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作品系列 第一辑

出版时间:2001-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张五常  页数:714  
Tag标签:无  

前言

  随意的张五常  随意的张五常  □龚益  五常先生是极有建树的经济学家,他在1968年至1973年间发表的理论文章开创了“合约”研究的崭新领域。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科斯先生认为,能将经济理论全面革新的,就只有张五常一人。但是,张先生的过人之处并非仅仅局限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历史将会证明,这个张五常是世所罕见的奇特怪人,即使非神非圣,也算得上是不可思议的全才。  随意翻开《随意集》,你会发现五常先生涉猎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在:经济、教育、书法、绘画、音乐、摄影,甚至钓鱼。大千世界,杂粮百姓,兴趣泛泛者不乏其人,但是像五常先生这样能把所有的兴趣都研究到专业水准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以书法论,五常先生坦言:“几乎遍观二千年来的书法,才有点感受。”(〈书法的困难何在》);以钓鱼论,他曾是名列海钓四大鱼王之一的“高佬常”(〈钓鱼乐》);以教育论,五常先生一身兼有天下之三“最”:1966年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被选为最佳教授,1991年在香港被选为最劣教授,与此同时,他又是众所公认“港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纲五常”,到此可以改为“三最五常”。张先生特立独行,于斯可见。  〈随意集》,听来随意,但是读过张先生关于随意的定义,一种令人钦佩的景仰便油然而生。他珍惜自己的生命,随遇而安,也随自己的意之所之办事。思想不受约束,独断独行,言行一致。更重要的,是五常先生深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勿强予人”的道理。他说:“我自己随意,也尊重别人随他们的己意。要是我因为自己的随意而左右了他人的随意,我会约束自己。这也算是随自己之意而为了。要是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就会随民意而安。扬言为社会谋幸福的人的主要矛盾,往往是以己意强加于人。”(〈随意集》序)如此可见,得“随意”之精髓者,五常也。如此之随意,便不会是肆意,全社会在此定义之下的随意之和即是民意。  随意也有方法论的意义。大道求诸于己,小道求乎于人。山村进驻路,各具风光,却无非是世林修竹或古道西风瘦马之契合。惟其不同者,是要大家手笔的运用整合。我说不出究竟是张先生的哪一篇文章给我如此启迪,却能在〈随意集》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份启迪的存在。“但取梨花冰心水,洗尽东风不染尘”,五常先生的许多文章,看似闲来之笔,轻描淡写,实在颇含深意,一矢中的。读他的散文,可以领略到含义在文字夹缝之中的妙趣。那些藏在正页文字背面的哲理,惟有翻回头去再读,或数读之后掩卷而思的时候才得解悟个中奥秘。读书读到如此境地,借用五常先生自己的话来说,那才是“过瘾之极”。  解读张五常:最佳、最劣、最受欢迎教授  张五常在治学从教之余,写了大量随笔,这些随笔,跟学问有关,跟教育有关,也跟兴趣爱好有关。  张五常广泛而不肤浅的爱好,不可能不影响到他的治学境界。身为大学教授,能够服  众的无非两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即所谓做学问。张五常说自己是“最佳、最劣、最受欢迎的教授”。最佳是在加州,最劣是在香港。之所以成最劣,他自己的解释是:一、从不备课——自己天天为之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二、从不用讲义——写下来的讲义,到讲课时思想有了新的灵感,怎可以墨守成规?三、读物指定之后,从来不依书而教——书中可以读到的,是不需要教师说什么的;四、认为教与学的重点是思想的启发,学生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想。譬如教经济学,重点不是教经济学本身,而是利用经济学的推理去使学生懂得思考的方法;五、不喜板书,只是坐着谈,在一个题目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学生迟到、早退或缺课,悉听尊便。  事实上,这是需要实力的教学,只有那些教育口的机械管理者,才一味强调统一与所谓量化。试想三四十年代的那些至情至性而又学问斐然的教授们,个个风骨挺然卓然,令人缅怀不已的,不正是他们的“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气质与面目?张五常说:“我曾多次批评香港的教育制度。这制度使学生们养成求考试及格而不求知识的习惯。他们要老师像教幼稚园那样扶着他们。讲义要清楚,大纲要固定,什么要读,什么可以不读,要说得明明白白,考试的题目会如何如何,问题要如此这般地作答等等。”张教授描绘香港教育的图式,移作大陆,何其相似乃尔!大学是高等教育,学生的所学成功与否,并不在记住了多少书本上的定义、定理、公式以及各类条文,而我们的起码本科教育以下,基本是数十年不脱死记硬背的窠臼。为考试而学习,为毕业证与学位证而学习,是普遍现象。