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侯宜杰 页数:共三册 字数:18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袁世凯,一个有血有肉,兼具隐忍、智慧、多情、梦想并曾经胸怀天下的盖世英雄,同时又是一个急躁、残忍、狡猾、狐疑,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置人于死地的乱世枭雄。 有人说他骨子里浸透着无赖恶棍习气,心黑手辣,心机深沉。也有人说他敢作敢为,提得起放得下,堪称天下奇才。 有人说他只会夸夸其谈,厚颜无耻。也有人说他办事认真,不徇私情,机智多谋。 甚至有人特地亲题对联以赠:凡秀才,当以天下为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在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也曾脱颖而出,并带给中国巨大的影响。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时刻。洋洋百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一代枭雄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它不仅是上上乘的史学经典,更是兵法谋略、政略宝典。在曲折生动,卷帙浩繁,墨香四溢的巨著中,体味袁世凯那真实的一生……
作者简介
侯宜杰,1938年4月生,江苏沛县人。1964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袁世凯全传》、《百年家族——袁世凯》等。发表的文章有《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论清末立宪的进步作用》、《论立宪派与革命派的阶
书籍目录
第一部 逞威属邦 一 弃书学剑 如鱼得水 二 属邦传警 整饬军纪 三 诱擒太公 剿除余党 四 头角崭然 狂妄跋扈 五 蜜云欲雨 锋芒毕露 六 灰心请假 充光调人 七 走马上任 正名定分 八 穷究附俄 建言废王 九 窃玉偷香 兄弟反目 十 压制自主 风刀霜剑 十一 暗纳小星 贷款示惠 十二 防制日本 智绝力穷 十三 屡乞回国 仓皇逃归第二部 宦海浮沉 一 附和维新 夤缘钻营 二 督练新军 有惊无险 三 观察行情 叛卖求荣 四 剿团保教 晋升直督 五 推行新政 改换门庭 六 窥测风向 左摇右摆 七 鹊巢鸠占 参与立宪 八 狼狈为奸 排除异已 九 两面三刀 罢官回籍 十 貌似隐逸 野心不死 十一 东山再起 待价而沽 十二 翻云覆雨 只为权势 十三 无情逼宫 清朝寿终第三部 总统皇帝 一 拒绝南下 嗾使兵变 二 逼走总理 组阁生波 三 枪毙张方 礼迎孙黄 四 赣下碰壁 沪上流血 五 否认谋刺 悍然用兵 六 胁迫选举 摧毁共和 七 集权复古 态度暧昧 八 对日交涉 原形毕露 九 强奸民意 接受帝位 十 内外交困 众叛亲离 十一 撤销帝制 呜呼哀哉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一、弃书学剑如鱼得水光绪七年(1881年)四月。天空蔚蓝,阳光灿烂,和风频吹,带来一股湿润的海洋气味。一辆马车出了烟台西门,沿着近海的官道向西疾驶。车上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位二十三岁左右,五短身材,略显粗壮。头戴一顶青色瓜皮帽,身穿一袭青绸夹袍,外罩蓝缎大褂,脚蹬一双轻便布鞋;长方脸形,五官端正,二目炯炯有神,脑后垂着一条辫子,看上去倒也不俗,但却掩饰不住纨绔子弟的轻浮气质。此人就是袁世凯。另外两人都比他年轻,一个是他的家仆王成,一个是乡邻赵国贤。袁世凯字慰庭,别号容庵,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公历1859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寨,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袁项城。