是孩子的“敏感”,还是冥冥中的一种“机缘巧合”呢。有这些经历的作者会不会有更多的感情包袱?
      
      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其实并不疯,好像现实中真的会有孩子跟疯子玩,但是长大了就明白了疯子是不能靠近的。秀贞和妞儿到底怎么样了,作者没有说明白,也许她也不想弄明白了,那么小的孩子经历的这些已经超过她的承受范围了。爸妈为了保护她举家搬出了惠安馆。但是,英子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叽叽喳喳爱说话的英子了。妈妈和宋妈各种遮掩的对话,其实英子一句都没落下。虽然英子终究也不知道秀贞和妞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但是,她也明白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吧。英子是个细心又体贴的孩子,她也是个坚强的孩子。她知道最后她能做的就是把妈妈的金镯子偷出来给他俩做盘缠,至于之后的事情,英子知道她无能为力了,也许不再追究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我们看海去。英子分不清大海与天空,就如她分不清好人与坏人一样。英子和我们一样,早就料到蹲在草丛里跟她聊天的人是贼了吧。但是,英子还是喜欢去听他讲他弟弟读书的事情,在他被抓的时候英子还是很为他担心。这个贼被英子描述的没有那么可憎,反倒是有点可怜,可以同情。但是,这个贼为什么知道有人发现他的时候还要来呢,他藏脏的地方已经被发现了呀。一个小孩子答应的保密是不算数的,她随时就可能拉着她的家人或者她的小伙伴们来探险的呀。虽然,英子并没有这么做,但是,还是英子的一个无心之过暴露了这个说要跟她去看海的贼。英子,你后悔自己拿那个小铜佛么?
      
      兰姨娘就是电视里常见的那种风姿绰约的坏女人么?不记得是哪个大学问家说“爱情是从误会中”开始的。为了保护妈妈,英子给兰姨娘和她并不喜欢的德先叔创造了各种“误会”和“机会”。然后,兰姨娘和德先叔真的在一起还要一起远走高飞了。虽然,英子对兰姨娘对她的家造成的威胁很恐慌,但是,在兰姨娘走的时候,她还是想起了很多兰姨娘的好,对失落的爸爸也表示歉疚。
      
      开始的时候,宋妈似乎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爱说人是非,爱取笑人,英子看宋妈似乎是不顺眼的。但是,慢慢的发现,宋妈这个人已经融入了这个家庭,成了一个谁都离不开的人。宋妈是一个不幸的人,她有一个长着大黄板牙的男人,每年来两次带走宋妈的工钱。还一直瞒着宋妈,她的小栓子在河里被淹死了,她的女儿被送人了,而且怎么找都找不到了。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人吧。宋妈在爸妈的劝说下跟她的男人回家了,虽然她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也都离不开她。她走的那天也下着大学,跟她来家时一样。妈说她回家要再生个孩子,也许明年的雪天她就又来了。
      
      爸爸一直都是一个爱花的人。在英子小学毕业的那天,爸爸病重在医院不能参加,虽然英子要代表全体毕业同学上台领毕业证书并致谢词。英子因为赖床挨了爸爸一顿打,后来英子就加入到每天去学校门口等开门学生中。不管是慈父还是严父,对每个女儿的影响都是至深的。有的爱的成痴,把女人当上掌上明珠,有的爱的深沉,承载的是同样的父爱如山。爸爸种的花落了,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
      
      这些人和事似乎都随英子的长大而消失了。我们回头看看,生活中似乎也出现过很多人,甚至是当时很对我们影响很深的人。他们都还在么?
  •      第一次看相关章节是小学时候的一篇文章,《夹竹桃》,照例是要分析夹竹桃在这篇课文中的涵义象征,中心思想,感情基调,脉络层次……过了这么久,只记得当时很为爸爸打了作者后到学校安慰而动容,于今再看,只觉掉入一个光怪陆离缤纷美妙的梦,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现于眼前,浓厚的人情气息混合着皇城脚下的绮丽梦幻让我沉溺于彼时的旧光阴。即使过了很久,久到忘记所有的内容,也不会忘记这种感觉:浓醇的、真挚的、单纯的享受,看到有趣的地方忍不住微笑,看到惨淡的地方禁不住飘洒眼泪,看到曲终人散,恍然若梦,太多的不舍忍不住再三查找相关的信息和著作。已经很久不会哭了,短短的一篇,再次有了中学时代躲在被子里憋闷狭促的呼吸之感,我的欢笑泪水抑郁彷徨皆包裹于其中,一匹经纬织年华。
  •     看完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斜斜地照下来,很静谧很温暖,正如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脑海里印下的是缺了两颗牙的英子在喂小黄鸡,在惠安馆玩耍的情景,英子那么快乐,那么可爱,用一颗单纯善良的心窥视整个世界。整本书营造的是一种很温暖舒适的氛围,城南的骊歌回响在读者的脑海里,整本书包含浓浓的乡愁和对童年浓浓的怀念。
  •   我坐地板啦
  •   地板
  •   
  •   按抓~
  •   看你的文字,感觉有一种民国风。
  •   行文如水流,轻巧若蝶飞
  •   成长是我做过最不情愿却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说的真好
  •   谢谢夸奖:)
  •   【英子只有一颗单纯的心,她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她只相信自己感受到的看到的。等那些故事快走到结尾时,不尽人意时,英子心里除了纯粹的难过之外,大概没有其他的了。 】
    这段话真好。小时候大概都如此吧。
  •   哈哈,看了你寫的我反而不想買了
  •   那真是罪过。编辑确实挺用心的,插画的问题也不能怪他们。
  •   反正林的書我都看過了,不遺憾。:)
  •   看过了倒是没必要再买。我是第一次看,小时候看过电影也早忘了。
  •   插图与文字与史实不匹配之处确实很多,不过画还是画得很好的
  •   写了那么多,多么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