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徐愫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有效地进行自己的事业,社会工作者必须对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本书由十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有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基本关系和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有关人类行为的基本理论;第三章至第十章,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分别介绍了胎儿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儿童行为、学龄儿童行为、青少年行为、青年人行为、成年人行为以及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本书可用作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也是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的有关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界定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整合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章 人类行为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节 发生认识理论第三章 胎儿发展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遗传与发展  第二节 胎儿发展的阶段  第三节 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第四章 婴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婴幼儿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婴幼儿期的动作发展  第三节 婴幼儿期的语言发展  第四节 婴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第五节 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第六节 婴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七节 婴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第五章 学龄前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学龄前期的动作与语言发展  第三节 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 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  第五节 学龄前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六节 学龄前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第六章 学龄期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学龄期的生理发展  第二节 学龄期的技能发展  第三节 学龄期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 学龄期的学习活动  第五节 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  第六节 学龄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第七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八章 青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九章 成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关于强化作用的机理,斯金纳说,“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我们加强的是操作,旨在使做出某一反应的可能性增加,实际上是说,使某一反应更为经常。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中,我们只是增加了由条件刺激所诱发的反应的强度,缩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这就是说,强化增强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条件反应本身,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斯金纳认为,“具有强化作用的食物有两类。一类强化是提供刺激,给情境呈现一些东西——如食物、水或性关系,这类刺激叫做正强化物。另一类强化是从情境中消除掉某些东西——如噪音、强光、寒冷、炎热或电击,这类刺激叫负强化物。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强化的作用都是提高反应概率”。通常,我们将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分别称为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在前面的例子中,小女孩获得的是积极强化物,因为她在行为之后得到了正向的刺激(即快乐),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积极强化物是特殊行为的报酬。相反,消极强化物的获得则是指某一种特殊反应的发生,可以消除不愉快的刺激。例如,如果让儿童知道不将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就可以避免父母的责骂时,那么,保持整洁的习惯就有可能形成。可见,结束、逃离或避免不愉快的情境,也是我们许多习惯形成的基础。    斯金纳同时认为,许多父母并没有真正了解消极强化物的作用,因此父母很少用消极强化物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事实上,父母有时也会使用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来控制儿童的行为,尤其是对一些危险的行为,如玩火或用金属物接触插座等,但在斯金纳看来,这是惩罚而不是消极强化物的获得。他认为,惩罚是指在儿童有了不合期望的行为之后,才将令人厌恶的刺激施加于儿童身上,而消极强化物则不同,它虽然也是令人厌恶的刺激,但只要儿童的行为符合期望,这个刺激就会消除。换句话说,惩罚和消极强化物是不同的:就目的来看,前者是压制不合期望的行为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后者则是加强符合期望的行为以提高其发生的概率;就结果来看,惩罚通常具有副作用,而消极强化物却不会产生副作用,如父母用惩罚来制止儿童的攻击行为,结果反而可能使儿童更具有攻击性。因此,在引导儿童形成符合期望的行为的过程中,强化比惩罚更为有效。    新生儿的社会性表现,是指新生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一种指向人类社会的自然倾向。一方面,这种自然倾向表现为新生儿对社会刺激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如微笑、哭泣以及一些身体动作,以保证自己能够得到照顾和爱护;另一方面,这种自然倾向也表现出新生儿在社会关系中的积极参与。    模仿。新生儿具有模仿母亲面部表情的复杂反应,如伸舌头、张嘴、舔嘴唇、张开手和握紧手等,这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和理解的反射行为。    情绪。新生儿从出生起就具有7种基本的面部表情:愉快、悲哀、惊奇、好奇、厌恶、愤怒和恐惧。如在新生儿耳边摇动一个拨浪鼓时,新生儿会出现好奇的表情;在吸到有肥皂味的东西时,会出现厌恶的表情;在进行不舒适的反射测验时,会出现愤怒的表情。当然,新生儿的这些情绪表现是不很清晰的,但从其突然发出的哭声就可以知道新生儿是表达了某种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生儿时期,新生儿的情绪具有很大的生物学意义,他们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其生理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    身体运动。新生儿的一些细微的身体运动,如扭动臂部、抬起手指、转动头部以及皱眉头等,与正常言语的声音节奏有一定的联系。如有些新牛儿能够对比较长的连续词语保持同步反应,但对无意义的言语和杂乱的噪声却没有这种特定的反应。有学者对平均年龄42小时的272名新生儿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这些新生儿中,有80%能追随移动和说话的脸,有68%能转向声源。显然,新生儿只对有意义的言语模式做出特定的反应,能以自己的方式区分有规律的社会信号和散漫的声音,在生命的一开始就能简单地参与一种基本的社会交互作用。    不难发现,新生儿确实从一出生就已经是人类群体中的一分子,具有成为人类社会成员的一种自然倾向。究其原因,是因为新生儿具有巨大的社会性发展潜能,这种社会性潜能足以准持新生儿出生后,作为活的有机体,积极主动地接触和接受外在世界对他们的哺育和照顾,也足以使他们适应人类为他们提供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当然,新生儿的社会能力极其有限,尽管他们能够选择性地在适当的时间对社会性相互作用做出反应,促使成人来照顾和关心他们,引发他人的社会性反应,但新生儿的这种社会行为具有很大的不随意性,更多的是本能的行为表现。事实上,在新生儿与成人的相互交往中,双方的行为和作用是不对等的,成人往往通过明确的调节行为来影响新生儿的活动。    性别角色(gender role)是指根据性别而来的社会分工、权利的义务,即男性或女性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或定位。对学龄前期儿童来说,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就是成人对他们的性别行为期望,即成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鼓励或限制,使儿童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行为。