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作者:(美)何天爵 著 页数:219 译者:张程,唐琳娜 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不是为中国人辩护,不是替中国人表示歉意,不是对中国人的批评,也不是为中国人歌功颂德。本书只解释中国和中国人。笔者曾经在中国居留多年,和中华帝国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紧密的接触,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现在,作者尝试将自己在中华帝国的感受写出来。作者努力描述并解释这个民族生活中的突出特性,论述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感受突兀的、难以接受的方式,在中国人看来却是自然的、天经地义的。全书建立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作者希望能够用素描式的方法向读者描绘真正的中国人。 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希望借助它们能够使作者的作品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列易于理解。 中国人身上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有一些怪癖,更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在岁月流动中,它们被年轻的一代牢牢继承下去,变化非常缓慢。中国有着光明的前途,中国必将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谁不深信这一点,谁就不算真正了解中国。
作者简介
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1844-1912),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原名切斯特·何尔康比,何天爵是他的中文名。他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债等职。曾参与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还参与了1980年美国和朝鲜签约订条约。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期间曾接待陪同,在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方面不遗余力。1885年回美国。1895年出版其颇具影响的《中国人本色》一书。另撰有《The Real Army and Navy in The Real Chinese Question》等作品。 本书是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的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人特质的揭示,对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章节摘录
对于一个想要研究迷信对人的心理影响的人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基地。整个的民族心理构造都充满了迷信观念。迷信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经济和生活的规划,坚定或消融意志,影响财产的价值,决定结婚对象和时间,干预和一子女的关系。迷信有时甚至缩短生命,并且总是在控制着葬礼的时间、仪式以及墓地的选择。迷信存在于各阶层之中,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影响着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扭曲了理性能力,损害了逻辑判断。迷信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私生活,而且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国事也由迷信来决定。 对于一个居住在中国、熟悉中国人、头脑清醒的外国人来说,这些迷信观念就像蜘蛛网,弥漫在空气中,要不断地冲破它们,有时候这很有意思,有时候就让人气愤。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它们不是蜘蛛网,而是牢不可破的铁丝。 迷信不包括我在前一章中讲过的宗教的任何特点和形式。它们和宗教毫无关系。要不是它们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它们和宗教相比就像是雾和水。在宗教常常起消极作用的地方,迷信的力量总是普遍的,持续的,积极的。甚至一个虚伪的宗教都有一套系统的纲领,而迷信没有。迷信只是一种反常的信仰,一种孤立的、不可描述的奇怪的信仰。它们就像是超自然的宗教体系组织建立完好后,剩下的各种碎片材料。一个中国人也许会得意地看着一尊泥菩萨的毁灭,但是没有看过黄历,决不出门。他也许会辱骂道家众神,但是却坚决不让邻居建烟囱,破坏风水。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二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晚清研究专家夏晓虹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本书描绘了这个自以为是的“世界中心”的陨落……类似我们今天对美国的观察。本书提供了一种有益借鉴:在敌视和交融理解的两岸,我们既收获了阅读享受,也点燃了思考的燃点。 ——《新京报·书评》主编萧三郎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国人或许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描述:腐败堕落的朝廷,愚昧无知的国人,几个卖国贼和几个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惨淡经营着这个被人痛击的国度……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可能都误读了那个时代。何天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量抛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把中国人作为真实的人对待,把中国社会作为真实的社会对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晚清外交研究专家李扬帆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 “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
编辑推荐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一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晚清研究专家 夏晓虹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本书描绘了这个自以为是的“世界中心”的陨落……类似我们今天对美国的观察。本书提供了一种有益借鉴:在敌视和交融理解的两岸,我们既收获了阅读享受,也点燃了思考的燃点。 --《新京报·书评》主编 萧三郎 晩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图景?国人或许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描述:腐败堕落的朝廷,愚昧无知的国人,几个卖国贼和几个勇敢的士大夫在帝国落日的余晖中惨淡经营着这个被人痛击的国度……无论是中国人自己,还是西方人,可能都误读了那个时代。何天爵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尽量抛弃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把中国人作为真实的人对待,把中国社会作为真实的社会对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晩清外交研究专家 李扬帆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员 雷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