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

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作者:当年明月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本书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皇太极 第二章 宁远,决战第三章 疑惑 第四章 夜半歌声 第五章 算账 第六章 起复 第七章 杀人 第八章 坚持到底的人 第九章 阴谋第十章 斗争技术 第十一章 投降? 第十二章 纯属偶然 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 第十四章 突围 第十五章 一个文雅的人 第十六章 孙传庭 第十七章 奇迹 第十八章 天才的计划 第十九章 选择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第二十一章 结束了?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皇太极  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拜许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竟然妇孺皆知,且说法众多,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干掉了多尔衮他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讲法,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是可以的,正式场合,就别扯了。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游牧民族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后金将领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  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启六年(1626)十月,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他们此来的目的是吊丧,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  在很多书籍里,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战绩无人认可,也没有封赏,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孤苦伶仃,悲惨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也未经大脑的,因为就在宁远胜利后的几天,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兵部尚书王永光跟袁崇焕不大对劲,也大发感慨:  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  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  除口头表扬外,明朝也相当实在,正月底打胜,2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  部下们也没有白干,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都升了官,连他的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倒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倒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团伙头目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做出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  谈判还是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可这人明显不上道,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当年他爹写的七大恨。  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似乎也说不上,因为,就在七大恨后面,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比如金银财宝,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辛苦。  袁崇焕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赤的著作,同时表示,拒绝你的一切要求。这意思是,虽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谈归谈,死人我也不买账。  过了一月,皇太极又来信了,这哥们明显是玩上瘾了,他竟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条批驳了一次,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要的东西也减了半。  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但具体工作还要干,在这一点上,皇太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他发动了新的进攻,目标是朝鲜。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军的表现相当稳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  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  话这么说,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也很忙,忙着砌砖头。  自打宁远之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修墙了,打坏的重砌,没坏的加固,他还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抢工期抓进度,短短几个月,锦州再度成为坚城。  此外,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宁防线。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  到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分割、追悼会刚刚搞完,朝鲜又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紧缺粮食。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我不如闹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头要跟赵率教算帐。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杀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做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他的六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消息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慌张了。他虽然做好了准备,预料到了进攻,却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赵率教的策略  锦州城的守将是赵率教。  袁崇焕尚且没有准备,赵率教就不用说了,看城下黑压压一片,实在有点心虚,思考片刻后,他镇定下来,派两个人爬出城墙(不能开门),去找皇太极谈判。  这两个人的到来把皇太极彻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谈什么判?  但愿意谈判,也不是坏事,他随即写了封回信,希望赵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书信回去了,皇太极就此开始了等待,下午没信,晚上没信,到了第二天,还是没信。  于是他向城头瞭望,看到明军在抢修防御工事。  这场战役中,赵率教是比较无辜的,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锦州守将,只不过是恰好呆在那里,等守将到任,就该走人了,没想到皇太极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走,被围在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无可奈何,锦州守将赵率教就此出场。  但细一分析,问题来了,辽东兵力总共有十多万,山海关有五万人,宁远有四万人,锦州只有一两万,兵力不足且不说,连出门求援的人都还没到宁远,怎么能开打呢?  所以他决定,派人出城谈判,跟皇太极玩太极。  皇太极果然名不副实,对太极一窍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万后金军集结完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极的指令。  皇太极沉默片刻,终于下达了指令:停止进攻。  皇太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好汉是不吃眼前亏的。  面对着城头黑洞洞的大炮,他决定,暂不进攻——谈判。  他主动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军投降,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时候,赵率教估计是烦得不行,就站到城头,对准下面一声大吼:  “要打就打,光说不顶用!(可攻不可说也)”  皇太极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后金军随即蜂拥而上,攻击城池。  但宁远战役的后遗症实在太过严重,后金军看见大炮就眼晕,没敢玩命,冲了几次就退了,任上级骂遍三代亲属,就是不动。  皇太极急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到城门口,被射死了,又写一封,再让人去送,没人送。  无奈之下,他派人把这封劝降信射进了城里,毫无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压根就攻不下来,你攻不下来,我干嘛投降?  但皇太极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几批使者到锦州城谈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回应,守军说,你要谈判,使者是不算数的,必须派使臣来,才算正规。  皇太极欣喜若狂,连忙选了两个人,准备进城谈判。  可是这两位仁兄走到门口,原本说好开门的,偏偏不开,向上喊话,又没人答应,总而言之无人理会,只好打转回家。  皇太极很愤怒,因为他被人涮了,但问题是,涮了他,他也没办法。  皇太极度过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天,却会让他绝望。  清晨,正当皇太极准备动员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内的使者来了,不但来了,还解释了昨天没开门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热情,实在天色太晚,不方便开门,您多见谅,今天白天再派人来,我们一定接待。  皇太极很高兴,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军依然不给开门。  这批使臣还比较负责,赖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过了一会,赵率教又出来喊了一嗓子:  “你们退兵吧,我大明给赏钱!(自有赏)”  就在皇太极被弄得几乎精神失常,气急败坏的时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谈可以,但不能到城里,愿意到皇太极的大营去谈判。  差点被整疯的皇太极接待了使者,并且写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书信。  这封书信并不是劝降信,而是挑战信,他在信中表示,你们龟缩在城里,不是好汉,有种就出来打,你们出一千人,我这里只出十个人,谁打赢了,谁就算胜。你要是敢,咱们就打,要是不敢,就献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谓一千人打不过十个人,比如一千个手无寸铁的傻子打不过十个拿机枪的特种兵,一千个平民打不过十个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这点上,皇太极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狡猾,联系到他爹喜欢玩阴的,这个提议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引明军出战。  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有踪影,无人搭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作消遣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莽古尔泰。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很憨厚,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没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  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

编辑推荐

  千万明矾共迎完结篇,三年来最难舍的告别  以心写史的巅峰之作,近三十年来最畅销史学读本  其它版本请见:《明朝那些事儿.第7部:大结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朝那些事儿(柒):大结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5条)

 
 

