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梁思成  页数:317  字数:35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梁思成曾经说过:“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建筑学家梁思成无疑也是一个诗人。正是他具备的对古建筑美感的欣赏和保护传统的苦心,才使他成为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一书,精心选取梁思成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演讲和中国古建筑的个案研究,辅以三百余幅精彩的古建筑图形,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
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

书籍目录

第一讲 建筑是什么第二讲 建筑的艺术第三讲 建筑的民族形式第四讲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第五讲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六讲 中国建筑的沿革第七讲 中国的佛教建筑第八讲 中国建筑中的塔第九讲 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第十讲 店面 店面简说第十一讲 阁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及门考第十二讲 桥 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第十三讲 民居 山西民居第十四讲 寺 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第十五讲 庙 曲阜孔庙第十六讲 亚祠第十七讲 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第十八讲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第十九讲 平郊建筑杂录第二十讲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三讲 建筑的民族形式  在近一百年以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自从所谓“欧化东渐”以来,更准确一点地说,自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来,在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带来了一场大改变,一场大混乱。这个时期整整延续了一百零九年。在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人民已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个时期的结束。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过去这一百零九年的时期是什么时期呢?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时期。这时期中围的政治经济情形是大家熟悉的,我不必在此讨论。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这个时期文化方面,尤其是艺术方面的表现。而在艺术方面我们的重点就是我们的本行方面,建筑方面。我们要检讨分析建筑艺术在这时期中的发展,如何结束,然后看:我们这新的时代的建筑应如何开始。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这时代是一个第一伟大的时代,第一重要的时代。这不是一个改朝换姓的时代,而是一个彻底革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彻底改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是中国历史中最荣幸的一代,也是所负历史的任务最重大的一代。在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努力中,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个人都负有极大的任务。    在这创造新中国的任务中,我们在座的同仁的任务自然是创造我们的新建筑。这是一个极难的问题。老实说,我们全国的营建T作者恐怕没有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所以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同大家检讨一下,同大家一同努力寻找一条途径,寻找一条创造我们建筑的民族形式的途径。  我们要创造建筑的民族形式,或是要寻找创造建筑的民族形式的途径,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建筑的民族形式。  大家在读建筑史的时候,常听的一句话是“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即每一座建筑物都忠实地表现了它的时代与地方。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当时彼地的人民会按他们牛活中物质及意识的需要,在运用他们原来的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周围一切的条件去取得、选择材料,来完成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的建筑物。所以结果总是把当时彼地的社会背景和人们所遵循的思想体系经南物质的创造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我们研究建筑史的时候,我们对于某一个时代的作风的注意不单是注意它材料结构和外表形体的结合,而且是同时通过它见到当时彼地的生活情形,劳动技巧和经济实力思想内容的结合,欣赏它们的在渗合上成功或看出它们的矛盾所产生的现象。  所谓建筑风格,或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依照这个理论,让我们先看看古代的几种重要形式。  P27-29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代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毕生心血之作。

