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作者:韩毓海  页数:368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天下》一书收集了韩毓海教授近年来对自己所到中国边疆、韩日乃至欧美等地有感而作的散文,包括对上海的租界、云南香格里拉、东北老工业基地、北京的城市水系规划、河南的“土寨子”等的历史、民族、制度等的研究,另外对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也有文明制度上的研究和探索,大部分篇目发表在《书城》《天涯》等杂志上,颇受读者好评,其中的《自远方》一篇获2004年郭沫若散文奖。    《天下》一书收罗了作者近几年来陆续发表的12篇近作。它们以零星的面目登场,或刊发于《书城》杂志,或是发布于国际会议,但被有心人聚拢到一处却有了星火燎原之“势”,而这“势”正是破析韩氏文章的文眼所在。     作者纵论天下,讲的便是一个“势”字。《自远方》、《西北旺》、《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三篇,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将人们的眼光从被过度聚焦的江南拉回到内陆边陲,力图展现中国的真正内院与后援;《一篇读罢头飞雪》、《孤岛传奇》又以点及面,将历史漩涡中的两座重要城市——广州、上海辗转各种利益集团间的新变与挣扎一一道来;《白银之死》则以工业革命、鸦片战争与公行制度三个视角,将那段云谲波诡的历史风雨拨开一道道缝隙。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桃花扇》那首“江南江北事如麻,半倚刘家半阮家,三面和棋休打算,西南一子怕争差”的小诗唱出了天下兴亡的契机,那便是“均势”,也是《天下》所想讲的智慧。

作者简介

韩毓海,1965年生于山东,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师从孙昌熙先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鲁迅研究,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谢冕先生,1991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要著作:《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辞》、《从红玫瑰到红旗》、《摩登者说》等;2004年《香巴拉的中国》一文获中国作协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2002年担任编剧的《我最亲爱的祖国》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书籍目录

北国风光  自远方  大雨落幽燕  卢舍那  西北旺亚细亚的心脏   这美丽的香格里拉  消逝的冰川海国图志  一篇读罢头飞雪——1840年广州蒙难祭  孤岛传奇  海上花开  白银之死环球同此凉热  重新开眼看日本  海国图治  无穷花开鸟致院  世界的疾病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重新认识中国,认识西方的好书
  •   介绍了很多历史史实,对我所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个冲击,原来我很多固有的观念是偏执的。当然,书中介绍的情况很多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因此不可偏信。总之,激发了我寻找原始材料一探究竟的兴趣。
  •   很不错~~文风洒脱,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比余秋雨那个酸秀才的东西好多了。
  •   没有想象的好,有些失望。为什么一定要15个字?
  •   值得收藏,细细品味,细细思考的好书!有广度,宽度,及厚度的书,极力推荐!!!
  •   很好的书,难得见
  •   有广度,有厚度。仁人志士不可不读。
  •   很不错的书~~以小见大
  •   此人作品,值得拜读
  •   内容一般,消遣还行。
  •   就如书友的评论,当当以后介绍时应该平实,真实,如实,就算不是个记者,也不能是娱乐记者啊。
  •   可以从书中学到如何对政府提出批评性马屁的艺术!