如今媒体互相学习,香港电视有“百万富翁”,大陆电视有“开心词典”和“幸运52”等,个中的题目绝大多数是记忆而与思考无涉,譬如某届总督是谁,南昌是哪个省的省会,某组词中三点水的字有多少,(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知识,譬如“茶楼酒肆”的“肆”是⑴招牌,⑵铺子,⑶幡,这里就牵涉到中文的组词规则)把其看作“开心”真是恰切。联想到我们的考试,有许多的作弊之说,其实,真正优秀的考试,我以为大多数应该是无弊可作的,亦即让你翻书都翻不到或者翻不赢。张五常认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唯一可靠的准则是视乎他的学生在学术上的成就。这可以用一句话近乎谐谑语来表述:“高徒出名师”。这里比较难区分的是,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区别,同样天分和勤奋的老师,面对不同基础素质的学生,效果当然会不同。正如人们所说,北大、清华教不出好学生才是没道理,因为他们利用自己的知名品牌,轻松地把各省的尖子都“收割”过去了。  学术衡量受诟病由来已久,尤其是文科,不依文章质量,而依所谓刊物“级别”,某一个“级别”刊物,又很受圈子、门户、编辑识见以及经济因素制约,质量云云,就真是欲说还休。这个问题,当然也不仅是大陆甚至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张五常说:“要增加被引用的次数吗?我又可以教你另外一套法门。这些无聊的玩意,说出来会误导青年,不说为妙。”他不说,可是要“上进”、晋升的人会去打探、钻研,由不得过来人的一翻苦心相劝也,什么板凳一坐十年冷,用张教授的话说,是日思夜想,想了几年才下笔。他们宁觉一万年太久,出名要趁早!张教授建议,针对目前香港的情况,比较可取的评审学术的方法,是要每一系的每一位教师,选出自己五年内最称意的一至两篇文章(未经发表的文稿亦可),集中起来,到外地找三位有分量的学者品评,五年办一次。把未经发表的文稿作为可选,是大好事,事实上,各学科“级别”高高在上的刊物也就是一二家,实在是小小河流,容不得千帆竞发。但是,单就破除非铅字文稿不能居上流的陈习,就大不易。  一个人的识见,总是和他的人文科学素养相关联,还可关联的有二,一是跨过专业边线的识见,譬如一个搞经济的或搞科学的涉足对文学的看法;再一个是兴趣广泛而又绝非泛泛者的识见。张五常在这两方面都占了上风,再加上他是一个毕见性情的人,他的各类看法,就有趣而别开生面。不苟流俗而又言之成理,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的表述。  张五常也是一个金庸迷,因为喜欢,便呵之护之,不满意金先生回应王朔的〈我看金庸》,认为他应该像他自己所说:“八风不动”。如然,金先生也就庶几近之地成了古侠了。“我认为在多类小说中,新派武侠最难写得好。作者的学问不仅要博,而更重要的是要杂——博易杂难也。历史背景不可以乱来,但正史往往不够生动,秘史要不加一点情趣;五行八卦要说得头头是道;奇经穴道、神药怪症,要选名字古雅而又过瘾的;武术招数、风土人情,下笔要像个专家;诗词歌赋,作不出来就要背他一千几百首。”好个背他一千几百首,我的一个同事,给理科上文科公共课,感慨座下大学生,连短短一首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都背不出来。  美国富可敌国的微软,在跨世纪的反垄断官司里,被法官逼得无路可遁,一时媒体竞相瞩目。张五常认为,美国的反垄断法例是完全没有法律的,永远都是武断,很有点乱来。微软赚钱太多,钱多招妒,可是在反垄断法中,赚钱的多少,并不是构成垄断之判断的理由啊!张五常遗憾微软把软件连带硬件一道出售,可以防止软件被盗版与盗用,这是一个重点,微软却没有疏漏了这个明显的为自己一辩理由。垄断的成因有多种,像天才的发明家、歌星之类,都应该保护他们的“垄断”,“据我所知,赞成自由市场、高举竞争的有道的经济学者,反对的垄断只有第四种,那就是由政府管制牌照数量,或由政府立法来阻止竞争而产生的垄断。”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张教授为何屡屡吁请中国取消包括所有外汇在内的一系列管制措施了。管制滋生特权,特权滋生腐败,这几乎是不依人的意志、道德观念为转移的铁律。管制越少的国度,一般地说来,滋生腐败的机会就越少。这其实也是中国需要加紧进入世贸组织的原由之一。  1985年2月,张五常在〈信报》发表一篇文章,题曰:〈没有兄弟姊妹的社会》,对独生子女家庭,表示某种担虑,“长此下去,一二十年后,中国的青年都没有兄弟姊妹。再过些时日,所有的人都没有叔、伯、姑、表——除父母外,每个人都举目无亲!”他感觉这种“举目无亲”的状况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因为有血亲,相亲相爱而后有天伦之乐。父亲可以为儿女牺牲一切。“愿意牺牲而不需要牺牲,不亦快哉!……就是中国数十年后变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没有天伦之乐又有什么意思呢?”  张五常当然应该知道,中国目前的人口压力之大,足以把不发达的生产力之增长数全抵消。独生子女不仅于家庭也于社会肯定有负面影响,但是这是过去多少年无节制生育的不能不面对的后果,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的选择。刻下所要警惕的是,一方面是高学历者不可能多生育,另一方面,“超生游击队”不绝如缕,他们子女的教育状况堪忧,以至人口质素无从得到保障的群体在不断扩大。  但是,作为经济学家的张五常提出如斯观点,倒确实令人沉重:“天伦之乐是天生下来应有的权利,是维护生存的要素,是一项重要的财富。量度这财富,只能从愿意牺牲而不需要牺牲的角度来衡量,不能从国民收入或物质享受反映出来。”  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需要仔细检讨与品味的失误,真不少。  2001年秋于深圳大学