  •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本书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很赞的笔调,吸引普通人了解本国的历史。
  •   已经很少为了一套在网络上火起来的书那么激动了。从当当网开始预订起,到最后通过天杀的平邮拿到书,整整等待了1个月的时间,只为能够认真将这套白话明史一睹为快。似乎这是我第三次为《明朝那些事儿》写评论了,只是觉得,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说自己想说的,读自己爱读的,足矣。终于可以给这套书完完整整地打上一个五星级了,大结局,我觉得甚至有超越前几本的劲头。越发将诙谐的精神进行到底。书中解释了一个词,忽悠——不是cheat,而是hereandthere。这里,那里,当年明月兄鼓足勇气,打破封建传统史学观,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找到若隐若现的红线,一以贯之。没有深不可测的历史理论,没有以搅晕读者为己任的历史叙述,没有板着面孔一脸学究气,干净、利索,告诉我们一个明代可能的面貌。既然是可能的,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朝,所以不必苛求。愈发不喜欢读那些枯燥刁钻的专业期刊杂志,翻来覆去的号称要解决某些学术争议,用很多饶舌的术语,一本正经的唬人。说白了,也是《明·大结局》所说的那样,背后只有两个字:利益。要忽悠什么都不懂的领导尤其是书记们,当然要弄一些看不懂的东东出来,hereandthere之后,才能成为唬住人的“权威”和“泰斗”。对于我现在所面对的学界,我感觉到一阵恶心。也许是我沦落了,装作清高的样子,却沉溺于评书式读物当中。我只是觉得,要是我喜欢的,我才能够传播,我不喜欢的加以传播,连自己都不能说服,怎么可能去说服我的学生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为大众喜闻乐见,才是王道,有的时候,换一张面孔,人还是那个人,却显得格外的可亲了。比如,《明·大结局》中的崇祯,比如杨嗣昌,比如袁崇焕,比如张献忠……学术争鸣,百花齐放,批评这套书的人大行其道,说白了,他们就跟明朝两大祸害一样,一个是太监,一个是言官。太监,是因为自己跟当年明月们比起来,缺了样东西——才气,本身就是不完整的;言官,更是无所事事,仿佛只有把别人批判得屁滚尿流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无比高尚。呸!套用崇祯临终前的一句话:“是文臣人人可杀!”虽然偏激了,却有一定的歪理。省省吧,如果能写出一本超越此书的大作,再出来批判吧。白璧微瑕的地方也不是没有,结尾的仓促显示出叙事上的力不从心,还有很多应该交代的语焉不详(但是也许只是我又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了),另外,有个地理常识小错误,徐霞客去鸡足山的时候,既然是从松潘入滇,沿着茶马古道的话,经过丽江之后就可以直达今天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鸡足山,不必经过西双版纳了。不过瑕不掩瑜,我还是非常推荐这套白话明史,因为,它的确太有吸引力了——当然,你要拿这个来作历史文献的第一手材料,那也太不靠谱了。“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当年明月如是说,那句简洁有力的结尾,似乎也,此时无声胜有声——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荐书]大明王朝,三百年历史长河,几度风云变幻,王侯将相,英雄奸佞,已作灰尘。朱元璋的灭元兴明和洪武之治,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继而缔造永乐盛世,大明遭遇土木之变,却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嘉靖万历年间是中兴盛世还是回光返照,崇祯拼力一博却难挽狂澜于不到。朱元璋、朱棣、朱由检、徐达、刘基、王守仁、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耳熟能详的帝王和名臣,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皇权与相权,言官与宦官,党争与外侮,官僚体制的稳定与低效等矛盾始终困扰大明。当年明月,历经三载,辛勤耕耘,带领我们认识了真实的大明,启迪我们追忆历史,思考人生。《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掀起如此热潮,不仅仅因为其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风格,更在于作者能跳出传统,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利益角逐和内心思考的分析入手,结合历史资料,从而给历史事件一个合理的解读,给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做到以史为鉴的,因为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因为人的贪婪和欲望”。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总结,更是对历史,对人生所作的深邃认识和理性思考。悲观而客观的说,对于后人而言,历史更多的只是一个个的故事和姓名而已,我们能做到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已属不易,想要超越,谈何容易。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惨痛的历史教训,虽然,历史的明月依然照耀着今天的大地,但历史带给我们的除了文化意义上的财富外,留下的可能是前进的负担。唯物主义历史观,固然正确,但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前提,一是必须以整个历史长河为单元,二是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必须是客观正确的,三是不能用来解释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于崇祯、袁崇焕和明朝的灭亡,传统的也是千篇一律并且可用来解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灭亡原因的说法是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错杀忠臣良将,贪官污吏施行暴政苛税导致内忧外患,不堪重负的农民揭竿而起,推翻明朝••••••但这只是错误的表象。首先,袁崇焕不懂政治,缺乏战略眼光的缺陷决定了他不能担当改变大明历史的重任,能担此大任的帝师孙承宗,却因魏忠贤从中作梗而错失良机,等到崇祯登基除掉阉党,奋力抗清时,袁崇焕已如日中天,而孙承宗却垂垂老亦。因此,选择袁崇焕的与其说是崇祯,不如说是上天。其次,崇祯皇帝,虽不能说与洪武、永乐比肩,但一个无权无势,甚至说连做皇帝的思想准备都没有的人,就凭天启皇帝临死前一句与其说是“遗诏”,不如说是遗言的话,能顺利登上帝位,还铲除阉党,惩处腐败,任贤与能,励精图治一个被先皇和先皇的父亲、爷爷等等折腾了近百年的国家,能在两线作战的困境下,取得连连大捷,并支撑数十年,可以说崇祯是非常称职、非常了不起的。此时大明王朝,皇帝想有所作为,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左良玉等人才济济;关宁铁骑、秦兵、洪兵等无论哪个名字都是能够吓破敌胆的。但明朝还是灭亡了,至于原因,只能用气数已尽来解释,因为有太多非人力所改变因素。数百年的折腾,言官、党争、天灾、文官集团的低效与自私等等这些皆非一时可改变;要对外战争就要银两,家当太穷就只能加税,要加税就会加重农民负担,就可能引起农民起义,有起义更要战争,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悖论,崇祯所能做的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读这些事儿,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我们除了批判官僚集团的自私和低效,除了反思人性自身的贪婪和欲望,除了感叹历史的无常外,我们又能如何?历史,原来如此,但也不过如此。我们—其实是在历史面前很渺小的每一个个体,请接受当年明月的忠告“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你的人生”;如果需要加上限制条款的话,我想,也只能是不要太自私,不要太贪婪。当年明月的历史,不仅仅写得很精彩,而且写得很深刻。历史,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接近,因为变了的是时空,不便的是人性的弱点。很精彩,但很真实;很幽默,但很深邃;很诙谐,但很悲观;充满智慧,启迪思考。这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   《明朝那些事儿》是这两三个月一闲下来就会读,读起来就爱不释手的一套书,全书七册,用现在语言将明朝三百年写得真实真切真幽默真动人的历史故事书。
    读这本书有几大好处:
    第一,可以了解历史。历史这东西,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读过书的,要被逼记那些**年**月,在**地发生了**战役,史称**战役,具有……、……、……的历史意义,啥都不为,就为考试要考,想当年咱语文外语这么好,学了一天文科就抱着桌子改投入理科的怀抱,归根结底还是骨子里对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深恶痛绝,其实还没到学校读书的时后咱曾也曾是热爱历史的小小青年,家里最爱不释手的图书和当年明月一样,是那套《上下五千年》,但读书以后就不一样了,那种可以轻松幻想几千年前发生的趣人趣事的权利轻而易举地被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多门功课挤压殆尽,咱既不是可以无视科举制度的徐经或他的第十代后裔徐侠客,终究和亿万人一样成为亿万普通人中的一员,从此与历史划清界限,直到今年的某一天,捧起《明朝那些事儿》。不论风格如何,这是本正史,饿补了我记忆中早已几乎尸骨无存的明史(拜死记硬背所赐,一般这种记忆是很难长久的),于是一个又一个曾经的英雄、猛人、政客、混蛋以他们从未出现过的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让人过目难忘,且忠于历史。
    第二,让人坚定信念。古人说,读史可以明鉴;明月说,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不会变化,变得都是外壳,几千年来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因为我们只是凡人。他这句话有他的角度,没错。但古人的话可以流传千古,也有其内在的道理。其实这里明月耍了一个小手段,用逻辑学的原理来说他其实已经从一定程度上偷换了原句的概念,这不是咱分析的重点,不详细解释。《明朝那些事儿》严格意义上里说也是一本史书,所以读他的过程中,我确实看到了古人的得与失,乐与痛,借用书者的笔,仁者的心,更清楚地知道何为大意,何谓英雄,如何为进取,何时该让步……还有其他,很多很多。
    第三,真的很开心。正如凤凰卫视那期明月专访时一位明矾说的那样,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时不时地发出一种怪笑。这种情况,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应该都经历过,因为他确实把历史写活了,我们就这样看着明朝这个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成败兴衰都是因为这些曾经和你我一样鲜活存在的人,而明月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足以把这些人活生生地搬到我们的面前,就像你的好友张某某,会和你开玩笑,会出丑让你哭笑不得。于是你会发自内心的笑,忍俊不禁的笑。读书是段开心的旅程,因为认识了这么多名垂千古的朋友。
    ……
    书读完了,荡气回肠的感觉还在,文字没有写出题目的感觉,但我的思想是达到了,还会再读第二遍,相信会有新感觉。以明月完结篇总结的道理应题: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
  •   从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今天,终于把七本书都看完了,虽然是历史书,虽然有7本之多,但读得时候真的如明月所说的那样,就是轻松。刚才特意看了当年明月的采访,有几点感受如下:第一,明月的成功看似无心插柳,实际上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形容自己是没什么具体目标,随便考个大学就可以了,找个好工作就行了,抱着这两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目标”,他学了4年法律,考上了海关公务员,他自己也承认全国考不进几个人;原本只是想写给自己看的明史,成了畅销3年不衰的畅销书。一个没有什么野心抱负的人,却完成了很多有野心抱负的人梦寐以求的事。刚开始听了这些,真有点生气,怎么就能这么随随便便成功,再听明月的书怎么写成的,就明白了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明月白天上班,晚上坚持写作4至6个小时,每天以2000字左右的速度笔耕不辍,虽说明月读史已有20多年,对许多史料已是熟稔于心,但秉着对历史真实的敬畏和对作品负责任的态度,每天他都要先查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历史,有理有据而不失自己的理解,于是才有了这部以正史为基础、用现代语言写就的、有着作者独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见解的明史。读历史不是轻松的,写历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标点的繁体竖版书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读下来的,但读史的习惯明月坚持了20多年,即使在大学读的是法律,即使曾经一度对量子物理、精神病学感兴趣过,但他从未放弃过读史,这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吧。第二,很羡慕明月的生活方式。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工作之余做的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做出了名堂,虽说他的生活只有工作和写书,但他却过得很开心,很享受,我如果能做到这样,真是此生无憾了。可是仔细想想,我好像做不到,没有明月那么沉静,能做到不受外界干扰,可能我还没有达到明月的境界吧,他说人最早追求温饱,之后是利益,再之后是权利、名望,然后才是智慧,他觉得他已经在智慧这一层了,我呢,学还没上完,顶多也就到了温饱和利益之间的层面上,差距还是很大嘀。第三,但凡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人,可能都多少有点怪吧,用明月自己的话说,他在读历史的时候是能读明白的,他读到的不是故事,而是历史,他能感觉得到历史的一页纸后面隐藏的故事,能读到文字后面的文字,我做不到他这样,但很期待。他还说自己决定写书,是因为有个声音告诉他该写了。仿佛历史人物要通过他这座桥梁跟现代人交流,他成了历史人物的代言人,难怪看到明月的形象时真的很难把他和那些文字联系在一起,难道明月在写书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在写吗?当然是他在写了,只是他用心读懂了历史,仿佛切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事情,感同深受到了忘我的境界,还原了历史真实,并通过文字再现了罢了。第四,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不尽全力做事是因为害怕失败。这句话并非出自明月之口,而是明月的一位老师,明月说他自己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没有全力以赴,是害怕全力以赴还没有成功的话就无法替自己辩解,因此他判断自己是个脆弱的人。他说的这种情况也很适合我,我做事总是用七、八分力气,以前觉得可能是自己过于懒惰,今天才知道,其实就是脆弱,是害怕失败。明月说了,他坚持写成《明朝》的动力之一就是证明他能够全力做一件事,他能够善始善终地做完一件事,以此证明他不再是一个脆弱的、害怕失败的人。还等什么,我也该行动起来,要么不做,要做就应该全力以赴,否则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明月的书有介绍历史的成分,更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成分,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在做点评的时候所说的话,并不在某件事上有意义,还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有很大的启发性,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和人性的光辉,历史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有人性的。期待明月写出更多如《明朝那些事儿》般精彩的作品。
  •   终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结束了,结束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是如此微不足道,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更是沧海一粟何足道哉。然而,然而有一个人,却始终让我魂萦梦牵,深思回味,感慨丛生。此人,就是袁崇焕。袁崇焕,以其文弱之身,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呜呼!如此伟人,却蒙受千古奇冤,死于3543刀之下,背负着汉奸之骂名,空留下报国之鸿鹄之志。可恨朱由检一小儿昏主,自毁长城、自废武功。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呜呼!在睿智的历史老人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无知天真。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袁崇焕一个区区的辽远边将,以其孤弱之躯,为国家安宁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终身立志报国忠君却横遭血冤!无怪乎其部下祖大寿投降,无怪乎其部下吴三桂引清兵入朝,亲眼见到自己主帅如此忠诚却惨遭杀戮,是可忍孰不可忍!华夏民族本是一个极其坚忍的民族,坚忍的民族心性之下乃是遇强则强的无限潜力,每当这个民族陷入危机之时,便有无数仁人志士挺立而出,怀抱“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的精神,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力挽狂澜于既倒而砥柱中流,使得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而传承至今。但正是一个反间计之下,无数的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历史悲剧周而复始的重复上演。袁崇焕,一个不是战神的“神”,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记住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之痛。那3543刀之痛,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犹如阴魂不散一般久久不能散去,至今仍能听到它从地狱深处传来。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梁启超《袁督师传》
  •   《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   一很早就知道这套书,虽然内容很喜欢,但一直没有买。原因是担心书的质量,作者是八零后一小青年,去写历史,靠谱吗?直到今年某一天,在书店随手拿起这本大结局,翻到最后,看到了徐霞客那一段,立马决定买了。感觉而已。从第一本看起,直到看完这最后一本,感觉写得是相当靠谱,真是一套相当难得的历史书。说它难得,一是写得精彩,只要读就能手不释卷;二是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作者写此书是在用心去写,很真诚,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鄙视尽显笔端,毫无扭捏做作之态,看得痛快;三是感觉作者虽然很年轻,但历史眼光很老辣。对历史上存在疑问和争议的地方,能用自己的眼睛去透过历史的迷雾来寻找真相,做出自己的推断。明李贽说“但恨不能疑耳,疑即无有不破者”。光信不疑是谓迷信,作者能不依赖成说,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突破,难能可贵。在本书中有两个历史问题能体现这一点:一是袁崇焕的死因。对那个反间记,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在综合分析史料之后,给我们的结论却是袁崇焕死于明朝内部的党争。相当靠谱。因为反间记出自于清朝的史料,鉴于满清有篡改历史的癖好,瞎编个故事实属正常;再加上崇祯出色的政治才能,上当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所以这个结论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二是明亡的原因。作者的结论即不是军事的也不是政治的,还不是经济的,而是那四个字——气数已尽。让人瞠目。这也太简单了吧。但想一想:崇祯聪明、勤劳、有政治才能而没有不良嗜好,按理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大明当时还是世界强国,经济文化科技还在继续发展,政治虽然混乱但还算开明,似也不是当亡之国。但就是亡了。为什么呢?天灾人祸,偶然的必然的,都发生了。如果不站在满清的立场,不站在李自成的立场而站在明朝的立场,这不是气数已尽还能是什么?所以这个结论,简单,靠谱,但很残酷。历史有时就是既简单又残酷。二通过作者精彩的叙述,我们重新了解了这个被忽视的伟大王朝。大明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它的皇帝姓朱,民族是汉,而是因为在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里,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英雄和人才,正是他们发展了创新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大明的历史变得格外灿烂辉煌。但再晴朗的天空也有黑暗的时候。而这一转变就在农历甲申年,公元1644年。学者牟宗三说,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此话说得深刻,但让人沉重。清朝的统治者因为其落后、狭隘的思想和高压的文化政策使中国文化在思想、科学两大领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并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曾经的繁华盛景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此,中国进入了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的封建末世。所以甲申之变,不仅让当时大明的臣民感到痛不欲生,也让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也感到历史的无情与残忍。仰天长叹。三作者写到崇祯自尽便戛然而止,让人感到很突然。而作者早已声明不写南明史,就只能遗憾了。但这段历史实在不能错过,因为明清鼎革之际,民族、文化冲突巨烈,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史可法、黄道周、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方以智、张煌言等无数的忠臣义士用自己的鲜血为大明的历史涂上了最后一抹壮丽动人的色彩。后人观之,依然惊心动魄,震撼不已。在腥风血雨中,大清终于替代了大明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结束了吗?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此联乃明末江南名妓柳如是所写。上联的意思是大明亡于辽东的满清,下联的意思是期盼郑成功的水师能收复大好的河山。柳如是致死也没有看到郑成功的水师,但反清复明的信念一直存在于许多中国人的心中。公元1905年,孙中山喊出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和五百多年前朱元璋喊出的口号基本一致。这就是历史,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   近期有三本书收了尾:王外马甲《战场上的蒲公英》、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江上苇《迷茫的诸侯》。伴随跌宕起伏的2008的结束,这三本书,代表中国一批人的眼界、思想、意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三本书都和传统、习惯不同,不是一般的历史、小说、传记。三本书都形式诙谐、但极其认真的思考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三本书,一本写中古历史、一本写近代群雄、一本写现代史中的一个人。先说明月:写(说)明史的,近年如过江之卿:梅毅、李亚平、刘剑、张宏杰、央视“老超男女”,大约受了黄仁宇、吴思的影响。两年前,sina等网络媒体也开始“海选”下一位“明月”,书摊上尽是仿冒的“汉”“唐”“宋”“清”那些事儿。然而,明月是无双的!明月相当于什么?大约像马丁路德,将基督教教义的解释权,从专业人员(教士)手中,“夺”回给大众,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去理解教义。同样,每个中国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心,去学习祖先的历史!有明月和韩寒,谁可小觑“80后”!江上苇的《迷茫的诸侯》:这是一本还未发行的书,写的是西南军阀起源、发展、最终四川统一(于抗战之前)。近代史的大人物史书也不少,《走向共和》、李洁的〈文武北洋〉、张鸣的〈历史的空白处〉,看起来是发掘史实、基本上还是翻案——反过来说说而已。这些作品也很好读,只是读了之后更迷糊——中国历史怎么走到了这样一条路?江上苇的独特:把西南群雄真正写活了:有私心,有公心,缺乏能让他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抗战是一个能激起公心的目标——刘湘、王柄彰、范绍增到百万川军士兵,他们都投入到抗战之中。读现代企业家的书,不妨也看看江上苇的这本书,他们是过去时代中的王石、柳传志、马云、任志强!还有,马甲兄的《蒲公英》:涉及远征军的书,好看的有邓贤的《大国之魂》、黄仁宇《黄河青山》等系列、董竹君的《我的一个世纪》、以及诸多军迷看的孙立人诸多故事。我曾经认为,大概也就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可以拍成类似《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那样的史诗影视了。黄先生的亲身经历:和田汉范长江廖沫沙的交往、近距离观察张发奎、阕汉骞、蒋总统、孙立人、李鸿、郑洞国等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2007年,我看到马甲写前两章时,我就知道,新的鸿篇出现了!从第一章起,我们就仿佛被带回到60多年前,加上《兄弟连》等影视作品的熟悉,我们不是在看书——是在呼吸、现场看、现场听、现场闻,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马甲兄的认为:真实的历史,不等同于当事人的回忆、特别是几十年后的回忆!所以很多情况,马甲都反复考证,如费巩被军统暗杀等。马甲兄将蔡先生的当时战地日记和后日的回忆,结合他自己对现代史的深入了解,(不是为好看而好看)写成的此书,真的值得每一个中国成年男人阅读!看了马甲的书,更明白《集结号》是怎样的垃圾!不管在台上的、有钱的垃圾们如何嚣张,三本书告诉世界和未来:年轻的中国人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思想,让那些垃圾见鬼去吧!思考已经过去,行动的时代即将开始!
  •   大明最后一个皇帝真的活的很郁闷,自己那么勤奋,自己脑筋还算不错,身边还有几个能人,可为什么最终就是没办法把这个王朝维持下去,一直以为外敌是最大的敌人,从上任伊始,就是和外敌斗争。怎么也想不通被农民出身的李自成搞下台,而且这个人曾经几乎就要被自己剿灭的流寇一翻身把自己给整的灭亡了。哎,可叹,世事总如棋,每局都光怪陆离,骤晴骤雨时时变,自己却总猜不中,即使猜对了开始,可就是猜不对结局。崇祯可能临死都在想这个问题。明朝那些事儿共7部,可以说部部都精彩,但是我更爱最后这两部(6,7),因为争议最大的皇帝都在最后两部出现,争议最大的臣子也在这两部出现。同时,朝局也最为纷扰,变化无常。多少能臣志士想用一己之力来挽救这个没落的王朝,可惜最终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写明朝崇祯的小说不少,主要是围绕他,袁崇焕,皇太极,李自成展开,正是看了不少这样的说,也听了百家讲坛的明亡清兴60年的论题,越来越觉得以前对崇祯的评价很不客观。这位同志真的很不容易,从登基伊始就如履薄冰,靠着自己的睿智击溃了魏忠贤。然后开始收拾这个烂摊子,大胆任用袁崇焕,对其倍加期待。哎,可惜所托非人啊,从开始的绝对支持到怀疑到绝望,直到处死袁崇焕。我想这对崇祯的打击不算小。有时候想想袁崇焕也是真够能忽悠的,你好好守着关宁锦防线多好,不要提什么5年复辽。只要能把大金御敌于国门外,就是最大的功劳,也不枉崇祯对他至高的信任。可能真还能延缓明的灭亡。哎,一时间的冲动毁了自己不说,更毁了崇祯那个易碎的心。回过头来,说说皇太极,他也真不容易,几次南下,都是失败而归。终于在绝境中想出从蒙古境内直逼北京,以此来维持自己大金的经济民生。有胆有识,惊天动地!崇祯遇到这么一个执着的外敌,也真是他的不幸!也许这个不幸和内部的那个农民比起来,可能给他的打击还是小的。就是这个出身农民的李自成,九死一生从重重包围中突围,跑到商洛整军,最终重出江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逼北京,最终推翻了大明江山,逼得崇祯景山自缢。纵观,崇祯最郁闷,如果袁崇焕能好好御敌,他完全可以腾出手来一举剿灭这些起义军,如果不是袁崇焕的妄为,他不至于丧失对大将的信任,也许左良玉就不会放走张献中。如果他能够少听那些言官的妄言,也许就不会有李自成后面的东山再起。一切的一切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绝对是至理名言,因为,破败的原因不是来自外部,根源来自内部,而且来自内部的力量是更可怕的力量。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设,因为事实就是大明灭亡,在他当政的17年后。
  •   三年前,从朱重八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三年后,当年明月终究是给我们一个结局。从来都知道历史不会有perfect ending,每个故事的结束都会是再一个故事的开始。其实,用三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结局,是我可以接受的。因为3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若是可以用3年的时间去忘记一些东西,人生也会相当的完美的。