  •     
       前两天给一位同学推荐了韩毓海的书,刚才她MSN上兴冲冲地留下两句话:老师,这个韩毓海牛掰啊!我在看他写工业革命的文章,他不像中文系的。
       我乐了。这年头,不少的文人写文章,发嗲貌似是比研究问题、探讨思想来得更要紧的第一要旨。而且大家好像也都擅长这个,什么中文系、XX文学系混个四年出来,恨不能个个都是一副45度角抬头望天的深情模样。要命的是,不仅文艺老中青们喜好发嗲,那些本该正经做学问的主儿——学历史的、学经济的、学哲学的、学法律的——也都一水儿地跟风好上了这一口。其结果是,不论你手上拿的是一本什么内容的书,你都有可能被它冷不丁地刺激得寒毛倒竖浑身起鸡皮疙瘩。
       相较之于这般流俗文风,中文系研究当代文学史出身的韩毓海被评之曰“不像中文系的”,我以为这是对韩老师文章的肯定与褒奖。而韩老师的新著《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正是一本把性情随笔文字写得有学问、带思想的好书。
       从大的思想出发点上来看,《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继承了《五百年来谁著史》的思考范式,即从探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所造成的整个世界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去分析中国在这一结构性变迁中兴衰沉浮的命运。而相比之于《五百年来谁著史》,《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少了些对“世界体系”之类抽象理论的宏大论述,多的是作者行走天下的见闻经历和日记、史籍中钩沉出来的吉光片羽,言之既实,信而有据。经作者平朴而饱含情感的文字娓娓道来,读来亲切可喜,发人深思。
       全书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海国图志》,草草勾勒与华夏隔海越洋相对峙的各邦情势;第二板块《北国风光》则上下千年,走笔东西,将华夏北国千古兴亡之事一一形诸笔端;第三板块《亚细亚的心脏》将读者带到了云南中甸,谈吐议论之间,将高原风物、人文历史娓娓道来;而第四板块“风雨下江南”勾画的是江南繁华之地近代以来的盛衰故事。而这天南海北的故事汇到一处,作者描绘出一个“以诸夏辅京师,以四夷辅诸夏”的中华世界,标举了一种包容内陆、边疆和四夷的“天下中国观”。
       可见,这既是一本写历史轶事掌故的书,更是一本从地缘政治角度探讨中华盛衰的书。
       在《北国风光》这一板块中,作者梳理了中古历史上来自北方的胡人军阀政权所创立“关陇府兵制”和同为北方胡人后代的隋唐政权所创建、发扬的“均田制”、“进士制”等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他指出,相对于南方汉人政权“老子英雄儿好汉”的世袭门阀制度,这些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进步性。而正是这三种制度所带来的胡汉融合、多民族团结以及社会平等、区域协调,为日后盛唐光辉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指出,魏晋时期江南的士族政权之所以推行“华夷之分”,抛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狄戎志态不与华同”等诛心之论,乃是因为这一时期封建门阀制度的军事和经济基础已然发生动摇,面临来自北方胡人的极大威胁。而这种没落的意识形态自然无法阻挡军事权力,乃至政治权力从汉族门阀和军阀手中转移到“胡化的汉人”手中,然后从胡化的汉族军阀手中转移到平民手中。这一发生在魏晋至隋唐之间的权力转换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迁。
       在书中,作者记述了起自北魏,到隋唐(胡化汉人/汉化胡人),辽、金,直至满清几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述及辽、金与两宋对峙的历史时,他据史实而言,奉金为华夏正统,曰南宋的汉人政权不过是金王朝所册封之以藩属国。指出“若客观地了解中华文明、中国制度发扬光大的历史,最应该看的乃是《辽史》、《金史》、《元史》,而非仅仅《宋史》的‘一家之言’。”
       这些言论,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观主要来自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读者而言,无疑是非常新鲜的。但如果我们知道在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史学家那里,奉汉人政权为华夏正统,将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视为中华“异类”正是其肢解中华、策动满蒙独立之“理论依据”的话,我们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一再标举“天下中国观”的良苦用心,而对那些貌似激进爱国的“民族主义者”会多几分警惕之心。
       更有意思的是,作者以阶级斗争视角分析中古历史上的“关陇府兵制”,认为这是一种以“国军”代替“皇军”(即皇帝禁卫军),立足基层、直通中央的中央军制,指出了这一制度所具有的基层动员力量对于一个政权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由此出发,当作者文中论述到从“关陇府兵”到“延安道路”的内在历史血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关于书中《北国风光》这一板块,我想多说两句的是《日出西天》这一篇。这篇文章以1940年代苏联驻延安情报小组组长孙平的《延安日记》为据,钩沉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英美和苏联签订《雅尔塔协定》,取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重新划分各自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与苏联秘密谈判,最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蒋委员长为换取苏联放弃支持延安边区政府,不再承认边区政府合法性,不仅承认了外蒙独立,将日本先前在满蒙的一切权益拱手让给苏联:旅顺划为苏联军港、大连为国际港、南满铁路、中长路由苏联和中国共同经营。由于这一谈判之内容苏方对中共高度保密,毛泽东是在年底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之后才知晓其内容。
       于是便有了解放战争中毛派遣悍将林彪解放东北的故事。而苏联社会主义老大哥当时给其军队下达的命令是:为了在东北维护苏联的利益,“不惜对中共军队诉诸武力。”
       幸而东北是最终解放了,伴随着一切外国势力的特殊利益烟消云散。而独立的外蒙,则是因为1961年新中国爆炸原子弹,美国为阻挡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积极推动蒙古加入联合国而成为难以更动之国际事实。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联合国“五常”之一的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在蒙古加入联合国问题上唯美国之命是从,投的是赞成票。
       读到这些文字,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吾生未早,很多历史事实,原本都是道听途说。记得初中上地理课,就听到地理老师大骂共产党窜通苏联,坐视外蒙独立,说共产党没国民党有骨气云云。这些年来,更是在影视剧和主流媒体中无数次看到常凯申兄的“民国范儿”新扮相——为抗战、为国家民族危亡而弹精竭虑之忠义领袖。殊不知,在外蒙和台湾问题上,老蒋和西太后一样,“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如果不把这些历史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我们又如何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呢?
