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前言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内容概要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距”,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刚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晦之事,那是俯拾即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觉得,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叹老不必,嗟贫无由。将来有朝一日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也决不会饮恨吞声。但是,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况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东西,抓住—鳞半爪,我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香橼春满燕园马缨花夹竹桃一朵红色石竹花重过仰光在兄弟们中间忆日内瓦歌唱塔什干朵朵葵花向太阳处处花开夹竹桃五色梅野火爽朗的笑声西谛(郑振铎)先生难忘的一家人我和济南别稻香楼槐花一个影子似的孩子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遥远的怀念怀念西府海棠重返哥廷根梦萦未名湖梦萦水木清华室伏佑厚先生一家月是故乡明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吴雨僧(宓)先生神奇的丝瓜园花寂寞红老猫幽径悲剧人间自有真情在两个乞丐哭冯至先生喜鹊窝赋得永久的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寸草心一条老狗石榴花天上人间当时只道是寻常忆念宁朝秀大叔元旦思母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章节摘录

香橼:  书桌上摆着一只大香橼,半黄半绿,黄绿相间,耀目争辉。每当夜深人静,我坐下来看点什么写点什么的时候,它就在灯光下闪着淡淡的光芒,散发出一阵阵的暗香,驱除了我的疲倦,振奋了我的精神。  它也唤起了我的回忆,回忆到它的家乡,云南思茅。  思茅是有名的地方。可是,在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上,它是地地道道的蛮烟瘴雨之乡。对内地的人来说,它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方;除非被充军,是没有人敢到这里来的。来到这里,也就不想再活着离开。“江南瘴疠地”,真令人谈虎色变。当时这里流行着许多俗语:“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等等。这是从实际生活中归纳出来的结论,情况也真够惨的了。  就说十几二十年以前吧,这里也还是一个人间地狱。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八年,这里爆发了两次恶性疟疾,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患病死亡的。城里的人死得没有剩下几个。即使在白天,也是阴风惨惨。县大老爷的衙门里,野草长到一人多高。平常住在深山密林里的虎豹,干脆扶老携幼把家搬到县衙门里来,在这里生男育女,安居乐业,这里比山上安全得多。  这就是过去的情况。  但是,不久以前,当我来到祖国这个边疆城市的时候,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一走下飞机,就爱上了这个地方。这简直是一个宝地,一个乐园。这里群山环翠,碧草如茵,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唱起“思茅的天,是晴朗的天”这样自己编的歌来。你就看那菜地吧:大白菜又肥又大,一棵看上去至少有三十斤。叶子绿得像翡翠,这绿色仿佛凝固了起来,一伸手就抓到一块。香蕉和芭蕉也长得高大逾常,有的竟赛过两层楼房,把黑大的影子铺在地上。其他的花草树木,无不繁荣茂盛,郁郁苍苍。到处是一片绿、绿、绿。我感到有一股活力,奔腾横溢,如万斛泉涌,拔地而出。  人呢,当然也都是健康的。现在,恶性疟疾已经基本上扑灭。患这种病的人一千人中才有两个,只等于过去的二百五十分之一。即使不幸得上这种病,也有药可以治好。所谓“蛮烟瘴雨”,早成历史陈迹了。  我永远也忘不掉我们参观的那一个托儿所。这里面窗明几净,地无纤尘。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我们看了所有的屋子,那些小桌子、小椅子、小床、小凳、小碗、小盆,无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这里的男女小主人更是个个活泼可爱,个个都是小胖子。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向我们高声问好,给我们表演唱歌跳舞。红苹果似的小脸笑成一朵朵的花。我立刻想到那句俗语:“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我心里思绪万端,真有不胜今昔之感了。我们说这个地方现在是乐园、是宝地,除此之外,难道还有更恰当的名称吗?  就在这样一个宣读上,我第一次见到大香橼。香橼,我早就见过;但那是北京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倒是娇小玲珑,可惜只有鸭蛋那样大。思茅的香橼却像小南瓜那样大,一个有四五斤重。拿到手里,清香扑鼻。颜色有绿有黄,绿的像孔雀的嗉袋,黄的像田黄石,令人爱不释手。我最初确有点吃惊:怎么香橼竟能长到这样大呢?但立刻又想到:宝地生宝物,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我们大家都想得到这样一只香橼。画家想画它,摄影家想照它。我既不会画,也不会摄影,但我十分爱这个边疆的城市,却又无法把它放在箱子里带回北京。我觉得,香橼就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带走一只大香橼,就无异于带走思茅。于是我就买了一只,带回北京来,现在就摆在我的书桌上。我每次看到它,就回忆起思茅来,回忆起我在那里度过的那一些愉快的日子来,那些动人心魄的感受也立刻涌上心头。思茅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历历如绘。在这时候,我的疲倦被驱除了,我的精神振奋起来了,而且我还幻想,在今天的情况下,已经长得够大的香橼,将来还会愈长愈大。  一九六二年三月三十日  春满燕园: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便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薯,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的心里在一愣,我的眼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这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究研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出意见,共同切磋琢磨。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得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我走进大学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作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不但已经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是满树红花。