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谱(郑姓卷)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作者:李学勤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郑”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源流篇第一章  郑姓探源  话说“郑”字  郑姓与姬姓  郑国与郑姓  郑国的霸业  郑国世系与郑姓的播迁第二章  宋代以前主体郑姓演变  郑姓基业在秦汉时期的奠定  魏晋嬗变中的荥阳郑氏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迁徙与发展  “北祖”郑氏在北魏妁异军突起  北朝分裂时期的荥阳郑氏  隋唐郑姓的再塑辉煌第三章  宋代以来的郑姓望族  宋元明清郑姓发展概况  莆田郑氏与郑樵  浦江义门郑氏家族  福建石井郑氏与郑成功第四章   郑姓分布  华北、东北郑姓  华东郑姓  华中、华南郑姓  西北、西南郑姓  少数民族郑姓  港、澳、台郑姓  海外郑姓人物篇第一章   郑姓人物概说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章节摘录

书摘            四、郑姓房支与文化建树  “二房”郑氏在有唐一代荣耀异常,是当时荣阳郑氏的代表和象征,其他支房的郑姓人也并没有销声匿迹,他们仍在顽强地发展着,只是地位有所下降罢了。根据郑进思、郑宇、郑敬、郑鲁、郑琨、郑纪等八人的墓志所记载,其中第七房郑氏在北朝时十分显贵,经隋唐仍然世代为官,只不过出任的多是一些中下级官职。如北祖第七房郑氏的北齐名臣郑述祖之子叔武,在唐代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郑叔武子道瑷,官至朗州武陵郡丞。郑道瑷子怀节,任卫州刺史。郑怀节子进思,任邢州巨鹿县令。郑进思子游,任晋州临汾县令。郑游有子三人:郑宇、郑宝、郑宠,分别官至淮南采访支使、散骑常侍、尚书库部郎中。郑宇又有子两人:韬、霸;郑宝有子五人:敬、阳、皇、易、鲁,其中郑敬官至绛州刺史,郑鲁任右金吾卫仓曹参军,郑宠也有子三人,其中次子官至扬州江阴县主簿,三子宫至河南县主薄。另外此时“七房”郑氏还先后与范阳卢氏、洛州程氏之间相互联姻,并在地方上保有一定的名望和地位。  第六房郑氏西魏北周时名望较高,至隋、唐时基本上仍然保持了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郑连山之后在隋代较有声望的为郑大仕,他官至骠骑大将军。郑大仕之子郑仁基,仕隋官至通事舍人。郑仁基有两子,长子郑弘毅仕唐官至安北都护府司马,次子郑敞官至洛阳县令。其中郑弘毅之子郑宏有武则天时历任承议郎、隆州司功参军等职。郑敞之妻为皇甫氏。生有五子:婿、青、谌、谔、訢,他们分别官至洛州刺史、豫州刺史、青州刺史、婺州刺史和开州刺史。由此可以看出,第六房郑氏之后在唐代担任的多是中级以上的宵职,并且通过与外戚之家皇甫氏的联姻,保持着较高的声望。  荥阳郑氏在隋唐时之所以能够兴盛,事实上是依靠了其文化上的优势。在成为政治大族后,他们一方面继续在政治上施展其治国才能,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文化的家族传统,在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点从家族成员著书立说之多即可体现出来。仅在(新唐书,艺文志)中就记载有28位郑姓人及其著作37部。如郑言著有《平剡录》、《续会要》;德宗、顺宗时宰相郑余庆著有《书仪》、《郑余庆集》等;宪宗时宰相郑纲以进士起家,有儒学高名,著有《郑细集》;郑瀚著有《宪宗实录》、《经史要录》、《郑瀚集》;著名的瀚林学士郑亚著有《敬宗实录》,其子郑畋为僖宗时宰相,18岁就考中了进士,以诗赋见长,著有《玉堂集》;郑处诲著有《明皇杂录》;郑澥著有《凉国公平蔡录》;郑诚著有《郑诚集》;郑常著有《郑常诗》;郑子云著有《清虚真人裴内君传》;郑赛著有《郑赛集》;郑良士著有《白岩集》;郑世翼著有《交游集》、《郑世翼集》;郑准有著有《渚宫集》;郑虔著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郑秀著有《郑秀集》;郑愚著有《棲贤法隽》;郑缉之著有《孝子传赞》、《东阳记》;郑启著有《开天传信记》;郑樵有《彭门纪乱》;郑贻孙有《郑氏贻孙集》;郑遂的《洽闻记》;郑谷的《云台编》;郑嶂的《益州理乱记》、《史俊》及郑景岫的《南山四时摄生论》等。这些著作涉及了政治、军事、文学、哲学、经学、宗教、历史、地理、医学、农学、方志等许多领域,对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是郑姓人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的简要情况,在《隋书》、《北史》和新旧《唐书》中多有叙述。但这些史料不可能详实记录荥阳郑氏整个时代的风貌,史书中对名声较高的郑姓人士,特别是北祖郑氏的发展情况记载较详,而其他影响较小的郑姓家族的情况,还必须依靠其他资料,其中包括类书、笔记、杂著、野史及墓志。如北祖郑氏第六房和第七房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多是依靠家族成员墓志的记载,这些墓志的内容不仅记录当事人的生平事迹,还记载有他的家族来源、父祖、官爵、兄弟子孙等,由此我们便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荥阳郑氏的发展状况。  五、隋唐时期郑姓的迁徙  隋唐五代时期,荥阳郑氏又因政治与战乱等原因,进行了多次迁徙活动,其中可考者五次。五次中有两次是迁往浙江,三次是向今福建地区迁徙。  迁往浙江的两次中,一次是唐中叶,郑虔因被贬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户参军而举家迁徙。郑虔字弱齐,为著名的书画家,唐玄宗对他非常欣赏,曾在他的书画作品上题写“郑虔三绝”等字。玄宗还专门为他设立广文馆,让他担任博士。他因出任过安禄山的属官,安史之乱后,被贬为台州司户参军。他在台州开设学馆,积极推广教化。