       众所周知,韩毓海是所谓“新左派”阵营里的一员主将,在他的文章里,也时常可见对毛泽东的崇敬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追慕。在“左”“右”势力彼此扭斗搏杀的时代,韩毓海的立场决定了他的名字会被很多人所憎恶。读完《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我想说的是,韩毓海的褒毛而贬蒋,至少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总结。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值得那些不问真伪,只管站队的“意识形态家”们反思,不论他们是站在左边,还是站在右边。
       书中第三板块写得是香格里拉的人文风物。本人生于云南边陲而客居帝都京华,康巴藏族与我们大理民家同样有着西北羌人血统,且世代为近邻,我本人家中也有康巴藏族亲戚。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书中所写的香格里拉边地风情可能会让中原读者感到新奇,但在我读来,确实无比的亲切熟稔。书中所写之浙江流民后裔成为藏族名门贵族而升任西番土司的趣事,在西南边地是不足奇。众所周知,中华之国族认同历来以文化为其根基,在对待种族、宗教问题的时候,与近代欧陆“民族国家”的狭隘排他不同,中华历来表现得极为包容而豁达。概而言之,中华乃一民族融合之产物。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数千年中华历史的常态。
       可悲的是,近代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事实,竟然造就了一帮逆向种族主义的不肖子孙,大国沙文主义和大汉族沙文主义在今天被一些“知识界人士”公然加以标榜。前阵子王小东、刘仰、宋晓军等“民族主义者”所炮制的《中国不高兴》,就让我们清楚地闻到了这种沙文主义的臭味。当中国的民族矛盾和分裂主义势力已然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的时候,这种沙文主义思想对民众的煽动无疑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认真听一听韩毓海对于包纳内陆、边疆和四夷的“天下中国观”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冷静而清醒地思考中华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未来,是颇有益处的。
       在这一板块中,作者勾勒了汉、藏、蒙、满各族在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和历史纠葛,将清代中央驻藏大臣制度的来历详细道来,追溯了“五族共治”传统的由来。除此之外,作者文中还写道了一些如今大家可能已经不太熟悉的历史。那就是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一线,往昔中原人眼中的西番极边之地,今日小资男女的旅游消费热土,作为连接印度和扬子江的环扣,当年因为可成为大英帝国建构“亚细亚大陆殖民王国”的枢纽而备受其重视。由此回到魏源的《圣武记》与《海国图志》,所谓中国之战略崛起必须以大陆为核心,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抵达印度洋,向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东南亚,“西南洋”之安定无虞对于中华之兴盛安危至关重要。再回顾当下之开发大西南战略,确实是让人生出许多遐想。
       以上种种,对于精通历史的人来说,可能不大值得一提。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修养半吊子来说,书中许多史实、观点和见解确实读来深受启发、大有共鸣。
       自然,全书读完,也有难以苟同之处。作者在写到《烟雨下江南》时,似乎对江南文化之靡软、民风之世故很不以为然。但我以为,江南的文化虽然出产了李鸿章、张爱玲之流的精明市侩,但不也有秋瑾、鲁迅、郁达夫等等的丹心傲骨、慷慨悲歌么?后者的名单开列出来,恐怕至少在数量上不会亚于前者吧。要真正做到包纳四夷,涵容天下,恐怕需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地域的文化,其优点缺点都要公正视之。说四海之内,有某一个地方的文化、民风格外地不好些,这样的想法我想任何一个读过这本书、思考过这本书中的观点的人都是不会同意的。
       读完本书之后的一些想法和感触大概就是如此。作为一篇“书评“,内容的泄露似乎难免。若有看官因在读书之前看了这篇文字,了解了书中的内容而减少了阅读的兴致的话,我表示深深的歉意。
       最后想问一下:某位送书给我的编辑先生,你对这篇命题之作还算多少有些满意否?