    关于历史,看太多便会悲观,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起起落落都不过是短短的几页。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历史,从来都是英雄的历史,宏图伟业,流芳千古,于是便有了那么多人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利禄,为的只是留名青史。普通人永远只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渺小无力。然而轰轰烈烈也罢,平淡为真也罢,其实只要开心就好。像陶朱公那般,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过一辈子,人生又有何求?

    在历史中,英雄从来都是寂寞的。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为了目的,隐忍多年。即便获得了最终的成功——皇位,却也成了孤家寡人,除了自己便再难相信别人。父子,兄弟,骨肉相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英雄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位美人,也许是上天 看英雄太寂寞了吧!而美人美虽美矣,终究只是英雄的点缀,我们看不到其中的爱情。因为历史不需要爱情,历史也从来与爱情无关。在江山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得太过苍白无力。。。

    无论是哪一种人生,哪一种生活方式 ,都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越狱》结束了,陪了我3年的《明朝那些事儿》也结束了。记得大一看第一本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在看完全部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写个总结。这一天很快就到了,只是我发现有太多的东西不愿去触及。3年来,经历了很多事,认识了很多人,知道有些时候放弃是最好的,人不能够太过于执着。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再大的坎坷,再大的磨难,很多年后回头看——浪花一小朵。。

    有些时候,想通就好。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相信未来!!

    ——2009.7.8
  •   喜欢历史是从上大学时的一次选修课开始的,当时并没有选修世界近代史,但听说那个老师讲的非常好,所以就去听,结果一听就迷上了。要说我们的历史课本和老师真是没有起到设置科目的作用,从小我就觉得历史课太没有意思了,就是要我们背那些枯燥的年代和那些年代发生的事以及人物,历史就像风干的咸菜,干巴巴的,只有盐粒。其实真正的历史是鲜活的,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众多的人物要是能活着讲故事给我们听就好了。就像那个大学老师一样,第一次让我觉得历史其实很有意思。之后影视为我们编造了很多故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眼花缭乱,不能当真。但起码,这些戏说,让像我这样本来在课本中对历史厌烦的人关注了历史,最起码能数出几个皇帝吧。自从看了《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可以说开心看历史了。当年明月,作为新一代的文史研究员,没有象前辈一样在历史面前不苟言笑,而是嬉笑怒骂,把历史写成可读性极强的小说一般。以他的身份,对历史的把握应该是比小说家要可信的多。虽然语言诙谐,但能看得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把观点剖析得很明了。做他这份工作,就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尽量真实、客观的探寻事实真相。每个人的探究一定会有不同,但当时明月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做了历史普及及推广工作,我认为他的贡献太大了。第七本大结局的装帧上写了一个词,叫“明矾”,开始没明白,琢磨好几天才恍然大悟,呵呵,原来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粉丝啊。第一本朱元璋那卷,语言虽然很风趣,但叙事还是很下功夫的,读到这大结局,大概一半的文字都是调侃了,事也懒得讲那么详细了,来龙去脉一说,就完事了。很多人说他虎头蛇尾,我倒觉得,他一直那么事无巨细写下去一定该写烦了,这样也不错,普及教育结束了,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要说这大结局,当年明月把贫发挥到了极致,快成张大民了。要是身边有这么个朋友还不是天天合不上嘴?只是明朝结束了,好像心中一直期待的一样事情没有了。总有结束,还会有更好的书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   之前这套书火到不行的时候,我总是一笑置之,不就是写历史的嘛,写的再好看,不也就是历史那些事儿嘛。

    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第一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迅速的攒齐了一套且看完之,中间有一本因为配送区域问题,还自己跑去书店买了回来。

    历史可以很精彩,看作者怎样写!历史可以很生动,看作者有怎样的思考和立场。有同学说后面写的很匆匆,恰好我看到最后已经不关心在这本书里面会写到李自成怎么怎么样了,张献忠已经怎么怎么样了,因为崇祯已经怎么怎么样了,皇帝已经没了,明朝到此休矣。此后任它风吹雨打,皆为明朝身后事。

    掩卷之后,是深深的感伤。改朝换代,由盛而衰,历史的车轮总是朝着这样的方向滚滚的前进,真是令人惋惜,曾经的盛世,为什么总是被雨打风吹去?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历史有真相。作者以其勤于思考的精神,向我们剥开现象背后的真相,颠覆了我对于其中某些所谓正面/负面形象的印象。同时,作者还以其真挚的情感呼唤起我们对真正的英雄的尊敬和敬仰,呼唤起我们对人生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

    老爸说,写这本书的人应该有四十多了,再给一次机会猜猜,那就三十吧。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给他看,“开始写的时候二十多岁,写完也还二十多岁”。我想,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明矾。
  •   说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马耳东风“明朝的那些事儿”是一本好看的书,作者说得不错,历史是可以写得很好看的.人们最关心和感兴趣的总是人间的故事,而从开始有人类开始起,人间就有了故事,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都有无数故事,千古不绝.根由就在虽然世界几千年不停变化,但人性始终不变.当前的故事叫新闻,从前的叫历史,本质是一样的,一样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人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决定人们生存状态的有关政权的故事,因此这也是平常所说的历史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时隔久远,这些故事常常只留下一个梗概和许多版本.也因此就衍发出另一个愿望,,就是想要找出历史的真相.但历史的真相是很难找到的,记述疏漏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在于留下的故事记述常常原本就偏离真相.其中原因是故事发生的许多真相摄于当时的威权,”不敢说”,.过了若干年虽然敢说了,但是由于仍有忌讳,”不能说”,再过若干年,能说了,可已经”说不好”了.许多事情只好依仗揣测.因此大部分的历史也只能存留一个脉络和轮廓而已..因此在我看来,历史小说并不必一味追求真相,因为努力的结果常常只会是徒劳而仍不足,只要脉络轮廓大致相合就可以了,要紧的是故事的有趣和内容的讨论.因为只有这些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心灵的共鸣.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单纯记述事件并力求真实的所谓正史,固然不可废,但写成小说,便更为人们乐道.而历史小说又有多种写法,而且并存于世.一类是演义,旧演义体有三国,隋唐等,之后的蔡东藩通史演义和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亦同,后来柏杨写的三国,虽用白话,但仍是此类;另一类是新编白话历史故事,如高阳赵玫二月河等所作小说,已稍脱离旧体,增加一些人物的语态,语境和心理活动,而其中二月河所作,情节生动,文字雅驯,描写手法多处取自红楼梦,可说是同类小说之冠.又一类则是戏剧和评书,这两者内容大都只取历史肢节,题材狭窄,但由于形式通俗,极易受到广大群的喜爱和流行.也是长盛不衰.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已经完全脱离上述各类的窠臼,是新的一类,故事虽仍本正史,但在语言和场景的叙述上已完全放开,另外更主要的特点是在叙事中夹评夹议,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感想,并且使用大量当代流行话语因此能引起读者的极大的兴趣和共鸣..一位音乐大师曾说,”世上音乐门类虽多,形式各异,但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好音乐,一种是坏音乐.”书也一样..这本书是好书.但书的封面内页中写的"本书是心灵历史的开创者",却不确.上世记初,曾有一位叫刘厚生的人,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张騫传记”,书中叙事广涉清末民初的各类人物和事件.,除文字半文半白外,,分析时局和人物心态,同时夹评夹议,极为精彩.刘本人是张騫密友,书中故事大都亲闻亲见,因此更为有趣和可信.从手法说与今日的当年明月如出一辙,初阅刘书,曾叹为观止,如把这种说故事方式称为心灵历史,则刘当为第一人.刘写的这本书,坊间已难觅寻,仅北京图书馆有馆存.曾查过作者其他著作目录,方知作者别无他出,一生作书仅此一部,也是一奇.但无论当年明月曾读此书,是承接受先贤衣钵也好,或自创新路,与前人不谋而合也好,’明朝的这些事儿”当是历史小说的新秀,应可作定论.
  •   三年前,走进一家常去的小书店。售货员强烈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一口气读完出版过的两本,就被里面诙谐幽默的语言,发人深思的事件所吸引,让一个曾经对明史略知一二的人知道了刘伯温、于谦、王守仁、戚继光、张居正、魏忠贤、孙承宗、袁崇焕!颠覆了我对“民族英雄”袁崇焕和“昏庸皇帝”崇祯的所有印象。看到那个坚持信念的杨涟,我哭了。看到曾经强大无比,而今大厦将倾的大明帝国,失落与伤感,却又无可奈何。感悟了明月想要表达的思想——成功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真希望作者能有更出色的作品发表,加油,支持!越快越好。
  •   在看过了个人觉得索然无味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六本之后,迎来了第七本的大结局。
      
