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楼

出版时间:1999-1-1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作者:严歌苓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波西米亚楼》包括“一天的断想”、“芝加哥的警与匪”、“书祸”、“母亲与小鱼”、“FBI监视下的婚姻”、“还乡”等约30篇文章。

书籍目录

1 一天的断想
2 写稿佬手记
3 考场心电图
4 波西米亚楼
5 芝加哥的警与匪
6 丹尼斯医生
7 蛋铺里的安娜
8 书祸
9 且将新火试新茶
10 母亲与小鱼
11 失落的版图
――告别母亲
12 FBI监视下的婚姻
13 还乡
14 自尽而未尽者
15 也献一枚花环
――忆梅新先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波西米亚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这本书花了十块钱在一家旧书店买的,书里两篇散文《母亲与小鱼》和《告别母亲》是想必是《一个女人的史诗》和另外一个短篇小说的雏形。严歌苓写自己母亲对父亲的爱,她在一本书里夹了张写着“我要嫁给你”的小纸条,然后就真的嫁给了他,不管他是否同样爱她。所以“爱的那个永远忍气吞声,被爱的那个永远可以不负责任,坐享情谊。”也包括她本人十五岁在部队当兵时,喜欢的那个年轻军官,后来年轻军官当了逃兵,还把责任全都推到了她身上。她在以前讲到这件事的时候说自己那时想过自杀,但多年以后她再谈到这件事,说它只是荷尔蒙的作用罢了。两代人身上的故事浓缩在一起投射成了田苏菲和欧阳庾。
      
       我初中时的班主任,那个老师当年刚才大学毕业,为了用所谓的气场压过学生,刚开学几乎每天都板着脸,如果你做错了事那么惩罚也会格外严厉。总之后来她却是我们全班最爱的人,相反有个令人讨厌的老师,我们甚至给沿用了往届学生给她起的外号,叫做菜花,同样的一件事:她们好像都被班里淘气的学生气哭过,面对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班主任的眼泪让下面的学生跟着她一起掉泪,而菜花哭着跑走之后,惹她生气的那个学生上台对着她椅子上的坐垫猛踩了好几脚。我每次读严歌苓的书,会有种听班主任讲故事的感觉。没有强加给你的主观主义 ,也没有建议你怎么处理一件事才是标准的解决方式,很多事情说到底是见仁见智。
      
       《无出路咖啡馆》里面写的主角被FBI调查的过程,因为太过具体了,那时我想这应该就是她个人经历,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她和劳伦斯的结婚过程,基本上完全还原了事情本身。他们结婚后回到南京,半夜被警察调查,因为他们完全拿得出证件证明自己的合法关系,警察们拉不下脸,强调外国人在中国,不是想住哪都随意,也不在乎是不是凌晨,就把他们逼出了借住的房子。其实不光是警察,类似城管,人民教师这样的职业也经常在无理时利用自己的职位权力来命令别人必须按他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种所谓正义感在真正需要他们时几乎很少出现。她在散文的结束的地方说,中国一天天更好了,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国家会好吗。
      
       劳伦斯因为她被FBI频繁调查,辞去了外交官的工作,后来又被恢复了职位,他们一起被派到非洲。也就是因为非洲的缘故,很多人说这本书是《撒哈拉的故事》的翻版。无非也就是两个不同的女人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同样用笔记录了自己在生活在非洲的过程。在非洲的时候她的失眠问题应该已经减轻了不少,以致于她不用经常用talk out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找到了生活乐趣,去观察当地的交通、建筑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她有一个习惯持续了二十年,她每天早上都会写作,只有一次的原因是在为了在非洲能吃到新鲜的海鲜而停止。
      
       书里最后一篇是讲她打坐的心得,打坐是为了入定,为了寻找一种随时会腾空而起的感觉。每次那种感觉在她的身上大概会持续四小时,四小时后一切又会像从前一样。人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纾解方式,那么对她来说,就是写作或者打坐。但对她和其他所有的人来说,通往那种境界的也许有很多路。
      