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出不显得疲惫。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想吗?不是的。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即使到了金风送来,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在心中,永留园内,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1962年5月11日  马缨花: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有一次,我出门去了,看门的工友没有看见,一位朋友走到我住的那个院子里。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第二天我们见面时,谈到这点经历,两人相对大笑。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汲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在这样无可奈何的时候,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我不由得就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使我仿佛游泳在香海里。  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些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北京终于解放了。1949年的10月1日给全中国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划上了一道鸿沟,我仿佛重新获得了生命。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到现在,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是我生命史上最重要、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十三年。我看了许多新东西,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我当然也看了很多奇花异草。我曾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科摩林海角看到高凌霄汉的巨树上开着大朵的红花;我曾在缅甸的避暑胜地东枝看到开满了小花园的火红照眼的不知名的花朵;我也曾在塔什干看到长得像小树般的玫瑰花。这些花都是异常美妙动人的。  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在公园里,在马路旁边,在大旅馆的前面,在草坪里,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座的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这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衬上红墙、黄瓦,给人民的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我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回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叶子仍然是那样的叶子,花也仍然是那样的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以内,它决不会变了种。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左思右想,只是无法解释。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不把回忆死死地拴在马缨花上面,而是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不管我是怎样爱回忆它们,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摆在我眼前的这些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回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它能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1日

编辑推荐

  《赋得永久的悔》是目前为止,季先生唯一一本对人生与治学进行总结的图文书。让人得以通过阅读季先生的文,管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与力量。该书精选了季先生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照片近百幅,与文字相得益彰。季羡林教授是中国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赋得永久的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3条)

 
 

  •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觉得,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用不着伤春,也用不着悲秋,叹老不必,嗟贫无由。将来有朝一日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也决不会饮恨吞声。但是,如果能在一切都捉不住的情况下,能捉住哪怕是小小的一点东西,抓住—鳞半爪,我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
  •   随着季羡林先生的离世,一个时代也跟随着结束了。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真正称得上大师的有几个人呢?!谁爱是什么大师谁当那个大师,反整我不是。我的印象中季羡林就是这么一位平和、慈爱、朴素、踏实的老大爷,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为北大入学新生照看行李和再一次大会上有一位教授大言不惭的介绍自己一统儿,什么教授、院士、学者等等,而等到季先生自我介绍时他只是说“我叫季羡林,是个北大教员”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本色季羡林时刻指引着我们,教导着我们。记得臧克家在他的诗里说过,一个人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将会永存这世间。说得多好啊!虽然我们并未与季先生有太多的接触但是我们能通过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来纪念先生,追随先生,这册《赋得永久的悔》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感动与温暖。阅读其中或者说是畅游其中,带给了我更多的人生与情感的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我想读懂这些并非几个晚上,甚至几年,我们应当活在当下,与生命与情感编制在一起去思考,大彻大悟有些夸张,但起码是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吧!赘言许久,总结几句话就是,真正的一册好书,这套季羡林自选集都应当收藏,比一定马上读。当当的服务态度好,收到书时一切正常。希望罗嗦这么半天能对您们有一毫的帮助吧!谢谢大家!