      既然是大结局,那自然就是明末和李自成、皇太极之间的故事了。改朝换代之际,英雄、鼠辈、叛徒频出。
      
      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本,俨然成了崇祯的个人传。
      看毕最深切的感受是,崇祯纵有一世的勤勉、节俭,拥有极高的政治敏锐度的头脑,以17岁之资跨入没有一个亲信的深宫,踏入魏忠贤为首阉党掌权的朝廷,以一己之力除掉魏忠贤和阉党,与剩下的文官集团斗争,为国奋斗,力挽狂澜,却仍然是无力回天,
      
      当年明月数次提到了“气数”这个词,在结尾说到了“使用年限”这个词。相较而言,使用年限真是更加的精准,气数未免略微带有迷信色彩。是的,饼干有使用年限,保质期一年的,你一年半吃了,可能除了口感不好,估计也不会怎么拉肚子;化妆品护肤品有使用年限,保质期一年,你非两年来用,涂抹在脸上,怕就会毁容了。“而一个王朝的使用年限我们看不到,但并不代表没有”。
      
      据说有一个数字统计,世界上所有的政权,没有一个超过了300年。也就是说,目前而言,300年就是一个最长的年限了。
      
      大明王朝共持续了276年。够本了。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   等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到到了大结局的上演,虽然那时我们都知道的结局,却不知道编剧会怎么把这故事完美收官。曾经我是个完美主义者,看到爱情故事就会问:他们是否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看到战争故事就会问:那正义的那方是不是取得了胜利?看到凄美的好人受难故事就会问:那他/她是不是会得到最后的幸福……完美,世界是完美的吗?历史是完美的吗?人性是完美的吗?所以我看到这样的大结局,以这样的方式收笔,开始确实有些愕然,为什没有南明小朝廷的坚持?为什么没有史可法和郑成功的章节?为什么没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烈?为什么……而后我忽然明了:结束了,就是真的结束,结束就是一个朝代的完结,随后的所有故事只有交给另一个接替它的朝代去延续。坚持了两年,期待本套书的完成,直到大结局,才终于发现,一切其实完结的也可能如此不经意,就像划过的流星一闪就从眼前消失。生于城市中的我从未亲眼见过流星,一直梦想着能够抓住流星划过夜空的一刹,留住那美好的瞬间。也许今生还有机会见到吧……读《明朝那些事儿》,臆想中就像看到划过天际的流星的光华,那撕裂历史黑暗的惊鸿掠过的文笔、那指点江山人物的意气风发的神采,那不被不亢评说圣人、俗人、完人、庸人的论调,那慷慨激昂怒发冲冠的血性、那痛彻心脾无以名状的哀伤,太多的感觉让我无法用文字来述说心中对整套书的感觉。有人对我说,在看过几本后开始不太新欢本书,作者把自己太多的爱恨掺杂在文字中传递给读者,我却这样认为:看一个书生,对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也许正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感觉压抑在心里无法呼喊,时时憋在胸腔中像一个饱涨的气球,随时都会爆破。直到我发现一个窗口,那里有同我观点相同的人写得血性文字,那里有我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人在说出别人无法表达出的感情。读书的乐趣,也许就在于此吧,循着字里行间的感觉,去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也许今生你无法见到他,但是我可以通过文字去遥遥地向他转去我的敬意也许,明朝那些事儿不只会发生在明朝,也学某年某月,我们会突然想到,那不是又一个于谦在舍命维护一个大厦将倾的政权,只为了责任这个词!那不又是一个卢象升身穿重孝带领数量可怜的士兵冲向重重叠叠无边无际的敌军,只为了死节这两个字!也许我想得太多,也许我经历过的太少,如果生在明朝,或许我只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但我更愿我是随孙承宗登城战死的平民百姓!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下苟且偷生!完了,这也许是我近两年来最多的感受。也许,过不了两年,我会看到更精彩的?期待……
  •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写完了,我也终于看完了.这部白话版明史,到第6第7,作者开始慢慢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历史观,越看越觉得有味了.历史到底该怎么写?或者说该怎么读?看历史很难不站一个立场,标榜道德还是颂扬业绩(从很多历史中可以看到这2条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宣扬服从还是鼓励反叛......通读很多历史书以后,很难找出一个稳定的价值观来评判所有的人和事.直到现在才觉得其实这种所谓价值观是不需要的.没必要过分强调一点放弃另一点,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以后不一定要做一个黑白的判断.类似隔壁的王老3,好吃懒做,但是对父母好,心地善良.原来我心里的价值观判断,其实是想把所有人物划分成"神"和"鬼"而已.只要还原成人,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世界清净了.当年明月,在这套书里做到了,他写的,至少都是“人”。经常看到大标题,“XXX被拉下神坛”。一个一个拉不累么?直接把神坛毁了,多利落。以前读了张居正,总觉得自己比他厉害了。想着如果自己在那年月,应该如何如何。说不定,大明江山就不会垮了,而且死后也不会被清算。后来书读得多了,才觉得很可笑,其实张居正已经用3块钱做了6块钱才能做的事,换成我,能干成2块钱的事,已经很牛了。历史上很多人,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事情的发生,除了人为原因,还有不能否认的偶然因素,最后合起来,结果只有一个。分析明朝的灭亡原因,从经济,文化,人文,政治......各方面都能写出专注来论述其原因,写得多了,反而没原因了。所以最后当作者把一切归咎于气数,说实话,虽然不情愿,但又不能不承认,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简单答案。期待作者给出最后答案的朋友,可能会失望,失望的原因也许不是作者没有给,而是作者给的与自己心里的答案不一样罢了。这套书的语言由于大多使用现在的流行语言,生命力不可能太长。但是能把历史写成大家爱看的形式,而且没有失掉他的内涵,佩服作者。
  •   历史本身很精彩,但石悦可以让历史更精彩!从“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本到今天的大结局,从朱元璋到崇祯,当年明月带着我慢慢走过了这段历史。细细品味了这悠悠的3百年,回头望,才猛然发现,这是我自从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去阅读,去欣赏。也许这就是历史本身的精彩,也许这更是当年明月的魅力所在。能用不一样的手法,去演绎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兴衰。作品虽然完结,但是经典永在。希望石悦能够继续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更多的喜悦,和更大的魅力。更希望石悦仍然能够,像当年的那轮“明月”,那样璀璨,那样皎洁。
  •   四月初,拿到了书,所做的第一件事,借给了同事,不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吸引我,而是,最好的,我往往习惯放在最后,看了第五部、第六部,开始以为明月的书要写到十部才能结局了,开始有些愤愤,以为天才写手终究归于那些只为挣钱的泛泛之流,但是终结篇最终没有让我失望,虽然百年前的事情终究已是定数,但还是首先翻开了最后一页,不是因为习惯先看结局,而是多少还有些贪心,以为可以讲到南明小朝廷,最后我舞台还是终结在了煤山,扮演最后男主角的,也还是崇祯。看到了结局,就该看看男主角是怎么走向结局的了,撇开开篇的皇太极不谈,单讲废柴由校彻底的废了之后,崇祯皇帝开手肃清阉党,真的仿佛看到了明初的开明,总是在想,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明月用四个字总结了明的灭亡“气数已尽”。在我看来,虽然明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作者仍然,给了我们真实的历史,原来历史可以很精彩,确实很精彩,他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给了所有在大明这个舞台上演出过的人们。相对公正的评论。这部书我义无反顾的向我认识的好友们推荐了三年,我想最近几年,也还会沉浸在这种情况当中,毕竟好书难得,期许明月抑或是别的有才的作者,能给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精神食粮,再次万分感谢明月,感谢明朝那些事儿。精彩,真的很精彩!
  •   说句实在的,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知识,就上学那点,到现在的,基本也都就饭吃了——真是汗颜!所以,这套《明朝那些事儿》,我卯足了劲儿的读,可惜中间停顿的时间有点长,不过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趣。我是大众读者中的一员,仅从大众一员的角度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没办法,我也想旁征博引,并且提点有见地的意见,可惜,才不足,只能谈自己的感受。第一,这套书的确是娱乐大众的一本好书,它好看,通俗易懂,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讲,吸引人,内容又是正史,没有过多的野史传奇,读起来真实可信。第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历史水平急待加强的类似我这样的,的确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如果看《史记》,感觉的确有文化,可是光谁是谁的那个谁,就够我绕半天的了,实在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充分的、反复的阅读才能够理解,这个也许就是传世经典的境界吧,没有多余的话,可是都要人琢磨好久才行。《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因为作者已经将主要人物中的重点人物的给突出了,直接告诉你这个是谁的那个谁谁,不用自己操心。而且我也顺利的晓得了明朝那些皇帝的顺序、名字,以及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成绩,觉得最遗憾的就是崇祯了,在我的印象里亡国的肯定是混蛋,像慈禧那厮似的,谁知道还有这么样一个玩命儿要工作的呢!或许是风气不正的关系,最后的大臣虽然有几位很强的,最终也没能将力量合用、力挽狂澜,看来风气很重要啊,不然聪明才智都用在为一己谋私上,只为个人小利,抛弃民族大义,长期如此导致了国家决策上的失利,国力颓废、国库空虚,这些因才导致了“明朝气数已尽”的这个果!第三,我还期待有更多研究其他历史的人,也用自己有特色的语言和方式来写写其他历朝历代的事儿——这样的方式去了解历史,也是不错的选择。第四,中国的人情世故、朝廷斗争-当然现在已经可以小到到单位里的办公室斗争了-原来是一直没变的,所以,读了之后,对自己做人、做事的心态也有所触动,很多事放开了,也想开了,心胸比以前宽阔了些,心态比以前豁达了些,这些不是吹捧自己进步,而是,很多事如果真的放下了,心里真的很舒服。希望作者能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风格,传播更多的历史,顺便也拉动一下消费吧!
  •   结束了,终于结束了,从偶然读到明朝那些事儿1受到吸引,就等星星、盼月亮般一直到7,不知不觉中成了明矾的千万分之一,这下结束了,我也有了解脱的感觉。但读后感觉明朝那些事儿7的结束得有点仓促(不是突然),也许是作者为了避开一个王朝结束的凄惨吧,人物深刻的内心没有以前写的细腻,对当时时局的认识没以前那么深刻。看后总感觉少点什么,是对明朝的总结?还是对王朝交替时文明前进的与野蛮落后的在经济、社会、思想、民族、国家的影响?也许是对该书的眷顾吧。个人感觉结局没有开篇写得那么好,可能是对作者这种写法理解不够吧,其实一个王朝的结束历史本身就是很凝重的,更何况接替上来的是一个让中华民族背负沉重历史的王朝,不过这确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的好的历史书。期望当年明月再有一个新的大作面世。
  •   一气儿读下来,有些累,不完全是因为有200多万文字。­脑子里往往复复的,是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们,曾经是他们那个时代最风光最荣耀的人物,他们曾经翻云覆雨,甚至能只手遮天,而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只是轻描淡写的几行字,或者仅仅留下一个名字。­人,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自己,才发现自己渺小甚至不如一颗砂砾。­所有朝代的更替,人物的变换,都是用鲜血和尸体换来的,这,就是战场。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朝堂之上也永远是撕杀和阴谋,这,称之为政治。­朱元璋,也该他当皇帝,他应该是明朝最勤奋的皇帝,不仅为他的子孙们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还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制度,为明朝的近三百年的统基业打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告诉我们,制定科学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朱由校是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崇祯的前任,一个把大明王朝搞得病入膏肓的人。他是一个好木匠,但不适合当皇帝,他放任魏忠贤把持臣政,流氓、无赖进入统治的高层,买官卖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连清高的文人们都甘愿成为他的走狗,他统治的七年,是明朝最黑暗的七年。­改革家张居正,和平使者郑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于谦,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坚持真理杨涟,清廉刚正海瑞,褒贬不一袁崇焕,当然还有,灰心丧气的唐伯虎、郁郁不得志的徐文长、改行做戏剧家的王守贞,......大明朝,是一个人才倍出的时代。­你可以当作一个故事来看,不过,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理想、勤奋、坚持、勇气、气节、忠诚、正义等等,这些,不仅仅发生在明朝,也许在每个时代都有。也许很遥远,但的确值得尊重。
  •   【荐书】当石悦写完这本大结局时,当年明月这个网络id就永远的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当石悦写完这本大结局的后记时,他就不再是个写明史逗闷的写手,而成为一位真正的贤者。何谓贤者?为贤明有才德的人是也。石悦何为贤者?因为他已经感悟了人生的真谛,并将他的感悟转化成文字,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的后记。作为后记,这篇文字不多,也不深奥,但实实在在的解答了现在不少生存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人们的困惑。你是否在一天的忙碌后,难以入睡?你是否在清晨的阳光中,无精打采?你是否面对食物,索然无味?你是否成天循规蹈矩,为了生存在做机械运动,而心中毫无乐趣?作为城市居民,幸福感大大降低的今天,人们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如果你通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请仔细品味大结局的后记,在真情实感的字里行间,石悦为我们解开了困惑。纵观历史风云变换,王侯将相归尘化土,万里江山改朝换代,人,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颗尘埃。作为漂浮在时光中的一颗尘埃,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当你明白这些时,你便能看到那位手持明史在都市中缓行的贤者。
  •   很喜欢看历史类或传记类的图书,因为这类书大多有事实基础,可以给人生带来很多的启迪.但一直以来似乎不太常见比较火的有关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一个精彩、跌宕起伏,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年代。虽然每本书看完后,总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下一部,但只要一打开书页就马上进入状态了。支持当年明月,希望还能看到他写的其它朝代的事儿!!
  •   感谢明月先生,给大家一个重新了解历史的机会。当今网络世界光怪陆离,现实社会充满诱惑,明月能在长达二年半的时间里笔耕不辍,能利用工作之余每天写五六个小时2000多字(除较大节假日休息一下外),这要何等的定力和何等的毅力啊!况且《明朝那些事儿》即不是演义又不是戏说,参照《明实录》这样的正史而写,是很难发挥的;而《明实录》又是竖版繁体没有一个逗点句号如流水帐一般冗长的大书,若要将死板的明朝纷繁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写得既尊重史实,又活灵活现,着实不易。明朝276年的事,让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洋洋洒洒的写了1500多集,100多万字,让千万人热血沸腾,欲罢不能的追随跟读,这是怎样一个了得所能形容!明月行文平实,毫无矫揉造作;纵观全文,有幽默,有调侃,有推理,有论证;明月是用轻松的笔触而写,我们当然看得轻松,但在他写作的背后,一定隐含了巨大的工作量。他一定是阅读综合了无数枯燥的史实资料,才写就了《明朝那些事儿》;他对《二十四史》,《明实录》这些我们常人不敢触及的大块头史书,能读熟读透,参照运用自如,让人折服;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历史知识的广泛涉猎,让人佩服。明月一定是饱含感情进行写作的,只有爱憎分明的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文章中,激情才会流于笔端,我们读来,才能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感动流泪;才能不时的激起我们对魏中贤等人渣的切齿痛恨。在如此浮燥的今天,明月能沉下心来,毫无功力心的进行写作,真的难能可贵。当著名节目主持人许戈辉,采访明月问及写作目的时,明月只是淡淡的说:“我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我只是希望当我把这段276年的历史写完的时候,我可以跟自己说,我终于做完了一件事情。然后我可以肯定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哪怕这个文章只有我一个人看,永远不出书,我也会把它写完。我将把它打印出来,二十年后给我的儿子看。到时我可以告诉他,你的父亲是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此段话我是在凤凰卫视的视频中看到的,明月说这些话时有些哽咽,眼泪在眼里打转,要知道这位单身帅气的年轻小伙子,说出这样的话在我这位长辈看来是很感人的。看到此,我心一热眼泪就流了下来。我想对明月说:谢谢你把明朝那些事儿写得这样好看;尽管你年轻身体壮,但写作时也不要太累着自己。
  •   勤政为民,一心重振大明辉煌的思宗皇帝最终无力回天,在伤感、痛苦、愤怒中走上了不归路。但也体现了明王朝的一贯品格——坚贞不屈。天子守边疆,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唯一。“文死谏,武死战,君死社稷。”这应该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舍生成仁的典型,但只有大明做到这一点。在满清统治中国的接近三百年中我们甚至看到统治者为了其一己之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的欢心”,卖国求荣。,签下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却不思变革。说中国毁于满清不为过。与清朝的皇帝相比,思宗实在算得上高尚的负责任的皇帝。可惜的是,在思宗17年里,大明朝廷里可圈可点的个人或者事情并不多。大臣们最热衷的事情不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是个人的一时之列。党争不断,是大明灭亡的直接原因。在我看来,在明末只有两件事事情。第一件就是抗清。第二件就是如何平叛。在第一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评价争议的名将袁崇焕。现在网上的评价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派——袁黑派和袁粉。在袁粉眼里,袁崇焕就是民族英雄,而在袁黑派眼中,袁崇焕是汉奸,是他导致了明朝被满清所灭。似乎袁崇焕只能两个身份:不是民族英雄就是汉奸卖国贼。要分析清楚明末的社会政治,就离不开如何评价袁崇焕。我认为当年明月的评价是很中肯的:袁崇焕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但同时也是有着致命缺点的名将。明末的历史是让人伤感的。有很多次思宗有机会平叛,有机会将满清的势力消灭。但是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终于在1644年,在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等卖国的狗贼的努力下,满清终于气昂昂地挥戈入关,全中华大地遭受了无尽的浩劫,九州悲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等等,全国各地直接遭受满清等贼子屠杀的无辜民众不下千万人。。。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有人这样评价这些浩劫的结果。我这里不是在宣扬民族矛盾,我只是想借此表达:如果一个国家管理层沉溺于党争,沉溺于相互倾轧,结果就是将整个民族拖进无尽的灾难。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终于写完了,我也终于读完了,这也算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完整的也是大略的了解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我想当年明月写得很辛苦,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艰难探寻,爬行于格子上孜孜不倦的敲打着每一个文字。但是,我想更累的是作者用心去揣摩历史,去思考历史,历史的过往会深深刺痛作者的心灵,作者带着苦涩与无奈的幽默,是将其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而非决然于历史之外,只是用后来人的眼光轻松的调侃过去。所以,作者是万分艰辛的迈过了这三年的写作历程,在洞悉历史的黑暗中寻觅着坚定前行的光明,为了安慰读者也为了救赎自己不被黑暗所窒息。作者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为鉴是一句不实的话,因为如果真能为鉴的话,怎么能让过去的黑暗和荒唐一次次的重演?但我以为,历史还是一面镜子,每个后来人都能从古人的身上照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大贪、奸佞;还是圣者、贤良。故不是每个人借鉴的都是贤、智、勇等一切正面的的偶像,我想以魏忠贤等等为借鉴者恐怕也大有人在啊!所以,历史还是一面镜子,仁者鉴仁、智者鉴智;妖者鉴妖、佞者鉴佞而已!!
  •   昨晚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看完。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其行文之简洁,颇有古龙遗风,应该也深受古龙影响。