       2013/6/13
  •     在图书馆里拿着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和东野圭吾的一篇小说纠结了半天,大致翻阅了一下,因为《波西米亚楼》里有涉及严歌苓写作灵感来源方面的文章,于是选择了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
      
      从我开始追严歌苓的小说开始,我就对这个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时也非常好奇。从《扶桑》、《少女小渔》、《白蛇》到《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衩》。。。。。。不论是故事背景还是人物刻画又或者是写作手法,每读一篇都给我异样的感觉,她的创作就像一眼永不枯涸的的泉源,阳光下五彩斑斓地令人晕眩。
      
      我很想知道她的创作秘诀是什么?或者这本《波西米亚楼》能给我稍许释惑。
      
      细读中,感受点滴的启发。
      
      对于创作之源,她说“小说的原形有时晓得就象种子和酵母,最后靠作家的想象力,书写风格发酵去完成他最后的问世版本。”而发酵的方式应该更多地来源于“直接和间接地生活体验”。她说她从小就喜欢讲故事,讲述时也并非遵循原著,往往是把自己咀嚼过的文字以自己的情感理解方式添油加醋地重新组装后转述,其实,那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大凡故事性强的作家都会擅长编故事,记得看《走出非洲》时,作为作家的女主角凯伦就经常即兴讲故事,同样的记忆还有《英国病人》里的凯瑟琳。
      
      对于创作中各种人物与环境的刻画技巧,她说“性关系在我的理解中时常更为广义,更为形而上。有时我甚至认为,行包含的一对对立统一体,能够解释宇宙间的所有堆成或对立、和谐或矛盾的关系。。。。。。”“人与畜之间,人与荒野之间都有类似相互吸引,相互折磨,相互钟情和敌视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过程,也就是形成一篇文章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地方吧。比如《扶桑》里中国古老含蓄的文化传统和美国的西方式开放;夹杂的却是扶桑从事的肉体开放和克里斯精神的隐忍,仿佛矛盾地错了位,也就一再让人困惑纠结地等待结局。另外,“境为心造”也给与她很大的启发,她所写的环境“往往都是人物内心的外化。”
      
      关于创作的热情,是因为她自己的“写作瘾”。“假如说生命有度,把心与身的存在状态从低到高排列成度数,那么“瘾”就是一种超乎正常的生命度。写作之于我,也是一种秘密的过瘾。”“背对世界,把所有杂念排除,把精神凝聚到白热程度,把所有的敏感都唤起来,使感觉丰满到极致。于是乎一些意外的词汇、句子在纸上出来了,它们组成了人物细节、行为,再往前逼自己一步,再越过一点儿不适,就达到了那种极端的舒适,因为自由了,为所欲为了。要说活着,这时的我是活到了淋漓尽致。我试着不写,可是不行,就像没醒透似的。一连多日不写,就是一连多日半打盹儿地过活,新陈代谢都不对了。” “对我来说,生命一天不达到那个浓度、烈度,没有到达那个敏感度、兴奋点,那一天就活得窝囊。 ”对于这种近乎自虐似的写作热情才是让所有创作源源不断的根本。我时常也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我时常也能编织场景把人物置于其间歌舞一番,但我缺乏坐下来把一切置之度外仅囚于其间的勇气。会在写过一段之后就感觉累和枯燥,要不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要不干脆就永远束之高阁。我可以很快写首诗,花半天写一篇文章,却一直写不了一个长一点的故事。
      
      也许,我也会在某次静思之后把我酝酿已久的某个故事述于笔端,在这之前,会需要更长时间来磨练自己的勇气,沉淀自己的思想。
      
      《波西米亚楼》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读,我所参阅的是不含非洲札记的部分。非洲札记,很多人喜欢拿来跟三毛的文做比较。我觉得根本没有比较性,角度不一,根本取舍也就不同。她是站在非洲边上高姿态地看,三毛则是低姿态地融入其中。看读者想感受那种状态而已。
      