内容概要

张五常: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随后跟随诺贝尔经济获得主科斯工作,1969年获聘西雅母华盛顿大学教授,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 
张五常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二,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五常先生的许多文章,看似闲来之笔,轻描淡写,实在颇含深意,一矢中的。读他的散文,可以领略到含义在文字夹缝之中的妙趣。那些藏在正页文字背面的哲理,惟有翻回头去再读,或数读之后掩卷而思的时候才得解悟个中奥秘。读书读到如此境地,借用五常先生自己的话来说,那才是“过瘾之极”。

书籍目录

前言 
《南窗集》序
学术闲话
学术上的老人与海
何谓学者?
博士论文是怎样写成的
价格理论快要失传了
懂深不懂浅的学问
从蒙代尔看六十年代的芝大经济学者
衡量学术的困难
文化二三事
杜牧的扬州
气氛与文化
香江第一笔
我也看金庸
新闻何价?
——与查良镛商榷
周润发登大雅之堂
北望神州
风雨时代的钞票
上海势将超越香港
人民币需要贬值吗?
给中国十个经济建议
北京行
再对中国审慎乐观
天伦之乐
改革要从治本做起
旧事新谈
退休大计
——现代陶渊明生活的经济分析
税率奇高的自由经济
直销何物?
论赌
垄断可能是竞争的结果
——为微软说几句话
十年风雨话《壹周》
考试四情:惧怕、喜欢、沉闷、过瘾
苹果何物?
——为智英贺
从史密斯到马克思
内行止序
自私三解:论《原富》的重心所在
最“聪明”还是马克思
书法神功
书法要像书法论
慧珺五常谈书法
为什么要学书法?
千年事
惊回首,感慨话千年(四之一)
惊回首,感慨话千年(四之二)
惊回首,感慨话千年(四之三)
惊回首,感慨话干年(四之四)

