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王树声传》编写组 编 页数:724 字数:526000
前言
后记 《王树声传》是中央军委批准的研究课题,从1997年起列入军事科学院科研工作计划,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组成课题组具体承担编写。军事科学院分管军事历史研究部工作的四任副院长马凤桐、李运之、田书根、葛东升,军事历史研究部两任部长林登泉、王福成,军事历史研究部两任四位副部长曾庆洋、支绍曾、萧裕声、齐德学,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三任主任陈伙成、周继强、华国富,对课题的研究先后给予不断指导和具体组织领导。 《王树声传》编写组的工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王淼生任课题组长,完成了资料的搜集,编辑出版了《王树声军事文选》,拟制了《王树声传》的编写提纲,主持完成了全书16章中的4章个人初稿。期间,课题组成员魏大庆、庹平等调走,后又有刘双才和温瑞茂加入。2001年5月,王淼生因退休原因退出课题组,不再承担编写组的工作。第二阶段,温瑞茂任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为刘双才、王建强、张婉英、张从田,在编写组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调整、修改了原有的编写提纲,完成了全部书稿及评审和出版工作。具体编写分工是: 张从田撰写第一、第二章; 刘双才撰写第三、第四、第五、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章; 王建强撰写第六、第七、第八章; 张婉英撰写第九、第十章; 温瑞茂撰写第十一、第十二章。 个人稿全部完成后,编写组进行了集体讨论和修改,之后由温瑞茂对全书进行统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由军事历史研究部领导主持,邀请该部第一研究室原主任刘国语研究员为评委会主任,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学术调研处处长张世平(现为科研指导部副部长)、研究员萧显社(现为军事科学出版社副社长),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杨伯钧,军事历史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华国富研究员和岳思平研究员,第二研究室鲍明荣研究员,《王树声传》编写组原组长王淼生研究员为委员,共8人组成评审委员会,对书稿进行了评审。原总后勤部军械部办公室副主任郭维民审读了第十五章书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审读了第十六章书稿。军事历史研究部还召开座谈会,听取老红军王恩厚,红四方面军战史修改办公室的谢庆山、张光本和程振声对书稿的意见。根据评审和座谈会的意见,编写组又对书稿进行了一次全面修改,全书由温瑞茂最后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成果。解放军档案馆、总后勤部档案馆、广州军区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湖北省档案馆和山西省档案馆等单位为本书编写提供了大量资料;王树声的夫人杨炬、长子王鲁光对书稿的完成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并委托高厚良、王淼生等对书稿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杨伯钧、高秀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资料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欢迎有关当事人、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树声传》编写组 2003年2月
内容概要
时代赋予的宏伟的历史使命,落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肩上。无论是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自然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事业,都是必须依靠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宏图大业。也正是在这种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才涌现了一大批反映群众需求、体现群众意志、凝聚群众智慧的杰出代表。如同历史上一切重大变革的时代一样,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坚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是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必将成为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最好教材。 现在,中国人民正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宏伟设计,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战略目标,为本世纪达到小康水平,而努力奋斗。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分队长、大队党代表,鄂豫游击区总预备队总指挥,红一军第一师支队长、团长,红四军第十一师副师长兼三十三团团长,第十一师师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三十一军军长,西路军副指挥,红九军军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嵩岳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械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老太太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思进步图报国的小知识分子 一、出身小地主家庭 二、接受革命思想启蒙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章 麻城县农民运动的领袖 一、组织麻城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 二、大义灭亲 三、只身突围赴武汉搬兵 四、“三寨”歼敌树声威 五、逆境奋进显赫胆第三章 参加黄麻起义 一、组织九月暴动 二、参与领导黄麻起义 三、坚持黄麻北部斗争第四章 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上) 一、转战木兰山,开辟柴山保 二、参加三次反“会剿” 三、平汉路上三战三捷 四、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五、攻势作战五十天 活捉岳维峻第五章 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下) 一、东取独山,西战浒湾,南下蕲黄广 二、参加黄安、商潢、潢光战役 三、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四、掩抗突转帐殿后 西进开路先锋第六章 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 一、进击川北 二、参加反三路围攻 三、参加反六路围攻第七章 长征路上 一、强渡嘉陵江、夺战剑门关 二、守住岷江东岸,掩护党中央 三、转战川康边 四、第二次北上第八章 血战河西走廊 一、临危受命 二、征途血战 三、祁连山游击 四、只身回延安第九章 在太行山上第十章 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第十一章 中原突围第十二章 重返大别山第十三章 指挥大别山剿匪第十四章 主持湖北军工作第十五章 为军横工作现代化奠基第十六章 在军事科学院王树声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05年5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在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区一个名叫项家冲的小山垸,伴随着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降生了。 这是一户姓王的人家,这个男婴就是王树声。 那时大概不会有人料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日后会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慈爱善良的祖母,见到襁褓中的他粗门大嗓、圆头圆脑,甚是可爱,便给他取了个“国荫”的乳名,恐怕也只是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罢了。 麻城县境地处大别山南麓,高踞鄂东北边陲,界交豫皖,背负雄关,面朝江汉。据《麻城县志》记载,在两汉时,该地为西陵辖地。东晋时,因后赵南侵,其部将麻秋在今县城东北15里的古城畈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南北朝时,南梁置信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信安为麻城县,此麻城建制之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麻城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自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撞开中国大门之后,“洋人”即开始来到这边远的山区,倾销“洋货”,排挤土货,同时兴建教堂,网罗教徒。辛亥革命虽然摧垮了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麻城人民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文化侵略有增无减,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和洋教士横行乡里,人民生活暗无天日。全县人口不到15%的地主富农,占据全县总面积80%以上的土地。封建地租一般占全部收获物的50%左右,有的竞高达70%至80%。官僚、地主还巧立各种名目,拼命榨取农民的血汗。北洋军阀的横征暴敛和连年混战,更加剧了百姓的痛苦。野蛮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小康之家,亦无不为生计所虑”,广大贫苦民众更是债务丛集,终年劳动,却不得一饱。当时流传的这样一首歌谣,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处境: 位于麻城县西北部的乘马岗区,相传在很久以前,曾有一匹神马喜欢每晚都来这里的一家旅店饮水。当地一位徒步进京赶考的秀才,因故就要误了考期,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得乘此神马及时赴考,后竞金榜题名。
编辑推荐
《王树声传》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