在咸丰、同治和光绪初年,袁家楼房瓦舍连成一片,拥有良田五十多顷,开着几处典当铺,广有财产。他的二叔祖袁甲三官居漕运总督,堂叔保恒在朝中做到侍郎,富贵显赫在项城乃至陈州府一时无两。他的父亲名叫保中,叔父名叫保庆,属于长房。袁保中有一妻一妾,都姓刘,元配生子世敦,后来得病去世。他又把侧室扶正,作为继室,继室生了世昌、世廉、世凯、世辅、世彤五个儿子。袁世凯呱呱坠地的时候重达七斤多,刘夫人的奶水不够他几口吃的,没有了就哇哇大哭,任怎么哄也哄不好。刘夫人为此愁了好几天,忽然想起来弟媳妇牛氏的孩子刚死不久,奶水未回,极其充足,便让牛氏代奶。由于没有儿子的缘故,保庆夫妇喜欢得不得了,待之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照顾得无微不至。世凯能够吃得饱饱的,就不再哭闹了。如此过了五年,保中见弟弟深爱世凯,年龄已近四十,仍然没有儿子,恐怕他绝了后,断了香烟,便把世凯过继给他。从此,世凯就随保庆夫妇一起生活了。同治五年(1866),袁保庆奉旨以知府发往山东补用,后来调到江宁(南京),都给世凯聘请了有名望的老师,让他好好读书。但他从小过惯了娇生惯养、寄生安逸的生活,到了歌舞繁华的大城市,更是目迷五色,心猿意马,加以性格喜动不喜静,不论老师如何督促,也不好好学习。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病故,他便同母亲牛氏等人扶柩返回项城老家了。以后他跟着堂叔保恒、保龄在北京读书,仍不认真,学了很久,文章尚不入门。光绪二年(1876)秋天举行乡试(清代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他回河南应考举人,结果落第而归。同年九月,他在家乡结了婚,娶了一位沈丘县的富家女儿于氏为妻。过了两年,袁保恒在开封帮办赈务,不幸得了传染病去世,这个大家庭的矛盾日渐突出,便各自分居。世凯分得了一份相当可观的财产,成了一家之主,像匹无羁的野马,愈益放荡不拘。为了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他还发起组织了两个文社。光绪五年(1879)秋天,他再次参加乡试,还是名落孙山。他又羞愧又气愤,赌气把过去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向人扬言:“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怎么能够龌龌龊龊地长久困在笔砚之间,自误大好光阴呢!”他感到通过科举向上爬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决心另外寻找一条升官发财的途径。在家待了两年,他一事无成,并且得罪了族人,与妻子于氏也成了一对怨偶。正在极端苦闷的时候,上个月忽然接到继父的盟弟吴长庆的来信,要他前去山东登州,他便毅然离开家乡,带着家仆王成和愿意投军的乡邻赵国贤北上,先到天津见了在北洋办理海防营务的堂叔袁保龄。叔父同意他去投奔吴长庆,临行给了他四十两银子。他们三人坐船去了烟台,在烟台下来,吃了早饭,又乘坐雇来的马车,驶向登州。下午三点多钟。登州水城提督署内的花厅中,一张漆得发亮的红色桌旁,围坐着六位身着便服的人,他们很随便地喝着茶,吸着烟,说着闲话,气氛无比的融洽。坐在上首的那位就是这里的最高军事长官、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身体颀长,面孔白皙,唇边蓄着浓密的短须,五十出头的年纪,风度潇洒,眉宇间透着几分威严和刚毅。别看他外表像个恂恂儒士,却是一位能征惯战的虎将。他早年读书,在家乡办团练,不久为湘军统帅曾国藩收编,后来为淮军统帅李鸿章的麾下。光绪六年(1880)奉调帮办山东防务,亲率六营从江宁移驻登州府,将行辕设在了府治所在地蓬莱县的水城。来到这里已经两年,重要的军务早已布置就绪,平时除了日常公事,他不是读书,就是同幕僚谈古论今,下棋品茗,今天在座的五位均是文案上的夫子。