章节摘录

  读书的经验(节选)  既不读书,也不评审,剩下来的时间当然是什么也不读了。自己专心研究合约理论,同好的有什么奇招怪着,总要找我研讨。于是,我不读而听,但到后来,我想我的,他说他的,我听而不闻也。  以上所说的读书经验,从杂而博,博而专,专而听,听而不闻,可不是我自高身价。杂转博,博变专,是很多人的读书经验。这是因为书读得多,就不期然地要一抒己见,而这样做,先博后专也许是自然的事,没有什么值得细说。然而,从专而变为不读,以至听而不闻,在学术界我应该是一个少见的例子吧。这个例子我不容易解释。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觉得书中所述的,或同行口中所说的,来来去去似乎都是那一套,没有什么新意,闷得怕人。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若真的要一抒己见,起少受他人影响越有意思。  独立的思考,好像在黑暗中幻想着无际的天空,半点约束也没有,其舒畅的感受难以形容。但在没有进境时,这样的思考很寂寞,有时觉得苦闷之极。然而,思想既然进入了四顾无人的天地,我不容易从这天地跑出来,找同行的朋友研讨一下,因为觉得自己所思索的,说来话长,提不起劲从头解释或细说端详。是的,我没有向同行的学者朋友提出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这习惯,已有十多年了。  于今回顾,在寻求学问中我觉得最愉快的日子是六十年代初期。那时,我老老实实地用功读书大约有四年。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研究生图书馆内,我自己占有一个仅可容身的小房间。把自己要读的书都搬进去,带了干粮(地上可以睡觉),不分昼夜地一读数天,不明白的问题都记起来,一出馆门,找都是发问去也。如此读读问问,问问读读的,每过几天都觉得自己大有进境,其欢欣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  今天觉得是老生常谈、闷得怕人的学问,在六十年代初期我觉得很新鲜,对自己的思想很有冲击性。当时,我觉得这些知识是一个大金矿,应有尽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我于是惟恐“执输行头,惨过败家”,每天睡三几个小时就“淘金”去也。自己要读的书读之不尽,几位高手教授乐意指点迷津,仿如进入书卷之桃花源了。  是的,读书是一件很热闹的事,很够刺激,但同时也有很大的约束性。另一方面“独行独断”的思考,毫无约束,使我感到舒畅,不过有时很苦闷,往往寂寞随之而来;而不闻不问的行为,不免使行内的朋友们觉得我是一个怪人了。  加州牛肉麵与中国的书法  自从我以中文写文章以来,题目之怪,以此为最。但得先此声明,这篇文章可不是怪论。  我是在加州念大学的。多年以来,我可没有听过加州有什么特产的牛肉面。南京牛肉面我老早在香港听过,而其他中国特产的面食,也时有所闻。可能我孤陋寡闻,没有听过中国有哪一个地方叫作“加州”。我想,加州应该是美国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吧。  话说不久前,北京有一家面食店铺,招牌写着“加州牛肉麵大王”。这个招牌给铺子惹祸上身,受到《人民日报》的批判。以“加州”为名,在开放而又崇尚西方的今天中国,是一个不难理解的“绰头”。但该面店受到批判,却与“加州”无关。这店铺惹祸,是因招牌上的“麵”字特大而又用上红色?何也?原来,究其原因,“麵”字是繁体字,而中国大陆应用简体,是“面”而非“麵”也。  据报道,因为在开放中大陆受到香港与台湾的不良影响,繁体字大有“复辟”之势,官方的喉舌于是大肆抨击繁体字。上述的面店也算倒霉。最近我有机会到上海一行,很欣赏该市店铺招牌上的书法。这些称得上是好书法的招牌,所用的大都是繁体字。官方要骂繁体,招牌怎会不受“池鱼”之殃?  将“麵”简写为“面”,成为“加州牛肉面”,也无伤大雅。但倘若那店铺的招牌是“加州蛋面”,就不免使人想入非非。加州好莱坞一带美女云集,蛋面触目皆是也。  说起来,“麵”变了“面”,在中国文化传统上确是有点不幸。