      总之,作为严歌苓的小说爱好者,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我这个乡巴佬第一次在家乡省城看到“咖啡之翼”(THE WINGS OF COFFEE) 这名称的时候,有一种被吸过去的感觉,我赞叹着这个名字取得真好。的确,后来出入再多的咖啡厅绿茵阁,耶士,上岛,就算是星巴克,也不如“TWOC”这个名字一下子就能钻进你心里去,而不管不顾他做的咖啡和食品是不是真的那么好。
       我的味蕾比较迟钝,这些年喝得最多的是速溶,雀巢或者是越南带回来的G7,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正宗的蓝山对我来说是个传说。我没见过卡布奇诺,拿铁和摩卡这些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不过就算没吃过猪肉我还是知道猪怎么跑,它们缺不了一种东西,叫做Espresso,这才是真正的咖啡之魂。这个名字比咖啡之翼更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因此不管你手上端着的咖啡多么千变万化,喝到的其实就是咖啡的灵魂。
      
       唧唧歪歪到这,我意识到这个楔子是啰嗦了点。
       我今天真正想要提到并隆重推荐的东东,跟咖啡没有一毛钱关系。这就是我最近很多次说起的一本书,一本作者用灵魂写就, 读者用灵魂来感受的书——《波西米亚楼》。我几乎想要极尽赞美之词,毫不吝啬地献给这本书,感谢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哭过,笑过,心动过也心痛过。
       当然,如果是抱着挑剔的态度而来,或者本身阅读口味偏重的人,还是趁早不要看了,你不待见它,它也不待见你又何苦来。严歌苓在这本黄皮书里,娓娓叙说,平淡真实的风格贯穿始终。
      
      关于严歌苓的风格
       你看她笔下一字一句的时候,看她写母亲,写佣人,写朋友,写丈夫,写素不相识来聚会上蹭吃的女郎,写雷得她落荒而逃的家庭医生,甚至写怀旧公寓楼上对她暗生情愫却彬彬有礼的女租客。。。你的内心会慢慢升起一种想法:她怎么就可以把这大大小小的事写得这么酣畅淋漓。
       针对这一点,我和无意(我姐的网名)也讨论过,她坚持认为是严歌苓敏锐的洞察力,而我却趋向于严歌苓无往不深的表达。我的平凡人生里,也有那么多极具特色的人出现过,但我却无法很好的写下来。
      
      关于她短篇中的灵魂
       在看完她《十三钗》和《多鹤》的两部长篇后,我开始看她的这个短篇集,以及我甚至有点不太习惯的《第九个寡妇》,不过她的长篇过后,我对严的印象是,特会编,也特敢想的一个女人。
       但是恰巧相反,她的这个短篇绝对让人发现另一个她。严在回想在她生活中真实出现过的人和事时,她的笔触能到达比虚拟故事中更不能到达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就叫做灵魂深处。这就是她的短篇更让人着迷的原因。
      
      关于汉字的魔力
       我突然想起我看过的某一篇故事中,作者提到别人夸她状态So nice的时候,她这么个双语的女生却不知道找一个什么样的汉语词汇来代替nice这一个简单的单词。
       英语如此,更别提汉语的表达能力之强。 直观的典范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婉转的典范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再有,各位,“红楼梦”怎么翻,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Story of a Stone?这样的翻译简直是又痒又找不到地方,挠和不挠都不舒服。
       严歌苓就是这样善用她的母语,身在美国,却写进了中国人的心。
      
