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

出版时间:2003-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俄] 米·谢·戈尔巴乔夫  页数:1455  字数:1131000  译者:述弢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记述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前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个人的家庭生活及与其知心友人间的关系;他当选总书记后进行改革的理念及活动。其中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改革事业的思考与理念、心理活动等等方面的细腻记述、“事过境迁”后的反思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官僚、派别间的明争暗斗,是任何其他书刊无法取代、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米·谢·戈尔巴乔夫 译者:述弢 王尊贤 范国恩 郭家申 袁坚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生于1931.3.2)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1991)、第一位兼最后一位苏联总统(1990~1991)。俄苏政治家,国务活动家。苏联的改革和“公开性”的创始人。(3枚)列宁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劳动红旗勋章获得者。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编辑本段]【简历】米哈伊·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男人,地图头,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红军区(赤卫军区)普里沃尔内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3岁开始定期在农庄里劳动,15岁当上了康拜因操作员助手。15岁参加工作,最初任农庄的拖拉机机械站机械师。195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先后任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斯塔夫罗波尔团市委第一书记,边疆区团委第二、第一书记。1962年3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区域农庄一农场生产管理局边疆区党的组织员,同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62年9月至1967年完成非正常人类研究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农业经济学的毕业证书。1966年9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8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二书记,1970年4月任第一书记。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进入中央书记处工作。1979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苏共中央全会增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5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为结束冷战作出了贡献,并因此而于199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8年6月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在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的“公开性”方针促使1990年通过了废除书刊检查制度的法律,并开展了为政治迫害受害者大规模平反的运动。1991年8月22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继续致力于缔结联盟条约的工作,但12月8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代表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声明,并宣布了苏联的解体。苏联国家解体后,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1955~1962年从事共青团工作。1962年3月~1978年11月从事苏共地方党务工作。1978~198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85~1991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0~1991年任苏联总统,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中、后期,苏联社会陷入混乱,苏共丧失国家领导权,最终苏共被迫自行瓦解,苏联解体。历任苏共第22、24、25、26和27次代表大会代表和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代表。他是苏联第8至11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还曾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195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

书籍目录

告苏联公民书(代序) 苏联总统电视演说致读者第一编 我的生活经历第二编 在克里姆林宫第三编 新思维和对外政策第四编 改革与社会主义国家第五编 严峻的1991年附录

