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丛谈

出版时间:1995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连阔如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
作者连阔如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中国评书演员。原名毕连寿,号连仲三,笔名云海客。满族。北京人。幼家贫。1924年在北京天桥摆摊卖卜。1927年开始学说评书,曾参加北平市曲艺工会。1933~1937年间,在报刊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英烈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平、津撂地说书。1950年创办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1951年组织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任大队长。1956年随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出。后历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等职。擅说评书曲目有《西汉》、《东汉》、《水浒》、《隋唐》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湖丛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1条)

 
 

  •     (选自本人博客“我的阅读我做主”: http://blog.sina.com.cn/bookscent )2009.2.28
      
      关于书的著作方式,我可以一口气说出多个:著、编著、主编、编、编译、翻译、汇编、改编,等等。但评书前辈连阔如的这本《江湖丛谈》,属的却是“遗著”。“遗著”本不稀奇,奇的是作为著作方式直接属在人名后。这样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想这也许是为了表达某些追思吧。
      
      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书。用今天的话说,它是旧时代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第一手资料,系统、全面、客观。这件事情只有连阔如做了,它是独一无二的。那些江湖行当已不复存在,所以后来者永远不可能再写出同样的东西。而今人一旦要追溯、研究过往的社会百态,这本书是绕不开的。
      
      再没有比这个更地道的原创了。这才是书的价值。
      
      这本书里介绍的事儿对今天的人来说固然十分陌生,但谁能说今天就没有江湖了呢?谁又敢说当年江湖行当中的所谓黑幕、骗术,在今天就绝迹了呢?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第八章“坑蒙拐骗”。倒不是为了满足猎奇的心理。我只是想印证一点:导致今天诚信萎缩、道德扭曲、安全感丧失等等社会现象的某些作为,和过去江湖上的种种伎俩相比,一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这书写的真是不错。让人想到现在的社会,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一一对应,其实里面的道理是共通的,社会变了,人性不变。只是说现在可能耍尖的人多了,使腥的人少了。
      我们马农门,其实也有江湖,一般有掌活的,调侃叫售前,或者有的叫产品经理什么的, 这些人出去,卖个神仙口儿,圆圆黏子。把现成的产品卖卖,这就是前棚的生意。但是这个也得看个人的造化,马农门开创未久,里面很多生意经没有传出来,这个售前或者产品经理什么的,挖点子的能力得好,要是走了眼,把个水点子弄进来,一群码农围着苦哈哈的干干活还不赚钱。
      这掌活的把点子挖来了,才开始做这个后棚生意,前棚就是一般的通用软件,后棚就是所谓的深入集成或者定制。这玩意儿做好了,遇到个火点子,也能头回杵二回杵的做下去,(这个调侃叫一期二期三期扩展云云),会搞的人,也是能翻钢叠杵,大赚特赚。
      
      但是要注意的是,马农门,基本还是尖活,当然也加点腥的,但是纯腥货,我估计还是不成的。
  •      提起江湖,我们最为直接的印象便是武侠小说中的侠肝义胆和刀光剑影。但什么是真实的江湖呢?从社会学角度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为生计而奔波的底层游民,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又不断发展流变的文化共同体,这才是更现实的江湖。而从中衍生出的特定文化构成、侠义精神和规矩,正是人心所向的江湖精神的来源。
      
       但是真实的江湖是否也那般波涛汹涌,玄机暗藏呢,从这本《江湖丛谈》中,我们便可一只分晓。
      
       现在的北京天桥广场上只剩下面目奇怪的八大怪雕塑,想要回溯旧日辉煌似有颇多艰难。不过,且看连阔如先生用生花妙笔为我们还原的真实往昔:那是民国初年,这里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边有卖剪刀的、卖药的、卖估衣的,卖各种小吃的,商铺、饭馆林立,叫卖摊丛杂;那边有马戏棚、走兽棚、魔术棚、评书场、大鼓场,锣鼓喧天;再看那边,有拉洋片的、变戏法的、算卦的、打把式卖艺的,好不热闹。真是步步惊奇,处处可观。
      
       这里便全是连阔如先生要为我们讲述的“金、皮、彩、挂、平、团、条、柳”八小门,其实便是相面算卦、挑方卖药、杂技戏法、评书大鼓等各种行当。这种说法,便是江湖中所谓的“春点”,即行话。春点是江湖的术语词典、是各行业“调侃儿”即术语的总称;同时也是入门的凭证,学会了才可称为“老合”,即江湖艺人。
      
       若学会懂了行,买东西是便可凭一句“调侃儿”简单砍掉价格;镖局出镖之时便可通过这些暗语来表明身份,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一问一答之中,默契相合,便知都是兄弟,因此土匪让道,顺畅通行。
      
       这听来全是‘春点’的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江湖之人最看重义气。公平与义气,可以说是江湖精神的核心。比如书中讲到江湖人的合作精神:遇见地方小的,容不了许多生意,留下来的人要为迁往别处的人凑路费。卖艺者的亦尊老扶幼,技艺纯熟者不在年老体衰的,或者是刚入门的新手同行旁边搭场子,怕抢了人家生意。
      
       在江湖之中守规矩为立命之本。让人印象很深的是讲到练武出身的勇猛之士,有当盗贼的,也有给人家做护院的。夜晚盗贼过来,先抛快碎石,看是否有护院看家。护院听得响动,便开始暗语相问,盗贼听得也是江湖中人,便也暗语相答。一来二去,若盗贼守江湖规矩,便放弃行窃。第二日天一亮,那护院之人便到天桥场馆中寻找,若见一人独自饮茶,空出左边位置,便知是昨日之人,正虚左以待,于是两人交情往来,情谊加深。
      