      关于插曲
       严说清教徒并不是粗茶淡饭,布衣草履,而是指的他们对物质的随便态度:有亦可,无亦可。没想到,我嘴里居然就接了下一句:曾轶可。真是疯了。
       无意的签名档:上有天堂,下有书房。我说我很喜欢。她在QQ上丢个白眼过来:你居然没看过?这是《波》那本书上的,你囫囵吞枣!我无奈地表示本姑娘还没看完就给你拿走了。她说那你看得也太慢了。我想了想,也是。谁像她,一个周末看完了我的《波西米亚楼》,又一个晚上看完了我新买的《扶桑》,再一个上班的白天打酱油看完了我的《第九个寡妇》。
  •      其实看完书已经很久了,之前是在手机上看的,过了很久之后,终于决定败纸质的回家,存起来的目的未必是要再从头到尾的阅读,大概只是为了某个10几20分钟的空儿,来用一两篇不那么浓烈,不那么夺人,不那么苍白的书填了自己的闲儿。
      
       小时候喜欢小说,看上去,爽!现在看来,那种淡淡的一点一点把你的思绪夺过去的文章似乎更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记得以前看《少女小渔》,老实说,并不喜欢那种调调。看了《波西米亚楼》之后再买她的小说,觉得好像还是少了那么种味道。比较起来,小说的写作手法,可能我还是更喜欢刘震云吧。
      
       旅外的作家,往往比国内的作家,愤怒少那么点,描写轻那么点,用词矫情那么点,感情细腻那么点,事件超脱那么点,经历和挫折的意味貌似多那么点,我想,这是他们的优点,却也是致命的弱点。写小说,还是感情强烈然后再强烈然后再再强烈,可能会好一点。
      
       所以说,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淡淡的那么慢慢的多起来的,一个个的小故事,我感受着作者的性格和旅行的意义,从生活中升华的不那么“高尚”的经验似乎让人们更觉得容易亲近和触摸,而且,这种小故事中我得不到的体验,也让我对更多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因为她,我去了解陈冲,了解邬君梅,我喜欢这样的女人~
  •      ——首先澄清吧~我是一个标题党,我爱煞了那些字字珠玑的短句残章,以及她们后面能延伸出去的美好想象。
      
      
       这本书是借了云的来看,快马加鞭的读,也能读出滋味来——就像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吃喝到梁山好汉们“口爽”的境界。现在我是专职阅读者——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
      
       阅读严歌苓然我想到了三毛的感觉——都很孱弱的身体,都曾留学国外,都经历了海外生活的丰富和贫乏,都找到了大胡子相伴终生,而且看起来很幸福的样子,都游历过很多地方,都用挚爱的笔调描绘了非洲的生活,她们一开始的散文小说写得都很好,写到后来就去回忆小时候年轻时候甚至祖辈的故事了——同样很好看。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又燃起了我的一点不切实际的愿望。
      
       就像三毛的那些书籍一样,所有异国风情的调调都会让我心向往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过了二十多年,然后才会有这样叛逆现实的想法。
      
       上学时一步一步完成的,从小到大没有跳级没有留级,证明我智力属于正常范畴;偶尔会伤春悲秋,做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傻事,;和一个好男孩(也成长到男人的年龄了)谈了一场为时数年而平平淡淡的恋爱,多少也证明我情商也还正常;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貌似小白领的工作,初涉社会,也没有受到折戟沉沙的伤害。
      
       就是一切就是很平淡,乏善可陈的平淡——倒也不是我缺乏一种
      发现美的眼睛,就是我的故事讲出来不是波澜壮阔的景象而已。
      
       具为女子,她们曾经走过那么多地方,遇到那么多人,看过那么多景色。那样绚烂的生活用平淡的笔调写出来也是十分的动人,不需要再用什么特别的词汇去描述,就已经别具一格——她们的生活方式和轨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模仿的。
      
       所以具为女子,我是多么向往她们的足迹曾经到达的地方。我尚未垂目,尚有幻想之心。
      
       等我到了低眉垂目的年纪的时候,那时回顾,不知道我又经历了什么呢?
      
