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匡海学 编 页数:4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化学》基础上修订而成。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使用。
全书共分十三章。与“十五”规划教材相比,本书在保持原教材的内容和系统性基础上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如对第三章节、段进行了个别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对个别章节如第二章、第七章、第十章等的结构研究实例进行了更换、修改,增加和更新了更现代、更清晰的波谱图;对原教材的结构式错误和不妥之处进行了改正和修改。这些修改和补充使本教材内容更为精炼突出,更适合作为中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学习和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第三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向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简单笨丙素类
第三节 香豆素类
第四节 木脂素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 萜类
第二节 挥发油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一章 鞣质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附录 化学成分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多数只是一般化学成分,少数为通过不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成分。另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也不一定都是有效成分。有些化学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被称为无效成分,如普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树脂、叶绿素等。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此外,一些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它们受采收、加工、炮制或制剂过程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次生产物,或它们口服后经人体胃肠道内的消化液或细菌等的作用后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它们以原型的形式被吸收进入血液或被直接注射进入血液后在血液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却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无疑也应被视为有效成分。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其结论随着中药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修改或进一步完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很少仅为一种成分,常常是同一结构类型的多种成分,甚至是不同结构类型的多种成分。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这些有效部位中也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无效成分。因此,对中药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不能以简单机械的态度去理解,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也必须缜密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才能阐明中药的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近年,研究者们也经常使用中药或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有效成分常常是指一种化学单体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而实际上中药及复方的作用特点经常是多成分、多功能、多靶点、多层次,显然仅用一种或少数成分是很难阐明中药及复方的复杂体系与作用机制的。因此,人们着眼于中药或复方的功效,把对中药及复方的功效有贡献的成分统称为中药或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例如,对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口服六味地黄丸后从血液中发现了11个人血成分,其中7个成分为六味地黄丸中原来所含的活性成分(即为其有效成分),而其余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原有成分及代谢产物均有体内直接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11个成分均为六味地黄丸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的优势在于方中各药配伍后可起到协同或拮抗的作用,从而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其化学成分并不等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加。在提取过程中,由于温度、pH值、煎煮时间等因素使复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溶出率的改变、挥发、水解、氧化甚至产生沉淀等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使原有的某些成分消失或是产生新的化合物,从而使配伍表现出减毒、增效甚至产生单味药不具备的药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功效有贡献的化合物都应视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见,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一个更能体现中药整体作用的概念,其研究范围远比单纯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更为广泛、深入和细致。
编辑推荐
《中药化学(第2版)》:供中药类专业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