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作者:张清明 刘卫华 马奔 主编 页数:251
内容概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化立国的基础,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科学家们估算,人类在最近30年来所获得的知识等于过去2000年中所创造的总和。按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21世纪的前15年中科学技术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生物、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出现爆炸性的突破和扩展。 今天,人们谈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已不再是就科学技术论科学技术,而是从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安全的深度层次上来考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因此,在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无疑是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部分近年研究的科技成果内容,特别通过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比较,肯定了中国科学令人乐观的进步和优势,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从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本书还针对中国科学研究的产出、高新技术产业转化,总结了许多权威机构和专家的建议, 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国民科学意识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当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 第一章 把脉当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 第一节 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近年以来中国科学显著的发展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科技竞争力现状不容乐观 第四节 中国科技实力比拼发达国家及建议 第五节 关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 第六节 科技创新给“中国制造”带来什么 第七节 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第二篇 中国农业科技批判 第一章 透析中国农业科技 第一节 中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 第二节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三节 农业高新技术领域 第二章 中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分析 第一节 国外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和重点领域 第二节 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第四节 当前中国渔业科技与发展情况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五节 中国畜牧科技现状和发展战略第三篇 中国自然科技批判 第一章 地球科学技术 第一节 我们的地球怎么了 第二节 国际地球科学发展态势 第三节 对地观测新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空间与天文科学技术 第一节 当公共利益学前沿——空间天文学 第二节 何以成为天文巨头——重新审视中国天文学研究与教育 第三节 应理性看待载人飞船试验次数的多少 第三章 生命科学技术批判 第一节 如何看待中国生命科学水平 第二节 中国如何迎接生物经济浪潮 第三节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气势如虹 第四节 中国掌握基因组科学至关理要第四篇 中国医药科技批判 第一章 医药科技批判 第一节 中国的医药科学技术政策 第二节 打造全球中药药科技航母 第三节 加入WTO中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第五篇 工程与技术科技批判 第一章 把脉中国工程科技 第二章 材料科技批判 第三章 信息科学技术
章节摘录
书摘一、中国科学家离世界舞台有多远 创刊于1869年的世界权威性学术期刊《自然》于21世纪初出版了“中国特刊”,用该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博士的话说:“以特刊形式介绍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对《自然》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引来国内竞相报道,媒体一片喝彩。但是欣喜之后,翻开这本特刊仔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特刊中的文章在肯定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之外,对我国科技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剖析,也许才是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东西。 如下是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 据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结果说明,2003年我国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六,科研经费投入却只有美国的1/20;中国在生物学相关领域发表的具有国际水准且较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到美国学者的4%;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仅有15%的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85%的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这表明,我国仍是科技发展中国家。 据在美国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50余年的吴瑞博士估算,当今中国大概只有500位生物学家能够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而在美国,仅华裔高产出率生物学家的数量就超过3000人。 出现这种局面有历史的原因。中西方文化的长期隔阂使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都存在差异,因此西方科学家很难对中国学者的成就表示认同。同样具有国际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在其“学术评审委员会”中至今没有启用一名中国籍科学家,因此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吴长新对记者说:“这种做法显然对中国科学家很不利。”但是,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可能还是中国本身的科研传统和思路。 剑桥大学临床兽医系李喜和博士谈到中西科研的差异时说:“中国科研注重能够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而忽视了以研究为主的基础研究。”而西方国家从没有忽视基础研究的价值,能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也多是一些新发现、新突破。目前,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基础研究。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就给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研究人员颁发数目不菲的奖金。 李喜和还说,在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没有太多的束缚,只要有兴趣便能开始研究,因此这激发了不少具有首创性的研究课题。剑桥环境研究公司的盛湘渝博士对记者说:“在与国内接触的过程中,总感觉国内的环保研究都集中在短、平、快的项目中。这种方式毫无疑问可以提高效率,但对于长期的研究来说就不够合理。” 李喜和谈到在国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历时说:“申请书上就明确标有计划能发表多少论文和研究达到何等水平等问题,这对于不可知的科学研究来说是勉为其难。而如若达不到预期目标,就很可能造成一种弄虚作假的气氛。” 在西方,各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随处可风,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欧洲各个国家开展的各种研发项目,各国取长补短,成果共享。拒绝合作不利于创新,只能造成落后。长期缺乏国际合作和交流只能造成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学界的认识不够,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一种不信任。 2003年,中国总的科技投入为125亿美元,绝对值不算小,然而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 9/5;美国当年的科技投入为2816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而韩国当年的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由此看来,中国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力度与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科技发展中国家”。 中国科技要领跑世界,首先要中国科学家领跑世界同行。今天,《自然》将中国科技推向国际舞台的中心。明天,期待有更多“中国制造”的重大学术成就不断涌现。P9-11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