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3 出版社:经济日报 作者:书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醉卧怡红院: 刘姥姥带着板儿,并带了好些家乡的新鲜瓜蔬,第二次来到荣国府,恰好碰着贾母高兴,留她住了几日,带她游园宴乐。 刘姥姥虽是村野之人,却生来有些见识,她以风趣的故事,善于迎合的谈话赢得贾母的欢和贾府上下的好感。在众人的逗乐取笑中,刘姥姥十分开心,闹出一个一个笑话,也因多喝了些酒,辨不出路径,醉卧在怡红院。临走,又得到了不少的赏赐。夜拟菊花题: “海棠诗社”成立之日,偏偏忘了史湘云。湘云获悉后,急得了不得,设法赶来园中之后,迫不急待要大家让她先邀一社。 当晚,湘云与宝钗在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在宝钗的真心扶下,不仅解决了湘云“既开社,便要作东”的经费困难,又帮助她拟出了“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的十二个菊花诗题。宝钗的陪颖才智和宽厚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得到了湘云由衷的感服和称赞。 ……
书籍目录
梦幻识通灵乱判戎芦案宝黛初相会一进荣国府顽童闹书房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试才大观园元妃省亲软语救贾琏黛玉葬花叔嫂逢五鬼宝钗戏彩蝶摔玉起风波晴雯撕扇宝玉受苦以错劝哥哥偶结海棠社夜拟菊花题醉卧怡红院香祭不了情平儿喜理妆鸳鸯抗婚呆霸王遭打雪里吟红梅病补孔雀裘刁奴欺幼主紫鹃试莽玉假凤泣虚凰宝玉瞒赃群芳庆生辰偷娶尤二姐尤三姐之死大闹宁国府无意遇鸳鸯误拾绣春囊抄橙大观园抱屈夭风流屈受贪夫棒……
媒体关注与评论
看《红楼梦》和《金瓶梅》 钗黛"兼美",是雪芹的心声。这,无论是从两人判词的合奏,还是从故事情节的合写,都是显而易见的。单看前八十回回目,就能轻易找出数例: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八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第二十三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三十八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痴,潇湘子雅谑补余音(第四十二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第四十五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第七十回,柳絮词冠仍属宝钗) 纵观这些具有对称性的情节安排,黛玉散发着泼辣的炽热情感,宝钗则体现着大家闺秀的端庄风范,这似乎已成为两人性格特征的主调。然而,雪芹笔法,还不止于此。正如我们在欣赏曹雪芹对秦可卿这一人物的塑造时所看到的:众多的疑问本身就对人物的最好突出。曹雪芹能诗善画,他惯用"烘云托月"之法,使一部《红楼梦具有诗画的意境。在对宝钗进行人物塑造时,他又一次使用了这种手法。那么,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云中之月吧。请看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这日正交芒种节。可考出,这一天也正是宝玉的生日。在这宝玉人生又一关键的日子里,曹雪芹大笔特书,竭力推出了两个千古佳画:"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它使得以后的任何其它"葬花"与"戏蝶"都成为可笑的东施效颦。然而,如果说,一曲《葬花吟》唱出了黛玉人生的最强音,这已为大家所接受,那么,对于与之对称的一双玉色蝴蝶所飘出的宝钗人生的主旋律,你是否也体会到了呢?更进一步,"庄周梦蝶"的奥妙,在这蝴蝶忽起忽落的飞舞之中,已悄然注入了宝玉的人生历程。这么说,你是否会觉得太玄了呢?这段情节与《金瓶梅》又有什么瓜割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书中是怎样写这段"宝钗扑蝶"的:"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李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朴。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得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庚辰本)" 为什么说这段描写是曹雪芹对宝钗人物塑造的云中之月呢?这还要从曹雪芹为什么要把这一个情节安排给宝钗说起。不少论者引用这段文字,是要带出在这之后,宝钗听到红玉向坠儿吐露心事时的一系列应变反应,从而证明她的有心计,甚至"藏奸"。我在这里则不准备枝漫。那种对《红楼梦》表面文字的赏析,并不在"考证"的范畴。我所要考的则是曹雪芹在写这段文字时头脑中所想的东西,即写作动机。勾出雪芹真意,才是红学的最根本目的。 其实,曹雪芹这段文学并不是无所本的。脂砚说:雪芹撰《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可见《金瓶梅》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如果你留心,那大观园的建造,甚至园中亭台楼阁的名字,有不少是出自《金瓶梅》的呢,更不要说对人物情节的"移植"了。