坐在东面的那位瘦高个儿,额头宽阔,鼻直口方,两道浓眉下生着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姓张名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幼年读书聪颖过人,十二岁的时候,一天先生看见有个武官骑马从门前经过,遂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命其对出下联。他不假思索,顺口吟诵“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大喜,从此有神童之名。他中了秀才,县里府里各种考试,无不名列前茅,但说也奇怪,就是考不中举人。后来因为家中贫困,应聘为江宁发审局孙云锦的书记。爱才礼士的吴长庆发现了他的才华,想方设法把他邀到了军幕,只让他办理机要文书,别的事情一概不管,以便让他有时间读书应举。并特别在堂后盖了五间茅屋,作为他读书兼办文书的处所,每月给二十两银子的薪俸,极为优礼。他对吴长庆也投桃报李,尽心竭力出谋划策。现在他只有二十九岁,已经成为幕僚中的首要亲信。他的三哥张詧也在庆军,主管支应所,负责钱物。坐在西面靠北的那位,中等个儿,浓眉大眼,姓周名家禄,字彦舁,江苏海门人,文才声名,跨县越州。靠南的那位叫林君实,字怡庵,福建人,三十八岁,在幕府中年龄最大,因怀才不遇,才入军幕。并坐在南面的两位,一位肤色较白,名叫朱铭盘,字曼君,泰兴人。另一位肤色较黑,名叫束纶,字畏皇,江都人。都是张謇的同乡,要好的朋友。他们已经闲谈了一会儿,话题是知人难,交友也不易。吴长庆吸过水烟,喝了口茶,感慨良深地讲了他如何与袁保庆结交的故事。那是咸丰四年(1854)八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占了安徽大部。吴长庆的父亲招募了三千乡勇,乘太平军不意,一举克复了庐江城,但立即又陷入了太平军的包围。坚持了几天,粮饷乏绝,岌岌可危。吴长庆奉了父亲之命,单人匹马闯出重围,向统领大兵的袁甲三求救。他好不容易到了袁甲三的庐舒大营,把危急情形讲了。袁甲三即问儿子保恒和侄子保庆有何意见。保恒认为面临强敌,兵贵集中,不宜分散,否则大营危险,何况援救未必济事,不主张出兵。保庆则认为绅士力弱不支,孤城垂危,前来求援,理应发兵相救。袁甲三听了他们的话,反而拿不定主意,迟迟不发救兵。结果庐江失陷,吴长庆的父亲阵亡。从此他对保庆的朴实厚道,深明大义,急人之难,衷心佩服,并与保庆换了帖,结为异姓兄弟,赤诚相待。以后他们同在江宁,来往日密,情谊日笃。保庆病逝的时候,其子世凯年纪尚幼,他代为料理了后事。诸人听了都很感动。稍停,吴长庆又说:“说到这里,兄弟还要告知各位一件事情。前时我给世凯去了封信,让他前来,以报答盟兄的隆情高谊。他若前来,想必就在这几天了。”张謇说:“大帅对世凯加意栽培,克尽朋友之道,袁保庆英灵有知,当可告慰于九泉了。”吴长庆微微摇头:“我不想让世凯在营中效力,只想叫他安心攻读,博得一第。”束纶接着说:“如此更好了。”环顾大家一眼,吴长庆说:“世凯来读书,全靠诸位指教。不过也用不了这么多先生,有两位足够了。兄弟想请啬翁、彦翁偏劳,未知肯赏脸否?”张謇忙说:“大帅吩咐,理当效劳。只恐才疏学浅,误人子弟,有负重托。”周家禄也谦逊了两句。吴长庆朝二人拱拱手,表示谢意。说:“二位不必过谦,就请费心教诲。世家子弟多不上进,管教应当严一些,切勿顾及情面。”这时护勇头目曹正明走进,向上屈膝躬身,右手下垂,打了个千:“禀大帅,有个河南项城来的袁世凯带着两个人求见。”“领他们进来。”“喳。”曹正明躬身退出。朱铭盘笑道:“说着曹操,曹操就到。”大家都笑了,起身欲退。吴长庆抬手制止:“各位别走,先见个面,以后也好说话。”大家复又落座。少顷,曹正明领着袁世凯等来到,吴长庆望见,立起身来。袁世凯急趋几步,跪下磕了个头,说:“侄儿世凯叩见叔父大人,给叔父大人请安。”吴长庆笑容可掬:“贤侄请起。”袁世凯爬起身来,忙令王成、赵国贤上前叩见。王成和赵国贤赶紧放下东西,跪倒磕头。待他们站起身来,袁世凯指着他们对吴长庆说:“这一个叫王成,是小侄的家仆。