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出版时间:2004-2  出版社:景戎华 蓝天出版社 (2004-02出版)  作者:景戎华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郭沫若卷》采用了叙述和评论相结合的手法,从文学活动、政治活动乃至个人感情经历等多个方面,展示郭沫若波澜起伏复杂曲折漫长壮丽的一生。  郭沫若作为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一员主将,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与时俱进,在多样化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交融的背景下,矢志不移地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和文化活动,在众多的学术文化领域中作出了开创性的或十分杰出的贡献。   郭沫若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诗思,在“五四”火焰点燃下,像喷涌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止。   诗的作用,是唤醒一代人的意识、觉醒,燃起激情,从精神层面,提供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女神》正是从这一层面,在近百年的诗歌史上,受到几乎一致的好评。它犹如新时代到来的闪电,她恰似一道霹雳,撕开沉沉黑夜。以不羁张扬的个性、跳动敏锐的灵感、燃烧激越的热情、大胆奇诡的想像、庄丽浓郁的色彩,忽而急迫、忽而舒缓的旋律,呼唤并催生新世界的来临。   “与其说你有诗才,毋宁说你有诗魂,因为你的诗首首都是你的血,你的泪,你的自叙传,你的忏悔录啊!”但是丹穴山上的香木不只焚毁了诗人底旧形体,并连现时一切的青年底形骸都毁掉了。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郭沫若小传一、学生时代二、日本留学三、组织创造社四、戎装北伐五、亡命十年六、归国抗战七、追随周恩来八、访苏五十天九、再会毛泽东十、雄鸡唱晓十一、“遍地吹军号”十二、整理古籍十三、“文革”中的遭遇第二章 作品赏析一、诗歌(一)《女神》1 《女神之再生》(原文)2 《凤凰涅磐》(原文)3 《女神》赏析(二)旧体诗词引言1 《寿柳亚子先生》2 《读毛主席诗词》(满江红)3 《题傅抱石画屈原像》4 《题百虎图》二、历史剧1 《棠棣之花》(第五幕“十字街头”)2 《屈原》(第二场“雷电颂”)三、自传第三章 著作点评一、郭沫若史学研究的总体评价二、《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节选)三、《我怎样写和》原文)四、郭沫若的考古学研究五、郭沫若的书法研究第四章 方家评说作者概说专家评说第五章 生平作品年表

章节摘录

三、组织创造社进入冈山六高以后,郭沫若开始大量研读欧洲和俄国文学家如歌德、海涅、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习课之余,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着手翻译泰戈尔的诗歌。郭沫若从写小说起步。第一篇小说是《骷髅》。创作灵感产生于就读九州医大时的尸体解剖课。作品原稿已亡佚,郭沫若在《创作十年》中,简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第二篇小说是《牧羊哀话》。作品以作者1914年的除夕,由北京搭乘京奉铁路途经朝鲜到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为背景,小说收在《残春及其他》(载《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9卷)。读完这篇短篇小说,令我们想起沈从文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的评论:“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个诗人。但是,创作(按指小说的创作)是失败了”。“在小说方面,他应该放弃他那地位,因为那不是他发展天才的处所。”在故事情节的构筑上,在人物的安排上,在表述的语言的情境上,实在十分平庸。表现在创作思想上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其厚度与深度都无法与鲁迅步人文坛时的处女作相比。这与郭沫若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的出众才华,大相径庭。但是,这两篇短篇小说是郭沫若走向文学创作的开始。第一篇小说投出后,石沉大海。第二篇投给当时北京的《新中国》杂志,发表在1919年11月15日的第1卷第7期。这大大增强了郭沫若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和勇气。1918年夏季,郭沫若从冈山六高毕业,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从冈山搬到福冈。八月下旬的一个下午,郭沫若午饭后在博多湾松林里散步,与一高预科的老同学张资平邂逅相遇。张资平(1895—1959),广东梅县人,是学理科的,也是一位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在海滩上,两位同学商谈起创办一个纯文艺的杂志的话题,他们认为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和《小说日报》庸俗,《新青年》浅薄,《学艺》又太专门,中国现在缺一份纯粹的文学杂志。同学见面一拍即合,于是商量起人选。进入视野的,自然是在日本留学的同好成仿吾和郁达夫。这样连同郭沫若和张资平,酝酿期的创造社发起人,实际上就是这四个人。这次郭沫若与张资平的不期而遇,应当说就是创造社的“受胎期”。但创造社究竟是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文学杂志,到底叫什么名字,是出月刊还是出季刊,当时还不明确。因为办杂志最主要的问题,班子的组成,经费的来源,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着落。而成仿吾、郁达夫是否同意,也还是个未知数。9月中旬,成仿吾来访,使创造社成立的速度加快,成仿吾是郭沫若冈山六高的同学,他十分赞成郭沫若与张资平的想法,但在人手问题上,他主张宁缺毋滥,不要着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文化革命的新思潮裹挟着欧风美雨,席卷整个中国,自然也不能不波及远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郭沫若的感受是,“五四”以后,中国到处焕然一新,“在我的心目中祖国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科学与民生的潮流,大大激发了郭沫若的爱国激情和创作热情,从而形成一个新诗的“创作爆发期”,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爆发期大约持续了一年左右时间,因此也成就了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的历史地位。在“五四”革命的洪流激荡下,1919年6月,郭沫若在九州帝国大学校园内,组织中国留学生成立一个“夏社”,专门把日本各大报章发表的侵华的言论搜集起来,译成中文,向国内大学、报馆投寄。呼唤民魂自醒,鼓吹救国反日。虽然“夏”字的命名,表面上与成立在夏天,成立的地点在夏禹鼎同学的家里有关。但“夏社”的真正含义是“夏”是“华夏”的简称,中国文化,历来主张严“华(夏)夷之变”,其民族自强意识熠熠闪光。夏社的创立应该视为创造社的成立演习。“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一年,是中国文化思想非常活跃的一年。各种杂志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著名的为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创办的《觉悟》、其他如《救国日报》,比这稍微早几年的《文学月刊》等等。而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更独领风骚,导夫先路,成为青年人投稿的热门报刊。郭沫若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诗思,在“五四”火焰点燃下,像喷涌的火山,一发而不可止。郭沫若说:“说也奇怪,我自己就像一座作诗的工厂,诗一有销路,诗的产生便愈加旺盛起来。在1919年与1920年之交的几个月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诗的陶醉里。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就好像生了热病一样,使我作寒作冷,使我提笔来战颤着有时候写不成字。”这种激情的燃烧,使我们想起了普希金,想起了歌德,想起了梵高,想起了贝多芬。这是艺术家、诗人的真正的禀赋与气质。郭沫若后来的诗歌缺少了这种激情,其诗人的意义也便完结。

编辑推荐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郭沫若卷》由蓝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