       细细想来,这江湖技艺全靠口传身授,所以尊师之风自然兴盛。如果没有师承某门,单门独户的表演、创作,是很难“叫座儿”,有立足之地的。比如,连先生讲到评书界只有一位自立门户的,还是一位白发老者,还只是因为半路求师,同门年纪比他小的都不好接受他师傅、师兄等称谓。
      
       无论是北京天桥,还是天津三不管地带,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之中,不舍场馆,有需要的只是搭个场子而已。所以要想招来围观,必须得有好的“钢口儿”,即洪亮的嗓门,清晰生动的表达,再加上一套事先练就好的很有技巧的说辞。同时,还要根据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理,运用先高后低的压价技巧。
      
       江湖之中有正经行当的技艺,比如说书唱鼓、武艺杂耍等,也有很多是变着法,骗人骗己的把戏。在老云先生的揭露之下,我们得以一窥其貌。
      
       比如说有些相面算命的,先抛出减价、甚至免费等言论,让人觉得有便宜可占。再用察言观色的本领,抛问听答,弄清要相面之人来自何方、年纪多大等,再根据经验分析综合,根据当时社会人口流动性不大,人们相对关系比较固定等特点,结合各地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等,便将眼前人之底细探出几分,再弄些文字游戏、或是特殊道具一类的小把戏,便将人糊弄住了。其他门类的骗局,大概也是如此,有的再加上,我们现在所谓的“托儿”,几人一伙,相互应和,共同骗财。所以老云一再告诫大家,不能贪小便宜。
      
       虽是处处揭骗,但我们也能感到一种深切的关怀在其中。大概老云先生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这些人,大概都是底层游民,若是练得过硬本领,挣良心钱,比如评书、杂技之类,天长日久,自然可以“叫座”,赢来喝彩。但偏偏未走正道,越是有黑幕的把戏,越需要不断的流动,当时信息蔽塞,一地行骗之后再另去一地,也算是能维持长久生计。但是行骗所需本领之高超、心思之细腻,也不是一两日便能学来。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比如讲到“挑方卖药”一章,其中有“挑青子汗”的,即卖不灵的刀伤药的,每次都要在自己腿上划个口子,亲自演示药的止血功能,我们真是无法想象为了挣钱,他身上能留下多少伤口。
      
       其实,细想起来,从这本书中便可看出底层人民生活之艰辛。求医问药可以说是保障生命的最基本诉求了吧,同时生命大事不可儿戏,但是人们为何甘愿冒风险造假欺骗,同时又有那样多的人会轻信。我们看的时候会觉得那时人们怎么都有些傻里傻气,其实除了知识缺乏、社会动乱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生活无保障。这不仅让我想起前一段一新闻,一女博士患癌自愿接受民间的一种所谓饥饿疗法,最终死亡加速。这不仅是知识构成的问题,面对疾病的恐慌,实际也有经济原因。看病自古以来是大事,可叹人民贫苦。
      
       自然,那些江湖人士并不一定都是辛苦挣钱只为生计,在‘老云’的笔下,有多少人有了多余的收入便全吸了鸦片,最终财破人亡,真是太可悲可叹。
      
       种种看来,老云先生为我们呈现的江湖风貌,一点也不比武侠之中的理想世界缺少神秘、险恶、与趣味。
      
       我想,最堪称奇的还是这老云先生本人。他自己是说评书的行家,主说《西汉》、《东汉》,惯用‘道活儿’,语重声宏,口齿清晰,绘声绘色;再加之爱钻研,模拟人物神态、语言、举动,惟妙惟肖,更曾一番趣味,曾制造了“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的奇观。
      
       难得他能有超前于时代、不拘于自己所处环境的眼光与境界。又博览群书,语言生动、文笔流畅,凭一己之力,将各门类艺术从起源到流变,以及其中诸多名人轶事,完整而细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更为难得的是,他能游走四方,凭着一股凛然正气,一双火眼金睛,将骗人把戏背后的黑幕一一揭露,并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当时的社会刊出。我们无法想象他会面临多大的压力,江湖险恶,以正义之名断了别人财路,不知会遭来怎样的凶险。
      
       同时,我们从他行云流水,如同说书般的叙述中,始终觉得惊人的一点是:他总能想法找到骗局的幕后真相。他能让顶级偷盗高手展示其中机密,也能尾随别人,在旁细致观察其中套路。比如经常有这样的叙述,“事后我老云问了一个老合朋友,他便将此事其中蹊跷一一道来。”还有一次他到一个铺子,一会功夫边和老板成了朋友,再一会功夫便问出了人家的老底,真是让人佩服。可想而知,当时他也是誉满天桥,又讲义气,所以朋友满江湖。
      
       今天我们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无论是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书中记载的内幕与告戒,也值得我们借鉴。
  •     说的是天桥三教九流的旧事,絮絮叨叨,仿佛闲话家常。看点金的如何使腥,看旧时江湖黑话,非常好玩儿。
      我更喜欢从这个角度读历史。庙堂高远,说甚么社稷兴替,一个个仿佛都是历史车轮下的蝼蚁,毕竟少了点活气。只有看这种历史的时候,才觉得那一个个时代里的生命仿佛又活了过来,仿佛天桥上的吆喝、熙熙攘攘的人群,又流动了起来,透过一本书,穿越了整个世纪,又生动起来。
  •     连阔如是评书艺术大家,曾有句话在评书爱好者中流传: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
      
