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作者:邵燕祥 页数:432
Tag标签:无
前言
花了好几天时间,从近二十年的旧作里,搜得“闲情”如许。 一提起陶渊明,大家想到的是《桃花源记》、《归去来辞》,都是正经“古文”,叹为“观止”之作。一般读者不大知道他还写过《闲情赋》,当是诗人年轻时,真诚而稍稍夸张地罗列了一串排比句,表示情愿化身为衣物装饰,贴到他心仪的女子身上,甚至“愿在丝而为缕,附素足以周旋”…… 不过我这小二百篇随笔或小品里,并没有他说的这种缠绵悱恻的感情。 这是另一种闲情,简单得很,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时偶然出现的一些情思,一些断想,可能是浅浅的,淡淡的,一时有闲,随手写下来。若不然,真的稍纵即逝了。 也有几篇长些的,甚至是应邀而写,但也多是读“闲书”、说“闲事”。我辈凡人,不能一天到晚想“正事”,想国家大事、天下大事,一天二十四小时忧国忧民,那不早就忧死了吗? 但生在现实中,不可能成天乐乐呵呵享受闲情。忧乐相系,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怕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忧愁总是难免的,至少也是所谓“闲愁”吧。 如果读者在这些写闲情的篇什里,发现些许闲愁,那该是挥之不去的,难免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中的万分之一二,让它姑且夹杂在字里行间,删也删不净。 可以保证的是,没有哪一篇是硬做出来的。我这点闲情,愿与读者共享。却也还要有点闲情、有点闲心,至少是有点闲暇的朋友,;才会来读它——也算是分享闲情。 为了使眉目清楚些,我把全书分为“风花雪月”、“琴棋书画”、“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山川林泉”诸辑,颇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最后一辑“衣食住行”便泄露了真相,尽管卖弄些“酸文假醋”,其实掩盖不住浑身的烟火气也。 一笑! 2007年9月5日
内容概要
这是另一种闲情,简单得很,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时偶然出现的一些情思,一些断想,可能是浅浅的,淡淡的,一时有闲,随手写下来。若不然,真的稍纵即逝了。也有几篇长些的,甚至是应邀而写,但也多是读“闲书”,说“闲事”。我辈凡人,不能一天到晚想“正事”,想国家大事、天下大事,一天二十四小时忧国忧民,那不早就忧死了吗? 但生在现实中,不可能成天乐乐呵呵享受闲情。忧乐相系,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怕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忧愁总是难免的,至少也是所谓“闲愁”吧。如果读者在这些写闲情的篇什里,发现些许闲愁,那该是挥之不去的,难免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中的万分之一二,让它姑且夹杂在字里行间,删也删不净。
作者简介
邵燕祥,当代诗人。浙江萧山人,1933年6月10日生于北平。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参与工业化建设的理想和激情。当时在青年读者中有一定影响。1957年遭到斗争和封杀。20年后复出。在继续歌唱的同时。多写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随笔、杂文。至今出版诗集、文集70余种。近年出版的有随笔杂文集,以及《回忆与思考1945-1958》。邵燕祥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供职。80、90年代,当选过中国作协理事会理事和主席团委员。
书籍目录
碎语唠叨说随笔序第一辑 风花雪月月当头十五月儿圆水仙放风筝草木二篇清宫二三事(录一则)法国梧桐自然风虹梭罗树草籽变鱼另一种鸽哨今年柳絮小时候,大风天童年的阳光树木二章第二辑 琴棋书画文化的雅俗与精粗沙画听《小白菜》有感穷小子和富家女劝黄英一首奇怪的儿歌浩歌空今古《抬轿图》记关于《苏武》一幅画前的两种爱国心我有了一件文物合影写实的和写意的旧时歌曲100首关于唱歌乐迷拟《你这个坏东西》说起《祖国进行曲》读唐达成的书法民歌与伪民歌小孩画画刘巧儿你爱唱《国际歌》吗罗大佑的歌词第三辑 春夏秋冬寒衣冬日的花和乌柳宇第三笔关于圣诞节畅销书的主角夕阳风沙九月十三日漫笔剥毛豆送寒衣“祖国生日”质疑新春忆旧四月立冬不见大雁过节与过年高秋八月秋晴闹元宵锣鼓与鞭炮新年不快乐元宵胜景早秋情怀10月6日断想新年试笔岁月难磨萤火的闪电九月试笔九月初三夜被遗忘为世纪守岁夏天最后的牵牛花白露告别中年端阳的尴尬每一天都是清明我们要回到辛亥革命以前吗?腊月廿三第四辑 东西南北第五辑 山川林泉第六辑 衣食住行
