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全三卷)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和谐世蜀以道相通》编委会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7-04出版)  作者:《和谐世蜀以道相通》编委会 编  页数:1404  

内容概要

  这文化底蕴中,就包括中国佛教的“从心开始”,道家的“以道相通”,儒学的“以礼相待”。“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是去年在浙江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佛教认为只有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谐与安宁。内有不和不平的心因,外有不平不和的事缘,相互影响,推波助澜。因而力求“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倡导“心灵环保”。这种“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的“内心”与“天下”的关联,来自佛教的“缘起论”,因缘乃“和”,人世皆有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互相依存,密切关联,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也来自佛教的“平等观”,平等致“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平等才能慈悲为怀,理解宽容,“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是即将在陕西和香港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主题。“道”被视为基本规律、必由之路、生命力与精气神。而“道”之要在“通”,通则包容,容则和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道家之“和”,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慈爱和同、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和而常通、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处事哲学、人生理念和社会理想,即所谓“太和万物”。“道”与“德”紧密相联,“以道相通”,就要“以德相求”:要以德为本、以德为行,抑恶扬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药治病、怜贫悯疾,助人为乐、助学兴教,谦虚谨慎、慈俭济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劳动自养、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尘。  “和谐世界,以礼相待”——则是儒家一整套学说的主题。“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人以礼相待,家家以礼相待,社会以礼相待,国国以礼相待,人心则可欣然懿美,家庭则可怡然和睦,社会则可井然有序,世界则可安然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之“和”博大精深,不仅限于儒释道三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和”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书籍目录

《和谐世蜀以道相通·上卷》目录: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以“啬”治人事天通则和谐通则合道《道德经》与现代管理传承老子之道共建和谐世界论老子的和谐观《道德经》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圣人不积不争之德——《道德经》与和谐文化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浅析《道德经》无为思想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示两代帝王与一部《道德经》《道德经》道统论生态思想研究老子处世三宝之我见《老子》的“民本”情怀与“不争善胜”之道试论老子《道德经》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和谐社会的意义通往和谐之路和谐社会法道而行老子的“不争之德”和“蓝海战略从《老子》到《道德经》构建和谐社会,责任在人自己《道德经》对宗教和谐的贡献——《道德经》与《圣经》比较初探陈景元《老子注》的生命政治学老子对祭祀文化的哲学升华论老子的生态观抱一与生命和谐度老子思想的文化意义道教的生命观与和平思想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论老子的“张弓”、“冲气”与道教的“炁”《道德经》养生观浅论道家道教“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道德经》“和谐”思想与当今启示文化和自然的动态平衡:道家的深层和谐观佛道关系与文明对话《道德经》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启示《道德经》与中国式宗教意识孙悟空: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典范道与无为而治《道德经》的社会慈善观《道德经》与管理道家式责任感简说《道德经》与柔性管理《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儒道合作共建和谐世界浅谈《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兼论与佛法的相通之处《道德经》与现代管理之论述道德生活之浅见冲突世界中的和谐对话——老子和谐观给世人的提示《道德经》“善”的养生与医疗法老子哲学的自然整体意识与生态观论《道德经》中的玄德与和谐《道德经》与解构主义《东医宝鉴》和道家思想的关联性晁迥的三教和谐思想与《道德经》——以《昭德新编》为主新加坡三清宫与《道德经碑》在宗教文化上的意义道通天地——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和谐必须建立于否定的再否定——以马来西亚宗教界的《道德经》经验为例道家与社会和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复兴道德根文化构筑和谐世界和谐之道,以孝贯通——《道德经》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韩非子对《老子》的解读:管理学导论《道德经》之我见道教和《道德经》如何促进人类社会的共识“俨兮,其若客”:老子的圣人典范《和谐世蜀以道相通·下卷》目录:宣扬和谐理念、追求和谐目标是《道德经》永恒不变的主题天下大同——《老子》大道与和谐试论《道德经》的生态人格观老子思想与生态环境上善若水——修道者的人生圭旨老子的养生思想及对嵩山道教养生文化的影响《道德经》养生原则论纲试论《道德经》与道教养生浅论现代道教宫观管理之道清静为天下正——当前宫观建设中的几点思考《道德经》与道教宫观管理和谐是时代赋予领导特质的新要求——从管理特质理论来解读《道德经》《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启示《道德经》与管理《道德经》与养生健康……《和谐世蜀以道相通·续卷》目录:

章节摘录

三者即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无无亦无。无无即无,堪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即不生。即是真静。”清静经阐明了人性本是善良,喜好清与静,只是欲望干扰之,与牵之,使人性与心全乱了。只要性与心乱了,就会走入邪路,对众生产生危害,行为就会作恶。权势越大,危害众生越大。吕洞宾祖师讲:“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李真果祖师讲“有人的欲望好比上嘴唇像天,下嘴唇像地,舌头像太平洋一样长,天地万物一口就想吞下去”。这样的人如果统治着社会,就会残害众生,万物均会遭难,就会将老百姓视为草狗,不管众生的死活。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固常无欲”呢?只有经常谴责自己心性中产生的欲望。我们每秒钟均应审查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是否会危害他人。如果对社会带来坏处与不利,应立即谴责自己的念头,不能再往下想,止住恶念。只要恶念不产生,行为就不会动。只要做到经常谴责自己的欲望、恶念,就会产生浩然正气“道”,就会发出本性的善念。只要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的事,就努力去做,不计回报,不记有功、有恩于众生。做了善事,不留在心性中,让自己的内心深处检讨、观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内心是空寂的,自己的心灵就像虚空的蓝天,也如镜光,无尘、无垢,光明无限,与宇宙同体,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干世界,这就是“道”家讲的大罗金仙,佛家讲的“佛”证悟道的最高境界。每一个众生均能够成仙、成佛,每位众生均有仙、佛本性,就是被后天的欲望障碍了。只要按照“道”浩然正气,用“清静经”与“般若心经”去扫除邪欲,都能达到。我们将“道”用于修身,去治理家庭,就会义无反顾地孝顺父母,深知父母养育自己的痛苦与辛酸,从母亲的十月怀胎到抚养成人,每时每刻父母均牵挂着子女的安危,成长、得失、事业、工作的好坏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不去孝顺父母,从良心上会遭到谴责,认清这种人不是一个人,而是比禽兽不如。对夫妻是节义,义结金兰,情义无价,白头偕老。不是爱,爱是欲,一旦不爱就会丢弃,而会生恨,最终离异,造成悲惨的结局。

后记

即将在西安、香港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得到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得到了一些“大家”的关心与支持,或惠赐美文,或赠与佳句,使论坛增色不少,谨致谢忱!为确保在论坛召开之日与会嘉宾可以看到这套论文集,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发来的论文随收随录,并且已经编印了上、下卷。此后我们又陆续收到许多论文,因此又编印了续卷。在编排过程中,虽然尽心竭力,力求妥贴,但肯定还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疏忽之处也在所难免。特别是因时间所限,尚有个别论文未能收入,留有遗憾。敬请读者见谅。

编辑推荐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套装共3卷)》:国际道德经论文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全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