      连阔如写过本书叫《 江湖丛谈 》,是本老书,1936年首次出版。199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征得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同意再版。整整十年后又出了增订版,多了李滨声先生的近六十幅插图。转眼五六年又过去了,中华书局再出增订版,在2005年最后一版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章节,还加了不少历史资料照片。
      
      写作这种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好多专业作家的写作,那叫一个枯燥。好多不靠笔吃饭的,没上过几年学,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比如梅兰芳的舞台自述、盖叫天的自传《 粉墨春秋 》,还有这本连阔如的《 江湖丛谈 》。再往近里说,还有人艺的老先生于是之的一些叙旧谈古。
      
      《 江湖丛谈 》应该纳入纪实文学一类,里边的文章,都是连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北平《 时言报 》发表的连载专栏,其叙述态度颇具即时“报告”性:“以我的江湖知识说呀,所知道的不过百分之一,不知道的还多着哪。等我慢慢地探讨,得一事,向阅者报告一事。”
      
      很多人读此书,都赞作者文笔老到,韵味深藏。其实我看没那么老派,骨子里颇有一份血气方刚。身为江湖中人,叛逆江湖规矩,把全部“春点”悉数抖出,太前卫了。“春点”是混江湖的切口,所谓“不惜一锭金,舍不得一句春”,在老江湖规矩里,这些“春点”如果叫外人知道,会把买卖毁了。
      
      作者对自己如此“大逆不道”作了解释:“总以爱护多数人,揭穿少数人的黑幕,为大众谋除害,以表示我忠于社会啊!”这样的前卫和叛逆也好理解,作者当时不过三十岁上下。
      
      此书当今一再重版,有助于今人澄清“江湖”这一概念。当代人的眼里,所谓江湖,是从电影《 少林寺 》开始,成千上万武侠影视作品里的打打杀杀、华山论剑、称王称霸,再不济也得是抢占山头、压寨夫人……好像兵不血刃,就愧称江湖。什么算卦相面的、挑方卖药的、耍杂技变戏法的、保镖卖艺的、说评书的、说相声演口技的、唱大鼓打竹板的,简直也太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上不了台面。殊不知,金皮彩挂,各有秘诀,归结到最后,是“人情”二字。社会里的事,最难学的便是世故人情。作家阿城曾经说:《 红楼梦 》里的王熙凤,人情练达,那才叫真江湖,以为打打杀杀就是江湖吗?那叫土匪。就是这个意思了。
      
      世界大同趋势愈渐明显,文化人潜意识里有恐惧,希望找到自己文化中最独特的东西,好从大同中剥离。好比说,北京越来越像个国际化城市,外国友人越来越多,有朋自远方来,给人家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呢?摇滚?电影?班门弄斧啊。那特色何在呢?很多人将眼光投向曾经辉煌过的民间文艺,戏曲、相声、民歌,等等。此书眼下受到许多敏感文化人的追捧,是否有这因素隐含其中?
      
      这一两年,一些以不落俗套著称的文化人,呼朋唤友去听郭德刚相声,去看刘老根大舞台。大俗的相声、二人转,原是出租车司机们的至爱( 早年我就见过一位出租司机,因为行进当中打电话约人听相声,被警察罚了二百,够十个人听场相声了。 )现在成了文化人的新追求,好像暗中证明了《 江湖丛谈 》一再重版的另一个意义所在。
      
  •     边看边胡言乱语
      
      1看到灌药的那一章节的某一片段的时候,俺差点喷了。话说灌药的时候有些人总是牙关紧闭,不肯吃或者是因为病症发作没开口。而里面某卖假药的银竟然说,哪怕是把门牙给敲碎了,也要把药灌进去。囧。这算是哪门子的喂药啊,跟某种叉叉的行为简直同一性质。
      
      2再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俺发现了一个很一致的问题,无论是虾米骗局,大部分是相似的。多是以传名声开始,然后就是分文不取啦,然后就是愿者上钩啦,然后就出现很多骂坑爹的了。
      嗯。那时候的人们真是好骗。
      人性总是好奇而好热闹的,尽管现在还是。。。。
      
      3说耍把戏买药的部分的时候,作者很直接的点出,要想生意好,不仅要自己有料,另外还要外貌惊人,咳,就是俗话说的要长得好看。。。好伐。大家应该欢欣鼓舞现在整容业发达,为这种成功提供了各种可能。
      
      4原来假药这个东西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了。包括各种形式和各种丰富的假材料。果然在造假这件事情上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新。不过想不明白,有那么多心思去造假干嘛不用些心思用在正经事情上。好吧。如果这样赚钱是一件很正经的事情的话,这也算正经了。
      
      5某江湖人说:“真聪明人不贪便宜,也不上当;假聪明人,鬼机灵,他觉得他对世上的事都很明白,看着哪样事好,哪样生意挣钱,他要干哪样。江湖人调侃儿管他那种人叫‘机灵空子’。世上的人,越是机灵空子越能上当,不上当便罢,上当就不轻。”看完这段话,偶恨不得好好大鼓掌一番,很实在的一段话,用现在绕来绕去的话来解释就是,这是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世上大智慧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都是小聪明,不然怎么那么多的造假,咳咳,不说也罢。
      