章节摘录
听《小白菜》有感 听台湾蔡琴的录音带,一曲“小白菜,地里黄……”虽然结尾略嫌突兀,但闭目回味,仍感余音未绝。 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听到《小白菜》,难免怦然心动,沉入摇篮边的回忆里,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我却没想到在海峡那边,还有它的听众,有它的年轻的歌者。民歌,不仅是生根在民族生活的厚土,而且是沉潜于民族心灵的深层,形诸歌咏,能唤起歌词所有以及歌词所无、温馨拌和着辛酸、甚或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眷恋之情。如果听的是《孟姜女哭长城》、《凤阳花鼓》或《月儿弯弯照九州》这样年代久远的民歌,更会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历史感,一定要言传的话,这历史感的内核,不就是对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命运的切身关注和感喟么? 我懂了,为什么一曲悲歌,以至像《小白菜》这样一支怀念亲娘的小调,能有远远大于形象的包容,联系着千万人的感情。它的凝聚力,也许不下于仰天呼吁的《让世界充满爱》,更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口号和标语。当然,对于那些把“让世界充满爱”也责为宣扬“抽象的人类之爱”的批判家来说,《小白菜》怕也是所谓以普遍人性瓦解革命意识的货色了。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随着对劳动人民“萌芽状态”的文艺的重视,文学和音乐工作者们一度纷纷向民歌学习,虽然有时不免带些急功近利的色彩,但确做了较大规模的收集工作,一直延续到50年代的采风,功不可没;有些作品利用民歌素材,包括马可以《小白菜》旋律作为一出秧歌剧的主题,也是成功的。可惜1958年所谓“新民歌运动”中出现大量伪民歌,或依托于旧曲调,或仅以五七言形式书面流传,把鼓吹“大跃进”的浮词滥调当做“主旋律”,于是“运动”兴而民歌亡矣。 到60年代,先是辨“软、硬”,分高低,像《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类颇具民歌风的歌曲被封为“十大软歌”,加以禁绝。接着,江青更彻底地一言以蔽之,说民歌都是“情郎妹子”,而一涉男女之情,必损革命意志,上有所恶,下必甚焉,一时只闻颂歌与战歌,“靡靡之音”遂寝。 传统民歌中的确没有什么颂歌与战歌,又多的是哀音与怨声,更不符合“昂扬的战斗的时代精神”。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艺都划归资产阶级,产生于封建社会的便都是封建文艺,无疑属于应予扫除的“封资修”旧思想、旧文化。如问逻辑,逻辑就是这样的简单明了,干巴溜脆。 80年代,民歌不再是禁物了,不过偶有所闻,却往往只是所谓“民歌唱法”,而不是真正的民歌。因视民歌为“萌芽状态”而持虚无论者固然轻视这一份遗产,某些仅仅视民歌为“素材”而简单止于利用者,也看不出对民歌遗产的真正理解和重视。音乐史我知之不多,但我想马思聪若不是真心地尊重民歌,热爱民歌,被那句“城墙上跑马回不了头,远嘹近看我没有一条路”的爬山调所撼动,他就不会成功地据以生发出《思乡》;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聂耳、贺绿汀若不是真心地尊重民歌,热爱民歌,深深地为民歌中所蕴涵的普通人的哀乐和民族的精神力量所渗透,就不会在民歌的营养下创为新声。他们借重于民歌的音乐素材者也是以心血熔铸,炼矿石生辉。如其不然,点金成铁,那还不如保存原貌的好。 我们于既有的东西,整理时太多删削,保存中偏爱“处理”,音乐如此,文字犹烈。甚至三四十年代前人创作的歌曲,到六七十年代还常改填新词。民间文艺无版权,反正听不到抗议。这与以“古”招徕,造假古董,有时殊途同归,成为玷污以至糟践。商品生产中有假冒货与伪劣品,文艺生产中也未能免俗。 因此,我听蔡琴很朴素地唱了一首《小白菜》,不雕琢,无扭曲,真挚清纯,虽非黄钟大吕,窃以为近于正声。这给我颇多启发,读者该不致误会我主张一切都照旧谱,纹丝不得改动吧? 1990年10月4日
编辑推荐
《闲情》分为“风花雪月”、“琴棋书画”、“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山川林泉”诸辑,颇有点附庸风雅的嫌疑,最后一辑“衣食住行”便泄露了真相,尽管卖弄些“酸文假醋”,其实掩盖不住浑身的烟火气。生在现实中,不可能成天乐呵呵享受闲情。忧乐相系,是忧多乐少,还是忧少乐多,怕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忧愁总是难免的,至少也是所谓“闲愁”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