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

出版时间:2005-04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黄仁宇  页数:27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稿系黄仁宇先生的博士论文,约19万字。全稿共分前言、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目的、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漕粮的运输、宫廷供应品的运输、征税与商业及劳役、结论、附件等部分,重点论述了明代对大运河的管理与大运河的功能,以及大运河对明帝国的影响。全书稿征引资料丰富,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是其重要特点,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还在热衷于中国史进行宏观研究的时候。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博士。  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历史不会萎缩》等。  本书系作者的博士论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和文本研究的目的第二章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概况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运河的行政机构第四章 漕粮运输一、漕粮制度的发展二、军运组织——漕军三、国家支出下的京师漕粮储存拨付第五章 宫廷供应品的漕运第六章 征税、商业、旅行和劳役一、征税二、商业三、旅行四、劳役第七章 结论附录一、印版图和草图二、《明实录》中所记载的输送和京师的漕粮三、《大明会典》中所记载的几省和南直隶几府州的漕粮份额四、几个内河河港的税收份额文献目录注释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代的漕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明廷在处理运输问题和具有重要性的国家事务时,采取了一种在传统中国以农为本情况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方法。即稳定性的地位总是超越发展和扩张。”
      
      第七章总结里的这句话阐释了,为什么漕河运输并未起到繁荣沿岸经济,却反而劳民伤财,让百姓陷入于花样翻新、巧立名目的赋税困苦之中?为什么不采用海运,而使用维护成本巨大的内河漕运?为什么与西方几乎同时的出现工商业萌芽,发展结果却大相径庭?
      
      从明朝时即开始的闭关锁国、孤立主义,让我们完全错过了新的发展时代。在自满于历史悠久、文化优秀的同时,传统也禁锢了创新、冒险等一切不稳定的开拓。
      
      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将国家命运的决策权集中于人数极少的一个小团体,遇贤则万民之幸。但漫长的历史揭示,明主宛如繁星满缀的夜空中的流星,闪现而已。
      
      如果说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那么提供环境保障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则是关键,为什么我们没能向西方那样适时的产生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对于此段历史不是矛盾的吗?
      
      另外,日本的两次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变革都是自上而下的。第一次明治维新后,作为君主集权制国家,却不仅仅从军事上,而是从社会经济制度上全面学习西方国家,主动的;第二次是作为二战战败国无条件投降后,由美国改造成精英阶层的民主国家,被动的。
      
      与此对应,明治维新1868年左右,我们刚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有过同治中兴等一系列的洋务运动,但我们保留了传统,而只学习西方军事,事实证明,标本皆无可治;再就是二战后的人民民主专政,比之台湾式民主,仍处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尚无结论。
      
      附一:本文中出现的,有趣的英文称谓:
      • 吏部Personnel
      • 户部Finance
      • 礼部Rites
      • 兵部War
      • 刑部Justice
      • 工部Public Works
      • 通政使司the Office of Transmission
      • 大理寺Grand Court of Revision
      • 都察院the Censorate
      • 九卿Nine Ministers
      • 巡抚Grand Coordinator
      • 宗人府 the Bureau of Entertainment
      • 县丞assistant to the magistrate
      • 内织染局the Bureau of Weaving and Dying
      • 府县推官judge
      • 税官collector
      • 工部郎中 Section Chief
      • 驿站a relay station
      • 典吏a dock officer
      
      附二:
      1600年左右全国最大城市的清单:北京、南京、杭州、镇江、广东、福州、苏州、松江、淮安、扬州、临清、济宁、仪真、芜湖、景德镇。
      
  •     这本书大概因是在国外大学申请论文,文风西洋化,感觉似乎多英语逻辑的句式结构。个人感觉杂杂而无纲领。
      至于结论,漕运实际是帝国利益机制的分配,从此脉络整理似乎更清晰可辨。国家政策或者制度都会形成利益机制。如漕粮数值的多少必是中央与地方乃至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并非不是获利性的,只是谁在获利而已。
  •     不如想像的好,论证有些大而无当。
      看完明白了漕河的运输是非常困难的,水位高于长江,需要穿过黄河,需要克服若干湖泊的波浪。
      但没有完全明白,为啥要漕运,除了给北京送贡品以外,还有许多的运输,这些运输和漕运啥关系?
      模糊的感觉到,明代的统治是很简单的,大部分地区只是一种名义统治,没有有效的税收,大量的依靠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自给自足,中央是唯一依靠国家机器来保障运作的。
  •     几个“老资格”的老家伙翻译完之后还牛气轰轰地写了个译后记,掷地有声,仰望苍天似的。
      
