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何增科 主编 页数:4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中央编译局设立了若干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重大攻关课题,我带领当代所部分同志申请到“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课题。2008年底我又申请到国家有关部委设立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我的同事社会学博士周红云、丁开杰、刘铎等鼓励我申请这一重要课题,共同从事这一研究。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征得局领导的同意,基于以往的研究申请这一课题并获得了立项资助。鉴于上述的两个课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和同事们将这两个课题进行合并研究。期间我们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就研究思路、重要概念等问题深入研讨并逐步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分工开展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总论 一、新阶段新挑战要求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三、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四、深化十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构想 第二章 社会权利与社会治理 一、社会管理、社会权利与社会治理 二、市场经济、福利国家与现代社会管理 三、全球化、风险社会与社会管理的新思路 四、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第三章 利益协调体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格局的演变与调整 二、当前我国利益协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利益协调机制的国际经验 四、我国利益协调机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契合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公平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脉络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 四、与促进社会公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五章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创新年:不断转型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 三、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构建:主要热点问题 四、国际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趋势和特征 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创新的未来:公民权利与合作治理 第六章 弱势人群权益保障体制改革 一、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现状 二、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相关理论 三、国外的做法和我国地方政府的创新 四、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原则 五、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推进策略 第七章 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变迁 二、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三、国外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四、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 五、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八章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状况 二、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四、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的借鉴 五、治理与善治视角: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第九章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 二、我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三、国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经验和启示 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 五、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十章 社会服务体制改革 一、社会服务的界定 二、“十一五”规划期间的中国社会服务体制改革 三、我国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国外社会服务发展的主要经验 五、我国社会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及改革建议 第十一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一、争议与趋同: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维视角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原因 四、近年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 五、进一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第十二章 社会工作体制改革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三、海外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借鉴 四、中国社会工作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社会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运转现状 二、应急管理研究回顾 三、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经验及启示 四、我国应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五、改革设想 第十四章 社会治安体制改革 一、社会治安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社会控制、秩序与失范 二、中国社会治安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从静态模式到动态模式 三、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的形势与问题 四、“十一五”规划期间的中国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改革 五、国外社会治安管理体制的建设 六、深化中国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七、深化中国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改革:近期和远期目标 附录:国际国内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若干范例 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总论社会管理就是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社会管理包括社会子系统的自我管理和公共权力系统(又可称为党政权力系统)对社会子系统的外部管理两个部分。这里重点考察党政权力系统对社会子系统的管理。改革开放以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国家与社会不分。政府承担了过于繁重的社会事务,成为典型的“全能国家”,而社会则属于尚未分化的整体性社会。在这种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下,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改革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本书分析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探讨了我国当前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就改革完善十个方面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一、新阶段新挑战要求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过程推动着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城镇化社会、法理社会、能动社会、原子化社会、多样化社会、丰裕社会、公民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的新阶段。新阶段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解决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社会权利,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一)工业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得益于30年来工业化的持续、高速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比例为49%,第三产业比例为40%,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的比例已经下降为11%,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已经下降为41%,另外59%人员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都已超过农业,我国已经成为新兴的工业社会。尽管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差仍很大,同时生态现代化仍落后于其他方面的现代化。高速的工业化和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包括失业问题,污染问题,工伤和职业病、老龄化等。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副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下,只要有小块土地耕种,就不会有生存问题和失业问题。