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突围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陈勇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风波,已经于2008年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风暴。这场风暴突如其来,其影响至为深远。现有数据和经济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这将会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类经济生活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将经历一场繁荣与萧条的更替,经历一场冰与火的考验。  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出现了流动性骤然消失、重量级银行接连倒闭、商业信贷繁荣一去不返、企业大规模裁员、股市、房地产等资本市场急剧下挫、社会保障体系岌岌可危的糟糕境地。由此触发的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又迅速将中东欧、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推入深渊。2009年以来,外贸依赖型市场主体经济数据出现较大的变化。日本经济第一个月份外贸出口重挫45~7%,韩国重挫32.8%,中国台湾地区重挫近44.1%,就连30年来飞速增长的中国大陆经济也出现了首度回调。源于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风暴正迅速地向实体经济渗透。

内容概要

  “经济瘟疫”为何周期性地肆虐全球?“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像幽灵一般游荡,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备受冷落的德国马克思纪念馆最近热闹起来,馆长笑着说:我经常听到来这里的人们说,“这个人说对了”。美国和中国“增长极”是此消彼长,还是共存共荣?按照“增长极”理论,某个区域一旦形成增长极,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扩散,进而演变成“经济带”。美国是一个更大的区域增长极,其经济辐射全球,使得许多国家变成了它的“卫星国”。中国最有可能打破这种单极格局,并乘势“全球定位”,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极。中国能否率先突围?龙永图认为:中国经济“就像飞机刚刚起飞,谁也阻挡不了。”若要再造30年辉煌,需要安装怎样的增长引擎?金融危机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乐观者认为,世界经济将呈V型复苏;悲观者认为,世界经济将呈L型拖累下去;中庸者认为,世界经济将呈U型复苏。还有一种极端论调,认为这场危机可能被“战争狂人”利用,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和社会矛盾而铤而走险。