    其调侃之幽默,谐趣之机智,今为古用之洒脱,则与易中天相似,也许与此书起于网络有关。

    其纵横捭阖之气势,细针密线之叙述纹理,则有黄仁宇之才情。

    有以上三者之其一,就可以写得好看了,何况三者兼备?

    一个晚上就看完了,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引子》中说,“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我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学究书”。让我想起王小波的另一句话:“我写小说,就是把小说写得好看,其他的就管他娘的啦。”这是英雄所见。

    因为写得好看,写得精彩,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就是现在而今眼目下的事儿:朱元璋,朱棣,刘基,胡惟庸,蓝玉……都可以在现世中找到他们的影子,可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找到他们的影子,可以在《沧浪之水》、《一地鸡毛》中找到他们的精神踪迹……世间万事万物,世道人心的道理,却只有那么一点点。

    早上起来,多事,上网搜索这个作者“当年明月”何许人也。

    百度曰: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男,1979年生,顺德海关公务员。以《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成名后获重用,最近被借调北京(任海关总署下属杂志《金钥匙》编辑)。
    有一点让我吃惊,作者是我等同辈,29岁即写出此书。而且读法律出身。

    有一点让我意外,即是: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为何?

    是因为《让子弹飞》中周润发的那句台词:霸气外露?

    是因为他是个宋濂式的读书人?是个赵括式的纸上谈兵之辈?

    或者其侃历史之才,在衙门并无用武之地?

    或者不需要或者,正是领导认为“很一般”,才有个“当年明月”在网络上横空出世,而只是顺德海关少了个石悦科长,石悦主任之类的人。“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诚哉斯言!

    看来,明朝那些事儿,也是石悦同学的事儿。
  •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集看完了,在满足过后,不免有些淡淡的失落,我不想赞扬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因为赞扬已经太多,我只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说出我对这套书不足之处的看法,我不喜欢这套书的第一册,因为他似乎略显简略,不足以表现那段波澜壮阔,充满血与火的岁月,我不喜欢第六册,是因为它的叙述略显平淡,不足以凸显末日王朝苍老的背影,当然,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最令我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写南明小朝廷的历史,没有涉及民族危亡时那些仁人志士的身影,那可能被清政府歪曲的历史......不过,仍感谢当年明月的辛勤付出,伴我们度过美好的一段岁月,仅致上我崇高的敬意与发自内心的谢意!
  •   幽默依旧在,历史照样说。
    我是一个蜗牛式人物。在今天才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部读完。
    此时心中感觉,只用引用作者原话的高度浓缩版--- 没感觉,有意思。
    王朝气数快尽的时候,战斗繁多。但凡提及到战争的内容,我就是抓阄式阅读。
    我喜欢看帝王将相的斗法,喜欢看作者对此的分析。