      
      
      P.S.作为一个作家,严歌苓对文字的敏感是极端的,这种敏感度成就了她笔段的细腻和纯粹。作为文学爱好者和当年的文学批评学习者,我只能说,她的天赋在此,旁人嫉妒不来的。
       她就在字里行间隐约闪烁跳跃着文字所能具有最纯粹的音符,还有爱。
      
      
      
      
      
      
  •     看完了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
      
      前两天还在看另一位作家写得很别致的书评,非常炫词耀句,好看,但有点精致得吃不消,并且一路引发我的联想,常常走神到别处去,看几页要按一下暂停,没法一气呵成,只有放在卫生间里。阿连德那本搞笑的《感官回忆录》也是放在卫生间里,用了整整一年才看完,连橙色的封面都褪色了。
      
       喜欢书,但不爱藏书,甚至并不爱惜书。在哪里看就扔到哪里,新皮包上的铁吊牌、衣服的标牌、信用卡签字单、圆珠笔、发夹都是信手拈到的书签,要是连这种书签都没有时,便将正读到的那一页倒扣放着。虽然没恶劣到拿书垫茶杯、汤钵的地步,但湿手捏过,浴室蒸汽熏过,被掩埋在沙发上的衣物堆下而被不小心坐过的书,有些朋友看了是要皱眉头的。
      
      严歌苓的散文写得很松弛,毕竟,和写小说比,小说家写散文差不多只能算是脑筋的休闲操,因为松弛,所以很坦诚。
      
      将一门语言用到纯熟已经不易,她还有勇气和毅力介入另一门语言,并且要熟识到能够进行创作的地步,这还真是她那个年代人常常涌现的佳话,勤奋、坚忍得难以想像。
      
      她写道,面对着书、本、电脑读书或者写作,因此就背对着世界,背对着那些显而易见的通俗的欢乐。她描述的这个姿态很典型,书与本一“页”障目,就足以让人把生命中其它的所谓愉悦抛到背后,很好理解,因为面前的这个世界足够丰富、深邃、瑰丽、炫奇,它的无穷属性足以涵盖、包容背后世界每一项惊奇。
      
      《小团圆》打开了张爱玲小说原型的密码库,她提到,亲戚们因为自觉与她小说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愤怒到与她断交。与作家们做朋友、当亲戚,实在是危险的事情。严歌苓笔下令人称奇、羡慕的小说素材,居然也都在她的散文中进行了索引。《波西米亚楼》在不经意中透露了严歌苓不少的小说人物来源,看着看着,就遇到一个“熟人”。
      
      小说,多多少少都是作者用第三人称写作的自传而已。
      
      又发现,女作家的婚姻有助于廓开写作领域。不是说她们的情感本身,而是说,嫁一个职业有趣的丈夫将会为她的作品增添许多探险性的章节。
      
      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二任丈夫是考古学家,将她带到了埃及、中东,于是她设计的罪案发生地点便从拘谨乏味的英国乡村拓展到了尼罗河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神秘地域、彼此隔阂的民族性格令案件更加云遮雾绕。考古学者们多少也有殖民者的色彩,满怀另一种发掘(有时是抢掠和盗窃)新大陆的野心(甚至更阴暗),解开了在故乡的束缚,有胆量破坏既定规则,行为还更乖张些。如果不是这段婚姻,“侦探女王”统率的疆域要小很多。
      
      严歌苓随着外交官丈夫来到了尼日利亚的美国大使馆,头戴米色的草帽,穿上白色的亚麻衬衫,这可是西方殖民者的经典打扮。由于美国与伊斯兰民族的对立,她的“殖民地”生活有些风险,因而对当地生活只有隔岸观火,成就了几篇浮光掠影的小说和《波西米亚楼》里的几篇散文。
      