  •   今日下班后读完了最后几篇文章,虽然有一些零星的诗词待查,但可以说基本读完了这本书。该书主要是季老的回忆性散文集,但主要不是回忆老友,那是《悼念忆》一书的内容,而是一些出游见闻、闲居笔记。从时间上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国后到文革前,可谓欢声笑语,精神颇振奋,一部分是文革后到现在,与前相比,历经十年浩劫,心境自是大不同,文字颇多感慨怀旧。感受几点:甲,季老的文字平淡而真实,颇合余之心境。乙,季老每每论及天人合一必于二十一世纪影响东西方,特别是西方。此书多篇可见季老实乃性情中人,其对自然之热爱,常人不及也,小猫藤萝等动植物在季老心中皆有不输于人类之灵性。丙,诗词引用颇多,可谓画龙点睛,以杜甫等唐代诗人为主、也有纳兰性德、陆游等。季老自谓国学涵养有限,然今日之吾辈已望尘莫及,中国之传统教育,有大问题。遥想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及四大导师,扼腕长叹,心向往之。丁,季老对八年未探望母亲之悔悟,这也是书名之来由。子欲养而亲不在,悲夫。余于母亲大人,每每有不耐烦之语,距色难之境界远甚。莫非余也要赋得永远的悔?切忌切忌。
  •   季老的文章非常好,尤其是那篇赋得永久的悔,特别感人
  •   这本书还没有收到,老先生刚刚辞世,还是写点什么吧。前几天下订单的时候根本就不曾想到季老走得这么快,虽然这是迟早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仍然让很多人扼腕痛惜。在我眼里,季老不是国学大师,不是国宝,这些,他自己都否认过了。我也觉得实在没有必要硬给老人家加上他自己不喜欢的一系列名号,当初清华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可是有口皆碑。老先生的学术成就谁也无法抹煞,不过个人觉得,离国学好像是远了点。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大概在初二的时候,当时的语文自读课本上收录了一篇季老的本书同名文章,非常喜欢,感情很丰富,信息量也很大。所以,虽然还没有读过,还是选了最高等级,一篇好文章,对于一本书就足够了。
  •   帮朋友买的,她很喜欢季羡林。
    都是有文化的人。
  •   季羡林先生写的很棒 书的封面 质量都喜欢~好书一本~
  •   季羡林作为我国的国学大师,文章值得大家一读。
  •   很好很好,季羡林很好!
  •   当朋友听说我没有读过季老的文章时,朋友笑话我没有文化.在朋友的推荐下,马上订购了.书昨天到的,今天翻阅后,感觉到季老的纯净,文字的纯净,人的纯真.有时候在考虑人是不是思想成熟后再转向幼稚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这种境界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做个心净的人,应该去读读季老的书.
  •   这本书质量很好!~纯正正版!文章选得好,很有深度。真实地呈现了季老的心路历程。很值得一读,能读这本书我也无憾了!而且在当当买的书,服务好,速度快!~在我们这小城市两天竟然到了!~太惊讶了。
  •   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感人,适合在临睡前阅读,能够读出儿时的回忆,还有闻到母亲的味道,像一坛醇香的酒。
  •   静下心来看书是一种享受。当当的书质量很好——关键是价格便宜
  •    这本书很早就读过,但每读一遍,都有一种体会,好像都有一种升华!朴实的语言,却传达着真实的道理和深邃的思想!