    最后作个老牌总结,通过阅读此书,更加明白,政治是最黑暗的东西,不是普通人才去碰它。

    期待当年明月以后的作品。
  •   好久好久以前买的这套书,老实说到现在也并没读完,琐碎的事太多了,能静下心读书的时间就更显宝贵,手机上也下载了,但是总觉得不如纸质的一大本捧在手里过瘾!当年明月的写法足够轻松,让历史读物变得有趣,尤其适合现在这种快餐年代对历史不很了解的年轻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入门,觉得好玩了,再去研读正史也就不觉得枯燥了:)(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
  •   对于历史的解读,通常意义上无外乎正史和野史两种方式。现存版本的正史一般都较晦涩难懂,虽说可信度高,但也不可不提防作转者的时代特征和适时统治者的微妙心态作怪。野史是相比官方而言的民间历史记载,留存的文字则更显直白和有趣,所谓嬉笑怒骂艳情鬼怪皆可入册,少了羁绊和约束,自然自由得多。由此,真实性当然也要打些折扣。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7本大书,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下来,且自诩讲述的皆为正史,让人读来却不觉得累,且颇为轻松,为何?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用野史的手法讲述正史的故事。这种既符合通俗小说的大众传播手段(传播性)与普及大众历史知识的社会责任(教育性)结合,自然可以赢得上下一致的满堂彩。相信如我般许多人都是间或读过一些官方明史的,但就是不如读当年明月的这套书解闷和畅快。这是作者的文字功力和着笔角度给我们带来的新阅史快感。解读历史,通常意义会与时下的时政自然关联起来,作者在全套书的结尾也有明示。不管朝代多么强大,终归有落幕的时候。明朝算强大的了,也延续了700多年,还是免不了换代的宿命。就如作者而言,这不是崇桢皇帝的错,到了他这个时候,就是他的太太太祖宗朱重九在世,恐怕也改变不了被覆灭的结局,唯一能够假设的是,延续多一点被覆灭的时间罢了。因为,朝代的更替,本身就是历史的内在规律。读史明鉴,作者借用食指的诗“相信未来”。我倒希望,借助清醒更好的珍惜现在。毕竟,对于未来,我们的个体生命周期无法实现等待……
  •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的的确确是我这一年多以来最难以割舍的告别。我是去年这个时候看是看这类书的,我开始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此类书籍的相关报道,牛逼的很。我还以为是故意的炒作呢!买来一看,好家伙,马上吸引了我。能把历史写得这么生动只有当年明月了,能把一段充满猜忌、复仇、忍耐、聪明、奸诈、豪迈等等故事写得这么传神的也只有他了。我看这类书尤其不会感到厌烦,作者妙笔生花,情节丝丝入扣,高潮此起彼伏,心情真的是汹涌澎湃。太过瘾了。真希望当年明月还是那明月,在你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还是继续拿起你的笔续写另一段历史吧!等这你哦!!!
  •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场艳遇——可遇而不可求。《明朝那些事儿》的意义已经跨越了历史书籍,而是告诉我们:历史原来也可以很精彩。我想很多老学究一定对此书很不服气,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但是我很想说:为什么学校的历史课就那么无聊,为什么这本书可以如此好看——两者叙述的可是同一段历史啊!学校的老师,从来只教我们考试内容范围以内的东西,很多章节,老师只告诉我们,这个会考不考,所以跳过——原来历史是可以跳过的,我们曾经这样认为。当年明月用他的毅力,坚持,三年来还原了历史的点点滴滴,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   其实09年就想看看明朝是怎样结束的,因为那个和尚的预言明朝止于西北。一直没看,如今是一口气读完的时候还是有点意犹未尽。我说过《明朝那些事儿》是本很棒的书。
    袁崇焕的死很是让人不解,崇祯真的就让他死了,作者觉得是叛乱成真,袁将军不是个靠谱的料,并不能带领岌岌可危的明朝真正走向胜利。是的,历史扑簌迷离,谁也无法肯定的说他是否真心叛乱,是否是个撑得住的主。总之还是被凌迟了,真是无奈。在他之后明朝出现几位猛人,但最后都是英勇就义了。并不是闯王李自成有多厉害,而是实在拆东墙补不起来西墙了。所谓内忧外患大概就是当时的情形了吧。不是崇祯不努力,而是没办法,气数已尽。
    最后作者还说了徐霞客的人生故事,我觉得挺震撼的,不走寻常路,不为什么,只是认真的走着自己的路,原来没有目标的行走出自己的人生路也是一种成功。
  •   “当年明月”一升起,所有历史类的作品纷纷星光黯淡了。《明朝那些事儿》当然不能算是历史小说,因为几乎没有虚构的成分,这恐怕也是作者被评为副研究员的原因之一吧。但这种以“小说式”的写历史的体裁,当年明月当仁不让位坐头把交椅,君不见效仿者如黄河之水滚滚来。当年明月——一个写完7本书后还不到30岁的毛头小子,其成就已经直追那些研究了一辈子历史的老前辈了。《明朝那些事儿》文笔圆润,叙事老到,剖析深刻,对当年明月已经无法用“家传”“神童”“老成”之类的词去理解了,我只能说,造物主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天,我们有幸赶上了。
  •   阳光灿烂的午后,读完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一个大明王朝,就这么结束了,正如他的开始,也应了一句话:走上了这条路,就为能再回头。所谓千秋霸业,都是过眼烟云,历史还在前进,生活还在继续,我们是有缺点的俗人,不可能超越历史,因为你还活着,就要继续前进,其实成功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   非常喜欢这一套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太精彩了,前几本是一口气读过来的,那么枯燥的历史融入了作者幽默的手法,读来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不忍释手。大结局读完了,改变了以前对崇祯的某些不公的看法,兴许这就是历史。很不舍得,竟然已大结局了,希望当年明月以后有更好的作品。
  •   真是太崇拜当年明月仁兄了,尽管你比我大不了几岁(大约是5岁),你的文笔好,史学基础扎实,考证严谨,草根讲史集其大成,语言幽默令人喷饭,这些都不用说了,我实在想不通你怎么会想出这么多我历经苦难才悟出但还不能准确表达出的人生道理:一是关于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的观念,是的,心灵的伟大才是真的伟大,心灵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东西;二是宏图霸业都成空,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思索,按说想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应该是野心勃勃的,可你却看透了人生的最终目标:寻求快乐;三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是什么?悲天悯人,是圣人的思想;四是知行合一,要想成功,需要的感情,更是手段;需要的批评,更是做事;五是无为则无不为;不争则莫能与之争的法则。好了,总之我太崇拜你了,除了唐浩强老师的某些作品,你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我看的的最好作品了,我还喜欢古龙的作品。
  •   经过了若干年的追看,这本书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坚持是最为宝贵的品质,而不损伤质量的坚持不仅宝贵,而且令人赞赏了。当年明月保持了一贯的水平,所以《明朝那些事儿》就必然地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最为重要的书籍之一了。为大结局喝彩吧!等着明月再上路,继续心的探索,只是不知道会是哪一个朝代了。
  •   终于是结局了。明朝整整三百多年的历史。终于在当年明月的笔下结束。我昨天刚把整套书给重新大致翻了一下。发现自己懂得了不少。我牛了起来。当然——以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纯属废话。这本书讲述的基本上就是袁崇焕丫,孙承宗丫什么的。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崇祯。而崇祯的表现,让我很满意。很满意。当年明月把明朝末年的真实状况给我展现了出来。我本来以为所有的朝代末年君主都是无能的。其实我错了。原来崇祯是这样的。他实在是让我敬佩。至于明朝覆灭,并不是他所想的。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年数已尽。如果没有袁崇焕、孙承宗、崇祯等人,明朝早已经断气很久了。就是因为有他们在最后的几把手拉着,明朝才得以苟且存息。但是这样,却让我觉得更加可惜。当年明月并没有把明朝最后覆灭的战火描述出来。只是非常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但是我却有一种揪心的疼。对。很疼。原来一个曾经如此繁胜的朝代。可以那么容易就被毁灭。但是。我仍然很想说。崇祯是一个很好的皇帝。很好很好。回顾了一下整套书。最崇拜的几个人。当数朱元璋他老人家、朱棣这个阴谋家、张居正这个伟大的人、袁崇焕这个英雄、孙承宗这个天才、郑和这个虔诚的人。还有,别忘了崇祯。其实我想要续集。其实我想要作者把其中一些被忽略掉的鸡毛蒜皮也说出来。大结局。却让我更加向往。
  •   <明朝那些事>的大结局已经看完了..从朱元璋开始,到崇祯自尽结束..前前后后两百多年的兴衰起伏,忠奸文武,一切都已过去..我也想起了一句听得十分厌烦又不得不承认的真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瞬间的崛起也好,百年的盛世也罢,世间的一切,有开始,便有结束...区别只是个时间问题...人也是这般,有生有死,在这生死之间,便是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了忠义气节,有人选择了惟利是图..但他们给这个世界和后来的人们所留下的却是不同的感叹..这套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一直让我爱不释手,即使在网上已经看过了,也会把书买回来,还会不厌其烦地推荐给朋友们看...作者对历史的态度和坚持写作的毅力都领我非常敬佩..而他的写作文笔更是让人非常受用...他将真实的历史用诙谐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但是并没有遮盖住历史本身的残酷..正如他所说: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有办法的事实.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作者而已.我也非常赞成他对这套书及历史的总结,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是是非非的总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最后,我想用袁崇焕冤死前的遗言诗来做结尾: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此为气节也.
  •   《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让我牵肠挂肚的一套好书,看完了一本等下一本,就好像当初等着看《越狱》似的,当看到第七本是最后一本的时候有点舍不得,觉得突然失去了什么,“高处不胜寒”啊!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以诙谐幽默的手段写出了一段精彩的史实,从中也表达了读者对于历史现象的一种体悟,让读者从中悟出些什么,尤其是后记中的话,让我由衷钦佩这个同龄人。再看看他的参考书目不由得让我体会到这才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他是从内心里喜爱看书的朋友,不求什么的去看书反而得到了一切,有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感觉,希望今后能看到类似的优秀图书,畅销书自有畅销的理由,这种有意义的畅销书——难得!
  •   这是一部历史书。按照当年明月的说法,所有史料都来自有据可考的正史。好了,大结局已经出台,最后两页是参考书目,的确都算是正史。因此,我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历史书,教科书——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是一部时尚书。如果说工作N年基本上已经失去了看大部头作品兴致的我居然也能这么迫不及待期待下一本“那些事儿”上市;每天也就翻翻时尚、汽车、音响杂志像我一样典型的社会俗人也能买到书当天就熬夜也得看完的话,我之能说这部书虽然包装没有时尚杂志的绚丽、没有汽车杂志的多图、没有音响杂志的玄虚,但它一定是一部极其时尚的书。显然,这部充满网络式发散思维、街谈巷语式生动描述、充满主观评色彩极具说服力的评价的书已经让像我一样的人深爱上了它。从我看到第一本朱元璋卷开始,就拊掌叹息,为什么我们当年的历史教科书不能这样!!愤怒、失望、感慨,然后是——“重头再来”的情绪逐一占领我的思维。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喜欢历史。
  •   聽朋友介紹《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有馬上就看完的沖動,感謝当年明月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让无数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知道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是明朝。
    只可惜未買齊全套,尚欠第六部。不知當當什麼時候有貨。
  •   终于到大结局了,就像当年明月在序言中所写的,从第一部朱元璋卷开始,就一直处在对下一册的期盼与挣扎之中,期盼,是希望快一点看到下面的发展;挣扎,是害怕下册的水准降低。在这样的纠结过程中,我与《明朝》结下了缘分。书店中令郎满目的如雨后春笋本出现的各种“那些事儿”,我一直不屑一顾;各种强调比当年明月好的明朝史书一本本,我也不感兴趣。固执的坚持当年明月的《明朝》。这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的无言的心灵契合!
  •   这套书是讲明朝的历史,可其中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贪婪、欲望、权利、金钱、阴谋、斗争、气节等等。。。历史不再那么无聊,也不是只是枯燥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应该这样!故作高深令人作呕,当年明月用他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英雄,真实的生活~感谢他~在故事的最后,他写出了他其实在历史背后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相信未来!我还年轻,并未能体会他的全部用意,也未必记住多少明朝的事儿,但是那不重要,因为我看到了更积极的东西,我们要做一个好人,有理想有气节甚至不识时务的人,在肮脏的环境也要坚持做积极向上的自己!这些就足够了~我是笑着睡的。。。呵呵~
  •   翘首期盼中,《明朝那些事儿7》终于到了,到货当天,看完。合上书后心情非常畅快,是非常畅快的畅快。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当年明月写的一本关于明朝的事儿的书,认识它是从当当的排行榜开始的,抱着姑且试试的态度从第一本开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受它的影响,中间又穿插着看了几本其他的明朝的书,最后以《明朝那些事儿7》完美收宫,当年明月以轻快的语态和幽默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明代,没想到,看历史也可以看的这么快乐、深刻、思考、畅快。是的,我又一次讲到畅快,因为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真正的人生,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思考着的人应该拥有的素质和品质。广告不多说,喜欢文字的人都应该看看这套书,在当当买全套7本也就不到120元,但你最后获得的几万倍于这个数字。尤其他的两篇后记当为当代人心中的呼声,直抒胸臆,畅快至极畅快至极。
  •   明朝那些事儿 第七部:大结局是当年明月这个系列的结束之作,不管明清两朝怎样交替,历史依旧给人们去评说,去议论。可读性强。
  •   “大结局”依旧延续了前6本的诉说风格,把明朝末期的衰败,从朝廷,边关的事件,和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猜测,利用,给明朝一个真实的结局。书中,虽把事件说的很幽默,让每一个人物似跳梁小丑般的活跃,但历史就是历史,它是真实的,残酷的,不可更改的。到大结局了,明朝那些事儿结束了,没有了下回分解,但这套很畅销的书在带给我们幽默感的同时,给我们还留下了其他的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这本真的大力推荐给大家!