      特殊职业的丈夫为她们打开了新的视界,她们作为游手好闲的随扈来到充满奇幻魅力的地方,当然要忙不迭地拿出笔进行速记、素描、彩绘、雕塑。
      
      物质女孩们会说,嫁人是第二次投胎。从领略华服美食的广阔风景、识得品牌世界的花鸟虫鱼之名的角度来说,没有错。安详平静的成长、门当户对的婚姻肯定是福气,但女作家们这样长大,结这样的婚,要么就一辈子写冰心玉壶般宁静的小美文,要么就向内心无穷地需索,手执思想的柳叶刀,把米粒雕成巨舰,在茶杯里掀起12级的飓风,练成蝙蝠的耳力,藉由书本的药引导向想像的爆炸宇宙……得有这样的本事。
      
      
  •     走进伊的生活
      体会几段人生
      难忘最末篇《打坐杂说》所提到的忘我境界
      那境界读得我心潮澎湃 心驰神往
      以及全书中其他的点点滴滴伊的琐碎心语
      阅读便是一种社会经历
      从中读出生活 读出历史 读出人性
      多年前初见《扶桑》 那文字的优美使我沉吟至今
      多年后再看伊的文字 恬淡 活泼 别有深意
      可见一个人经历丰富(实践与阅读) 对见识与涵养 即灵魂的提升 有莫大的裨益!
      
      摘两个片段在下,这两段最令我感动!正出自于本书最初篇与最末篇:
      
       我从童年,少年,直到如今,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躲避做一个平凡的人。我想我们十多亿之众的国家并不缺少平凡者,不必再向人人提倡平凡。 ……
       当我从国外回来,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有人把这归结为聪明,我却说:“聪明是顶靠不住的东西。”我真的这样想,一个人最优秀的素质是顽强、坚韧。只有顽强坚韧将如数报偿你所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
       记得有次我饿极了却找不出东西吃,就喝两包板蓝根。一时想起韩愈说的:“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但愿我之辛苦不被人斥成活该;但愿有一日无数成功的个体相加成一个成功的民族。 ——《一天的断想》
      
       ……我从地上站起来,两脚踏云地走到马路上,正看见轮渡船带来的一舱一舱下班的人们。他们步履匆匆,形色仓皇,每一双眼睛后面,都是一个塞了比莎士比亚多一千多倍的信息的脑子。我似乎是个隐形的局外人,以我缓慢而深邃的呼吸和缺乏目的的步伐逆着他们走,或绕着他们走。奇怪呀,他们急什么呢?愁什么呢?激动什么呢?高兴什么呢?无非是急着回家吃饭看电视,无非是股票跌了或涨了,无非是情人失而复得或得而复失。一切离我都远得滑稽,一切都让我善意地偷着乐,一切在于此时的我看,都不值得在乎。我在一种无人能进入的自我里,享受无知无畏、无忧无虑、心满意足,像是昨天在月亮上才出生的一个人。这个时候,我会想,人其实只需要那么少的一点点,就能满足。而满足就是快乐。 ——《打坐杂说》
      
      
  •     这个美丽的女子 早有耳闻的名字 吸引我打开这本书 可惜时间太过匆忙     没有特别好好读过 有时间的话 我愿意好好和这本书度过 苍白 年华、、
  •       最近在读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此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三本连在一起的盗版合集(但是我能肯定他不是盗版的)。不得不说,这书的编辑和印刷有着很大的问题,但是冲着“严歌苓”和“非洲”,我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了。
      
        书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都与非洲无关,更多的是严的一些心灵感悟和随笔。由于编者没有交代这些小随笔的背景和年代,初看时让人有些不知所云。但我还是很快被吸引了。因为在大量阅读了严的著作后我同作者本随笔知道了她的书的写作背景,写作原因,还有严的私人生活。原来在我脑海中的很多疑问似乎有了答案,但是严本人还是个谜。
      