      6中间跳过n多,表示无力。可是看到骗人行当这一部分的时候,阿拉的脑筋又活络过来了。这世道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啊。老云很斩钉截铁的说,只要不贪小便宜,这个世界就没有人能骗得了你。想想也是哦,可是很难说这个定力能有多大,维持多久。卖衣服的,卖儿卖女卖媳妇的,各种卖,只要钱到手即可。虽然这是旧社会的所谓各种糟粕行为,but放到现在也能对得上一二。一声叹息。
      
      7抽签部分,感觉不是看得很明白,因为对这东西很少见,也很少用的说。所以各种江湖术语出现的时候,我就囧了。妈妈咪。不懂的说。
      
      8嗷嗷。什么是黑红宝啊?囧囧的看完了人家赌博道具介绍,还是不明白这道具是干嘛嘛用的。果然是很久远的东西。。。⊙﹏⊙b汗。
      
      9终于抽搐着看完了,最后的附录明白得多一些。想说年代久远的时候,稀奇古怪的东西就是多,很多现在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只能是听说,很多字算是明白了读音也不明白意思,就算明白了意思,也不见得他们组合起来所指的东西,具体是个虾米东西。嗷嗷。好吧。各种博大精深。
  •      看那些江湖事,看那些江湖人。生活永远比电视剧更精彩,人性是永恒的主题。
       感慨就是,现在确实是江湖乱道的时代了,没有什么秩序和规则能约束人的行为了。
       不起贪念才能杜绝上当。街边如此,网购如此,人生亦如此。
       那天看到传单,关于升学教育的讲座,我笑了。不销售任何商品。先送后买,老方法还是会有人中招吧,因为针对的是人性啊。
  •     
        江湖水很深,从来为外人说不清道不明,隐隐绰绰,遐想无限。本书不可多得的世之奇书,看罢方知中国社会之江湖真貌,有其光辉有其辛酸却又藏污纳后。
      
        1.江湖
        这个中国文化特有的概念从来没有定论,不可言传。本书从展示给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江湖,不同于武侠小说,不同于港片,鸡零狗碎实实在在的江湖。
        江湖人有他们特有的语言,一套繁琐详尽江湖规矩,比之社会人更加严格,重义。江湖人见面打招呼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拱手道声“辛苦,辛苦”,也是一种认同。
        竟然就有了意外的发现,伴搭我成长的一些特有的词汇,如“尖的”、“腥的”、“夹摸”、“鞭(扁)”,原本一直以为是陕西方言中的老话暗语,没曾想还真是江湖切口,由此也可见“江湖”影响之深远。
      
        2.江湖行当——正行
        江湖,不再是武林独有的别称。江湖几乎涵盖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本书做了详细的介绍,让人大开眼界,忍不住上网搜罗,一睹为快。通过作者对清末民初京津民间艺术(评书、相声、大鼓、坠子、洋片、跤手、镖行、打把式卖艺等等民间艺人的传承、轶事,做了件了不起的功绩。
      
        3.江湖行当——偏门
        如今社会上种种的诈骗手段终于可以溯本归源,囊括了江湖中卖药、相面算卦、设局行骗、拐卖人口、街头设赌、小偷行窃等等行当,分门别类之详、工种技艺之细让人瞠目结舌,骗局设计精巧,对骗术要求极高,足以让如今的徒子徒孙们汗颜。作者把这些坑人行当、内幕披露出来,不光得有造福社会之良心,还得做好江湖人士报复的准备。
      
      
  •      很有趣的书,连先生以老云的身份把过去江湖的规矩、花絮娓娓道来,非常吸引人。令我关注的是,过去社会上的专业骗子,其骗术勾纵连环,设计的相当巧妙,与此相比,现在社会上的骗子简直是小儿科,非常缺乏专业精神~~
  •     对我来说,曾经接触到的江湖多是“耍把式卖艺”这一路,80年代这些东西在街头还能够看到不少,那时候城市还没有彻底硬化,路边随意一块土地画个圈就可以撂地卖艺,也没什么人管。
       有一种是靠折磨孩子搏人同情要钱的,孩子是拐来的,“节目”常常是双手前伸握一根短棍,从头上将双臂绕到背后,关节脱臼,看得人毛骨悚然。或者孩子跪在地上身体后仰,肚皮朝上,大人站在孩子肚子上这类。要不来几个钱,要来的更多是斥责。
       还有卖蛇药金枪药的,袋子里抓出一条蛇,先吓唬人一圈,再朝自己胳膊上咬一口,敷上蛇药,或者拉自己一刀敷上金疮药。我看也没人感兴趣。
       吞铁球吞针倒是有人觉得太惨,给点钱,卖艺的先说一大套,然后吞下小鸡蛋般大小的铁球,肚子鼓着眼睛红着,憋一口气嘴里丝丝作响一阵,再一呕一欧的吐出来。或是一串穿在线上的缝衣针顺进嘴里在拽出来,血淋淋的。
      
