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8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作者:当年明月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在我第一次接触历史的二十年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下了下面的这些文字,写给我自己,也写给所有喜爱历史的人。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好了,就此开始吧。

内容概要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08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并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第二章 天才的敌手第三章 一个监狱看守第四章 毁灭之强第五章 毁灭之路第六章 道统第七章 杨涟第八章 殉道第九章 袁崇焕第十章 决心第十一章 胜利 结局第十二章 皇太极第十三章 宁远,决战第十四章 疑惑第十五章 夜半歌声第十六章 算账第十七章 复起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强大,无比强大   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初六,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宫正式登基,定年号为天启。  一个复杂无比,却又精彩绝伦的时代就此开始。  杨涟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自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起,在短短十五天之内,他无数次绝望,又无数次奋起,召见、红丸、闯宫、抢人、拉拢、死磕,什么恶人、坏人都遇上了,什么阴招、狠招都用上了。  最终,他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在短短十余天里,他的头发已变成一片花白。  当天启皇帝朱由校坐在皇位上,看着这个为他的顺利即位费尽心血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应该回报。  几日后,杨涟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一年后,任太常少卿,同年,升任都察院佥都御史,后任左副都御史。短短一年内,他从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变成了从二品的部级官员。  当然,得到回报的,不仅是他。  东林党人赵南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复出,任吏部尚书。  东林党人高攀龙,任光禄丞。后升任光禄少卿。  东林党人邹元标,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  东林党人孙慎行,升任礼部尚书。  东林党人左光斗,升任大理寺少卿,一年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以下还有若干官,若干人,篇幅过长,特此省略。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个人是渺小的,集体才是伟大的,现在,我相信了。  当皇帝的当皇帝,升官的升官,滚蛋的滚蛋,而那个曾经统治天下的人,却似乎已被彻底遗忘。  明光宗朱常洛,作为明代一位极具特点(短命)的皇帝,他的人生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苦大仇深。  出生就不受人待见,母亲被冷遇,长大了,书读不上,太子立不了,基本算三不管,吃穿住行级别很低,低到连刺杀他的人,都只是个普通农民,拿着根木棍,就敢往宫里闯。  好不容易熬到登基,还要被老婆胁迫,忍了几十年,放纵了一回,身体搞垮了,看医生,遇见了蒙古大夫,想治病,就去吃仙丹,结果真成仙了。  更搞笑的是,许多历史书籍到他这里,大都只讲三大案,郑贵妃、李选侍,基本上没他什么事,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在他死后,为了他的年号问题,大臣们展开了争论,因为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万历死了,八月,他就死了。而他的年号泰昌,没来得及用。  问题来了,如果把万历四十八年(1620)当作泰昌元年,那是不行的,因为直到七月,他爹都还活着。  如果把第二年(1621)当作泰昌元年,那也是不行的,因为他去年八月,就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问题终究被解决了,凭借大臣们无比高超的和稀泥技巧,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处理方案隆重出场: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一月到七月,为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为泰昌元年。明年(1621),为天启元年。  这就是说,在这一年里,前七个月是他爹的,第二年是他儿子的,而他的年份,只有一个月。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他很可怜,几十年来畏畏缩缩,活着没有待遇,死了没有年号,事实上,他人才刚死,就有一堆人在他尸体旁边你死我活,抢儿子抢地方,忙得不亦乐乎。  原因很简单,他只当了一个月皇帝。  有人曾对我说,原来,历史很有趣。但我对他说,其实,历史很无趣。  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没有正恶,只有成败。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刑部侍郎、大理寺丞等等等等,政权落入了东林党的手中。  它很强大,强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史称“众正盈朝”。  