        在第二部分中,严写到了非洲,那个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我读着读着,竟找到了三毛的感觉。原因很简单,都是美丽的非洲,都是异域文化的渲染,都是“住下去”并“生活着”,她们的文章都有种朴实的美感和绝妙的因为文化的神秘感。我们能看见,能理解,但是也许永远也不能融入其中。(我突然理解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艰难)
      
        通过本书我窥探到了严歌苓的私密生活,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已经足以震撼我。少年时的舞蹈演员,青年时转型写作,30岁只身前往美国,找到自己的幸福和所追求的,然后就一路向前的走下去。她的勇气她的才情她的淡然都令我着迷。也许这本书为我掀开了严歌苓神秘的盖头,我却发现这华美流纱下的不一定是她,我全然摸不到头脑,我只知道我又沉醉了。
      
  •      也许她的目的达到了,因为这本书我开始关注她的小说,也许通过往后读她的小说,我能更加认识到她在这本书里写到的那些亲身经历的感想的意义。
       她的散文小品是让我感动的,细微的描写,或许只是及其细微的一笔带过,但映在我脑海中的确实一副动人的画面。
       在书中,我作为一个从来没有了解过她的人开始慢慢地品读她。一个离过婚又当过兵的女人,又哥哥,曾经生活在上海,失眠很厉害,喜欢弗洛伊德,现在有个外籍老公......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一个完整的严歌苓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不得不感叹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会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每天都有故事可以写得出。
       非洲札记一章里,,叙述了两年在尼日利亚生活的场景,也许受她干扰,我,一个没有去过非洲的人,对非洲的印象开始变坏,也谈不上什么厌恶,只是一些反感罢了。anyway,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每篇的篇幅都不长,没有做作的表达,有的只是真实~
  •     这本书收录了严歌苓的散文,演讲稿及非洲札记。
      
      演讲稿我是不爱看的,尽管严歌苓的语言放低放低再放低,但涉及到流派啊社会学之类的,我从兴趣上没有阅读快感。
      
      非洲札记还好,但总让我想到三毛,相对严歌苓的笔力,这些非洲生活的片段并未让我惊艳。
      
      写她自己生活的散文,是我最醉心看到的。虽然篇幅很少,但看到歌苓写母亲和小鱼。写她参加母亲的葬礼,我的泪还是止不住——如果你没有通读她的小说,是不会理解的,此时的母亲从《小顾艳传》贯穿到《人寰》再到《一个女人的史诗》。从无数虚构的故事里,这位母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个“爱的有多笨,就有多勇敢”的女子。在《史诗》里,父母经历了滔天的风暴之后,相濡以沫的在一起。可在《小顾艳传》里,风暴过后,丈夫还是移情别恋,抛弃了只懂奉献却话不投机的糟糠之妻。却在某一个月朗星稀的饭局上,酒过三巡,丈夫迷糊着念叨这小顾小顾的名字……
      在这本书里,严歌苓写母亲是在她的劝说下和父亲离婚的。父亲和一个既识文断字又能做一桌国宴水准的新妻子生活的很快乐。但是在某个一塌糊涂的晚上,同样酒过三巡,同样迷糊着念叨这母亲的名字……
      现在,我从真实的散文里得知,母亲已经永久的去了。
      
      
      
  •     看完了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合上书,心情大好,像捡到宝一般。第一次接触严歌苓是《少女小渔》,奶茶的成名作。不得不坦白,看《少女小渔》多数是为奶茶,而不是严歌苓。但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这个女作家~
      
      前段时间刚刚结束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阅读,才发现比起影视,自己最大的兴趣还是在纸上,它给我带来宁静平和的感觉,这是我倍感珍惜的,心情太浮躁了,焦灼的感觉有点吃不消~
      
      没有刻意要找什么书,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一排排浏览来,就发现了严歌苓,阅读的时间太宝贵了,熟识的作家至少可以保证我不会太失望。同学说看书是为了休闲的,你选的书看着太累。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进去,好的作家是不露声色却丝丝入扣~
      