      至于耍猴、练气功、训鸟这类也有不少,城市管理严格以后就开始有人轰他们,渐渐就看不到了。
  •      有人处自有江湖,年轻人爱闯江湖,总得先知道江湖的规矩,而连先生的这本奇书,不仅道尽江湖种种奇闻密谈,更是将人情冷暖,世间百态诉诸笔端。
       可以说,他的江湖,与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本质上没有区别。即便是百年后再看这本书,世道变迁,人情依然。与其说是混江湖,不如说是混个脸面,毕竟,人的名,树的皮。而所谓江湖轶事,儿女情长,原来不过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参透此间明义,便可得江湖真谛。
  •     新版包青天里,展昭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展某来自于江湖”。读过了这本书,才感觉江湖不只是刀剑拳脚的江湖,一脚踏出门外就到了江湖。江湖成了十面危机的代言,成了身不由己的借口。看了电视,再看书,觉得原来江湖这么江湖,看看书,再看看世界,却觉得书里还不够江湖。
  •     介绍了好多行话,特生动,特有范儿。卖艺的很多行当都有介绍,还有行当里的规矩,所谓行有行规嘛。我是图新鲜看着玩儿的,看着看着就觉得,其实以前都以为国外企业做市场那套可先进了,可如今看看,啧啧,咱老祖宗的道行可比那套冷冰冰的销售理念要深了去了,而且,咱还是特有人情味儿的那种。
      
      这本书比较大部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看看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特别薄的一本书),当个引子吧,先试试自己是不是好这口儿。
  •     说是讲江湖的,但看着挺累。切口太多,我脑子又不够使,大多记不住。不过这样也好,常看常新了,就。
      
       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的评论太短啦。再多写几句吧 :)
      
  •     N年前,我还是个读中学的小屁孩儿,每天放学回家的几条路之一,是喧闹的菜市场。
      
      有一天从那儿过,看见好多人围了一堆。挤进去一看,场子中间有个年轻人,脚边立着个红色的小丘,是用红布揪起来的。年轻人就在那儿侃侃而谈。听了一会儿明白大意,此人说呆会儿从这红色的布里能钻出个大玩艺儿来。
      
      怎么可能呢,那布包不过十厘米高,一点点大,下面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乾坤?
      
      明知不可能,但好奇心起让我想看看他到底怎么个圆场,他不是说呆会儿吗,那我就呆一会儿吧。
      
      没想到这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忘了肚子饿,忘了家里说的放学后不要再外面乱晃,直到天擦黑了不得不回家。
      
      当然,直到走都没看到那布底下钻出个什么东西,实际上从始至终他那红布都没动过。
      
      那他在那儿干吗呢,想不起来了,似乎是卖什么东西吧。
      
      如果用连阔如老先生在“江湖丛谈”里的话说,这个“老合”应该搞的是“皮”和“彩”。但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彩”,因为到我走他都没有“彩”过,他只是用“彩”来“圆粘子”,等着粘子圆好了,就开始卖弄那“钢口”——要说这人还真有一口好钢口,要不也不能让我一听就是几个小时,直到饥肠辘辘双脚发酸都还舍不得走。
      
      不过这个“老合”的“前棚”好“后棚”不行,一直都是看的人多掏钱的少,大伙儿都给他的好“钢口”吊住,一心想等这看他怎么变出宝贝,对他推销的东西不感兴趣——嗨,这人入错了门,咋不去“团春”呢。
      
      这算是我亲眼见过的一桩江湖事儿,其场景在“江湖丛谈”里随处可见。如今,这江湖是没了,走街串巷摆摊设点坑蒙拐骗献技卖艺的也自做鸟兽状散了,有些曲艺跻身艺术的行列,有些行当受自然淘汰,那些庙会天桥看热闹设局子热热闹闹市井气十足的民间活动,大概只有在古装电视剧里才能看到了。
      
      即使街头卖艺的还能零星可见,但不是和乞讨差不多就是近乎自残自虐让人不忍细看,娱乐性和消遣性是大不如从前了——要是再有小时候碰到的那种好钢口老合,给点钱我也愿意啊,就当听单口相声了。
      
      还好,还有部“江湖丛谈”,可以一窥究竟。
      
      书里分门别类写了江湖上的几种生意,虽说行当不同,但要赚钱是一致的目的,方式其实也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除那些说评书相声唱大鼓杂耍的算是凭手艺吃饭,明买明卖,其余靠嘴皮子糊弄忽悠蒙人的,无一不是利用人的贪念。即使在已无江湖的今天,看似拙劣的骗局仍能麻倒不少人屡屡得手,也是被骗的人栽在一个“贪”字上。
      
      “江湖”这个社会里的规矩风气和这样那样的讲究是我最喜欢看的,因为他们自成一派,外人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神秘又有趣。现在,江湖几乎连根拔起扫除干净,连带行走其中的生意人之间那种疏财仗义,出门靠朋友的江湖义气也渐成烟云,要找,只有去到武侠小说里了。大陆这些年来倒是拍了不少金庸的武侠,可是用大明星花大价钱搞大制作,有武打有言情就是没有江湖气,反倒是小小的香港武侠剧集得其江湖的气韵。
      
      我们能拍得过得去的大概也就是“水浒”之类的江湖,不过那是造反时期不打不相识,手起刀落人头滚地的江湖,不是平心静气人人有份置身其中不自觉的江湖,此江湖非彼江湖也。
      
      谁想得到还就在几十年前,我们这个社会是有过江湖,很具江湖气的呢。
      
      这些,都相忘于江湖了。
      
  •     老阔的书就看过这一本 购买原因只是好奇失落的“黑话”
      这本书看完 觉得就像是跑江湖码头人的百科全书外加十万个为什么
      最近迷恋评弹 看上吃糯米饭的男人
      书最后有介绍跑码头的评话艺术家们 看完后和老评迷们说道说道
      不失为山海经的好题材
      其实 我这根本不算书评 但我觉得会看这书的人也无需书评
      看了就知道!!!
      