  •   旷野上,当年明月不再踽踽而行。手里拿着《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一堆人立马围着当年明月,乱哄哄的......大家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写吧,写吧,再写点别的吧……我也抢购了一本,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镜头拉远。声音淡出。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嘴里念念有词,手里数着花花绿绿的一大摞纸片......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我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钱,还是HD90版的。“明月兄,你的钱”......他转过脸朝我“嘿嘿”一笑:我知道……“明月兄你把书让当当卖就保证不会收到假币”……旷野上只剩一片寂静。“明月兄您何时再出书啊”…………“等我把钱数完再说吧”
  •   《明朝那些事》,他写了三年,我看了两年。今天,结束了。历史就是一个轮回,以前我不信,看完了全书,我信了。1344年,那个叫做朱重八的农民被迫投奔郭子兴,参加起义;200多年后,那个叫做李自成的农民被迫投奔王左桂,参加起义。朱重八灭了元,李自成灭了明。轮回,彻头彻尾的轮回。之前我是不喜欢看明史的,说白了咱们这些工科理科的学生读历史只是图个乐呵,没有必要24史精通,谈遍古今,问你朱元璋也认识,问你王嘉胤也熟。所以没意思的历史,我不读。所以明史,我就一直不了解,直到听说了当年明月。这小子以一种调侃的语气,执着的精神,卖力的写功,无所谓的魄力,完成了让几百万人魂牵梦绕的书,服!最讨厌的就是写史的人矫情。你是写史的,又不是写诗的,你矫情大发了没人买你账你靠什么吃饭养家?!所以之前很不幸的买了几本矫情得腻人的“大作”我着实恶心了一阵子。《明朝》就不一样,该怎样,就怎样,我不会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恶心;也不会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看不懂。他只讲史实,不搞高难度词语拼图,这是一本大众的历史。所谓成功的历史读物是什么?不是厚度,不是知名度,是读者对它是不是感兴趣,仅此而已。一定要读吗?不一定,但最好要读。为什么?因为喜欢,只是喜欢。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多好。
  •   从当当网买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儿”,读过后觉得这套书真是物有所值,不记得从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确实这样,在面对朝代的更替、国家的兴衰、人物的沉沦时每个人都会感慨万千,同时也会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得到完善。另外当年明月的书写叙事手法也让读书过程轻松不少,他的对历史的一些深入思考也非常引人入胜,读书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真应该读一读这套书。
  •   从对一个朝代的认知为零,从对一个朝代的不屑一顾,从对一个朝代的淡然漠视,变成对一个朝代本身的正视,对一个朝代历史的渴求,对一个朝代的由衷热爱,这些改变,都是源自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他,告诉我,让我明白,每个朝代,每个人,每段历史,都需要被尊重,都需要被了解,都是我们大家的历史。
  •   其实一直不是很喜欢历史书的,总觉得呆板枯燥,所幸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彻底的颠覆了我的看法。终于把7本全都读完,平心而论,第7本有些仓促了,感觉上没有前面几部严谨细致,是因为盛名之下作者的心也有些浮躁了吗?还是为了赶进度来及细细梳理?看上去似乎只是明朝末期的一本流水帐,少了很多在之前的几部中时常闪光的作者的真知灼见。无论如何,这还是一套难得一见的好书,这五颗星,是送给这一整套书的。单凭第7本的话,恐怕我要给个四星了。
  •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是写完了,三百年的历史,就这样执着地跟了三年,自己也有点想不明白。也许只是单纯因为石悦的幽默,让历史变得不那么沉重,不是我一竿子打死,是的,历史总是沉重的,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过去就代表了结束,但历史是真实的,每一个生命乃至王朝的结束,是不仅仅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可以忽悠广大人民群众的。过上了幸福生活,然后呢?然后多半是烦琐的,恼人的,残酷的,再不济,也是平淡的。而王朝的结束却百分百是个悲剧,从明朝的衰败史中,我看到的不仅是那些宁死不屈的名将,不仅是那些力挽狂澜的志士,更多的是那些为成就这些英烈而变成一堆尸骨的人民,明末的内忧外患至少死了几百万的人,其中有将士有民兵有受苦受难的百姓,当然也有崇祯。这些人即使生着算不上伟大,死了也称不上多光荣,但是我在石悦写的最后看到了真正总结人生意义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   终于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了。很喜欢这种讲述历史的方式,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出得确实历史的波澜壮阔。白与黑,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一切都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年明月笔下的故事。对于我,这本书让我知道还有于谦,王守仁,杨涟,这样的强人坚守自己的信念,无悔,无怨。而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   一直很不舍,希望结尾,又害怕会结尾。真的完成了吗?没有。我相信,还没有结束。在我的心里,朱重八、朱棣、徐阶、魏忠贤、崇祯的名字会一直回荡。伴随着他们或对或错的光辉事迹,我相信,我了解了许多。一直最讨厌明朝,喜欢看清朝的事,讨厌崇祯,喜欢袁崇焕。但现在我发现,我还是太幼稚。他们的对与错,是与非,都无法评论。我想崇祯与溥仪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生在末世,都渴望拯救逐渐衰弱的王朝,最后都无一例外的无能为力,回天乏术。这就是历史,历史不管这个人是好是坏,该死或不该死。历史只知道,是该什么时候离去。或许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死,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在前人的故事里寻找适合我们的准则。
  •   总算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完了,相比其它的几本,这一本更是精彩绝伦,开头讲述了袁崇焕抗击女真的故事,上接第六部,结尾读来还甚有感动,整本书脉络分明,好看!!!!
  •   真的很感谢“明月”兄弟为我们带来了这么持久而真实的欢乐。哎,不容易啊,终于给我等到了传说中的大结局。记得N久之前,我在等明朝第六部的时候,就曾等地心里发毛,以为“明月”这小子写书不地道,有头无尾,坑害广大明矾。直到看到了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我才恍然大悟,迟到的结局也许是一种刻意的体贴。真的完了吗,真的完了,关于这部书的一切,这个朝代的一切。即便作者的笔法依旧打趣,可毕竟是不同于初次邂逅时,那种激动、轻松的心情。笑声依旧的我们,多了份感悟,多了份成熟,多了份不舍。像是个老朋友,突然说要远离。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在这些灵动文字的表象背后,始终站立着一个不简单的人物。明月兄长我若干岁,但都算得上是80后。对比明月兄知人处世,洞悉人性的天赋异禀。我一直在扪心自问:“我就纳了闷,同样是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怎么人跟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捏。”好了,读后感我还是揣在自己脑子里。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大结局还是写得很不错的。"崇祯真的很伟大,当然天命更大。一些本不起眼或本就平常的故事,按照明月式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后,充满了奇异的搞笑色彩。(历史本来不那么有趣,小明同志一炮制,确实很有趣……)一些帖子说什么虎头蛇尾尔尔的,我不敢苟同。总体上,这本书还是清楚交待了故事该有的结尾,而且比5,6都更具备阅读价值。废话不多说,你不信我也无妨。人都好不容易写完了,而且你也看了前六部,要真感觉被人卖了,也太晚了点,毕竟你已经替人点了6遍票子……再点一遍有有何妨?
  •   如果这两年真要说哪本书轰动了全国,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独特的风格写就了一段历史,一时间让许多人爱上了历史,了解了明朝,牛!
  •   我曾经称明月的这一套书为“人性奇书”,意思是看此书不仅仅是看历史和故事,实则看的是人性。最近一些年,明史书籍比较多。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樊树志的《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等等,不少都是经典之作,而视角则各有不同。相比之下,《明朝那些事儿》在幽默诙谐的现代语言之下,更为偏重人性的描写。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可能不一定需要去研究政治权谋、治国方略,或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无论什么人,总会多少对人性的本质有些探求的欲望。这也许是这套书如此走红的原因之一吧。盛宴终有散席时。《明朝那些事儿》至此谢幕,但我想,明月和万千明矾继续探求人性本质的脚步不曾停下,也不会停下。感谢明月!
  •   读这部书是源于同事的推荐。本来我最喜欢的朝代是宋。可是读了当年明月的明史,真的觉得大明更加具有观赏性,更加高潮迭起,妙趣横生。除了朱重八这个草根皇帝给我们上了生动的励志课,他的子子孙孙又纷纷带着超强的个性演绎着不走寻常路的故事。和其他朝代迥异的教育后代方式,造就了一群没有文化又一意孤行的痞子皇帝。读《明朝那些事儿》寓教于乐,让你轻轻松松爱上读史。
  •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写完了,我也终于看完了全套,第一感觉受益匪浅,使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一个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袁崇焕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往常的看法,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准确的。总感觉这本书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叙述较之前简单了。
  •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本明朝的精彩故事,终于要暂时和当年明月说再见了。很多不舍,很多眷恋,两年的岁月中,明朝那些大大小小,或精彩,或震撼,或平凡,或悲哀的故事带给我太多惊喜,太多收获,感谢当年明月用那么精准的分析,那么快意恩仇的语言让我痛痛快快的在历史中遨游!这本结束篇不是没有遗憾,但是却让我几次落泪。在大明朝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依然人才辈出,依然荡气回肠!孙承宗的大家风范,殚精竭虑,在最后关头的从容气度;袁崇焕的奋斗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持信念的执着;卢象昇的忠勇爱国,自始至终表现出大无畏气节,都数次让我潸然泪下!怪不得先哲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明朝荡气回肠的历史,展现了多少人生精髓,足以震撼今日的我们~~~~~~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部书大结局的结尾章节最是耐人寻味,徐霞客的传奇一生,给人几多感悟几多深思!所有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自在的随心而生才是人生最精彩的时刻!真的庆幸如今的速食年代还有当年明月为我们品读历史,悟读人生!
  •   追着当年明月,跨越了2个夏天,明朝那些事儿一套,我终于跟完了。很痛快,很舒畅。内里诠释了现代社会久违的坚毅、忠诚、正义、良知、理想,也涵盖了人性里的狡诈、虚伪、背叛。。。历史原来可以这么亲近我,我现在才知道。这套书值得收藏,我就打算保存好一套,作为小孩的历史启蒙书。
  •   一气呵成读完第七集大结局,只能说完美!叹为绝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像明月说的结束了?结束了!历史还要继续,人生还要向前,但是读到这样好书的时光和记忆结束了。有人说话不要说的那么绝,若干年后说不定还有水平更高更牛的人出来写历史讲历史,怎么会绝后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但是相对比几千年古往今来的历史名家、文人骚客所写的各类巨著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无论从内容、结构、风格、文笔、语言、质量、对历史挖掘的深度、对人性透视的力度、对大众与社会及未来的影响力上来说,它是绝后的。可惜啊!看不到了如果有时间,隔几个月一定把它搬出来再重新读一读,以慰心灵,以正行轨。向明月致敬!向历史致敬!向伟大的人致敬!
  •   以很快的速度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7》,觉得是个不错的结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能把一个王朝的末世写的如此慷慨激昂,至少让人读起来还有意思“替明朝担忧”的期盼。最重要的,作者在叙述历史情结的最后,还告诉了读者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里,我们每一个渺小的人应当如何把握自己的存在,这点是难能可贵的。《明朝》系列,我读了全套,非常喜欢。感谢石悦先生对这段历史的精彩演绎,让我以新的视角审视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伟大王朝。
  •   "明朝那些事儿"以白话文的形式让广大的普通读者了解明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读者了解历史,从历史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受益非浅,是值得一看的好书.此书也可做为青少年的课外读物.感谢当年明月.
  •   从06年开始,到现在,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当年明月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历史娓娓道来,看的过瘾!看到了整个王朝的兴衰,学习了好多的东西,知道了崇祯不是那么的无能懦弱,知道了袁崇焕不是所谓的奸人,知道了一个明朝必须要有一些猛人,也知道了官场要远远苦于职场!因为赌注是性命!感慨很多啦……呵呵不过,个人感觉当年明月写到后来有些颓废,不知道是看破了红尘还是咋的,总之没有以前的那种激情了,不过,呵呵,不影响对于这部书的关注!确实是一本好书,真的很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不能简单的说以史为鉴!顶!
  •   O(∩_∩)O~明7看起来真过瘾,不过,还是比1和5稍逊一些,显得更加严谨了。不过,还是那种风格,我喜欢!真是最难舍的告别啊回想起来,从去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我的明朝之旅也结束了》希望当年明月能继续写下去,写别的朝代,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爽歪歪之旅!!!!!!!!
  •   就这样和当年明月还有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告别了,从最初的普通人到如今的学者、研究员,不知道他会不会为声名所累。哎,人就是这样矛盾,不被人认同是痛苦,被认同也有不少烦恼。只希望当年明月以后的路越走越好吧。
  •   有趣的历史——《明朝那些事》7大结局