那一个叫赵国贤,是邻人的孩子,他听说小侄要来,非要跟着前来投军不可。”吴长庆遂向他引见了张謇等人,他逐一作揖,大家还礼,然后坐下。吴长庆令人送上茶来,问了他母亲安好,又问了些路上的情况。袁世凯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一一回答了,并将带来的礼物奉上。张謇等人退出。曹正明听了吴长庆的嘱咐,也领着王成和赵国贤离开了。吴长庆打量了世凯一眼,笑道:“记得令尊谢世的时候你还很小,现在已经长成大人了,真真令人欣慰。”接着问:“平时在家做些什么?”袁世凯恭敬地回答:“在家自学。”吴长庆笑问:“可曾进过场?”袁世凯闻言把头低下,满面羞惭,不好意思地说:“侄儿愚笨,两次下场,均未考中。”吴长庆笑道:“不少秀才多次进场,仍未中举。你才考了两次,不算什么,只要埋头苦读,总有高中的一天。”袁世凯不自然地应道:“是的。”吴长庆捋捋胡须,和蔼地说:“我唯恐你在家荒废了学业,特让你来安心攻读。这里的几位夫子,均为饱学之士。我已经同张先生和周先生商定,你读书由他们指教,文章由他们改正,比在家自学强得多了。至于名义嘛,可在文案上给你挂个名,每月十两银子的薪俸,伙食费由我另外拨给。原来我想派两名亲兵照料你的生活起居,你既然带来了王成和赵国贤,就给他们两人补个亲兵,让他俩照顾你吧,饷银也从我这里拨给。几位夫子办公住宿都在云昙庵,那地方环境清幽,你们也住在那里,以便随时请教,你看好不好?”袁世凯满怀希望想弄个差使干干,没料到吴长庆又叫他走最厌恶的科举之路,有如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凉了半截。可是他不愿意直截了当地说明自己的心意,显得不求上进,没有出息。脑筋速转,计上心来。连忙回答:“叔父大人的厚爱,侄儿铭感五内。只是侄儿从小喜欢走马试剑,可否一面读书,一面当差,学些实际本领,以备异日报效国家。”他想此着有效,以后就有办法了。吴长庆严肃地说:“令叔祖、令尊等不是进士就是举人,你也应该走科举这条正途,方才不负他们的期望。一心不能二用,明年是大比(即乡试)之年,你必须专心致志地攻读。”在这位尊长面前,袁世凯有苦难言,勉强装出一副正经面孔,答道:“叔父大人训诲得极是,侄儿一心向学便了,但有一事不明。”“何事?”“侄儿是否正式拜师?”“不必,他们不会接受。不过你要虚心求教,像师长一样地尊敬他们。”师生名分极重,袁世凯最怕拜师,受其拘管,不拜师就随便多了,听了没再言声。以后曹正明进来,吴长庆令他带着袁世凯和王成、赵国贤前往云昙庵安置。第二天上午,吴长庆领着袁世凯去见张謇和周家禄,交代完后就到签押房去了。张謇望着袁世凯说:“筱公既然将老弟台读书的事情交代下来,我们只得勉为其难,但确实感到惶恐,怕误了老弟台的前程。”在私下里几位夫子都亲切地称呼吴长庆为筱公或者筱帅。袁世凯慌忙站起来说:“老师这样说,弟子担当不起。听世叔大人说,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名播遐迩,还请不弃弟子驽骀,费心教诲。”张謇说:“筱公过誉,不可当真。以后我们共同切磋,互相策励,总期有所进步就是了。至于老师云云,那是万不敢当的,免了吧。”转脸问周家禄:“彦异兄,你看呢?”周家禄一向不拘小节,不修边幅,性格爽朗,说话诙谐幽默。闻问不住点头:“是啊,是啊。我们也未中举,年龄不过痴长几岁,怎敢妄为人师?再说慰庭乃名宦之后,世代书香,家学渊博,说不定捷足先登呢。”说罢哈哈一笑。张謇听了不禁莞尔。袁世凯面孔略窘,马上恢复常态:“老师如此说法,让学生汗颜无地了。”张謇适时转过话题:“慰庭新到,需要休息,不妨各处走走,读书的事过两天再议不迟。登州虽小,可是历史悠久,值得游览的地方颇多。我们所在的这个水城,就够看上半天多的,今天我们就在里边转转,不知慰庭是否有此雅兴?”一听游玩,袁世凯劲头十足,忙说:“正要跟着老师学习。”出了云昙庵,三人沿着小道迤逦上行,一路苍松翠柏,繁花似锦,燕语莺声,赏心悦目,有节奏的海涛声不断传来,如同一曲深沉雄浑的乐章。在唐朝所建的龙王庙观赏了一会儿,他们去了天后宫。此宫高有数丈,殿宇雄伟,内中供奉着一位栩栩如生的女神。袁世凯不住赞叹,而又不知道天后的来历,不禁发问。