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去世,葬于今临海东乡白石金鸡山。他的后裔繁衍极盛,散居于浙东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另一次是郑至道出任天台县令的结果。据《万姓统谱》等书的记载,郑至道在任职天台县令时,为政宽简,重视教化,因颇有政绩而深得民心。任期届满后举家定居于县中松关,其后代一直在当地繁衍至今。  荥阳郑氏南迁入闽在隋唐五代时有三次。根据《固始县志》、《漳州府志》和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记载,第一次是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当时泉州、潮州间发生山民骚乱,陈政、陈敏和陈敷先后率3600名官兵与“五十八”军校人闽镇抚骚乱,骚乱平叛后,这些官兵就在漳州地区落藉,其中就有一名叫郑时中的军士。他的后代在当地发展繁衍,进而为闽郑姓的一大支派。今天漳州许管乡及角尾、同安的洪塘等地的郑姓人都是他的后裔。  荥阳郑氏第二次入闽是在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当时因寿州人王绪率农民义军攻陷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邦和王审知三兄弟率乡民5000人人闽,原宰相郑畋第三子郑远也随军人闽。他先后在武荥州(今南安丰州镇)、桃场(今永春)、吴田、姜莲和风山等地居住。其子孙也随之迁徙,分布于闺西、闽南和粤东等地,成为当地郑姓的另一大支派,明末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就是他的后代。  第三次人闽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建立以后,当地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一时之间,中州人士相继迁入此地,其中就有郑磷、郑戬等为避乱而入闽定居。  隋唐五代时郑姓人三次迁居人闽的同时,之前迁入这里的郑姓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西晋末年迁入福建的郑昭的后代,到唐德宗时,已传至十六代。其中就有瑚、琏、兰、蕙、庄、藏、当、泽、襄、裳、袭、淑、潜等13人。其中郑露、郑庄和郑淑较为知名。当时中原地区发生朱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弟兄三人就辞官回归故里侯官(今福州)。之后又迁居永泰和莆田。并在莆田的南湖山开设湖山书堂讲学,发展教育,被当地人誉为“南湖三先生”。之后郑庄和郑叔分别又迁居于浔阳、仙游,今天东南沿海地区的郑姓人多为“三先生”之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郑姓是一个在近年颇受关注的姓氏,也是社会上或研究界垂意较多的姓氏之一。正如我们在本书《文献篇》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的“寻根热”出现开始算起,郑姓的引人注目已经有将近20年的时间,其间一次次“寻根”大会的召开以及一本本书籍的问世便是这种热的直接表现,而这些表现无疑也是我们撰写本书的动力和基础。其中关于前者,我们已在书中的有关部分中尽力加以反映,而后者作为我们撰写本书的基础,在此不能不再次提及。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郑姓》、《周吴郑王: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毛策《华夏姓氏丛书·郑》,周显才《中原寻根丛书·荥阳郑氏》,郑功仁(荥阳郑氏史话》,宋国祯《中华望族荥阳郑氏》、《天下郑氏出荥阳》,赵子谋《郑国二十三君评传》,马德峰《历代郑氏名人传略》,安国楼《郑氏宗族史》,董桂芳《郑氏诗词笺注》,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翻阅的书籍,其中对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郑姓》、毛策《华夏姓氏丛书·郑》、周显才《中原寻根丛书·荥阳郑氏》三书参考尤多,特此说明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书作为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之一,最初由史学会约请王大良撰写,后由王大良另约安国楼、谢宝富参与写作,安国楼再约徐栩、赵昭、郑晓文、程淑英、黄天弘、路运洪加入,故本书的最终成果是由上述诸人共同完成的。其具体分工是由王大良撰写人物、文献二篇并最后编定全书,安国楼、路运洪撰写人文篇,徐栩、赵昭、郑晓文、程淑英、黄天弘和谢宝富分别参加了源流、人物二篇的编写工作。由于书成众人之手,加以我们才疏学浅、能力有限,书中不如人意之处谅必很多,恳请海内外郑姓贤达及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童超、赫治清先生,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艰辛劳动。感谢现代、华艺出版社各位领导及有关人员,本书在短期内面世正是他们不懈努力的结果。                                  著  者                                2001年6月28日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郑”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氏制度的深厚底蕴和家族流变。  本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史料翔实,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姓氏谱(郑姓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