      
      
      
  •   哥们近水楼台,捷足先登,一读为快,兄弟们还在翘首期盼中.....
  •   《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大多文章的写作都早于《五百年来谁著史》,“包纳四夷的中国”是这本《天下》修订版的时候取的副标题,事实上,韩在修改的过程扩充了很多史料和看法,把原来的散文随笔改成了容纳学术思想的文章
  •   怪不得有几篇文章好像之前见过似的。曲梵你不说我还真是不知道诶。
  •   较早时候还有另一本《天下》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85725/ 两本天下有啥联系
  •   是原来那本的修订本,用作者自己话说,是在原来那本的坯子上改写的
  •   读韩毓海的书能感觉到一股浩然正气和大气磅礴。完全同意你的观点
  •   今天淘宝上这本书已经上架了
  •   刚看见卓越也有了,等了好久啊
  •   1961年新中国爆炸原子弹
    ==========
    应为1964年
  •   简单翻了一下,基本是现有观点,然后再选择并演绎史料,而且大多数也不具有原创性。
  •   以前比较排斥“左派”的观点,认为“左派”过分崇拜毛主席,不太注重科学的论证,看了《天下》后,发现错怪了“左派”。
  •   全书提出了很多对于当代中国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历史就是一面明镜,从历史里能看清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借鉴历史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很有指导性,《天下》这本书正好是这样一面明镜。
  •   众所周知,韩毓海是所谓“新左派”阵营里的一员主将,在他的文章里,也时常可见对毛泽东的崇敬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的追慕。在“左”“右”势力彼此扭斗搏杀的时代,韩毓海的立场决定了他的名字会被很多人所憎恶。读完《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我想说的是,韩毓海的褒毛而贬蒋,至少是一种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总结。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值得那些不问真伪,只管站队的“意识形态家”们反思,不论他们是站在左边,还是站在右边。
    -----------------------------------------------------------------
    不管是左还是右,言之有物乃是王道。
  •   男爵推荐,值得信赖
  •   可悲的是,近代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事实,竟然造就了一帮逆向种族主义的不肖子孙,大国沙文主义和大汉族沙文主义在今天被一些“知识界人士”公然加以标榜。前阵子王小东、刘仰、宋晓军等“民族主义者”所炮制的《中国不高兴》,就让我们清楚地闻到了这种沙文主义的臭味。当中国的民族矛盾和分裂主义势力已然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的时候,这种沙文主义思想对民众的煽动无疑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认真听一听韩毓海对于包纳内陆、边疆和四夷的“天下中国观”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冷静而清醒地思考中华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未来,是颇有益处的。
    ======================================
    古代中国与周边领国,四夷的和谐关系有两个前提:1.是中国对周边绝对的经济,军事 ,科技优势 2.没有外部势力的强力干预,挑拨。这两个前提在当代已不存在。还套以前的法子,怕是行不通。另外《中国不高校》我通篇看下来,并没有觉得沙文主义。我们和全世界做生意,我们的海外交通线,海外的矿产都需要保护,我们公民在外的权益要保证。这都没有什么不可理直气壮的。
    来没来得及看这本。之前囫囵吞枣的看完《五百年来谁著史》,颠覆了原有的不少观念,收益良多。
  •   韩毓海的《天下正道》,因为大规模虚构伪造引文,已经被赤裸裸地打脸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