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邵燕祥、 顾骧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0-09出版) 作者:邵燕祥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前言
不久前写过一组随笔,题为“蔷薇叶子”,我说:“蔷薇有花又有刺,然而花开须有时。‘无花的蔷薇’,则如鲁迅在段执政(祺瑞)治下所写,只见其刺,不为冲淡和平的人所喜。而无花又无刺,还剩下什么呢?‘无力蔷薇卧晚枝’,无非蔷薇叶子而已。”更早些年,我写过一组小品,索性题为“画蔷小集”,分明是说并非真的蔷薇。“龄官画蔷”,画的只是“蔷”字,她所钟情者的名字,一个符号。邵某画蔷,也只是表明,对于有花又有刺如蔷薇那样的美文,虽不能至,仍然心向往之而已。友人倡议编这套丛书,听说作者中有吴冠中、于是之等先生,都是不以写作为业,另有专攻,无心为作家而笔下生花的文化人;邀我加入,我想多半也是缘于我的老本行是写诗,为文带着业余的性质吧。随行就市,自然应该偏重文化的话题,故所收篇章,不涉时政,多是谈诗与诗人,为自己或别人写的序跋,还有些长长短短的杂感和议论,围绕着文化生活,精神现象,所说自然是卑之无甚高论。属于“献曝”一类,就算跟读者谈谈心,说些不失常情常理的老实话吧。新老读者如不以为瞎说八道,我就有如获知音的欣慰了。
内容概要
《文化人散文随笔:邹燕祥(画蔷)》是邵燕祥近二十年来的文化随笔精品。作品思想深刻,文笔犀利,不仅发人深省,而且趣味十足。全书按内容分为四辑: “诗·读诗读到诗人心里去”:评价当代海内外华文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以全新视角赏读名诗佳作,引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书·每《文化人散文随笔:邹燕祥(画蔷)》都有各自的命运”:收录作者为自己多部诗文作品集写的前言、后记和为于光远、张羽等师友写的书序,在谈书论书中常常进发出对老话题的新感悟。 “人·读书人的忧乐和悲欢”:再现了胡适、汪曾祺、杨宪益、林斤澜、萧红等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对他们的“正事”和逸事的回忆,皆情意深挚。 “事·读书人也关心窗外的世界”:对大众文化生活和精神现象发表议论,从古迹存毁、文化雅俗,到男女异势、世态炎凉,乃至环境保护、图书馆防火防盗……可谓事事关心,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邵燕祥,当代诗人、作家。1933年出生于北平。1946年起发表散文和杂文,1947年起发表诗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并曾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主席团委员。著有诗集《到远方法》《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散文随笔集《忧乐百篇》《乱花浅草》《检阅天安门》《我的心在乌云上面》,诗评诗话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等。
书籍目录
主编者言自序第一辑诗·读诗读到诗人心里去读《春江花月夜》读《诗言志辨》笔记 ——诗的螺旋形发展一样情思两副笔墨 ——漫谈新诗和诗词并行发展的双轨制桔乡诗话分享诗情致陈安(谈他的诗)一诗一世界合肥去来雪晴窗下远人诗 ——读向明《阳光颗粒》诗之草汪铭竹:从两本书读一个诗人 ——夜读抄艾山:陌生的名字亲切的诗 ——夜读抄再答《南方都市报》记者田志凌问一个摭拾断句的孩子也忆金陧给灰娃的信第二辑 书·每本书都有各自的命运《改写圣经》代序《大题小做集》自序《自己的酒杯》题记《超越痛苦》代序《旧时燕子》序《邵燕祥随笔》序《一窗四季》序《芳草地》文选序《旧信重温》前言《灯火阑珊处》前言《一窗风景》序《跋涉者的足迹》序真假保尔《惟知音者倾听》自序《邵燕祥诗抄·打油诗》自序为《张羽文存》作序张文颖(谈往说今录》序朱元璋删《孟子》,删了哪些话?——夜读抄施安丽大夫的砭术治疗——为施安丽《站稳脚跟》一书所作序报周有光先生书附:关于周有光先生“双文化”论点的一些说明《出远门》序言《邵燕祥散文》自序第三辑 人·读书人的忧乐和悲欢少年可识读书乐?说“欢迎指正”戏迷与戏盲之争悼汪曾祺——答《羊城晚报》电话采访一个硬伤今年怎样纪念萧红快雪时晴帖——拟创作谈从爱读爱写到多读多写我心目中的林斤澜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关于胡适之死悼杨宪益第四辑 事·读书人也关心窗外的世界含羞草可怕的原则一幅画前的两种爱国心——夜读抄死的意义为“小萝卜头”一哭再为“小萝卜头”一哭代贺词:一点小意见杂文:官员不宜腊八随笔断章“小凡尔赛宫”失火的联想情景记忆和旧时感觉小茶的《闲谈》——致楼奕林一个错字“接触不良”论一次金婚的庆祝想起了“鹿回头”我们要回到辛亥革命以前吗?“掩耳盗铃”解深秋,在月坛北街观察鹊巢——为一家少儿语文刊物作夏末秋初闲笔百年无废纸关于《阿拉木汗》的歌词新春咏鱼《西湖》闲话关于法律文书的用字用词
章节摘录
插图:我是一个新诗作者。只是在某一个时期开始写些诗词体裁的东西,是一种机缘的凑合。现在也还偶有所作,多半因为某种题材自己觉得借用诗词的体裁比较合适,甚至不期然而然,也就没有必要把它翻译成新诗了。虽然为了使古典诗歌为更多感到语言障碍的读者所了解,有人在致力于今译,并且做出成绩,如《唐诗今译集》中部分篇什仍能不失原作的韵味,但是,我认为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诗和建立在古代汉语基础上的诗词,分属两个不同的审美体系。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在五四运动前后新诗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而在“五四”后七十年的今天’,诗词也还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对于当前的读者和作者来说,则诗词不能取代新诗,新诗也不能取代诗词。从“五四”至今已经有了七十年历史的中国新诗,不是由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直接发展或派生出来的;也不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嫡系传人。正如词、曲在它们初创的年代都属新诗,与当时的诗(唐五代诗、宋诗、元明清诗)不是子母关系一样,现代新诗更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不是子母关系,而别成一家。
编辑推荐
《邵燕祥:画蔷》:经典的散文随笔 磊落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生命体验 坚贞的文化守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