而在《金瓶梅》中,也确确实实有着一段"扑蝶"的精采描写: "当下吴月娘领着众妇人,或携手游芳径之中,或斗草坐香茵之上。一个临轩对景,戏将红豆掷金鳞;一个伏槛观花,笑把罗纨惊粉蝶。……唯有金莲,且在山子前花池边,用白纱团扇扑蝴蝶为戏。不妨敬济悄悄在她背后戏说道:五娘,你不会扑蝴蝶儿,等我替你扑。这蝴蝶儿忽上忽下,心不定,有些走滚。那金莲扭回粉颈,斜瞅了他一瞅,骂道:贼短命人听着,你待死也!我晓得你也不要命了。那敬济笑嘻嘻扑近她身来,搂她亲嘴。那妇人顺手一推,把小伙儿推了一交。却不想玉楼在玩花楼远远瞧见。叫道:五姐,你走这里来,我和你说话。金莲方才撇了敬济,上楼去了。原来两个蝴蝶没曾捉得住,到订了燕约莺期,则做了蜂须花嘴。正是:狂蜂浪蝶有时见,飞入梨花无处寻。(万历本)" 陈敬济是潘金莲的女婿,两人年纪却相当。你说他们爱情也好,你说他们偷情也罢,在此我不想讨论。我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事所引发陈敬济的感触,即对他人生的影响。且看接下来的一首《折桂令》: "敬济见妇人去了,默默归房,心中怏然不乐,口占《折桂令》一词,以遣其闷:"我见他斜戴花枝,朱唇上不抹胭脂,似抹胭脂。前日相逢,今朝相逢,似有情私,未见情私。欲见许,何曾见许?似推辞,本是不推辞。约在何时?会在何时?不相逢,他又相思;既相逢,我又相思。" 看来世事皆可通"道",偷情亦不例外。一笑。在我看来,如果说在《金瓶梅》中,这点"道"意还只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不自觉流露的话,那么,到了《红楼梦》里,曹雪芹则已将它扬弃升华得淋漓尽致了。而宝钗对宝玉人生的影响,也即似那云中之月,在这升华当中得以充分的体现。通常,《红楼梦》比之《金瓶梅》的"青出于蓝",也正在此等地方。且看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请注意,这天是宝钗的生日: "谁想贾母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见,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好,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得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 后便是发生在宝玉与黛玉、湘云之间的一段口角。接下来便是以宝钗为首,对宝玉"禅悟"的"点醒"。由于字句精采可圈,现照录于下,不敢删减,请你体味: 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著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袭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只得以他事来解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麽相干。"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麽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姐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麽这个形景了?"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姐儿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宝玉道:"什麽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这句,不觉泪下。袭人见此景况,不肯再说。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後。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 谁想黛玉见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袭人为由,来视动静。袭人笑回:"已经睡了。"黛玉听了,便要回去。袭人笑道:"姑娘请站住,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麽话。"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和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顽意儿,无甚关系。"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看。宝钗看其词曰: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著,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愚钝,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乾净。"