章节摘录

书摘    安德罗波夫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讨论,宣称这全是司空见惯的废话,老一套令人难以卒听的不负责任的闲聊,并提出立即将诺维科夫免职。虽然实际上后来这个决定稍有更改——由诺维科夫提出申请退休了事,但一向待人温文尔雅的安德罗波夫的这次“爆发”却让大家永记难忘。    1982年12月解除晓洛科夫内务部长职务曾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反响,甚至可说是具有震荡性效果。安德罗波夫以前不止一次说过,内务部系统已经被金钱收买,有迹象表明它与黑手党组织沆瀣一气;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部自然不可能抗御日益增长的犯罪现象。但是当时晓洛科夫受到勃列日涅夫本人千方百计的庇护,安德罗波夫要想触动他尚无可能。    克格勃新任主席费多尔丘克的所作所为也引起安德罗波夫的不满。当我问起他的这位接任者干得怎么样时,他不太情愿地回答道:    “你知道,只有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才和他说话。可是这种情况极少。据说他对我在中央委员会里进行的一些改组抱怀疑态度。总之,他在显示他的独立精神,虽然也有人向我传话说乌克兰的领导职务对他很有吸引力。但是我还摸不透他的心思。”    这倒可以理解,因为克格勃主席可以直接找总书记寻求对策,而且对费多尔丘克的遴选也是勃列日涅夫亲自作出的。于是,安德罗波夫来了个一箭双雕:撤掉了晓洛科夫,打发他退休;而对费多尔丘克,为了不与乌克兰和谢尔比茨基发生利害冲突,便将他任命为新的内务部长。克格勃主席一职,则安排安德罗波夫原先的第一副手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担任,此人一年后又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可以发现,最高层同样也开始发生变动。    1982年11月22日,久拖不决的解除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基里连科职务的漫长历程终于宣告结束。他的健康状况,直截了当点说就是老态龙钟,已经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由于脑部的深度病变,他整个体质崩溃的过程急剧加快了。1981年3月召开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受委托宣布拟任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尽管原稿是专门为他以最大号的字体打印的,他竟然还是将许多候选人的姓名张冠李戴。全场对此的反应,说轻点是莫名其妙。这类情景总是令人难以忘记的,比任何政治鉴定给人留下的印象都要深刻得多。    然而即便发生了这种情况,勃列日涅夫仍然念念不忘旧谊,又将基里连科安排进了新的政治局。可基里连科的病况却日益加重。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已变得语无伦次,睁眼不识老熟人了。勃列日涅夫终于责成安德罗波夫与基里连科谈话,让他提出退休养老的申请。     准备召开以政治改革为主题的全会的时机到了。10月22日、23日公布了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宪法以及关于选举的法案。法案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猛烈批评。这时充分表现出了党的高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软弱无力,与群众进行交谈、同反对派展开争论中的无能。在群情激奋的广场上,市委和区委的干部根本不敢露面。他们是在另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在“保温箱”里受的教育,一遇公众辩论或公开的政治冲突便显得张皇失措,心惊胆战。这一点与民主派人士掀的宣传活动相比,反差尤其明显。在法案公布之后过了两三天,民主派人士尚未十分熟悉其内容,便开始了抗议活动。他们的行动很自信,甚至可以说有些放肆无礼。    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及其支持者认为法案不过是一种迷彩,说什么因为党仍将是体制的领导核心。对于兼职、社会组织的选举也作了这样的解释。各加盟共和国,尤其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国都出现了不满情绪。宪法修正案在那里被认为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的领导。人民阵线出现了,其行动越来越富进攻性。分离主义的情绪在加剧。    所有这一切都为改革的敌人提供了论据。这样,领导层当然也就神经质起来了。我从一次全会讲到另一次全会,反反复复号召大家要学习在民主化的条件下工作,但始终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我翻看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那一页页文字充满着不安。我尚未作好恰当地接受反对派的思考准备,我们甚至不知反对派为何物,他们是怎样活动的。我们这儿可是破天荒第一遭出现实实在在的反对派,而且还是相当激进的反对派。仅这一点就已经有理由高声叫喊:“救命呀,失火啦,烧起来啦!”结果是:我们开辟了民主化的道路,自己却由于强大氧气流的突袭而感到憋闷。    在11月28日的全会上我作了《关于在国家建设领域内实施政治改革的措施》的报告,接着全会展开讨论。发言人竞相敲警钟。谢尔比茨基指出,过激的民族主义行为带有越来越有组织的性质。福捷耶夫(车臣—印古什州党委书记)说,起初“面对公开性,非常感动”,现在则是六神无主了。门德巴耶夫(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表示各加盟共和国应有更大的自主性;当涉及非正式联合组织各成员这个题目时,他声称,不能对某些成员的反社会的主张和做法坐视不管。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洛古诺夫院士通报说,在“大学的共青团代表会议上,出现了激进派,他们的要求遭到否决,而代表们把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代表轰下了讲台”。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罗年科发表意见,说全体党员是从战壕里一跃而起的时候了,因为事态就在你身旁发生,而你却还在苟且偷生。当过半年阿塞拜疆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韦济罗夫把问题提得很尖锐:“既然我们所说的是奉命,那么也应该看得见反革命。”    总之,提出警示的道理很充分,在许多方面也确有重要的根据。但整个说来,全会没有陷入恐慌,充其量作了些预警而已。无论如何,我们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未经修改就实际上获得了可以通过的票数。当然,它们完全符合党代表会议决议精神,这一点正也起了作用。    我在全会闭幕时说,必须准备好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开展斗争。各种各样的势力都已登台亮相,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一无例外都是破坏分子。要紧的是保卫改革,既要防止保守分子阴挠民主进程,又要反对过激分子和煽风点火的人。    民主新纪元的睹光已在我国上空升起。    1990年5月密特朗访问莫斯科期间,我们又一次谈到了德国问题。我国社会各界对这一尖锐问题的理解,其中也包括我本人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急速演化的过程。如果说两年之前我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是将来的事情的话,那么现在日尔曼民族两个部分的德国人争取国家重新统一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人们必须认真加以考虑,以免破坏欧洲的整个发展进程。    问题并不是要阻止统一,而是这一过程将以何种速度、在荷种条件下进行。它对欧洲局势有何影响,从我们和整个欧洲的观点而言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不仅是莫斯科,而且还有华沙、布拉格、布鲁塞尔、海牙、伦敦和其他一些首都。当然也有巴黎。    尽管北约和欧共体方面正式表态支持,但对数月来德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仍然各不相同。这可以从我与许多西欧政治家的私人会晤看出来。    概括我当时的印象,可以这样说:谁也没有多大的热情,对于以什么方式、在什么范围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    有一阶段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波恩在美国的支持下正加快统一的进程,企图让其他人面对既成事实。    密特朗相当清楚地向我表明,在他看来,现有条件下提出不让统一后的德国参加军事政治联盟或同时参加北约和华约,是一件没有多少指望的事情。    我们一致认为,重新统一的条件应当是:德方有义务声明统一后的德国东部边界不可侵犯,明确拒绝谋求掌握核武器、化学武器以及其他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能将北约的行动范围扩展到民主德国领土、在那里驻扎北约的部队。    交谈过程中还表明了一种共识:必须尽可能使促进全欧发展进程与德国的统一过程同步进行。    密特朗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尖锐地感觉到,在这个转折时期必须加强整个欧洲的合作。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眼前的问题,富有政治远见,可以全面地描绘出各种前景。他是一位敏锐的分析家,对东欧所发生的眼花缭乱的变化,他不仅能清醒地评价其积极的一面,而且也估计到了其潜在的危险后果。    我们两人的出发点是,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政治上,只破旧而不同时立新,这是很可怕的。东欧共产主义制度雪崩般的覆灭,华沙条约以及紧随其后的经互会的解散,都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当时很少有人加以考虑。    许多在民主化浪潮中掌了权的政治家,力图将过去一笔勾销,转而开始所谓新的一页的生活,准备将婴儿连同污水一齐泼掉。在西欧一步步沿着加深一体化过程的道路迈进的同时,大陆的东部却出现了离心的趋势。传统的关系迅速破裂,政治、经济、贸易关系都是如此。民族复兴的口号以惊人的速度转变成了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仿佛无中生有似地,一下又冒出了许多起早年的领土争端和要求。南斯拉夫与纳戈尔内卡拉巴赫的例子就在眼前。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议论正热火朝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了特兰西瓦尼亚准备以武力相见。囊括摩尔达维亚版图的“大罗马尼亚”口号也提了出来。    我对密特朗说,在我看来这些事实都是产生新的紧张局势根源的证据,成了必须抓紧实现全欧合作计划的补充论据。如果不在进行全欧协作和建立全欧机构的框架内使发展的渠道畅通,那么我们很快就会陷入危险的局面。我请密特朗具体说明他所提出的“欧洲会议”的设想,以便同他一起考虑如何将其变为实际的政策。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告苏联公民书                              苏联总统电视演说                               1991年12月25日“亲爱的同胞们:    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出于原则性的考虑。    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各共和国拥有主权。但同时又主张维护联盟国家和国家的完整性。    事情已沿着另外一条道路发展下去。主张国家肢解、国家分离的路线占了上风,这是我无法同意的。    即使在阿拉木图会晤和会晤通过决定之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也始终未变。    此外,我确信如此重要的决定本应在人民表达意志的基础上做出。    尽管如此,我将竭尽所能,以使所签署的协议促进社会的实际和谐、减轻摆脱危机和改革过程的困难。    我这是最后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在大家面前发表演说,我认为有必要说出自己对1985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的评价。更何况这方面有不少无法自圆其说的、肤浅的、不客观的见解。    命运作了这样的安排,就是我当上国家元首之时就已经很清楚: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    原因已经清晰可见:社会在官僚命令体制的束缚下几近窒息。它注定要为意识形态服务,注定要承受军备竞赛的重负,已经精疲力竭。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国家没有前途可言。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一切。    正因如此,我从不后悔自己没有仅仅为了利用总书记的职务在数年的时间里‘称王称霸’。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    我明白,开始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那是极其困难、甚至是冒着风险的事情。然而我却至今对1985年春天开始的民主改革的历史正确性确信不疑。    国家复兴和国际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其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原先的一切预料。不过业已完成的事情应当得到应有的评价:    ——社会获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解放。这是最主要的成就,我们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因此也尚未学会利用自由。尽管如此,已经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消灭了那个早巳使我国无法成为富足安康、繁荣昌盛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    ——在民主变革的道路上实现了突破。自由选举、出版自由、代表制政权机构、多党制均已成为现实。    ——开始走向多种成分经济,确立了一切所有制形式的平等地位。在土地改革的范围内农民阶级得到复兴,出现了私人农场,数百万公顷的土地交给农村居民、市民使用。生产者的自由已经合法化,企业家活动、股份制、私有化方兴未艾。    ……