    终于等来了第七本,也是最后一本。两天就看完了,好书就是让你欲罢不能。历史书读得多了,能像这套书这样让人拿起来放不下的太少太少。历史都是强调准确,印章用典,或者讲究资料,而却最容易忽视读者,读者不是学者,读者为什么要读书?是因为有趣才读,为什么要读历史,是因为历史有趣才去读,而再有趣的历史经过很多历史学者的笔,都变得不那么有趣了。当年明月知道自己的书是谁在读,也知道自己是在给谁写,所以他把历史最有趣的东西用最有趣的手法写出来了,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历史原来很有趣。估计以后这么写的人会很多,以后我们的历史书会越来越有趣,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
  •   从《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本看到最后一本
    心情总是在愉快与纠结中交叉
    因为当年明月将明朝那些有人赞扬、有人恶骂,也没有人赞扬、没有人恶骂的事儿都描述出来
    当年明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一个我们都需要正面去面对的历史

    当年明月 你真的是我的偶像

    《明朝那些事儿》 你真的是我的大爱啊......
  •   自从在书店看到《明朝那些事儿一》,随手翻来,我就深深的被诙谐幽默的内容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第一部,到现在的第七部,我感觉当代明月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我和他似乎已经是很熟悉的朋友。每天拖着疲倦的身体从公司回到家里,吃过饭,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够安静的看看《明朝那些事儿》。我似乎置身于历史的长河当中,看到朱元璋,看到了朱棣,看到了他们的明争暗斗,看到了他们把所谓的权谋之术如何运用的如火纯青。我会一直读下去,并且期望作者能够再创作出更加好的作品!同时感谢当当网优质的服务:速度快,质量好!
  •   加快了速度看完了大结局,历史进入了明朝末年,幽默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看到的大多是崇祯对大局的无奈,明朝内困外患,这个摊子已经越来越承重了.....闪光点是看到几位大臣在面临国家危机时的气节!崇祯、孙承宗、袁崇焕、皇太极、李自成、吴三桂....当年明月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描写和评价依然深入,看了让人能体会当时的历史中的人物的感觉。终于看完了,待空时去把7本书重读一遍......
  •   从大结局里,我们看到是一个命数早尽的王朝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表演,很慌乱,很无奈,甚至很戏剧!有很多的演员希望这出历史大戏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至少不是在自己的演出时段谢幕,像崇祯、孙承宗、袁崇焕、曹文诏、洪承畴......;不过套用明月先生的一句话,“明朝这笔买卖也该到期了”,一次次的挽救,一次次的弥补,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改朝换代的命运。历史很残酷,它掺不得半点的虚假,更容不下些许的谬误,好在还有明月先生诙谐的笔法,陪我们走完了这最后的一程。阖书沉思,这不像是一部史书,倒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有那么多的有名气的同伴曾与我们走在一起,皇帝、宰相、圣贤、将军......青史留名也好,万人唾弃也罢,你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崇祯上了梅山,明朝结束了,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明朝那些事。300年的风雨飘摇成就了大明也颠覆了大明。当年明月这种写历史的方法使得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明朝。原来历史可以写的这样精彩但是明朝后续的故事应该还有好多。希望明月能写一个类似于篇外篇的东西,讲讲明朝之后但是和明朝相关的故事。比如朱三太子,吴三桂等等。也希望能出一套合集,别那么贵,不用精包装,全套系列就好。
  •   明月本来只想娱乐自己,想不到发表以后捧场的人数以百万计。这精彩“一网打尽”好多识文断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两篇就会上瘾。为什么呢?精彩呗。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这几点:一把历史人物当“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二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明朝那些事儿》)没商量。三语言鲜活。石悦特别能来事儿,常常通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总之,是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嬉笑间接受了鲁豫大家豫的采访。他称朱皇大仙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崧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   明朝是史上最值得关注最吸引眼球的朝代,最最昏庸、最荒淫无度、最诡异的事情都集中发生在彼时。一个帝国浓缩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全部历史,权贵、弄臣、后宫之乱、朝堂斗争,所有的故事都围绕了利益和人性展开。读来对自己的启发确实不一般哦。《明朝那些事儿》1-7本我全部看完后,将这套书推荐给了N个朋友和长辈,包括那些很学究的长辈,都说不错哦:)
  •   一直跟着看下来,虽然比当年明月写书需要的耐力小了不少,但是等待的焦急,相信也只有自己才能了解。我从易中天系列喜欢新派说史风格。当年明月的《明朝》应该算是喜欢历史的顶点了。好吧。。。就是喜欢。。。网上看了很多评论说,结局的太仓促了。可能是看书的人希望书还没有结束。主要是太喜欢了而已。。。希望这种风格能够被别的史书继承。。。当年明月在书的结尾说写的太累了,希望休息一段时间。也希望快点儿休息过来啊。继续写新的书出来。。。
  •   看明朝那些事儿的弟兄们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边看,一边狂笑,一边还就把历史学了,真希望当年明月能再写写别的历史,例如元朝,在正常的学习中学的很少,当然可能是一厢情愿了,要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快乐着就学了该有多好,谢谢明月
  •   总体来说非常喜欢,具体来说……真的不知道说啥好,嗯嗯,语言匮乏……汗,反正很喜欢。最后一本看着真的很伤感的。其实希望作者再写一本,至少南明政权,也属于“明朝那些事儿”吧?呵呵。另外,多希望作者能写写宋朝……最喜欢宋朝……可惜看不下那些深奥的历史资料,默。
  •   明朝真的很奇怪,朝代马上就要结束了,突然间冒出那么多的天才将领,拿着一本盗版的兵书就干上阵打仗,而且还胜你。有的甚至没有读过兵法就上战场但是就是胜你,天才呀,世界上真的不缺少天才。就像拿破仑说的,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是把他们放错了位置。我说:世界上不缺少天才,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就是天才,我要找到我的位置,不要奇怪,你也是天才,赶快去发现你的位置吧。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我是非常的喜欢的,前前后后一共读了四边,有人说你怎么还没看完,我说恩,我看的慢。我从第一本读到最后一本,又从最后一本读到第一本,我觉得他写的不只是小说,他写的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那个赤胆忠心的却两袖清风的于谦、那个旁门左道阴谋诡计无一不会却一心想成为圣贤的王阳明、那个无书不读却又无奈的被打压的杨慎、那个无情变法改革却又死后被抄家的张居正,我可以说,我有些了解他们了,我是个喜欢了解历史的人,但是看了明月的书我觉得历史真的是那么那么的精彩。真诚的希望明月的其他的书尽早面市,大家在等着盼着,一个有选择性看书的人。
  •   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战线很长,在明月的博客中先看,但还是纸质的读本让人更加感到亲切好书,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大明帝国借用明月的话“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就如同他的结束,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好书,当然要支持~!
  •   追随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明朝的那些事儿》!心情很复杂,感谢当年明月,为我们还原了一段真实的明朝历史。也正是因为当年明月,让我对历史重新提起兴趣。
  •   知道《明朝那些事》,是在餐桌上偶然听朋友说起,有一本很“通俗”的明史读物,于是在当当上搜罗了1-5,回家一读,难以释手。就连从不知历史为何物的医生太太,也捧一本与我夜夜共读。当年明月确实精彩,凭着他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从容现代的流行文风,轻松地把我们带回历史长河。第七本我在网上已经先睹为快,但还是珍藏了一本。果然是一如既往地精彩。我看了新闻频道对作者的采访,人如其文,朴实而智慧。感谢当年明月。
  •   这本书用通俗、风趣的语言记述了明朝的历史,阅读轻松,改变了以往历史书呆板、枯燥的内容,赞一个!终于结局了,期待清朝那些儿事!
  •   终于在上周末拜读完《明朝哪些事儿 大结局》,本书收获最多的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观,读完此书,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又一次得到肯定,书读万卷,路行千里;老实做人吧,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嘛! 最后谢谢明月先生给我们准备的这道历史的饕餮盛宴!
  •   明朝那些事儿值得所有人一看,作者以诙谐的笔锋带领我们进入了当时的明朝,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人、事,令我们走出了戏说所带来的影响,直面历史,牢记这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兴衰。
  •   说实在的,知道这书很早,炒作挺火但是始终没有去看原因很简单一直对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写的所谓网络文学不是很感兴趣觉得毕竟年龄摆在那,没有生活经验写出的文字很多时候都是异想天开的自言自语再者很多时候无法接受一些所谓80后写手们的言论和炒作如解散作协,四处抄袭,全世界都不放在眼里等等等等感觉整个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p孩,(针对某几个人,不是泛指80后,哈哈)所以固执的不去看他们的文字当年明月和我年纪相仿,开始也放到了排斥之列《明朝那些事》的片段不断的从各个角度浸入到我眼帘时才发现自己所喜欢的历史大多来自于电视里到处堆满的大清朝,对最后一个大汉王朝--明朝的历史了解的确实不多忍不住买了一本读的很是轻松,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是无厘头的风格还是草根看历史不经意的嬉笑间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重现在你眼前的时候被这套书深深的吸引支持百姓说史套用句明月的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苏津
  •   自从看到《明朝那些事儿》以后,就对历史充满了兴趣,原来历史真的很精彩。在笔者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并且配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各种流行术语,让人爱不释手。经推荐后,很多同事也争相购买了全套书籍,真的很不错。不过还是有微小的瑕疵,比如:几个错别字;爆发战争时人数上的偏差等,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它的热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套书,更加喜欢中国历史。我认为喜欢历史的本身也是喜欢自己民族的一个开始。
  •   由于这套书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看完的,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细节已经记得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讲一点感受,基本未涉及具体的情节

    我觉得这部巨著最大的特点有三。

    一是完全采用现代流行语言,甚至网络用语,风趣、幽默。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来自历史典籍,并没有新发现的历史,但是由于历史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这就与一般的现代读者产生了距离。而作者完全用现代白话用来叙述,这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书中的形象生动可爱,好像就发生的身边。同时,复杂的明朝官制用现代官制来比照、叙述,更加降低了陌生度。

    其二,讲故事的方式很独特,能设置悬念,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悬念丛生、惊心动魄。往往在讲一人一事时伏下百年后的其他人物事件,从而让读者欲罢不能。我最欣赏的是讲王守仁的一段,当时觉得心潮澎湃、感叹万分。历史本身包罗万象,但是如何生动地讲述历史的确是一门高深的艺
    术。能像当年明月这样像写侦探小说般叙述历史并且讲得如此引人入胜的人寥寥无几。

    其三,真实的历史加上合理的推测和分析,这就不同于虚构的戏说和一本正经的讲史,让人在轻松、痛快的心情中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书中不乏作者一些根据当时情况创作的对话、心情描写、场景渲染,但是都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不但不让人觉得虚假,反而觉得生动真实。
  •   明朝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朝代,很多故事都发生在那个朝代,不吵真的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曾经有看过一句话,不算悲不似喜:历史有什么好看的,都是死了的人和事。的确,哪怕唯物主义观也解释不了心里一千一万个为什么,最后换来的也终究是无奈叹息。尽管可以对自己说什么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还是觉得不可接受,哪怕最后无奈的用一句气数已尽来概括还是不能接受。纵观历史两百多年一个朝代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开始觉得以前电视中那些古装清宫戏是多么畸形的一种存在。当年明月三观很正这不需多说,看了这书才知道了那段真正的风月岁月,那里有热烈有孤独有绝望信念追求还有死亡,这些都是历史的轨迹,我们任何人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却有责任把这些传承下去。不是愤青似的大力呼喊,不是NC似的嗤之以鼻,做了还不如不做。这才是真正的为历史正名。
  •   平时比较忙,每晚睡前准时看一个小时的明朝那些事儿,基本上从第一步看到了现在的大结局。看完了,儿子也9个月了。文字内容不错,通俗易懂而且带有幽默感,这是非常喜欢的。对我这个白天上班异常忙碌的人来说,能读到轻松的文字,是非常不易的。谢谢给我这个机会来述说我对这套书的看法。凡事每个朝代,他的生,他的发达和最终的没落和灭亡都不是单独几个人的努力可以来改变的,历史总是有他自己独特的脚印在走。
  •   拿到手已经看了四分之一了,还是当年明月的一贯风格。但我发现书的封面扉页上不再是介绍书的大致内容了,而换成是作者简介了,当年明月,后面一大堆的头衔,看的我头晕,原来的内容简介换到了最后的封底旁。虽然这些只是小小的变动,但给人有些不好的感觉。不过,抛开这些不谈,就书来说是值得一读的,我发现自从我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关于明朝的电视剧一概都不想看了。
  •   花了2天看完了。开始理解后面历史写的不是那么有趣的原因,不是因为作者,而是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就乏味无趣。每本《明朝那些事儿》都有让我感动落泪之处,这本也不例外。又是被铮铮气节,卢象昇最后批孝赴死那段。他娘的个民军、他娘的个皇太极、他娘的个庸臣言官。。最后保质期的理论解释了明必亡的道理。也是,也是。气数尽矣,人生、历史本来就是个大悲剧。
  •   这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最后一本了。真的舍不得。但是天下不会有不散的筵席。明朝三百年,也到头了。一个帝国的一生用明月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得已认识到那段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人,感受到战火、宫斗。每一本都给了我独特的感受。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可以很好看,可以很精彩。嗯,就这样了,看完第7本后,在我的记忆里该与在历史长河中离我们遥远的一直站在那里的明帝国道别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