周家禄告诉他:“是宋代初年福建莆田人都巡检林源的女儿。此女仙去以后,被人们尊奉为海神,历代香烟不绝。本朝康熙年间,先封天妃,继封天后。雍正年间定下制度,地方官春秋两季致祭。”侃侃而言,如数家珍。袁世凯问:“天后赐给人们什么福禄?”周家禄答:“人们不过祈求出海的时候风浪不作,平安归来罢了。”游完天后宫,张謇指指上边的巨阁:“此乃当地观海的最佳之处蓬莱阁。”说罢前行。蓬莱阁共有两层,雕梁画栋,檐角飞起,风铃叮咚,比天后宫巍峨壮观多了。上层周围摆放着八仙桌椅,中间是八仙醉酒后各显神通渡海邀游的塑像,个个放浪形骸,惟妙惟肖。出了蓬莱阁,他们到了山顶,倚着北边的石栏观赏歇息。袁世凯凭栏俯视,栏下就是陡立的断崖绝壁和浩瀚无边的大海,海水碧蓝,波涛滚滚,一浪接着一浪,涌到绝壁,卷起干堆白雪,激起万朵银花。举目远眺,青山隐隐,白帆点点,顿觉心旷神怡,胸怀宽阔。观赏了一会儿,张謇慢悠悠地介绍了蓬莱阁的历史及仙阁凌空、狮洞烟云等登州的十大景观。袁世凯问:“古书上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蓬莱就是指这里吗?”张謇答道:“三神山就是海市蜃楼造成的假象,古人不明其理,疑有神仙居住,加以方士故意渲染,就有了三神山的传说。有些帝王相信这一套,派人带着大批童男童女东来,到海中寻求长生不老仙药,荒唐之至。”周家禄接着说:“我们脚下的这座小山叫丹崖山,为登州的最高点,水城就绕它而筑。”继而指着城墙说:“城墙之内,就是水城。那是南门,名叫振扬楼。这里宋朝的时候叫做刀鱼寨,明代改设登州卫,因为河口窄浅,海船运送军需物资不便,又加宽加深,用挖出的泥土筑了这座城,并把海水引进城内。后来防御倭寇侵扰,在土城墙外又加砌了一层砖石。那一片房子就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年的帅府,现在是筱帅的行辕,营务处也设在那里。”袁世凯赞道:“老师真是博学。”张謇笑道:“他读过《登州府志》,焉有不知之理?”袁世凯方始了然。以后他们游览了苏公祠、三清殿、望日楼、海潮庵、李公祠等名胜古迹,就回来了。晚上,袁世凯给四叔保龄和家里写了信,报告了来后的情况。隔了两天,张謇、周家禄与袁世凯谈话。张謇首先说:“我们商议了一下,你的功课从今天开始。”接着问:“想来四书五经都讲过了?”“讲过了。”袁世凯回答。张謇说:“那就省事多了,以后就按乡试三场的要求努力。”袁世凯木然点头。张謇接着说:“平时你自己读书做文,每逢三八之日出新题,并商榷做过的文章,这办法你觉得可行吗?”袁世凯恭答:“但凭老师吩咐,学生无不遵命。”周家禄说:“你的根底和特长我们都不了解,为做到心中有数,以利进行,我们各出两个题目,你先做做,时间可以放宽一些。”袁世凯呆板地答道:“是。”张謇笑道:“筱公极其关怀老弟台,一心想将你造就成栋梁之才,望你奋勉,不要辜负筱公的美意。”“学生谨记。”袁世凯毕恭毕敬。周家禄将拟好的题目交给他,说:“先去做吧。”回到房间,袁世凯打开题目一瞧,眉头立即皱起,点燃上一支雪茄。他的烟瘾很大,不过不吸大烟,不吸香烟,只抽雪茄。他一边抽着雪茄,一边深思。良久良久,方才提起笔来。过了七八天,他交了卷。张謇强压着心中的不快看完了最后一篇文章,极不耐烦地丢在一摞文稿的上面。几位夫子彼此不讲虚礼,周家禄推门进来,一旁坐下,见其闷闷不乐,即问为了何事。张謇指指文稿:“唉,真想不到。”周家禄朝桌上望了望,疑惑地问:“你是说慰庭太差劲了?”张謇苦着脸说:“可不是嘛!文章芜秽拉杂,删也无从删,改也无从改,简直糟糕透顶,根本不能卒读。我耐着性子看完,头疼得像裂开了一样。试帖诗对仗不工尚且不说,居然连音韵平仄也弄不清楚。真乃孺子不可教也,不可教也。”说罢大摇其头。周家禄慢条斯理地说:“世家子弟依仗祖辈父辈的荫庇,大多以读书为虚应故事,很少有认真的,慰庭大约也染上了这种恶习。筱公把他托付给我们,我们尽到人事而已,我兄何必为此烦恼?”张謇依然不能释怀,淡淡地说:“世家子弟不爱读书,我岂不知?然而二十多岁,文章糟糕到这种样子,实在太出人意料。这一来,你我可有苦头吃了,筱公的一番美意恐怕也将付诸东流了。”周家禄想想说:“也许他志不在此,所以文章做得不好,他的策论我看还有点意思。