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研究论文集

出版时间:2001-5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作者:舒乙,傅光明 编  页数:289  

内容概要

  2000年10月25日是台湾结束日据时代55年的光复纪念日。这一天,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海峡两岸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和台海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多功能厅共同主办了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作品学术研讨会”。林海音先生的长子,作家夏祖焯;刚在台湾出版了《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的三女儿,同是作家的夏祖丽,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作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林海音的文学名著《城南旧事》出版距今已经40年,她的写作生涯更超过了半个世纪。林海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两岸三地及海外学者的关注。为对以往的林海音研究和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做个总结,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台海出版社特意出版这本《林海音研究论文集》,以此表达对林海音先生的敬意。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说林海音的人 热爱写作与编辑的林海音隐地(台)/2 我满怀由衷的感激黄春明(台)/5君子三变钟铁民(台)/8 我无限的尊敬的感情杨蔚(台)/9 滋润多少文坛新秀种子郑清文(台)/10轻言七等生(台)/11那段日子马各(台)/12 令人怀念的岁月钟肇政(台)/13君子三变的林海音先生周晓春(台)/14两代友情林文月(台)/20岁月如流,人生已无忧何凡(台)/29追寻母亲的足迹--我写《林海音传》的心情与经验夏祖丽(台)/32台湾有家夫妻店萧乾/39林海音探亲文洁若/42乡情悠悠--为《林海音文集》而作文洁若/50受人尊敬和讨人喜欢的林海音舒乙/53老北京的“番薯仔”--记林海音青少年时代的人和事张光正/60

章节摘录

  萧乾也读过林海音的不少著作,还看了根据《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他特别喜欢林海音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古城北平的风土人情,并叹服作者记忆力之强,观察之细致入微。《城南旧事》弥漫着淡淡的感伤色调,反映了作者那深厚的怀乡之情。我读林海音的作品,常联想到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园会》。那是以曼斯菲尔德20岁上离开的家乡新西兰为背景的。女主人公就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而塑造的。两位女作家均远离故土,乡愁得到升华,作品也就格外真切感人。所不同的是,薄幸的曼斯菲尔德再也未能踏上故乡的土地,客死法国。林海音却在海峡彼岸勤奋写作,做出辉煌的业绩,载誉而归。这时,萧乾从书架上取下一部徐遁翔主编、由他写了序的 《台湾新文学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送给了林海 音。其中关于她的介绍,整整占了两页,足见她影响之大。我们这间14平方米的书房兼客厅,一下子进来了四位客人。 坐得满满当当。萧乾说:“这里太挤了些。”林海音不加思索地说:“到了我那儿,可 就宽敞了。”林海音早年的生活并不富裕。她13岁丧父,寡母是位家庭 妇女,多亏有了这么一个聪明能干的长女。她妹妹燕珠告诉我 说,她大姐当记者,凭着勤奋和刻苦把弟妹们拉扯大了。到台湾 后,林海音创设了纯文学出版社,至今已出版了《纯文学丛书》 近200种。其中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评介、游 记、少年儿童读物等。以创作为主,也有翻译。林海音送给萧乾 一部她的公公夏仁虎先生的遗著《清官词》,署名枝巢子。1956 年以九旬高龄逝世于北京的仁虎先生的《旧京琐记》,也是《纯 文学丛书》中的一种。林海音还送给萧乾一部《何凡文集‘别 册》。何凡是夏承楹先生的笔名。尽管林海音患有白内障,近几年来,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何凡文集》26卷的分类编目和校阅工作。篇数超过五千,字数超过五百万的这套文集,已于去年12月出齐,以祝贺何凡80华诞。它被誉为台湾40年的演进史。可惜她的行李超重,未能把整套文集带来。  快到11点了。林海音还要连夜去访问住在三里屯的何标,便匆匆离去了。何标是林海音的老友张我军的长公子,原名张光正。他于抗战胜利后,只身投奔革命,改成现在的姓名。张我军携带眷属回到光复后的老家台北,1955年因患癌症而去世。  送林海音下楼时,她告诉我,她是在日本大阪出生的,但三岁就去了台北,随后经上海到了北平。她在这座故都一住就是25年,最远她只到过天津。  20日我和萧乾应邀去赴宴。事先,细心的女主人生怕我们把地点误会成和平门烤鸭店,于是,还特别请侄几打来电话,重新说了一遍是在帅府园的全聚德。  我们差10分钟6点就进了宴会厅。女主人和几位亲戚已经到了。这一天她穿的是蓝地小白点旗袍,披着米黄色丝巾,越发显得雍容华贵。宴会厅里摆了五张大圆桌,每桌12人。林家留在大陆的只有海音的妹妹燕珠,而夏承楹是夏家唯一赴台的。因此,这一天招待的38位亲戚,绝大多数是夏家的人。为了便于后来者入座,我接受女主人的建议,坐到尽里边靠窗的坐位上。一会儿,走进了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寒暄毕,林海音对那个姿容温雅的女孩子说:“你长得像露西,不过比她漂亮。”  海音早年毕业于成舍我创办的北平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这一家三口就是成舍我的儿子、儿媳和孙女。他们坐到了我的左首。交谈中才知道,1984年,成舍我携家带口去了香港,他的二女儿成幼殊却留下来没走。在她的鼓励下,她弟弟成思危也于1951年悄悄返回北京,参加了革命,当时才16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林海音研究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