  •      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很想了解下民间艺术,通过在卓越上的胡乱搜索买下了这本书,说实话,这本书是现在市面上不多见的好书了。
       不谈内容,先说说文字上的功夫,年幼无知时,爸爸曾不只一次的跟我说,写作技巧的最高层次是白描,以前总是一笑而过,心里面还是倾向于繁复华丽的辞藻铺陈。其实看东西还是有个过程,以前少不更事,看看郭敬明的《梦里》竟然都感动的一塌糊涂,现在,对于书越来越挑剔,可能是成长了,可能是心木了。
       书归正传,连阔如连先生不是靠码字为生之人,可偏偏是这样,他的文字却不会有讨巧之感,很简练;而且,由于其本身为评书一人,叙事的解构很好,娓娓道来,看着给人感觉是淡淡的引人入胜,就好像在讲算卦相面时,刚开始平平的写写怎么“粘场子”,你不觉得有什么,但层层深入,越看到后面的骗术越是吸引你去看。语言风格上,也是简练朴实,有江湖人那种风范在里面,算是难得一见的供消遣的好书。
       再引申说说新闻良心的问题,现代社会,不客气的来说,新闻界总体而言并不是将“真相”放在第一位的,点击率才是第一位的,要卖得出去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其他的并不是太重要。但是连先生在当时那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下,本身也是走江湖之人,却能够说出江湖之中的真实幕后,单凭这一点就能让人肃然起敬。要问这里的缘由,书中已表,“这就是我老云(PS连笔名:云游客)爱护社会之心了。”
       别看书里面说的事情都发生在上个世纪,但很多时候还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有一天我看电视上的法制进行时报道的骗术竟然脱胎于书里面一种骗术形式,不禁心道,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啊。
       连先生的丛谈别具一格,不愧为江湖人之谈啊。
  •     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江湖行当的内幕。包括江湖规矩、算卦相面、挑方卖药、杂技戏法、保镖卖艺、评书、相声口技、坑蒙拐骗、大鼓竹板。现在这些行业还存在着,行话、形式可能发生了改变变了,但仍然有的娱乐着我们,有的欺骗着大家。
      
      最感兴趣的还是本书的第二、三、八章,即算卦相面、挑方卖药、坑蒙拐骗。这些都是心理的问题,如果你对什么有所求,就会着他们的道。看看现在的市井新闻、法制新闻,神算、神卦、神医、秘鲁币、中奖等等无一不是几十年前的那套或是翻版。要想不让坑蒙拐骗的人得手,就要记住: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     最近在读连阔如先生写的《江湖丛谈》。
      是在飞机上一份小报上看见连载的其中一段,大感兴趣,回来买的。
      是讲解放前江湖上各种门道里头的关关节节,门门道道,
      举凡江湖规矩,算卦相面,挑方卖药,杂技戏法,保镖卖艺,评书流派,相声口技,
      坑蒙拐骗,大鼓竹板……无一不谈。
      各个行当里的黑话,黑幕,诀窍,奥妙,把戏,也都一一讲到。
      书写得非常好看,语言畅达爽利,明白如话,
      最吸引人的,是真实的世情,不知要多智慧,多练达,多艰辛,
      才能透彻圆融,并且自有风骨,有侠者之心,才能拆穿伎俩,点破迷津。
      这么说吧,拿电影作比,武侠小说就像神怪武侠片,
      但是《江湖丛谈》是纪录片。
      那个时代的纪录片——多难得!
      
      序言里连丽如先生为父亲写了几句话,我觉得很好,
      她说:“父亲曾说,说书要严肃,要做到五忘:
      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宾,忘身在今日,忘己之姓名。”
      这几句让我很感动。
      我不是一个说书的艺人,只是一个写字的手艺人,
      但是写字的时候,我也想自忘于文字之外,铭记于肺腑之中。
  •      前日在图书馆闲逛,偶然借到了评书大师连阔如先生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江湖丛谈》。好一本奇书,让我这不爱读书的粗鄙之人一时间竟“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起来,连读两个通宵。
      
       作者连阔如是著名的评书大师,书艺之高,书名之大,坊间有“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说法。他说的《东汉演义》乃是经典中的经典。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此书从旧时江湖人的“春典”(行内的黑话,也作“调[diao3]侃”)谈起,写遍了金、皮、彩、挂、平、团[tuan3]、调、柳八个江湖行当在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历史沿革,行业内幕,江湖规矩以及行内名人的生平轶事。另对骗术门(诈骗)和穷家门(乞丐)也有详述。
      
       金为算命相面,皮为担挑卖药,彩为变戏法的和卖戏法的,挂为保镖的和打把势卖艺的,平为说评书的,又叫“团柴”的,团为说相声的,又叫“团春”的,调书中未明言,柳为唱大鼓书的。三百六十行,一行有一行规矩,一行有一行的家门,在旧社会,若是不拜师傅,不懂规矩,是万万吃不了“老合”这口饭的(江湖人行话叫老合)。
      