编辑推荐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本书精心选取梁思成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演讲和中国古建筑的个案研究,辅以两百余幅精彩的古建筑图片,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将是梁思成目前装帧最精美的一本书,也是众多梁迷必藏的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没什么可说的,梁先生对保护中国建筑文化所做的,所有中华儿女都应该铭记在心.他的书就是经典.
  •   这本书就是纯粹的梁思成的文章+作者配的图片,没什么意思。图片多余文字。建议还是买《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作者楼庆西的,价格贵点但很值得!
  •   图片很多,也是彩色的,但好像和文章的联系不紧密,文是文,图是图
  •   我感觉比较失望。甚至觉得这并不是梁先生的作品。。。。丛文彩,到图片。。。或许我应当看一些更加学术的?然而休闲小品就很难找到吗?
  •   文字梁思成先生的非常好,但书中装帧感觉不太好,图片甚至有倒置的,拉伸凑版的情况也有出现,这么好的文字配这么不好的编辑,怀疑线装书局的功夫干什么了,看书皮不错,但如果收藏的话还是有些遗憾
  •   有人说建筑是凝动的音乐,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品出个中意味。梁思成先生无疑是这种艺术的最佳聆听者之一,在他的眼中,亭台楼阁、翘角飞檐都似有了生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阅读更多
  •   梁思成的文字很美,这本选文还比较通俗,值得收藏。
  •     
        “我们在探访古建的习惯中,多对‘名胜’怀疑:因为最是‘名胜’容易遭‘重修’的大破坏,原有建筑故最难得保存”,读到这一句,真是掩卷长叹啊。《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以下简称为《二十讲》),仅此一句也足够了。
        当然长叹不仅仅因为梁思成说的话至真至理,也是了却了我心里的很大一个疑惑:我满眼只能看见无数的垃圾建筑,可是就是这些垃圾建筑占据了可观的GDP、养活了无数的农民工、让无数人有房子住对政府高唱赞歌,众口铄金啊,时间长了,禁不住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审美真的有问题?
        说到GDP,我们的GDP何等神奇啊。可是就像诸位在大街上、在城市郊区看到的,到处的拆迁,到处的工地,拆一次盖一次就成了两次GDP的增长。说实话我实在不想一直模仿王小波,可是每当想到这一拆一盖,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王小波曾在文章里用《镜花缘》里“直肠国”的故事讽刺商业电影,直肠国里“肠子是直的,那个国家的人消化功能差,为了避免浪费,只好再吃一遍。再吃,吃下去之后,可能会回回锅,加点香油、味精,直到三遍、五遍,饭不像饭而像粪的时候,才换上新饭 ”。这个形容实在有点恶俗,但是没办法,谁让房地产商总是在一块地皮上翻来覆去的“炒”呢??
        一 “民族形式是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
        显然我不是来说GDP问题的,只是“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可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有能成为多少年后历史的反映呢?反正我是实在难以从目前的各大楼盘里很难看到什么“民族形式”,相应王小波讽刺的商业片,“商品房”一词倒是更能体现现在大部分建筑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建筑没有民族形式的问题——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像书里说的“建筑师们对于本国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到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的搬到中国来”。今天的城市这样的情况倒不多见,反而是硬生生的仿造了古代建筑,没让我们看到有什么地方是适合现代人的。这样的总是不得人心,于是建筑师和厨师——房地产商,就创造了商品房这种东西,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一放,中间开了一个个小孔——正像养殖场的笼子!不过梁先生说,建筑是要和周围环境相融的,这一点今天的房子到很合格——总之都是笼子,差的不过是高些矮些。
        二 北京城墙
        这就又说到了王小波,其实我在建筑上最开始脱离感官的认识而有了一点点的总结就是从读他开始的。王小波说一座城市,他的历史是最重要的,而城市的历史,最直观最准确的就是它的建筑,可是我想说,今天的城市建设大潮一波高过一波,可是之后我们的城市是不是还有历史呢??
        《二十讲》最后一篇编入了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废存问题的讨论》,里面留北京城墙的道理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费解的是北京城墙还是难逃一劫。就像这本书前半部分说的,我们对于历史上留下的建筑总是毫不珍惜。城市的古园小径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不管上海深圳北京广州都是一样高一样大的所谓“大厦”,真不知道回锅大厦是个什么历史。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京城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是今天的我们已经足够尊重历史了吗?
        总是有人说到经济问题,所谓现代化问题。现代的城市不适合小院不适合窄路,岂知我们路宽的反而越来越挤,再加宽再变挤,楼越来越高,楼下的人却越老越少。以上的问题,难道是路不够宽楼不够高?突然想到王军的《采访本上的城市》,首先说的即是“当城市为汽车而造”!!目前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重要功能是生活,而几十层楼下面便是汽车飞驰的几十米宽的公路,行人的尊严到底在哪??
        尤其可笑的是,我们已经发现,城市里的路越宽越容易造成拥堵,反而比不上纵横交错的小路,而小路更加带来了人的味道。
        不知道这是不是对城市建设者巨大的讽刺,但更大的讽刺是我们的城市仍在加宽增高上越走越远,推而广之的是我们的豪华汽车越来越多,到底是经济问题,还是我们有了几千年的虚荣问题??
        而虚荣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城市,再也没有了历史。不知道有多少古建筑正在变成“名胜”,更难以想象我们已经拆毁了多少历史的城墙。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希望说到历史,我们可以真的有史可寻。
        三 希望是什么
        读《二十讲》,感触最大的倒不是梁思成先生在建筑上、考古上等的成就,而是这样二十篇谈建筑的文章,竟然可以写的这么形象,让我一个门外人看的到最后一页。联想到两弹元勋钱学森在音乐上、诗文上的态度和涉猎,不知道今天的院士学者们会不会脸红。总之作为一个在国内还不算太差的大学里的本科生,我自知现在的我们大学生,人文素养简直还不如回过两次锅的那个东西······
        于是我想,希望应该是在体制外吧!然而很巧合的是,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普里兹克建筑奖第一次颁给了一位叫王澎的中国“建筑师”——他还没有注册建筑师资格,尤其是还没有通过硕士论文。
        说道如今的建筑的时候,王澎直言不讳“我们现在铺天盖地的在全中国复制了那么多能称之为垃圾般的房地产,都是建筑师干的,建筑师成了房地产商的同谋,变成了这个社会趋势的同谋”。
        希望,是不是像王澎的人,只是还藏在各个他们的领域里呢?
        不过我还是感觉王澎说的话太干净,要是我说的话——这些建筑师和厨师一起,做了满城市的回锅那什么···
        跋:本就是胡思乱想,写到凌晨一点半,昏昏欲睡,更成了胡言乱语。简直涕泗横流啊!若有兴趣,请诸看客去阅读文中所提原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