编辑推荐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是一部对研究苏联兴亡历史极有参考价值、具有其他书刊所没有的独特视角的珍贵文献。我还相信,国际社会在经过因原先两极体系的终结而引起的不直辖市和杂乱无章时期之后,宁可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并且共同努力克服我们处处都面临的战争危险、生态危险以及其他危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我本人大学期间是学历史的,因此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不容质疑这本书是研究苏联史的必备资料,我向大家推荐.
  •   这是一套关心苏共如何解体,关注中国政治走向的人所必须看的一套好书。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自身回忆,能够让我们得到很多不曾了解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多真是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到戈氏的心路历程,政治观点。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平静、自然和精心动魄。
  •   一个改变世界的悲剧人物!!!我蛮喜欢的
  •   对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会有较直接的感受。
  •   我订了一批书,唯独缺《戈》下册。按换货程序,要寄回上册才行。感觉有点麻烦。心里也理解,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出现工作差错,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啊!建议要扣工作人员的钱呐。
  •   书绝对是好书,不过翻译也太懒了,连人名注释都没有一个,除了老戈自己,其他人在文中都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经历一概不知,真是。。。。
  •   世界上最毒的毒药-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它让多少英雄豪杰最终身败名裂,但却在这一个人的身上失效了...
  •   欲买此书向我的偶像致敬,发现很贵。。。
  •   等了好几天总算盼到了,可书的质量实在不尽如人意,让我非常失望.原本黑色的封面都已经泛白了, 边角上还有一圈黄色的污垢,感觉就象是旧书摊上淘来的,拿在手上都觉得很脏.我准备去季风书店买新的了,这套强烈要求退货!!!
  •   记得此套书列03年的十大好书之一,及有阅读价值的书。
  •   前苏联人民的真正解放者!具有巨大的道德勇气以及责任担当的伟人!顺应历史潮流。天不生戈尔巴乔夫,万古如长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