       就拿相声来说吧,按早年间的规矩,甭管你说的再好,只要你没有师门,行里人一般也不承认你,相声行里也就没你这号人。这种规矩某种程度上也延续到了现在。比如郭德纲吧,其实他拜侯跃文为师的时候已经说了好多年相声了,但是这师他还得拜。一方面是仰慕侯先生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想要获得行里人的承认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另外,有传言说早年间杨少华老先生之子杨义想要拜在马志明先生(马三立之子)门下,但是马先生没收,原因就是杨少华当年是曲艺学校出来的没有师门——只是传言,不可尽信,权当“八卦”说着。当然啦,事在人为,也有些个没有师门而得到行里人承认的,老话叫“海青”。相传有位老先生,年逾古稀,业已成名,但是当年没拜过师傅——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现拜一个,姑且称为“借壳上市”吧——但是老先生年龄太大,没人收,加上老先生确有真本事,于是就以“海青”的身份被行里人认可了。
      
       言语之间,怎么就跑题了呢?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读《聊斋》读的是画鬼狐仙,读《二拍》读的是“三姑六婆”,这《江湖丛谈》嘛,自然是要读江湖怪事。个人认为本书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对那些离奇骗术、盗术和算命术的详细介绍。每每读到揭底之处,不禁大呼:“我操,天下还有这样的事?”比如说吧,早年间有这么一种人,寒冬腊月,赤裸上身,当街乞讨。过路人看他可怜的连衣服都没有,自然会多施舍几个。其实呢,这人上街之前先以红磷泡酒(书不在手,所记不详,此处存疑)擦身,致使通体发热,三九天不穿衣服也不觉得冷。若是不受《丛谈》赐教,以我这等见识短浅之人,是连做梦都想不到会有此等伎俩的。
      
       此外,本书以当时的视角记录下的不少历史细节,也颇为珍贵。比如连先生在谈到刘宝瑞时,说他未成名,可惜;说张寿辰时,记下了其徒弟叶力中因追求“热闹”使了一段带有当时军阀头子(具体是谁忘了)的“趟子”致使老先生不悦的轶事。这些细节,使我们在这些艺术大师的盛名和作品之外,得以窥到一个更加立体的,“布衣”的形象。
      
      借先生之目,云游江湖,彼时彼地,跃然眼前,实乃人生达幸。
      
      更多文章,尽在:http://laohe.blogbus.com/
  •     新版书《江湖丛谈》我还没见过,但老版几年前我就反复在读不知有多少遍了,包括其他介绍江湖方面的书,我都很喜欢看。真实,有趣。我自小在外行走江湖,过去的生意今天依然存在,做的更大,更体面、、、我知道连先生是艺人,行里的“团差”的转春,但绝不可能是作者云游客,云游客前辈早不在人世了,否则可能引发“侵权”有老版《江湖丛谈》的只要你能仔细阅读,就能知道云游客前辈姓什么了,我想新作大部分内容应来自原著。江湖乱道啊不管怎样说,今天有幸读到新作的读者还是要恭喜你们了
  •     庄子当年曰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话出自《庄子·大宗师》,大概应该算是“江湖”这个词较早的出典。
      
      现在大家说的“江湖”,大概跟水浒时代或者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差不多,但是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徐克版的《东方不败》里,任我行告诉想退出江湖的令狐冲:“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这话是徐老克的江湖观,仔细想想,不无道理,虽然说得有点儿玄。
      
      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时候,的确如此,太多的责任、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无奈,让人无法退出所谓江湖。
      
      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的遗作《江湖丛谈》,是一本谈论江湖的奇书。不过,别误会,他老人家在这里说的“江湖”不是刀光剑影、血光四溅的那个武林的江湖,而是另一个“江湖”——跑码头、走江湖的那个“江湖”;说的是旧时代的江湖行当,例如相面算命的、打把式卖艺的,所谓“风马雁雀”四大门、“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小门,外带“骗术门”和“穷家门”,揭开的是江湖的行规、江湖行话的内涵和江湖行当的内幕,奉劝当时的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这本书,写于1930年代,在当时北平的《时言报》做过长篇连载。说实话,作为江湖中人,能够写出这样的东西,而且在当时就公之于众,是很需要一点儿胆识的。揭黑幕、揭内幕,是得罪人的事儿,而且这书得罪的又是整整一个江湖。心中若无正气,若无过人的胆识,这本书是万万出不来的,即便是写了,也只能是束之高阁、藏之深山。
      
      揭黑幕、揭内幕,不仅要有正气、有胆识,还要熟知黑幕和内幕的底细。连阔如先生是著名的评书大家,身处江湖,自然对这个江湖了如指掌,所谓行内人。这部400页、38万字的大书,真真地把个清末民初的江湖端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江湖行当、江湖人物、江湖行话、江湖黑幕看得一清二楚。
      
      书很厚,但读起来不累,而且过瘾、长知识,盖缘于连先生的一手漂亮文章。这所谓的漂亮,不是说连先生的文章写得多么锦绣华章,而是因为其行文通俗、通顺、生动有趣、有韵味,恰好也暗合我一贯的文章观。读之,如三伏天儿喝凉水那么痛快酣畅。
      
      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奇书,没有人能够再写出这样一本全面介绍江湖的书,我不相信现在的那些江湖中人会写出这样的书来,能写这样书的人也没了。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往事,知道过去时代里的那些行当,也让我们知道现下的江湖中人是怎样卖弄并不准确的“春点”、是怎样沾沾自喜地谬种流传。
      
