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6 出版社:人民日报 作者:郭广福 编 页数:248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高考,考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因此阅读理解日益受到重视,而文言文所占的分值近年来也有日益增加的趋势,目前已经占据了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还将会逐步加大。 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从高考试卷得分率情况来看,文言文也是考生们失分最多的部分。而且,由于学习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我们组织一些具有高考阅卷经验和多年辅导高三毕业班的老师,编写了这本《文言文高考必备》,目的是帮助大家梳理要点、点拨方法、解读“考纲”、分析考点,让大家有备而战,提高应试能力。 根据高三阶段的复习进程、内容与方法,本书在编排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上篇:基础知识课课练。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在高三复习阶段,很多学生只重视课外习题的训练而不重视课本知识的复习,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掌握课本知识不够牢固的学生而言,在复习时一定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总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立足教材,重视课堂,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有鉴于此,本书上篇的内容就是帮助大家温习、梳理课文中的要点,并做了归纳、分类、比较,让大家做到温故而知新。为了加强记忆与运用,每一课还设置了“能力训练”,以供课堂练习。 中篇:考点全解。这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本书的特色内容。有高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有同感,那就是学生们高三复习一定要从熟悉考点开始。《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大致是:“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书籍目录
上篇:基础知识课课练 人教版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新课标·人教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新课标·苏教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新课标·粤教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新课标·鲁人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新课标·语文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中篇:考点全解 第一章 文言文考点全解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第三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第四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五节 筛选文中的信息 第六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七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八节 从高考试题看文言文翻译七大警示点 第九节 备考资料 第二章 古代诗歌考点全解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五节 诗歌鉴赏技巧 参考答案与思路点拨下篇: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一) 模拟训练(二) 模拟训练(三) 模拟训练(四) 模拟训练(五) 模拟训练(六) 模拟训练(七) 模拟训练(八) 模拟训练(九) 模拟训练(十) 模拟训练(十一) 模拟训练(十二) 模拟训练(十三) 模拟训练(十四) 模拟训练(十五) 模拟训练(十六) 模拟训练(十七) 模拟训练(十八) 模拟训练(十九) 模拟训练(二十) 参考答案与解析
章节摘录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 作者与作品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在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下,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 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在写作上,本词的突出特点是: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睛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2.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二样盘旋的情态。
编辑推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春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