  •   觉得书印刷的不够质朴,但是对于文字本身很喜欢,可以通过一个高寿逝去的老者留下的文字感受人生。
  •   书的质量还可以!值得购买!价格也便宜!但是,运货速度太慢啦21好九点半定的单,二十五号下午一点才收到!
  •   老师激励我看的一套书,一如老师评价,情真意切。
  •   很受感动的作品,受益匪浅。很爱读
  •   对季先生的文笔一直非常的喜爱,真实
  •   这本书应该是送人了,怎么找不到了呢
  •   后半部分的催人泪下
  •   这本书已经是找了好久才买到。但我收到的书,封面有点邹。季老的书,看着很受益
  •   看着看着诗兴大发,好书值得收藏
  •   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有提到这本书,所以买来给孩子多了解以下内容。很不错的一本书。
  •   很好的书
    书质很好,内容不错。
  •   太棒了,包装不错,纸质也很好,送来的也很快,四个字,非常满意
  •   很好的书,真是价廉物美,实在是好极了
  •   书本封面有些脏
  •   快递蛮快的。书也可以
  •   帮老公买的。他说不错。
  •   发货很快,书籍包装整洁,很好
  •   帮我妹妹买的,应该不错,是学校要求读的课外
  •   大师的作品,我一直是非常喜欢的。一个字:好!
  •   季老的书很好看,昨晚收到书就看了一晚上,很有情趣
  •   书真好书真好书真好书真好
  •   书的内容 很不错, 就是 其中有一页 印刷 掉了 空白,还有几页 印刷 有点问题
  •   很有文度
  •   大师的书真的不错,很喜欢,包装也很好
  •   要仔细地看才行
  •   得好好看,拿来我妈先看了
  •   装订很好,买来收藏用
  •   很好的书,是朋友推荐的
  •   朋友买的,说好
  •   不错,书一看就是正版,很喜欢哦
  •   非常好的一本书籍,值得一看
  •   大师的文章就是好
  •   很好,很值得,季老的书我只买过两本,一本是《谈人生》和这本,只说内容就值得我买…书的质量也很好
  •   什么是好书 这就是好书 像这样每一个字都值得推敲的书 已经不多了
  •   季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但所写的都是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真人真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季先生的真诚与治学严谨的态度。他是我们永不灭的榜样
  •   不错的书,不错的服务!
  •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繁复华丽的词藻,平淡流畅的行文,如一杯好茶,甘醇回味
  •   挺好看的。老师推荐的。
  •   大师的书非常好,各方面都是上乘
  •   我会告诉你这书值得一买么?切!
  •   匆匆看完这本散文集,给我的感觉是平实的文字间透着一股热情,一股真实的感情传递。传递给每位读者的一份感动和真诚。正如钟敬文先生在庆贺季羡林八十八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全书共六十二篇,主要收录季老几十年来记述生活、游历、杂感、友情方面等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平实。读后如故友促膝长谈,让我心旷神怡,如沐春风。其中有两篇文章很难忘,一篇是《猫》,季老用舒缓和富有童心的笔触描写了养猫的乐趣和体会生活的情趣,读罢轻松愉悦;另一篇是《一条老狗》,伤感的文字间流露着季老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今生未能报答母亲的无奈和遗憾,极富感染力。
  •   季羡林的佳作文集,值得一读!