  •     买来这本书就不停手地看完了。
      的确是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想买这本书是因为听了郭德纲的相声,里面有很多调侃,非常的北京,非常的江湖,是其他地区的人所没有的,于是赶紧买了书来看。
      这些东西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可能只在某些行当的内部还有人使用这些话,但作为曾经的一种社会习惯,了解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觉得他的这本书,和《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个北京一个上海,介绍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两处地域人生。
      
      建议可以参照着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      话说这天,郭靖走了背字,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科学家说,失节事小,饿死事大。没奈何拉下脸来圆个场子打把势卖艺挣口饭吃。什么降龙十八掌啦,左右互搏啦,看热闹的围个水泄不通。赶到开口讨钱,那看客好比大坝决口,哗就散了。真不错还剩一个,一打听,上有老下有小,等米下锅昨天下岗。大侠一个不忍心,把小褂脱下来送给人家了:忙了半天嘣子没进,还搭出去一件。
       这就是空子(外行)做生意,不灵。江湖门派,风、马、雁、雀,又说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又有那“骗家门”和“穷家门”,统守江湖规矩。不管老合(江湖人)们指什么发财,没有传授是不成的。好比郭大侠要挣这口饭吃,他就得先去拜个师父,学那前棚后棚的本事。前棚是圆粘子、使栓马桩,后棚是翻纲叠杵,要杵头子。怎么能让人乖乖不走哪?必得会先使“栓马桩”:“我们是交代完了,再托付托付。我们练完了,大把往里扔钱的先生们,我作个揖!没带钱的,给我们站脚助威的先生们,我给作个揖!那早不走晚不走,我们要钱他才走,往我们熟饭锅里扔沙子,脚底下不留德的人……我亦给他作个揖!我亦不说什么,叫他养儿养女往上长。话是说完了,拿起来就练。”这套话说完,不用说练什么顶级的功夫,就是只练一套五郎八卦棍,亦没有人肯走,亦要得下杵头子(钱)。
       郭大侠拜不着师父,亦不是不能够挣钱,他得买本书,名叫《江湖丛谈》,连阔如先生遗著,煌煌38万字。这书1938年初版,到现在看着还是那么过瘾。
       书里有个词,作者很爱这词,每发感慨必用:说如今江湖乱道……
       原先江湖上规矩大着了,外行人挑着剃头挑子,过来一老江湖跟他盘盘道,那剃头的若没有传授,答不上来,登时就被人留下剃头挑子,他亦不能说什么。这就是江湖规矩。可是江湖乱道,这规矩就没人守了,凭什么外行人也能出来做买卖混江湖。
       这样乱道无非是混乱江湖血统,还有的江湖乱道,就坏了江湖人的事。好比说那卖活血珠的生意,费大力气做的假药,当做妇女守节的守宫砂能卖出几十元。有那生意人,拿这当活血珠,贱卖两毛钱一粒,就图眼前好卖,弄得世人亦知道这“守宫砂”不值钱,这就是目光短浅,恶性竞争倒了行市,生意人坏了生意人的事。江湖乱道,谁亦不守规矩,事后找他理论亦没有用。
       现如今江湖道消,就连“江湖乱道”这词都跟着古雅起来了。
  •     买这本书,是冲着连阔如的名字去的。原本以为会是本野史类的读物,没想到确是这么本奇书。作为一个成长在南方的人,不是很能体会书中无处不在的平津市井,但依然能从作者原汁原味的描述中想见当年的景象。唯一一点不舒服的是,老连老在书中自称老云,看着恁别扭。
  •   现在都变成:火车站;批发市场;电器卖场;古玩街了。
  •   听着就觉得有趣!太新鲜了!
  •   今天才知道有这本书得存在,一定要看看
  •   今天偶尔在书店看到这本书 太有意思了 lz的评价正合我心 感谢~~
  •   欣赏!并推荐给朋友!
  •   可是我感觉这本好像不是连阔如写的啊,因为书中有一章提到作者请教连阔如有关江湖事情。觉得不太对啊.....
  •   对一个会用金银细软来形容他那点小家当的家伙,你不得不说,这家伙故弄玄虚的本事还是挺强悍的。。这文章其实我没看懂,我是来做广告滴。说得对,我没文化我怕谁。。
  •   这本书是上大学时在图书馆借到的,一开始就是不知道云游客是谁,后来才知道是连阔如先生。很经典的书,写尽了江湖的各种门道。最喜欢写天津于黑那段,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拍成电影。
  •   要说,80年代前出生的人,多少应该还见过点江湖,耍猴的捏面人的打把势卖艺的,起码都是近90年代了才消失干净
  •   《银元时代生活史》刚刚看完,那么这本书一定找来看看!
  •   哈哈哈,我最近也在看这个,还是蛮好玩的,主要是看里面那些骗人的招。
  •   友情提示:这一套书还有一本,装帧和这本很像,是一本连扩如的传记,叫什么忘了。醒木什么的,千万不要买。
    我就是看完这本觉得很不错,又买了那本。那本书其实是攒起来的,其中大量都是引用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原创,太水了。
  •   郭靖虽说能整尖挂,钢口不行,杵头不硬,至多有黄蓉帮着圆粘子撒幅子整点前棚的生意,后棚估摸着怕伤攒子,老郭干不来,火穴也就转不动
  •   有啥别扭的?人家笔名云游客嘛。
  •   对,序言的作者还说,看了书,署名云游客,好久之后才知道是连阔如。
  •   书里评书那章还写到他自己呢,老云和老连的对话,超好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