按照某些史书的传统解释,从此,在东林党人的管理下,朝廷进入了一个公正、无私的阶段,许多贪婪的坏人被赶走,许多善良的好人留下来。  对于这种说法,用两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  用四个字来评价,就是胡说八道。  之前我曾经说过,东林党不是善男信女,现在,我再说一遍。  掌权之后,这帮兄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红丸案。  追查,是应该的,毕竟皇帝死得蹊跷,即使里面没有什么猫腻,但两位蒙古大夫,一个下了泻药,让他拉了几十次,另一个送仙丹,让他飞了天,无论如何,也应该追究责任。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追究责任后还不过瘾,非要搞几个幕后黑手出来,郑贵妃、李选侍这几位重点嫌疑犯,名声坏,又歇了菜,要打要杀,基本都没个跑。  可是现成的偏不找,找来找去,找了个老头——方从哲。  天启元年(1621),礼部尚书孙慎行上疏,攻击方从哲。大致意思是说,方从哲和郑贵妃有勾结,而且他还曾经赏赐过李可灼,出事后,只把李可灼赶回了家,没有干掉,罪大恶极,应予严肃处理。  这就真是有点无聊恶搞了,之前说过,李可灼最初献药,还是方老头赶回去的,后来赏钱那是皇帝同意的,所谓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鬼才知道,稀里糊涂把人干掉,也不好。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从哲都没错,而且此时东林党掌权,方老头识时务,也不打算呆了,准备回家养老去了。  可孙部长用自己的语言,完美地解释了强词夺理这个词的含义:  “(方)从哲纵无弑之心,却有弑之罪,纵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  这意思是,你老兄即使没有干掉皇帝的心思,也有干掉皇帝的罪过,即使你退休走人,也躲不过去这事。  强词夺理还不算,还要赶尽杀绝:  “陛下宜急讨此贼,雪不共之仇!”  所谓此贼,不是李可灼,而是内阁首辅,他的顶头上司方从哲。  很明显,他很激动。  孙部长激动之后,都察院左都御史邹元标也激动了,跟着上书过了把瘾,不搞定方从哲,誓不罢休。  这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  七十多岁的老头,都快走人了,为什么就是揪着不放呢?  因为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  郑贵妃不重要,李选侍不重要,甚至案件本身也不重要。之所以选中方从哲,把整人进行到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是浙党。  只要打倒了方从哲,借追查案件,就能解决一大批人,将政权牢牢地抓在手中。  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久之后,崔文升被发配南京,李可灼被判流放,而方从哲,也永远地离开了朝廷。  明宫三大案就此结束,东林党大获全胜。  局势越来越有利,天启元年(1621)十月,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回来了。  这个人就是叶向高。  东林党之中,最勇猛的,是杨涟,最聪明的,就是这位仁兄了。而他担任的职务,是内阁首辅。  作为名闻天下的老滑头,他的到来,标志着东林党进入了全盛时期。  内忧已除,现在,必须解决外患。  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沈阳失陷。  沈阳是在熊廷弼走后,才失陷的。  熊廷弼驻守辽东以来,努尔哈赤十分消停,因为这位熊大人做人很粗,做事很细,防守滴水不漏,在他的管理下,努尔哈赤成了游击队长,只能时不时去抢个劫,大事一件没干成。  出于对熊廷弼的畏惧和愤怒,努尔哈赤给他取了个外号:熊蛮子。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不但对敌人蛮,对自己人也蛮。  熊大人的个性前面说过了,彪悍异常,且一向不肯吃亏,擅长骂人,骂完努尔哈赤,还不过瘾,一来二去,连兵部领导、朝廷言官也骂了。  这就不太好了,毕竟他还归兵部管,言官更不用说,平时只有骂人,没有被人骂,索性敞开了对骂,闹到最后,熊大人只好走人。  接替熊廷弼的,是袁应泰。  在历史中,袁应泰是个评价很高的人物,为官廉洁,为人清正,为政精明,只有一个缺点,不会打仗。  这就没戏了。  他到任后,觉得熊廷弼很严厉,很不近人情,城外有那么多饥民(主要是蒙古人),为什么不放进来呢?就算不能打仗,站在城楼上充数也不错嘛。  于是他打开城门,放人入城,亲自招降。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守将贺世贤拼死抵抗,关键时刻,之前招安的蒙古饥民开始大肆破坏,攻击守军,里应外合之下,沈阳陷落。贺世贤战死,七万守军全军覆没。  这一天,是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二日。  袁应泰没有时间后悔,因为他只多活了六天。  攻陷沈阳后,后金军队立刻整队,赶往下一个目标——辽阳。  当年,辽阳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沈阳,是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辽东的首府。此地历经整修,壕沟围绕,防守严密,还有许多火炮,堪称辽东第一坚城。  守了三天。  战斗经过比较简单,袁应泰率三万军队出战,被努尔哈赤的六万骑兵击败,退回坚守,城内后金奸细放火破坏,大乱,后金军乘虚而入,辽阳陷落。  袁应泰看见了城池的陷落,他非常镇定,从容穿好官服,佩带着宝剑,面向南方,自缢而死。  他不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将领,却是一个称职的大明官员。  辽阳的丢失,标志着局势的彻底崩溃,标志着辽东成为了后金的势力范围,标志着从此,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抢哪里,就抢哪里。  局势已经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不能用的人,也不能不用了。  天启元年(1621)七月,熊廷弼前往辽东。  在辽东,他遇见了王化贞。  他不喜欢这个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因为他发现,这人不买他的帐。  