      《波西米亚楼》这本散文集,每一篇都让我欢喜,我并没有海外求学生活的经历,也不可能经历60年代的那场文化大浩劫,即使生活在南京,对书中提到的南京大屠杀也没有过多关注过,然而说不清道不明,读来却很亲切~
      
      《母亲和小鱼》这是严歌苓写其父母的文章,没有过多笔墨渲染,却让我读到哽咽。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的对父亲少女般的爱恋和幸福感,被父亲一句“从没有真正的爱过”硬生生的切断,爱得深的人伤得也最深,爱情之中没有对错,作者一定是深谙此道的,所以她对父亲这个抛弃妻子的人没有半句怨言,反而让我从对继母的侧面描写中看到了这个隐忍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的苦楚~
      
      《性与文学》一篇中提到的关于Freud的假说,Sex代表人的求生本能(life instinct),而Love作为理想----理想则属于Superego(超自我),代表的是Death Instinct。直接导致我整节法语课的走神。回去和舍友提及,她说我破坏掉她对爱情的完美幻想,既然知道是幻想,破灭是总有一天的事情。前段时间的一些纠纠结结现已走近尾声,仔细想来,我加进了许多莫须有的东西,只为满足自己的悲剧情结~
      
      这本书在最后还附了一段作者的访谈录,谈到了中英文的创作,电影以及对婚姻、爱情的理解和看法,洋洋洒洒,一些生活小细节,在末尾提到的关于夫妻直接的尊重、礼貌以及对隐私的注重,像是一个警醒,找回了一些本以为可以忽略却至关重要的东西~
      
  •     这本书里面收集的散文《母亲与小鱼》《失落的版图—告别母亲》《自尽而未尽者》都非常动人,她是善于写人的,这几篇随笔轻易地让我落了泪,眼泪滴在了凉席上,我彻底地跌入他人的悲伤里。而也就是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我好像明白,为什么严歌苓给她的那部著名小说的主人公取名小渔。想起春天看她的《拖鞋大队》,那里面的姑娘,就有《自尽而未尽者》里,严歌苓自己的影子。
      
      散文比小说动人,刻骨的感情,在虚构的文体里,是无法浓烈的。只有在散文里,我们方能感觉到,人生的痛楚,是那般铭心刻骨。
  •   我也喜欢她!!!!!!!
  •   她的短篇远比长篇让我喜欢。
  •   你真的因该去写点自己的东西了。
  •   我觉得你写出了我的感觉
  •   谢谢你的回应,这个是对我的理想的一种鼓励吧。
    希望你也会坚持这个梦想。
  •   找到生活,然后一口气走下去 GOOD
  •   找到生活,然后一口气走下去
    我承认,我是冲着标题进来的.
  •   我在翻开的时候也以为是盗版...真想死..那个纸张..那个印刷...
  •   静静的感伤
  •   我还是很喜欢她写尼日利亚的那些风土人情,会一遍遍阅读,不是精致的辞藻,但在温润的笔触间让你看到的是一直脚踏实地的非洲
  •   同感~~~非洲的札记较平实~~~还是那些散文好看
  •   我超喜欢她的散文!
  •   写的真的好像书评啊!好厉害!
  •   啊?
    嘿嘿,夸蒙了。。
    哈哈哈……
  •   露露的评论真是有意思,人白手机黑挂件本来就是写的书评,
    什么叫好像书评啊
    呵呵。。。
  •   波西米亚楼我还没有看过,不过是lz一样,也是从《少女小渔》开始知道严歌苓,不过我是因为看电影
    真生看严歌苓的小说是《小姨多鹤》
  •   嗯,对,是看得电影,刘若英演的小渔
    《小姨多鹤》现在电视台正热播呢~
  •   我这两天也看到电视剧 小姨多鹤了
    很失望啊
    孙俪实在是没演出小说中多鹤的味道
  •   我没看哎。。。没发言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