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後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 我想,不用再多加分析,这些重要情节反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简介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之一。可惜的是他生前和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却寂寞无闻,没有任何传记材料留下来,以致今日对他的生平只能知道零星的片段。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在很久以前,就加入满洲旗籍,成了爱新觉罗氏的皇家"包衣"(奴隶)。随清人入关后,逐渐晋升为皇家亲信的官吏。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登基后,曹 玺任江宁织造(专做供应皇家的事物),直至病故。康熙又命其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曹寅幼时做过康熙的伴读,既是康熙的臣仆,又是朋友,深得康熙的信任。曹寅极为显赫,康熙六次南巡,曾四次以曹家为行宫,曹家此时发展至鼎盛时期。正因为曹家的先世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又有着文学方面很深的家学渊源,这些都给曹雪芹以深刻的影响和熏陶,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条件。 曹雪芹生于曹氏家族衰落的前夕。在他少年时代,继承康熙皇位的雍正皇帝就把曹家的第四任织造曹兆从江宁革职抄家,遣回北京。到了乾隆时期,曹家可能又遭天灾人祸,彻底结束了曹雪芹无忧无虑的贵公子生 活。而曹雪芹的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对他创作《红楼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他把荣、宁贵族生活的描写,熔铸在《红楼梦》深刻的艺术形象创造里。 曹雪芹在落魄的生活中,却一直顽强坚持着《红楼梦》的写作。成为千古遗憾的是,曹雪芹过早地被贫苦夺去了他富有才华的生命,而没能完成他这部呕心沥血的杰作。曹雪芹四十几岁就死去了,身后留下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几束残稿,连埋葬的费用都是他几个好友资助的,而他创作的《红楼梦》,却在他死后三十年,排印问世,风靡全国。 一朵飘零的落花---林黛玉 《红楼梦》里我最欣赏的人物是林黛玉。就如书中所述,她是一棵世外仙姝 。 在那"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苍苔满地,幽凝冷翠,时而有潺潺的琴 声流出,那是颦儿在对香操琴,时而叹声轻闻,是颦儿在对帕题诗。寂寞时颦儿 只能对窗调鹦鹉,而"潇湘春困发幽情"又是那般说不尽的旖旎。 "黛玉葬花",一直固执地认为,葬花是属于黛玉的专利,不管是谁,不管是 怎么样的效仿,都只会落得个东施效颦吧。独葬落花,是黛玉表达内心世界和渲 泄情感的方式,那花锄、那花囊、那花冢,那是心细如发的黛玉惜落花的飘逝零 寥,用自己那骄弱的身躯,为落花们寻得的干净的去处。薄命如花的黛玉,亦如 你自己所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黛玉是诗的化身,虽大多"伤于纤巧",却是一种惊心的的美,作者亦是出 于对其的偏爱吧,把最美最真情的诗,都给了潇湘妃子。诗亦是黛玉表述内心情 感的唯一方式。"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 醒时幽怨同谁诉"(菊梦) ,黛玉亦诗亦是自问,同谁诉?只能对花对月,在诗中诉得几分罢。 《葬花吟》呜咽的倾诉,黛玉一颗易感的心,一腔挚情,使我不自觉地流泪 。 《咏白海棠》如李纨所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如宝玉所赞," 从何处想来!"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娇洁,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 性。 《咏菊》《问菊》《菊影》《菊梦》几首咏菊诗,使潇湘妃子终于在诗社中 夺魁,"诗新,立意更新""不露堆砌生硬",使得素喜"含蓄浑厚"诗风的社 长李纨也不得不说出:"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是诗人林黛玉真实的自我写照。 《五美吟》让我惊讶的发现,黛玉那如同照水娇花、扶风弱柳的躯体里,还 蕴藏着一股如此不同凡响的脂粉英雄之气。黛玉似是将自己的希冀凝聚于红拂的 形象中。 《秋窗风雨夕》的凄凉惨淡,读着它仿佛也置身于那秋花、秋草、秋灯、秋 夜、秋窗、秋梦、秋屏、秋院、秋风、秋雨之中,感受着黛玉的孤独寂寞、哀怨 愁怅。比《葬花吟》另有一种声泪俱下的振撼力。 还有《题帕三绝》的赤诚真情,《唐多令》咏絮词的缠绵悲戚...... 黛玉的至真至纯至美,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这是 令人悲哀的,却也是无可奈何的。黛玉也许学不得,也没人能学得。我们永远只 能在远处静静地欣赏着---颦儿!
编辑推荐
本商品封面图片为单册,套装图片请以实物为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