简体字以“面”代“麵”,但假如一下子记错,掉转过来就糟了——“云年今日此门中,人麵桃花相映红”!崔护地下有知,不知会怎样想?  提到中国文化,我就想到中国的书法。上海的好书法招牌,以繁体字下笔,并无因也。当年以“繁”化“简”的仁兄们,似乎是忽略了中国的书法。上佳的书法,是不能以简体字下笔的。理由有二。  其一,简体字是固定的,不容有变,因为一变就变了字。在中国的书法上,每一个字都有很多不同的写法,而上佳的书法,是往往在一篇之内,同字用不同写法,以求变化多端为妙。米元章论书法时就说得很清楚:“振迅天真,出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当然,同样笔划的一个字,书者还可以加以变化,但是有同字而不同笔划而加以协助,书法上就有更大的变化、更大的表达能力了。简体字是不可能有笔划的变化的。  其二,以简体字写草书,无能为力也。虽然有一些简体字,是依照故老相传的草书“笔划”的,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一般地以“简”书草,是违反了中国的书法规律,而改变这规律,在书法已近式微而又日渐复苏的今天,实在是大有杀伤力,不可取也。  孙过庭在他的万世流芳的《书谱》中说得明白:“真不通草,殊非翰礼。”“真”者,繁体也。孙前辈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那是说,以“转弯”为主的草书,若转时稍为出错——转得太大,或太小,或太高、太低、太左、太右——读者就不知道是哪一个字,非书法也!这是妙不可言的中国书法文化传统。草书以“通真”为根,以不乖“使转”为神,简体字既不“通真”,也没有“使转”的规范,草书又从何说起?  是的,从书法的角度看,昔日大陆“发明”的简体字,好像是“异国”文字了。  从日常应用的角度看(尤其是在文盲众多的国度中),推行简体字是有可取之处的。然而,在电脑盛行的今天,汉字简化的功能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的书法,举世无匹,是炎黄子孙足以炫耀于国际上的视觉艺术。  中国的权威人士是不应该漠视书法的。我认为,在今天,既有简,也可以有繁,权威人士是不应该视己为文化的天之骄子,以权威的架子而对所谓“繁”体强加约束的。文化是人民的事。他们喜欢做什么,就让他们自由地去做算了。  (按:此文发表后不久,到北京一行,见招牌写的是“美国加州牛肉麵”——原来真是美国的加州也。)  ……

编辑推荐

  张五常,百年来只此一人!!!他看不起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不明世事”。他的文章格外简单,却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除了教授生涯之外,他逃过荒,做过生意,卖过古董,搞过艺术展,打过官司,当过分析员,自然是“读万里书,行万里路。”本套包括《凭阑集》、《随意集》、《学术上的老人与海》三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五常作品系列 第一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这书是回忆性质的文章集,内容大体按年代排开,很像国内传统所谓的“学述”。他的文字也很棒,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把近现代经济学史的一个侧面勾画了出来。
      学术有传承,其间脉络有旁观者清的一面,也有需要夫子自道才容易凸现的一面。读者大概都会注意到:他概念里的经济学发展进程,和一般教科书地描述很不一样。比如他认为发展经济学、博弈论都是误入歧途,大概是比较需要同业专家们关注的地方。
      张五常亲炙或私淑的前辈有很多。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多次提到很喜欢费雪,还感叹费雪没有像样的学生。现在看来,恐怕他自己也是同样命运。有时候想想,挺替他悲哀。
      