      黄仁宇用英文写的时候,为了照顾外国人的阅读习惯,除了“石”和“两”,把计量单位都改成了“盎司”。
      
      如果真是负责任的翻译兼老教授,为何不能把一些计量单位再改成中国人熟悉的?——这不是懒的问题,这是姿态的问题,做学问的出发点的问题——是只为你自己?还是为了别人?
      
      计量单位只是翻译烂的表象。
      
      道貌岸然的老家伙们。
      
      
  •     很多人读不太懂,或者说没有毅力读下去。本身是篇论文,但我认为还是很反映了明朝的对结构化官僚体系的坚持态度,但绝对不能割裂的去读它,今天从书架里翻出来钱穆老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配合着理解理解也许会有好处。
      
      特别请注意所谓“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辩证关系,真的别和这书本身较劲,别急。
  •      黄先生在前言中说,此书为博士论文而作。恩,他很诚实。我的意思是,你看过看完后觉得酣畅淋漓很好看的博士论文吗?我没有。
  •     《百喻经》里有个故事,就说有个傻子,为了讨半钱的债而奔波了很久,花费了四钱。而明廷一手伦理武器,一手特务组织,就让民众们做了两百多年这样的傻事,真叫人哭笑不得啊。
      
      读完了黄仁宇的《明代的漕运》,更坚定了我的一个观点:明廷“以穷治国”。
      
      什么叫“以穷治国”?
      简单地说,就是让老百姓穷得刚好能吃饱饭,没有余力造反,古今中外的统治者们无比实践着这种理念。在明代,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海运与海洋贸易后,老百姓就无法通过外贸发财了。
      (2)低效浪费政策:通过大运河等众多河运,把全国的物资都通过最低效的办法运往中央政府所在地,这个过程中,运输成本往往是货物价值的八倍多,于是,那些被任命为“漕军”的世袭军户后裔和被委任为“解户”的富有家庭,都趋于破产。
      (3)形式主义政策:通过低效的物资运输消耗了大量国民财富后,中央将剩下来运到的部分用于搞仪式和建设,推行儒家的道德主义,使中央权威在民众面前显得无比伟大。
      
      以上三大政策的作用结果是:皇帝的权威被形式主义无限抬高,成为神明一样的崇拜对象,在他的光环庇护下,几万世袭贵族和文人官员共同富裕,一亿多老百姓共同贫穷。由于绝大多数人的相对平等,因而国家政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用贫穷换来的稳定,只是一个薄壳的鸡蛋。无论是面对倭寇、蒙古人还是满洲人,占有绝对人力、物力优势的明廷的表现总是令人失望。
      
      新中国成立后,也难逃三大政策的阴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其恶劣后果,已在对越反击战中显露出来。反观国力无比强大的隋唐,甚至稍后的宋元,都是远离这三大政策,采取开放、高效、务实的治国理念。可见,贫穷只能换一时的稳定,富强才能赢长久的安康。
      
      如今,新的中国已经摈弃“以穷治国”的理念,努力走出三大政策的阴霾,在摸索中向开放、高效、务实的强国方向行进。
      
      无论如何,我要对中国说一声:“好运!”
  •   整本书翻译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强忍着看了一章实在是没办法看下去了……现在书一直在桌子上摆着,想着什么时候转出去给别人,算是别浪费了,有机会的话希望能拜读原文。
  •   真知灼见,佩服。
  •   "无论是面对倭寇、蒙古人还是满洲人,占有绝对人力、物力优势的明廷的表现总是令人失望。 "看到这句的时候,我想的是,面对内患亦貌似无能为力,比如明末时候的天灾人祸。
  •   其实明朝吧 还真不是没钱 就是没银子 越到后期 这种状况就越明显
  •   “以穷治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