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麟自传

出版时间:2004-10-1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蒋梦麟  页数:368  字数:28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部书记录了1842 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    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说:“经过了七十华年,正是他智慧结晶的时候,到此时而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其所反映的绝不是他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阅读本书的理由:作得以那样极平易近人的口吻,写出那个极不平凡的时代的故事,是难达到的一种境界。没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是做不来的。所以罗家伦以王安石的两句诗来评价“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难。”    它是作者那时代年轻人的“人生教科书”,它是我们这时代年轻人的“人生教科书”,它或许还会是我们下一代年轻人的“人生教科书”。    因为这几代人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撞中寻找存身之路。    本书读者对象:熟悉西学或不熟悉西学的读者,正留学西方或将留学西方的学子,西学东渐史的研究家,大学生或大学校长,所有愿意读书的人。

作者简介

  蒋梦麟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村庄,从少年时代起他受的大部分都是西式教育,先后在绍兴中西学堂及上海、余姚的教会学校求学,进入浙江高等学堂时他已能够读英文原版的世界史。1903年19岁那年考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

书籍目录

前言  边城昆明第一部分  清朝末年  第一章  西风东渐  第二章  乡村生活  第三章  童年教育  第四章  家庭影响  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六章  继续就学  第七章  参加郡试  第八章  西化运动第二部  留美时期  第九章  负笈西行  第十章  美国华埠  第十一章  纽约生活第三部  民国初年  第十二章  急剧变化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第十六章  扰攘不安的岁月第四部  国民党执政时期  第十七章  宪政的试验  第十八章  中山先生之逝世  第十九章  反军阀运动  第二十章  国民党之出掌政权第五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  第二十一章  陋规制度  第二十二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  第二十三章  迷人的北京  第二十四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第六部  抗战时期第七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蒋梦麟自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蒋梦麟对人生,对历史的看法,挺好读的,配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有的并不太配。价格有点儿贵了。之前岳麓书社出版过一次简装版的比较划算。自己读的话。
  •     你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什么了解,是从什么方面得到了解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可能为了什么样的原因而掩盖某些事实,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生存的环境也不同,站的角度不同,我们从不同人的经历中就会更加接近事件的真实,而不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     在飞往东京的航班上读完了这本书的西潮部分,夹在一群日本人中间读当年的中国和战争,感觉很奇妙,感叹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发展。
      作者成长在中国的封建农村家庭,儿时接受了旧式私塾教育;但在1908年留学美国,得到西式的大学教育。儿时的私塾教育,虽以背记为主,但却帮助他树立了理想和道德,更重要的是使他建立了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他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明,并比较东西方的不同。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同时期的时事变换,记录了近代中国废除封建制度后找寻新的出路的努力。
      零零散散地做了一些笔记,一些有共鸣活着启发的地方。
      自由探索,理想和兴趣缺一不可,我曾经以为兴趣是唯一和万能,现在想想也趋于统一作者的观点。
      欣赏作者的平和,踏实地思索,真正追寻自己的内心与理想,而能不为虚荣所迷惑。
      在新社会建立最初,他回应一些人的担忧,说知难行易,的确如此。
      理想,希望,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与君共勉。
      
      文化方面,
      作者认为西方希腊哲学重智慧与理智,中国的四书重道德。
      西方崇尚为知识而知识,中国重视伦理道德世界。 中国道德观念本诸自然,西方的宗教道德观念本诸神权。
      道德宇宙能帮助保持安宁和平,理智宇宙却能促成进步。
      
  •     《西潮•新潮》:千江有水千江月
      
      岳麓书社的海外名家系列,我看了几本觉得极好,蒋梦麟的文字有名士气,这种风流雅饬,在民国一代本是极常见的。本书是蒋梦麟利用在在防空洞里的闲暇,且为了抒写方便,以英文写就的,不然就没这本书了。梦里笙歌花底去,欲说还休梦已阑,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蒋梦麟通过自已的回忆,来抒写民族的历史。如他自已所说,他细致繁复不厌其烦,描绘中国人的生活,只是为读者全面地了解中国。
      绵远悠长的农业社会几千年不变,直到鸦片甲午二战,十八世纪的个人观念与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同时并临。所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国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自由的年代,政治上,党派军阀林立,所以有自治和竞争,商业上,张謇荣氏兄弟等,有一批为国为民的实业家,教育方面,教授学生如觉得学校不爽,可以自由流动,如此,造成了一个空前自由繁荣的时代,初步的现代化已经莅临古老的庭院。
      如果说那一代知识份子有什么共同点,应该是强国梦,胡适蒋梦麟等人,初以为中国以农立国,那么只有改进农业,才能国家强盛,所以选择了农科,到后来才知道,农业固然重要,但除非参酌西方国家的近代发展,先解决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否则农业等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以鲁迅为代表的,这些人有一条相似的心路历程。
      了解自已的民族文化,似乎也并不轻易便捷,比如,直到最近我才明白,我们中国人是坚持性善论的,以前关于文化符号,秉持的是李泽厚的理论,实用主义,伦理入世,所以,粗浅到竟忽略了性善说,忽略了它对中国人生活显而易见的影响。
      我们中国人的哲学,囿于道范围内,不患寡而患不均,并且,总脱不了人本主义,什么东西都问个实际用处。有个笑话,说如果有人拿东西给美国人看,他们多半会说,这很有趣啊。碰到同样情形时,中国人的反应是,这有什么用处?
      我们的思想对事物的观察,都以这些事物对人的关系为基础,看它们有无道德上的应用价值,有无艺术价值,是否富于诗意,是否切合实用。比较而言,希腊思想重理知,概括并简化各种科学原则,希望由此求出科学的通理。中国未能发展纯粹科学是毫不奇怪的,因为纯科学是知识兴趣的表现,而非实际应用的产物。
      科学和民主是现代进步国家的孪生工具,也是达成强盛、繁荣和持久和平的关键。我看了《菊与刀》,觉得日本人的民族性,如果说性格也有优劣,那么,日本人是比不上我们中国人的,但他们因为两次托管,步入了现代文明,而我们近代以来,却步履蹒跚,有时竟至精神错乱。
      蒋梦麟先生是乐观的,他认为,以中国文化同化能力之强,必定能慢慢吸收西方在科学和文化上的贡献,最后,现代科学,发明和工业上成就,将与中国的艺术宝藏和完美道德交织交融。
        历史象是一个玩笑,还是,如佛偈有云,千江有水千江月?
      
