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6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作者:梁启超 页数:170 字数:1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一书写于1904年10月。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梁启超32岁,因为戊戌变法失败遭到清政府的编辑,流亡在日本。 国家的衰朽,政治的腐败,国民精神的懦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岐视,当时西方和日本都认为“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也,中国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这刺激着梁超敏感的心灵,他激动地说:“吾耻其言,吾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于是愤而下笔,著成此书。 梁启超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追寻他们超拔豪迈、慷慨悲歌的一生,缅怀他们为了个人的名誉或国家的利益不惜以命相争的牺牲精神、不为瓦全的铮铮风骨。 梁启超历年主张要革新国家,就要先革新国民的精神和思想,他写作此书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以先民的武德民作为子孙后代的模范。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另,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书籍目录
杨度叙蒋智由序梁启超自序凡例中国之武士道 孔子 曹沫 弘演 鬻拳 先轸 狼瞫 郑叔詹 先縠 栾书 卻至 庆郑 魏绛 李离 鉏鹿 奋扬 子兰子 卞庄子 华周 杞梁及其母 晏婴 公孙接 田开疆 古治子 北郭骚及其友 齐太史及其三弟 南史氏 邢蒯瞆及其仆 程婴 公孙杵臼 伍子胥 江上渔父 溧阳女子 申包胥 ……
章节摘录
中国古昔虽无此名而有其实,则假彼通用之名词,以表扬吾民族固有之天性,固无不可也,虽然,合二国之历史比较而观之,此中有一大问题焉。乃日本之武士道,垂千百年,而愈久愈烈,至今不衰,其结果所成者,于内则致维新革命之功,于外则拒蒙古,胜中国,并朝鲜,仆强俄,赫然为世界一等国。若吾中国之所谓武士道,则自汉以后,即已气风歇灭,愈积愈懦。其结果所成者,于内则数千年来,霸者迭出,此起彼仆,人民之权利,任其铲削,任其压制,而无丝毫抵抗之力。于外则五胡人而扰之,辽金入而扰之,蒙古满洲人而主我,一遇外敌,交锋即败。至今欧美各国,合而图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国民昧昧冥冥,知之者不敢呻吟,不知者莫知痛苦,柔弱脆懦,至于此极,比之日本,适为反对。一则古微而今盛,一则古有而今无,现象之相反如此,此其故何哉?梁氏之论中国也,曰专制政体之故。杨度日:岂独政治,盖亦学术之异有以使之然者矣。 夫日本本无固有之学术,自与中国交通以后,乃以中国之学为学,直接而传中国之儒教,间接而传印度之佛教,举国中人,无能出此二教之范围者。夫此二教者,其义相反,而其用有相足者,何以言之?孔子之道,专主现世主义,谆谆于子臣弟友之节,仁义礼智之道,经传所载,惟于身心性命家国天下之关系,反复言之。而于有生以前,既生以后,皆不过问。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又日:吾欲言死有知乎?恐孝子顺孙,妨生以事死。吾欲言死无知乎?恐不孝之子,弃其父母而不葬,故惟言朝闻道可以夕死,无求生以害仁,P002有杀身以成仁。以此数语,为其教戒而已矣。盖儒教对于生死问题,乃以局外国而严守中立者也。其切于人事之用,而不使人探索于空虚,自非他教所能及,故有谓儒教为非宗教者。 若夫佛教则不然,释迦本以此死生问题,弃其王子之位,三衣一钵,入山学道。彼时睹天地念无常,睹山川念无常,睹万物形体念无常。经十二年,而一旦于菩提树下,豁然大悟,其后广说妙法,普济众生,皆无不准此问题,以为济渡。以三界为火宅,以此身为毒蛇,特立十二因缘,以明生老病死,因果环复,苦业无穷。而以灭去无明,免此生死为唯一之手段。以为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又以生死皆由于心,苦心灭则生死皆灭。龙树诸人绎之,亦谓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终不见一法,离生死有住,皆对于生死问题而力求其寂灭者也。此与儒教教义,实为大相反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以武士道之精神,兴四千年前之人物,后先相接,而发大光明于世界,使已死之中国,变而为更生之中国,与日本之武士道同彪炳于地球之上,称为黄种中第一等国之国民者乎? ——清末著名政治活动家,学者 杨度 欲扩张我国人尚武之范围而大之,诚审是意而读是书,取占人武勇之精神,因时势而善用之,其于提倡尚武者之心必盖有合矣。 ——清末著名诗人蒋智由 梁任公先生的言论披靡了一世。《中国之武士道》的长序一类文字是我的最爱好的读物。 ——著名历史学家 顾颉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