作者简介

  陈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获管理学博士,后从事经济学博士后研究,精通宏观经济,洞悉纽纵管理,国内知名的跨领域研究专家。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发起的“国研·斯坦福中国企业新领袖培养计划”主要执行人。著作成果:《生死转型》、《世界是弯的》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全球困局第一章 引爆危机,美国身陷囹圄一、次贷危机:繁荣与灾难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二、房地美、房利美:“二房”的尴尬三、美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债务与养老四、保尔森的下跪:拿什么拯救华尔街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床异梦”第二章 中国乘势“全球定位”一、中国能充当救世主吗——解读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二、中国的海外投资:资本撒向何方?三、外资扬言“抄底”:正在发酵的投资热潮四、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嗅到了世界经济新规则“中国味”五、发展模式之争: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与中国模式六、大中华经济共同体:人民币的美誉度正在上升第三章 金融风暴中的中国经济下行风险一、保卫香港——中国金融的桥头堡二、重回1997——亚洲“大病一场”三、中国制造:“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四、国际分工中的再定位五、4万亿投资:第一批救市“弹药”六、低碳经济:二氧化碳正折腾全球第二部分 中国机遇第四章 中国下一个黄金30年一、“十七大报告”早已预见全球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有杀伤力,也有助推力三、危中之机:并非想升级就能升级四、先发和后发,都是优势第五章 东部曾经辉煌一、东部沿海产业的“微笑曲线”二、我们的农民工,我们的财富三、遥远但不是梦:粤港和沪港经济共同体四、卖掉汇源:并购市场化和民族自豪感的悖论五、台湾的机会:“经济统一”优先六、再造东莞:痛并希望着第六章 中部蓄势待发一、中部崛起:工业化新思维二、“三来一补”与“非常六加一”三、科技仍是中国的“短板”四、三聚氰胺,寝食难安五、大赣州:华南增长极的另一个“后花园”第七章 东北这头醒狮一、把直线走到底:中国的重化工业二、东北亚的明珠:借日韩再造一个德国三、真正的较量:又现北大仓四、营口,张开的大口第八章 西部的渴望一、拿什么竞争,我的西部二、资金,资金三、新西宁:用市场之手照亮西部第九章 京津唐:新建的区域经济“实验室”一、首都:新方向二、滨海开发区:新梦想三、唐山:华北支点四、京津唐,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说NO第十章 政府的三种角色:守夜人、投资者和做市商一、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二、发改委的新任务:规划产业生态系统要说NO三、解放信息孤岛:信息也是生产力四、金融办公室:警惕产业集群“火烧连营”第三部分 中国企业突围第十一章 产业思路决定产业出路一、被夸大的金融危机二、现金为王三、并购在行动:卖还是不卖四、远离震中:构筑经营防火墙五、“沃尔玛”陷阱:小心大客户第十二章 风雨过后是彩虹一、企业的财务逻辑二、两把尖刀:存货和“三角债”三、重读《长寿公司》:企业长寿的四大特征四、80%的企业死于盲目扩张五、在萧条中成长:上海丹爱法公司的故事知识链接国际金融危机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可是现在。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打破了这个局面。可以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债券公司、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这些都只是金融风暴的外在表现。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美国的金融系统失去了再贷款的信心。这是整个美国金融系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关键原因。  目前,支撑整个西方金融体系的,有两个非常致命的法则:第一个是银行的法定资本金率,也就是按照巴塞尔协定的规定,金融系统特别是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自有资本高于总资产的8%,否则将面临被清算的风险。第二个是会计准则里的公允价值,即按照国际通行会计准则,金融机构对外进行的证券类投资。必须以公允价值进行核算,而不是采用历史成本法。因此,当美国的大型金融机构投资的证券市场出现严重萎缩的时候,这些投资产品必须按照公允价格核算。一旦投资产品的账面价值大量缩水,亏损部分必须用银行的自有资本来冲销,使得银行必须承担自有资本低于8%的风险。  一方面,因为不再能够承担任何一点本金的减少所带来的风险,避免进一步的倒闭性的灾难,银行条件反射式地采用减少贷款的方式,从而导致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的严重收缩。而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收缩,又意味着处于农业、工业等生产制造型产业的众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流动性资金的支持,这些企业的用工人数开始减少,社会失业人员持续攀升,进而导致消费信心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正常地偿还房屋贷款、汽车信贷、消费信贷等一系列已经发生的债务。导致商品市场的萎缩。商品和一般性消费市场的萎缩,又直接引起第三产业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业出现供给过剩,进而进人一种恶性循环。供应超过了需求而需求不振,导致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持续,加重银行的惜贷心理;而银行无法推动流动性的输出,进而导致产业的进一步萎缩。整个经济进入下行轨道,进入到衰退的轨道之中。  因此,对于美国而言,要想走出金融危机,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能够使得虚拟经济能够迅速见底,恢复信心。第二是必须使得实体经济进入正常的周转轨道,以获得其所需要的基本的流动性。但是现在。美国的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遇到了一个两难困境。前任布什政府一直竭力用纳税人的资金去挽救虚拟经济,试图通过拯救华尔街的大型金融机构使之避免破产的厄运来稳定经济,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处于泥潭中的大型金融企业到底遭受了多少损失?这些已经遭受的损失应该如何估值?也就是说,即使美国政府拿出1万亿美元来救市,可是要把这些资金给哪些金融机构才能救市?政府需要用多高的价格来买下这些金融机构所有的坏账?如果给出的价格过低,将无助于这些金融机构走出泥潭;而如果给出的价格过高,政府又无法对纳税人交代,反而是鼓励了金融机构的不道德行为。  奥巴马的选择,是更大力度地去推动实体经济的成长,而不是去单纯地拯救金融机构。奥巴马政府提出的787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里面。有35%将直接用于减税,每个纳税人将获得400美元的减税;另外65%用于增加政府投资,其中有1500亿美元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如果说美国前总统布什的主要策略是先救虚拟经济,然后通过虚拟经济的复苏来推动实体经济的话,现任总统奥巴马则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奥巴马希望双管齐下,首先稳定住实体经济,使得实体经济能够走上一个良性循环,同时,准确地估算出金融机构损失的程度,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来收购这些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有毒资产,帮助它们卸掉这个包袱,如设立坏账银行。使金融机构从非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生产性服务业,或者做一个有效的切割,把生产性服务业保存下来,维持其运转;与此同时,把非生产性服务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将来再逐步进行清算。  表面上看,奥巴马的这一策略是比较理性的。但是实际上。这个策略的成功概率并不大。因为首先,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大型公司所持有的金融部门)已经很难做出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的切割。其次,对于金融机构本身来讲,既然有美国政府的资助,它们也绝不会低估非生产性服务业的损失。相反,他们会尽可能地高估这种损失,以获取更多的联邦资助。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奥巴马的策略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他真正应该做的是发行特种债券,来充实只提供基本信贷服务的金融系统,保证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保持平静和稳定,不再出现大规模的破产,恢复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金血液的勇气。而同时,采用更严格的法案,对各大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非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做严格的切割。首先对投资做价格的冻结,然后对此进行估值,尽可能把这一类有毒资产中跟房地产相关的优质贷款和次优类贷款保留下来,把次级贷以及跟房地产行业无法直接挂钩的债券总体进行剥离和冲销。也许这笔负担会很大,但是至少能够止住经济系统中流血的创口,把腐烂的部分切除掉,从而带来新生的机会。否则,将很难有更理想的路径来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中国不存在银行系统的巨大包袱,因此,中国的救市基金绝大部分是投入到实体经济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外部市场的突然萎缩,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需求不足的麻烦,即供给过剩,或者产能过剩。  要想解决中国的问题,有两个思路。第一,是在目前比较低迷的海外市场中。继续寻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以此来弥补和减少绝对值的损失。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引发更加激烈的贸易纠纷,也可能激化全球其他地区产生对中国具有敌意的贸易保护主义。第二,是增加国内的需求。但是,国内需求缺乏有效性,并不是缺乏对物质的需求,而是缺乏支付能力。这里一方面是绝对支付能力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相对支付能力的缺乏,也就是对未来消费的信心不足。  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讲,不仅不应该遏制虚拟经济的扩张,还应该加大对虚拟经济的刺激,加大虚拟经济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个人消费信贷的鼓励。鼓励大家在足够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使用消费信贷的方式进行住房和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鼓励大家通过贷款接受更好的教育;鼓励大家通过贷款的方式来拉动和刺激内部需求和消费。在这个过程中间,政府刺激内需的计划应该包含增加居民收人、刺激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意愿、刺激银行对外发放消费信贷以及提供更有效的消费保障等。

编辑推荐

  《中国式突围: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以通俗的语言探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和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不同区域、企业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面对金融风暴,中国必须用一贯的理性和冷静汲取那些跌倒者的教训,反思自身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站在产业分工更有利的制高点,寻找走出困境的中国式答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式突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