熊廷弼此时的职务是辽东经略,而王化贞是辽东巡抚。从级别上看,熊廷弼是王化贞的上级。  角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会不会抢戏。  ——小品演员陈佩斯  王化贞就是一个很会抢戏的人,因为他有后台,所以他不愿意听话。  关于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历史书上的介绍大概如此:熊廷弼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阉党支持的。最终结局也再次证明,东林党是多么地明智,阉党是多么地愚蠢。  胡扯。  不是胡扯,就是装糊涂。  因为最原始的史料告诉我们,熊廷弼是湖广人,他是楚党的成员,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楚党是东林党的敌人。  至于王化贞,你说他跟阉党有关,倒也没错,可是他还有个老师,叫做叶向高。  天启元年的时候,阉党都靠边站,李进忠还在装孙子,连名字都没改,要靠这帮人,王化贞早被熊先生赶去看城门了。  他之所以敢嚣张,敢不听话,只是因为他的老师,是朝廷首辅,朝中的第一号人物。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刀剁了他。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  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之前半年,努尔哈赤听说熊廷弼来了,所以他不来。后来他听说,熊廷弼压根没有实权,所以他来了。  实践证明,王巡抚胆子很大,脑子却很小,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他摆出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阵型,先在三岔河布阵,作为第一道防线,然后在西平堡设置第二道防线,其余兵力退至广宁城。  就兵力而言,王化贞大概是努尔哈赤的两倍,可大敌当前,他似乎不打算“一举荡平”,也不打算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外围两道防线的总兵力也才三万人,是不可能挡住努尔哈赤的。  用最阴暗的心理去揣摸,这个阵型的唯一好处,是让外围防线的三万人和努尔哈赤死拼,拼完,努尔哈赤也就差不多了。  事实确实如此,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进攻第一道防线三岔河,当天即破。  第二天,他来到了第二道防线西平堡,发动猛烈攻击,但这一次,他没有如愿。  因为西平堡守将罗一贯,是个比较一贯的人,努尔哈赤进攻,打回去,汉奸李永芳劝降,骂回去,整整一天,后金军队毫无进展。  王化贞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派出总兵刘渠、祁秉忠以及他的心腹爱将孙得功,分率三路大军,增援西平堡。  ……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8(典藏本)》销量突破1000万册,建国60周年以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朝那些事儿8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套了解一个朝代最好的书箱,以白话的形式,拉家常式的口语描述一个朝代的风云事件,给人一种看小说快感的同时了解了一个朝代的是是非非,兴亡宠辱。。。。。。。。
  •   看了这本书后我喜欢上了明朝,喜欢上了这种白话小说。相信你看完以后一定也会喜欢的
  •   明朝末期就是有一种腐败落寞的感觉
  •   这部书很不错,真实客观的介绍了明朝从开国到灭亡的这一整个过程
  •   魏忠贤倒台了,他的爪牙也树倒猢狲散了,东林党那些人为了尊严誓死也不做对不起自己心的事,这样的人我佩服。杨涟受了那么多磨难,看的我眼眶湿润,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与我有何载?这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言论。当史可法在最后的关头口里也念念不休,不愧与吾师,我真的流下了泪水。这就是读书人,这就是这就是而今之后,恕己无愧。
  •   之前买的七部老公反应非常好看,看了两遍。这次剩下的两部还是说好看
  •   特别是那金黄色的封面,真不愧为典藏版的,值得~~
  •   买了其他八本,一直再等这本书,很不错,入迷!
  •   一直很期待的一套书,习惯看完一本再买另一本,这是第8本了
  •   买来送人的,感觉蛮有收藏价值的,真的跟皇家秘籍似地外表
  •   我上学时最讨厌上历史课,虽然其中的故事很吸引人,但听后总是忘,背课本又很乏味,记不了多久又忘了,所以每次历史考试总是让我头痛头.看了此书,我才明白,原来历史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得这么有吸引力,历史事件用现代的语言来讲,竟然把我这个上学时最讨厌历史的人喜欢上了....很好!
  •   早就看完了,经典啊,必须收藏!
  •   建议大家看的!
  •   是本好书,值得看
  •   ~\(≧▽≦)/~一个
  •   好书,这个版本也很好,一口气买了三套。
  •   内容不错的~版本不怎么样
  •   孩子快看完这套书了,爱不释手,值得推荐
  •   我一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很好的!我上学时最讨厌上历史课,虽然其中的故事很吸引人,但听后总是忘,背课本又很乏味,记不了多久又忘了,所以每次历史考试总是让我头痛头.看了此书,我才明白,原来历史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得这么有吸引力,历史事件用现代的语言来讲,竟然把我这个上学时最讨厌历史的人喜欢上了....很好!
  •   物美价廉、送货快;很好 非常经典
  •   与之前的书有重复,所以不怎么样!但是还是挺好看的!
  •   收藏。。。。
  •   书是本好书,只不过连包装没有不说,还脏兮兮的
  •   此书虽是典藏版但是质量不太好不满意。
  •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   东西不错,是正版,很好
  •   喜欢珍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