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佑兴
前言
回首二十世纪,既是人类社会获得物质财富最多的世纪,也是人为破坏环境最严重的世纪。在品尝了自己酿成的恶果后,国际社会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征程,实现了人类环境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飞跃。20年后的1992年,100多位国家首脑出席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共同探讨环境与发展问题,明确提出摒弃传统增长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环境认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正是伴随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事业才得以不断深入和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全民环境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幅度最大的时期,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时期,也是环境保护发展最快的时期。
内容概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人读本)》主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全民环境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幅度最大的时期,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时期,也是环境保护发展最快的时期。正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落实到各项发展进程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才使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以基本控制,一些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开始得到改善;正是由于工业企业界不断改革创新,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沟汰落后设备工艺,加强污染治理,才使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得以控制并有所减少;新闻界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既揭露了破坏环境的行为,促进了环境问题的解决,又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在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时同,广大群众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这为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基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认识自然一、地球:自然之母(一)地球的起源(二)地球的五大圈二、不同时代的自然观(一)古代“天人合人”的自然观(二)近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三)现代和谐发展的自然观第二章 依赖自然一、生命的演化二、人的特性(一)人的自然属性(二)人的社会属性三、人对自然的依赖 (一)人对生存条件的依赖 (二)人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三)人对自然变迁的依赖 (四)人对于自身活动所引起的自然变化的依赖 四、生存的需要(一)人工控制的自然(二)人工培育的自然(三)人造自然物第三章 改造自然一、迅猛的发展,空前的繁荣(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三)人类社会空前繁荣二、大自然的报复(一)严峻的现实(二)我国环境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第四章 回归自然一、警告:罗马俱乐部和零增长理论二、觉悟:善待自然(一)《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日(二)《里约热内卢宣言》与《21世纪行动议程》(三)人与生物圈计划三、选择;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三)要持续发展初见成效四、未来:充满希望(一)热核聚变:有待开发的能源(二)氢能;理想清洁的动力能源(三)绿色之风:吹遍美好未来学习思考题
章节摘录
早期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产生了有助于生命物质诞生的环境。在太阳辐射和其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终于缓慢演变出原始生物。原始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逐步形成了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致命的紫外辐射,从而创造了生物由海洋登上陆地、向更高级生命形式进化的条件。如果地球上空没有出现一层厚厚的大气的话,那么生命或许仍然停留在原始的阶段。7亿年前,海洋里出现了低等植物和低等动物,有些海生植物被冲到岩石上,并在那里生存了下来。随后越来越多的植物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生长,跟着出现了动物、鱼类逐渐演变成了两栖动物,鳍像腿一样帮助它们爬过被海水冲刷的沼泽地,鱼鳃后来也发展成为肺,能呼吸氧气,青蛙、蛤蟆是他们的后裔。距今约在3.5亿年以前,生物开始大规模地向陆地移居。在整个地球表面上遍布了生有绿叶的新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的氧气,有3/4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接着爬行类动物出现了,恐龙是这个时代横行海陆空的霸丰。
编辑推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人读本)》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