  •     一套三本,全买了.
      喜欢张五常.虽然年纪大了,但思路清晰.爱多颇多.
      从这本书中了解到鸡血石以及经济方面的一些知识.
      也感叹五常老先生对艺术,诗词,数学,古玩,经济的造谐之深.
  •      都说张老狂,看过他的文字确实觉得透着霸气,但又让人不得不服。从专业的经济学,到业余爱好的摄影,只要是想做的,张老无不认真研究。所以他的成就,是努力而来,狂的应该应分。
      
       张老又很谦虚。只要是有建树的人,值得一品的艺术,张老都称颂,颇具大家风范。在张老的作品集里,写了很多求学做事的文章,让我看到了一群为了真理敢于剖析自己剖析权威的真学者,一种做学问的正气。
      
       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师从于这类老师。
      
      
  •     上大学时,我读过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当时就觉得喜欢,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前几天去海淀图书城淘书,偶见《凭阑集》与《随意集》,五块钱一本,欢喜着买下。
      坦白的说,我并不觉得张的文采有多好。但其文字简洁、条理清晰,偶有不俗之论,诸多因素加起来,方显出张笔下有大气象。张的散文绝对可以称得上一流。记得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时,惊叹于先生的平白、蕴藉。白菜豆腐、吝啬于点滴的渲染与夸张;巴金的《真话集》也是如此,如聊家常。张五常的文字和杨、巴的文字是相通的。菜根谭云: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可谓的言。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要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三重境界。文字亦如是。张文字里的平淡与从容是难以模仿的,那是其人生经验的累积与沉淀。从中亦能看出张的真性情来。
      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     我也是买了张五常的这套书,一共三本。对经济学好真挚的情感。看到他写当年芝大的经济学院,和他对经济学的理解和诚恳,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为一个学者,读完以后我多少有些感动。当然也继续对经济学深度着迷下去了。
  •     不知道,张老有没有夸张的成分,看完觉得这就是个天才。但是好像青年时代太厉害了,后面倒没什么大建树了。觉得应该例如推荐给青少年的必读书目。
  •       张五常这套作品好像是三本,我都有,也都看了。就对经济学着迷起来。
        
        现在刚刚读过他的《卖桔者言》,是本把经济学融于生活的很好的书,很受启发,你可以学到如何用经济学的思想来思考社会,思考遇到的问题。
        
        过段时间准备看他的《经济解释》,不是国内的那本,那本其实不是真正的,真正的只有在香港出版,国内还没有,不过可以从网上找到电子版,我就是打印电子版来看。
        
        其实也已经看了第一卷的一半,学到很多方法论的东西,他教你从最根本的方法上去学习经济学,去考虑经济学的各种定理,分析他们的基础。真的很有趣。准备好好看看,一共三卷的。
        
        有兴趣的可以电邮我要电子档:harry.qu@gmail.com,当然,到网上搜也能搜得到。
  •   惊闻威廉姆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了,看样子张五常更没戏了。
  •   有趣的经济学研究者
  •   哈哈,虽然我不是经济学的爱好者,突然间也喜欢起这个老人家,好可爱呀
  •   人家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90年代呢,现在身体似乎还不错,迟暮总觉得不对
  •   偶上大学的时候,这老先生到过偶学校
  •   张五常文集学习小组QQ群:56019094
    P.S.进群务必注明:所在大学与所学专业!
      
    我们渴望争鸣!
  •   你好博主,请问他的书是适合菜鸟想入门看的么?深入浅出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