  •   还没看。我喜欢华艺出版社这套季羡林选集的装帧已经买了一本他的《佛》,很好看茅塞顿开相信这本书也不错,值得一看。
  •   给老娘买的,老娘说,有文革时不少事,还行吧
  •   每一篇都可以从平淡的语言中体会出不平凡来
  •   因为修行不够 第一遍读来还是有点乏味的
    重读之时 由于心境的改变 多少能品出点味来了
    虽然季老早期的作品有歌功颂德之嫌 但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倒也能够理解 而且怕也是他的心声
  •   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和生活而奔波,感情藏于心里;年长的时候,为了情感和寄托而回忆,感情流于笔端。对于母爱,季先生年弱的时候一如大众,无太大深感;失去了,感觉到珍惜,为时已晚。感情虽真挚,未见完美
  •   老师要求看的书,因为在小学课本里有节选。书皮不是光面的,小孩子看很容易弄脏。
  •   看了前面几篇,竟然如同催泪弹,哎。。。。
  •   对前半部分感觉甚微,后半部分老人平淡的回忆,个中滋味,读写者各有体会
  •   书的版面太大了,本来不需要的,感觉很浪费,既不美观也不便于携带阅读。
  •   老师要求阅读的,说是比较深刻
  •   文笔不错,是我喜欢的风格,写的内容也是蛮不错的,值得推荐
  •   书没看,不过质量不错
  •   期待,书还没到
  •   我是看了季老的几本自选集,准备把一起是十二本全弄来读读。
  •   很不错,书的包装也很好
  •   书嘛,挺好看的.
  •   孩子还小,看不太懂
  •   朴实真挚,人间真情。
  •   这是一本散文集,每篇的篇幅很短,季老的文字很朴实,我很喜欢,如果你想了解季老的生平就不该买这本书了。
  •   看着就流泪了
  •   还可以吧,还没有看!
  •   这本书确实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表现了真实的自己,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一些散文和随想,自然少不了那一时期特殊的烙印,令人读起来觉得有此言不由衷。说实话有些令我失望,我觉得它更像是作者少年时的学生作文,中规中矩,不乏歌功颂德之嫌,和我想了解的季羡林相差甚远。
  •   很喜欢季老的文章,朴厚真诚。知道了内容其实买书最看重印刷和质量了,还行,但是不是最好,没有商务印书馆的书好哦。里面印刷有些细小的问题。总体还行
  •   这本书里,就这篇写的很动情,其它的较平淡
  •   邮来时和国学一起来的,这本书上有张广告,把书皮给染了颜色,很是不爽。上次有本书外侧有点黑色。书都没的说,就是细节你们还得加强呀。
  •   btter
  •   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1
  •   我是给同事代购的,自己没看,不过翻了一下,内容还不错。
  •   這本書挺好看的。不好的就是發來的時候,整本書皺了,很難看,很明顯是從倉裏拿來壓壞了的。不過沒關係,能看就行,不會很難看。
  •   这次是最不顺的。封面脏想退货时快递员已走了,算了懒得退了其他3本呢还将就
  •   书面严重污损 本来想退货 看到里面有一篇喜欢的文章 算了 不退了 给书包了个书皮 买来的新书 像旧书 这是很不开心的
  •   因为季老去买的这本书,但是没啥感觉,它让我想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开头,唐府门外求墨者如潮,周星驰饰演的唐伯虎对家丁说:“去,拿几袋垃圾出去。”
  •   纯属个人仰慕季老才买滴,之前读牛棚杂忆,确实不错,就想着买本季老的散文,这本书质量还不错,只是内容不太适合我奥,书的前1/3内容(文革之前)都是一些赞美社会主义及同那些个周边国家的友好感情滴,80后的我读着怎么觉得那么假呢!那文字及感情,让我完全体会不到季老朴素、踏实的精神。终于看到文革之后的部分了。。。(还没读完)
  •   季羡林先生写的散文非常适合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发表。
  •   老师推荐的,非常不错。
  •   孩子学校规定买的 他自己也比较喜欢此书内容 很划算
  •   真正的大师之作,国人共阅读之。
  •   还没看,国学大师的作品应该不错吧
  •   季老写母亲很真挚,就为那篇买的。
  •   物有所值,包装也不错。
  •   书的品相不佳,比较旧
  •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看看这本书,就像在田野间郊游。
  •   内容还好,书皮易脏。
  •   季老的文采虽说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感人至深的。先生的文章和人一样,朴素极了,所写也不过是生活的小事,先生的品格着实是令人敬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