      
  •      蒋梦麟先生是一位教育家,幼从私塾,留学海外,执掌北大,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历了中国社会的变迁。透过一个中西交汇冲突的视角,先生记叙了中国社会种种的困惑、迷茫和暗流的涌动。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历史的车轮将中国带到一个危难的境地。鸦片战争的炮火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闭关锁国的自大,落个弹痕累累,遍体鳞伤。但在社会结构独立分散的中国,遥远的战争除去不太确切的传闻,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影响自然无足轻重。只是,随着一根“洋火”的传入,微微荧光,在浓重的暮色中,开始闪烁,未曾预料,这样的开始,将中国从小国寡民的安逸中,带到了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起初是技艺,接着是政事,深入下去,便成为一种文化的冲撞。初始于一条裂缝,延伸出去,于是陷落了一个王朝,无数的碎片飞散出去,光怪陆离,异彩缤纷。
      
       先生的启蒙,是极为传统的私塾教育,四书五经的诵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呈现出的是一种停顿的社会生态。危急的战事,偶有传来,只是弥散在田园山色中,不见了踪影。私塾、故事、还有对自然的观察,构成了先生的最初生活。一切都还在常规中前行,直到新学堂的出现,彻底打碎了一个孩童最初的观念。雷电是怎么产生的?旧时雷公电母的传说在正负电荷的科学面前,败下阵来,于是生出破灭之后迷惘和希望。从旧学走向新学,从幻灭到追寻,一个人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一次次,中国大地惨遭蹂躏,土地割让,主权沦丧,昔日天朝,已然衰落。身为其民,自然要寻求国富民强之路。中国——日本——西方,一个以经济掠夺和政治角逐为依托的纽带,在一介书生的身上,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冲撞与困惑。就这样,先生远渡重洋,入学加州大学,出于关注民生的缘故,学习农学。已然明确教育的作用,转而投身教育,后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学成归来,投身中国教育事业,从浙江教育厅长到北大校长,转而民国教育部长,再而重归北大,先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书写出波澜壮阔的篇章。
      
       中国缺什么?中国可以从西方学习到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先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着中国和西方。时代的背景,为这一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可能。先生有深厚的旧学基础,虽然死记硬背的方式令人不快,但时间的累积却让这种枯燥的记诵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另一方面,新学的冲击,又给先生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看了先生的自传,总在思索他在试图说明一些什么?超越一种历史的陈述,隐藏于后的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民族情怀,是一种对中国出路的追寻。文化是一个载体,学习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觉醒和独立。一种弱势文化在现代文明前的渐变不可阻挡,物质化的先导带来的是思想的演进,而作为这种时代风潮下的个体承担者,从一种绝对封闭到走出国门,历史和这位努力光耀门楣的书生开了一个玩笑。当他走出浙江高等学堂的大门去参加郡试的时候,中学的积淀和西学的浸淫造就了特殊的一位学人,也塑造了独特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
      
  •       蒋梦麟,是个因为最后的政治选择而几乎被大陆人遗忘了的教育家;提到那个年代的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蔡;至于蒋,甚至在他为之呕心沥血17年之久的学校的校史中,也不过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但是在这本记录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历史的回忆录中,我看到的,确是一个温文敦厚的长者,一个为北大尽职尽责的校长,一个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上有着不可抹杀贡献的教育家。
        蒋老的文笔相当的平和,他从未把自己看作做过多大贡献的大人物,而无论对鲁迅兄弟还是胡适等人,他都抛去了政治的帽子给予了充分的赞赏和肯定;这是需要胸怀的,大家的胸怀。
      
      
        美中不足的是,出版商做书有些粗糙,书中标点符号、用字不规范太多;有点可惜了这套“大家回忆录”。
  •      蒋先生生逢覆雨翻云的年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漩涡。所谓乱世造英雄,作为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蒋先生对于历史的思考、社会人生的透视及中西文化之比较之交融有着深刻的见解,发人深思。
       蒋先生的文章自不必说,但是出版社的这一版本显然出现了重大的编辑失误,难免让人认为是急功近利的结果。首先书的副标题为“西潮与新潮”,然而书的内容却只有“西潮”而无“新潮”。其次,书中虽采用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但是图片文字的搭配值得推敲且由于图片的存在,不免影响读书的思路。再者,书中出现了不少的排版问题,有好几处本是同一个段落的,却莫名其妙另起一行。更有如282页本为下一章末尾的内容,却跑到了本章的下面,排版之粗糙令人咂舌。
       蒋先生的著作是很值得一读的,但是看的话还是看其他出版社的《西潮》吧。
  •   写的不错嘛~~
  •   很多观点现在依然适用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
  •   图片配的太糟糕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