大凡世家子弟都有虚骄之气,极爱面子。若是不相干者,我们不必去管,慰庭不同,看着筱公的情面,我们不得不花费些心血。我想不必责备过严,批得一塌糊涂,叫他面子上下不来,但能画几个圈儿,就画上几个,他毕竟不是我们的正式弟子。至于今后的发展,只有因势利导了。”周家禄走后,张謇叫来袁世凯,把文章拿给他看。袁世凯见涂改得满纸皆是,脸色变了又变,旋又挤出一丝笑容,恭恭敬敬地说:“多谢老师费心,学生一定将改正之处仔细拜读,切实体会。”张謇没有注意到他飞快的表情变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说:“做学问一点不能投机取巧,唯有多下苦功,才能有所进步。做八股文章,只要理解把握了题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这四股,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后面的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这是正文,议论的主体,而且每股均有排比对偶的文字,既要议论得正确,发挥得透彻,文字也要工整流畅。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要熟读四书五经,融会贯通,还应多读名家的制艺(即八股文、时文),学习写作技巧。试帖诗重在音韵和对仗,熟能生巧,多背唐诗大有裨益。此皆老生常谈,关键还在自己。”袁世凯站直身子,垂首答道:“老师的教诲,使学生顿开茅塞,学生一定加倍努力。”在张謇和周家禄的督促下,袁世凯不得不打起精神,刻苦努力。他也真想中个举人,给自己争些脸面。但他的屁股没有坐稳的时候,不是抽会子烟,就是喝阵子茶: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不愿意低声下气地去请教,一怒之下把书丢到一边;碰到难做的文章,他喃喃咒骂,写不上三四行,就撕得粉碎,撕了写,写了撕,一折腾就是大半天。月光皎皎,虫鸣唧唧,涛声隐隐,清风飒飒。袁世凯坐在灯前,神驰千里。赵国贤把一摞文稿放在他的面前。他极不情愿地逐一翻过,见周先生批阅的多为嘉奖之意,圈的圈儿不少;张先生虽然指出较前进步,但应注意的地方仍有很多。他面对窗前的明月,呆呆地坐了很久,思索了很多,结果如同一团乱麻,愈理愈乱。他想大哭,可又哭不出来。从此,他愁眉苦脸,食不甘味,卧不安枕,急得吐血,喉咙也肿了,服了几剂药,才慢慢痊愈,原来胖乎乎的身体整整消瘦了一圈。
后记
我是个史学工作者,根本不具备文学创作的条件,从未萌生过从事文学创作的念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考虑到人们平时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文艺作品,而充斥荧屏的历史剧等又多歪曲捏造,搞得历史面目全非,误导受众,我便一时心血来潮,不自量力,试着搞起历史文学来了。为了省些力气,我选择了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袁世凯。历史是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权改写。历史文学虽然允许虚构,然而既称历史文学,就必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使人从中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卖点,任意杜撰。
编辑推荐
《袁世凯三部曲(套装全3册)》由线装书局出版。“袁世凯研究大家”侯宜杰先生,十年磨一剑。有人说袁世凯骨子里浸透着无赖恶棍习气,心黑手辣,心机深沉。也有人说袁世凯敢作敢为,提得起放得下,堪称天下奇才。有人说袁世凯只会夸夸其谈,厚颜无耻,也有人说袁世凯办事认真,不徇私情,机智多谋。一部集兵法谋略、政略宝典为一体的人物大传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