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学基础与临床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军事医科出版社  作者:李春海  页数:810  

内容概要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对肿瘤标志的生物学基础、基本特性、各类肿瘤标志和器官相关特异性标志及临床应用做了详尽、系统的阐述。并介绍了近年来新研发的肿瘤标志和相关测定技术,对肿瘤的进一步确诊、治疗有很大的价值。    本书共分六篇,第一、二篇和第三篇主要介绍肿瘤标志的生物学基础、基本特性、概念和发展史;第四篇和第五篇论述了各类肿瘤标志和器官相关特异性标志;第六篇是近年来新研发的肿瘤标志和技术;最后附上组织学标志及检测方法。

作者简介

李春海,1936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1962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从事小剂量电离辐射与生物效应、辐射防护、放射免疫的研究,并参加有关电离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工作。     
  1984年至1986年3月和1991年5月至11月曾先后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化系和环境源研究所从事有关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研究工作。
  1986年回国后转入肿瘤免疫学领域,从事肿瘤标志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①肿瘤酶学,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与肿瘤发生发展、肿瘤耐药性的关系及CSTs的分子生物学;②肿瘤转移、肿瘤耐药和肿瘤标志,尤其是在CSTS与肿瘤耐药关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转移关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此,曾参加过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应邀做特约报告和大会报告。   
  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免疫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和特邀报告36篇。研究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3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5项。承担国家“863”、“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各1项,总后重点课题1项(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肿瘤转移和调控中的作用)。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研究内容:①基质全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②肿瘤耐药;③肿瘤相关新基因的筛选的研究。
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长,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瑞典癌症基金会顾问委员会顾问,国际肿瘤标志学会理事,国际抗癌联盟(UICC)奖学全评委。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概论  第一章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第二章  肿瘤标志学的发展史与展望  第三章  肿瘤标志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篇  肿瘤标志的生物学基础  第四章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第五章  肿瘤标志的遗传学基础  第六章  表观遗传学  第七章  细胞周期  第八章  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  第九章  甲基转移酶与肿瘤的关系  第十章  肿瘤免疫及其相应标志  第十一章  肿瘤标志黏蛋白1(MUC1)  第十二章  人类端粒酶和肿瘤  第十三章  肿瘤自身抗体谱第三篇  肿瘤标志的基本特性  第十四章  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评价  第十五章  肿瘤标志的经济学评价  第十六章  广谱性肿瘤标志与多种肿瘤标志联合检测  第十七章  肿瘤标志测定方法与技术及其局限性  第十八章  肿瘤标志测定标准化与质控  第十九章  肿瘤标志的研发和筛选策略  第二十章  肿瘤标志临床应用推荐与指南第四篇  肿瘤标志各论  第二十一章  酶类肿瘤标志  第二十二章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  第二十三章  激素类标志  第二十四章  胚胎抗原  第二十五章  特殊蛋白质类标志  第二十六章  糖蛋白类抗原  第二十七章  基因蛋白标志  第二十八章  受体类标志  第二十九章  肿瘤转移标志  第三十章  肿瘤耐药分子标志  第三十一章  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标志  第三十二章  其他肿瘤标志第五篇  器官相对特异性肿瘤标志及其应用  第三十三章  血液系统疾病的生物标志  第三十四章  鼻咽癌分子标志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十五章  肺癌肿瘤标志  第三十六章  肝癌肿瘤标志  第三十七章  胆道、胰腺的肿瘤标志  第三十八章  食管癌肿瘤标志  第三十九章  胃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章  直、结肠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一章  乳腺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二章  妇科生殖系统肿瘤标志  第四十三章  膀胱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四章  肾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五章  前列腺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六章  睾丸癌肿瘤标志  第四十七章  神经系统肿瘤标志  第四十八章  内分泌系统肿瘤标志  第四十九章  肿瘤标志在小儿肿瘤中的应用第六篇  新近研发的肿瘤标志、技术和新用途  第五十章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第五十一章  血浆EB病毒DNA对EB病毒相关肿瘤的诊断和预后监测  第五十二章  RNA修饰核苷作为肿瘤标志的应用  第五十三章  TU M2-PK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  第五十四章  Her-2/neu过表达与乳腺癌  第五十五章  黏附分子与肿瘤标志  第五十六章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第五十七章  胸苷激酶l及其在临床肿瘤学中的应用  第五十八章  新肿瘤标志——Survivin  第五十九章  组织芯片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第六十章  基因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十一章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标志筛选和鉴定中的应用  第六十二章  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在肿瘤学的应用  第六十三章  分子核医学在肿瘤标志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第六十四章  肿瘤标志新用途——靶向治疗附录  免疫组织化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第一节 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全球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概况 肿瘤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抗生素的开发,感染性疾病逐渐得到控制,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这两种疾病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据WHO报道,2000年全球癌症发病人数达1000万,死亡人数达620万。过去10年间,全球癌症的发病与死亡增长了约22%。2002年召开的国际抗癌联盟大会(UICC)预计,2020年全世界的癌症发病人数将从2000年的1 000万人增加到1 500万人,癌症死亡人数将由2000年的620万上升至1 000万。在美国,肿瘤年发病人数138万,大体上每3个美国人中会有1个人患癌症,每4个人中有1个人死于癌症。我国是属于癌症死亡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二、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展趋势由我国卫生部制定的“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纲要(2004~2010)”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城镇居民中,癌症已占死因的首位,从90年代开始的20年问,癌症死亡率上升29.42%,年龄调整死亡率上升11.56%。在城市人口中,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所致的死亡率分别为135.6/10万,111/10万,95.8/10万,占死因的第一、二、三位,占全部死亡率(544/10万)的24.9%、20.4%和17.6%(合计63%)。据估计2000年我国癌症发病例数约180万,死亡150万,到2020年发病例数将达300万,死亡250万。

编辑推荐

《肿瘤标志学基础与临床》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肿瘤标志学基础与临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相对比较容易看懂,较为系统
  •   价格很贵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