如“一些父母认为:男孩应该是果断的,并能为他们的权利而竞争。另一些父母认为:男孩应该仔细考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用理智而不是冲动的攻击行为来导引他们的行动。这两类父母各有各的关于男性属性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很长的时间内透过各种方法传给了他们的儿子。父母给孩子的玩具,他们让孩子接收的经验,他们鼓励孩子所参与的活动,都反映了父母的性别角色标准的某些向度。    1.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    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假设性。思维的假设性是指,青少年通过假设进行思维,从而实现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抽象逻辑过程。    预计性。思维的预计性是指,青少年在进行复杂的活动之前,事先有了诸如打算、计谋、计划、方案和策略等预计性因素。    形式性。思维的形式性是指,青少年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渐由具体运算思维占优势发展到形式运算思维占优势。     反省性。思维的反省性是指,青少年已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活动过程,并能够控制这个过程,以便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准确。    创新性。思维的创新性是指,青少年在思维过程中,跳出旧框框,追求新颖的、独特的因素。      2.抽象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    在青少年期,思维的具体成分和抽象成分是不可分割的,但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具体来说,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抽象与具体获得了较高的统一。青少年期的思维是在学龄期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又不同于学龄期。学龄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而其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理论思维还不很发展。到了青少年期,由于经常需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重要的科学理论,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得到发展。在此思维过程中,它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这是一个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去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青少年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与具体获得了较高的统一,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    辩证思维获得了明显的发展。在青少年期,理论型思维的迅速发展,导致辩证思维的迅速发展。在学习与实践中,青少年逐步认识到一般与特殊、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使辩证思维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    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的,因此,初中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到了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青少年思维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各种思维成分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达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个体之间的思维差异基本上处于定型状态;思维的可塑性将越来越小。       但是,客观地讲,“妇女阶段性就业”也并非十全十美,许多人对它的合理性和现实可行件表示极大怀疑。他们认为,“妇女阶段性就业”,在现实效果上与“妇女应该回家去”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青年女性在“阶段性”地照顾家庭之后,没有谁能保证她们真正重返原来工作岗位。即使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对女性的权益予以保护,使她们能顺利重返工作,这对于那些从事服务性或其他技术性较低的行业的职业女性而言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于那些从事技术性较强工作的女性来说,就算她们能回到工作岗位,也会因为业务上的生疏和相对倒退而无法与男同事竞争,因而难以做出应有的成绩。另外,假如真的实行了“妇女阶段性就业”政策,那么,对企业单位而言,多招聘女性工作人员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收益的减少,即产生“性别亏损”。这样,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出路将会越走越窄,结果大量女性将因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回到家庭。显然,这无异于“妇女回家去”的观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社会工作系列丛书之一。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地进行这项事业,必须对人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虽然没有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关系的论著,但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就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行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研究成果。作者在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比较全面、系统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阐明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为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作者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所限,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不足,本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及读者指正。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学者的某些观点,并引用了一些资料,已在本书中分别加以注明。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  者    2002年3月

编辑推荐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体系,我们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下组织出版了这套((社会工作丛书)。作者是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学科前沿意识强,介绍了国内外社会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也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社会工作将是21世纪一门前途广阔、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社会稳定与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学与研究、社会工作者发挥参考作用,能够更多地成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喜爱的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社会工作者学习的书,大家也可以看看,对教育小孩很有帮助
  •   书还没看,是当作教材用的。
  •   这本书是同学考研买的书,内容很不错哦~~~
  •   送来的时候封皮上有刀的划痕
  •   书很好,就是封面有一点点脏了
  •   不错的书 简洁明了
  •   考研要用的书,打开一看是正版的,不错!
  •   老师让买的教材,和老师教学配套,挺好
  •   专业书,纸张不太好
  •   书蛮好的,包装也不错
  •   教材,必须买啊。。。
  •   没想的好,,,
  •   很喜欢这本书,物流快,店家服务态度很好,很贴心,果断好评
  •   书还是挺新的,送货速度也很快
  •   不错,准备参加自觉考试用的
  •   帮同学买的,书店里都找不到这本书,在这还更便宜,超划算!
  •   主干知识很明了,但是没有案例,理论很强,有点枯燥。。但是便宜案例多的,我买过,都很贵。。
  •    这是自学考试用的。便宜正宗。不错! 人类的行为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环境的改变所产生的行为改变。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就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行为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研究成果。人类从胎儿发展到老年都与环境有着关系。本书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工作有着指导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