在现代工商业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因竞争不过现代大工业而走向衰落,单纯靠经营小块土地维持生存日益困难,农民开始离开土地到工商业领域寻找新的工作。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逐步代替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及一些产业如纺织业等失去竞争力成为夕阳产业,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容量都在减少,结构性失业日益严重。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为4.2%,达到886万人,返乡农民工失业数估计达2 500万人左右,总失业人数超过3 300万人,实际失业率超过10%,毕业大学生失业率更高达12%。失业就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失去人格尊严和享受生活乐趣的权利,失业对个人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高失业率和庞大的失业人群则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重化工业逐步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力军,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产业转移的过程也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的过程。我国地表水水质总体已经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呈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因环境污染危害居民健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持续增长,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纠纷达数万起。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热点社会问题,引起人们普遍而强烈的关注。传统农业生产危险性比较小,而工业化大生产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人身伤害、生产安全事故、职业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也伴随着安全生产事故的频发以及工伤和职业病的显著增加。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统计,2008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13 572起,死亡91 172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8年全国认定工伤事故近百万起,80%以上为农民工,工矿企业成为重灾区。另据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例67万例,其中尘肺病14万例,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总人数超过2亿人,包括1亿进城务工人员和1亿多乡镇企业务工人员。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大量的工伤事故、庞大的受职业病威胁的人群,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工业化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1990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68.55岁,2000年平均预期寿命则为71.40岁。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65%(国际上规定这一比例超过10%就属于老龄化社会),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总人口抚养比为37.42%,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4.5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2.86%。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一个家庭所要负担的养老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少年儿童抚养费用上升,由家庭完全承担老年人口赡养越来越不现实。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二)城市化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在由乡村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全国城市个数由1978年的l93个增加到655个,其中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由29个增至119个,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 245万人增至2007年的59 379万人,城市化比重由17.9%上升至44.9%,如果包括长期居住在城镇而没有计入城镇人口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城市实际人口比重已经超过总人口的50%,这表明我国已经迈进城镇社会的门槛。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向城镇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人口的高度集中和高度流动,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文明向乡村人口的传播和人们素质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口的高度集中、高密度、高异质性和快节奏等城市特性,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农村社会问题,以及大量人口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引发的新的社会问题包括城市贫困问题、贫民区问题、高犯罪率、高自杀率、高精神病发病率等。由于失业、下岗、破产、患病、残疾、孤寡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城市贫困人群成为一个新的贫困阶层。按照民政部2009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接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贫困人口数高达2 340.5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贫困人群数量之可观。城市贫民居住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这里危旧房多,棚户屋和集体合租屋多,居住条件差、卫生条件差、饮食条件差,是城市中的疾病多发区和犯罪高发区。城乡贫困问题和城市贫民区问题诱发了大量犯罪行为。这些年来犯罪率持续上升,1982年我国每万人中刑事案件立案率为5.5件,2007年增至36.5件次;1978年每万人口中治安案件查处率为9.9件,2007年则增至58.0件。因人际关系紧张、心理疾患而导致的自杀现象日益突出。据中国心理卫牛协会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年均自杀率为十万分之二十三,每一个人自杀对周围5位亲友会产生巨大影响。另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 600余万精神疾病患者,其中160万人对社会治安构成危害。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涌向城市,导致不少农村出现家庭空巢化,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群体数量庞大,迫切需要得到社会保护。根据全国妇联和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接近2 000万人,留守妇女1 085万,留守儿童5 800万人(每4个农村儿童中有1人留守)。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精神和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生活和劳动负担重,生活质量很低。
后记
2006年在俞可平教授的大力推荐和全力支持下,我组建了一个由北京、深圳两地学者和官员组成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总体思路”课题研究工作。作为一个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的政治学者,我开始阅读大量社会学著作以及社会工作教材和论著,逐渐进入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我们的课题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单位中央组织部的高度肯定,随后在民政部资助下以《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为名出版。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中央编译局设立了若干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重大攻关课题,我带领当代所部分同志申请到“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课题。2008年底我又申请到国家有关部委设立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我的同事社会学博士周红云、丁开杰、刘铎等鼓励我申请这一重要课题,共同从事这一研究。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征得局领导的同意,基于以往的研究申请这一课题并获得了立项资助。鉴于上述的两个课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和同事们将这两个课题进行合并研究。期间我们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就研究思路、重要概念等问题深入研讨并逐步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分工开展研究。这个课题组是一个令我倍感自豪的、朝气蓬勃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学科背景包括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财政学等,绝大部分成员曾有海外访学和留学的经历、有博士学位,还有两位在中央编译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敲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后,课题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爱好选取了相关的研究子课题。在随后的研究中,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和研讨会等形式与课题组每个成员保持联系,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编辑推荐:中国智库资政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