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彭德怀传》编写组 页数:4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彭德怀传》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批准立项,成立了学者、专家及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组成的编写组,历时十余年,遍访了彭总生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和知情人,汇集了浩繁的文献、档案、回忆录和访问录等资料,本着“取材务求其实,着笔力求其直”的精神,撰写出彭总“临阵对敌雷霆之威,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书稿经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乌石少年 第一节 童年泪 第二节 痛别彭家围子第二章 湘军十二载 第一节 二等兵 第二节 救贫风波 第三节 改名彭德怀 第四节 组织士兵会 第五节 入党 第六节 “四江精粹在湖滨”第三章 举义平江 第一节 调防 第二节 决断 第三节 壮举第四章 奔赴井冈山 第一节 会师 第二节 守山 第三节 奔袭雩都城 第四节 二上井冈第五章 转战湘鄂赣 第一节 袁、王事件 第二节 红三军团成立 第三节 两打长沙城第六章 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一节 力排众议渡赣江 第二节 三次反“围剿” 第三节 失利赣州 第四节 痛惜猛将断臂 第五节 东征入闽 第六节 同十九路军谈判 第七节 痛斥李德第七章 迢迢长征路 第一节 突破封锁线 第二节 支持毛泽东 第三节 遵义大捷 第四节 会理风波 第五节 过雪山草地 第六节 “唯我彭大将军”第八章 驰骋陕甘宁 第一节 东渡黄河 第二节 西征和迎接红二、四方面军 第三节 联友军共赴国难第九章 与华北共存亡 第一节 旗开得胜 第二节 决不过黄河 第三节 屹立太行第十章 反磨擦 第一节 河北问题 第二节 山西事变 第三节 打出“第二枪”第十一章 百团大战 第一节 破袭正太路 第二节 “定名为百团大战” 第三节 后方的振奋 第四节 关家垴之战第十二章 艰难转折 第一节 新回合 第二节 敌进我进 第三节 咬紧牙关 第四节 突围 第五节 “台搭起来再干”第十三章 大将理财 第一节 无盐同淡 第二节 “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真苦啊” 第三节 经济战第十四章 心碑 第一节 生死粮食 第二节 曙光 第三节 回延安第十五章 临危受命 第一节 在中央军委 第二节 延安保卫战 第三节 战火中的任命第十六章 三战三捷 第一节 巧布口袋阵 第二节 虎口夺食 第三节 蟠龙攻坚第十七章 扭转西北战局 第一节 时刻想着战士 第二节 诱敌北上 第三节 关键的一仗 第四节 活捉廖昂 第五节 新式整军第十八章 外线歼敌 第一节 西北大捷 第二节 挺进西府 第三节 渭北打胡第十九章 解放大西北 第一节 太原“带兵” 第二节 钳马打胡 第三节 歼灭“二马” 第四节 进军新疆 第五节 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二十章 受命援朝 第一节 友邻烽火 第二节 应召进京 第三节 毛泽东最终决断第二十一章 扭转危局 第一节 跨过鸭绿江 第二节 初惩骄敌 第三节 “钓鱼”清川江 第四节 再获大胜第二十二章 突破“三八线” 第一节 出任联军司令 第二节 飞渡汉江 第三节 奋力抗击 第四节 回京陈词 第五节 美军易帅第二十三章 全线反击 第一节 转守为攻 第二节 阵地对峙 第三节 勋章授给谁第二十四章 赢得和平 第一节 防敌登陆 第二节 以战促和 第三节 凯旋第二十五章 再进统帅部 第一节 百战归来 第二节 健全首脑机关第二十六章 推进战略转变 第一节 军队现代化之路 第二节 “划时代的会议”第二十七章 势在必行的改革 第一节 力主薪金制 第二节 推行义务兵役 第三节 评衔和授勋第二十八章 为了祖国安全- 第一节 踏勘万里海疆 第二节 阐释战略方针第二十九章 在争论的漩涡里 第一节 学不学,怎样学 第二节 遭受抵制的讲话 第三节 总结发言的遗憾第三十章 未了心愿 第一节 积蓄后备兵员 第二节 为新式武器开道 第三节 后方工作安排第三十一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第一节 “我和许多人一样” 第二节 乡亲的呼声第三十二章 身在庐山 第一节 “其如天下有忧何” 第二节 上书 第三节 “鼓咙胡”的回声第三十三章 风云突变 第一节 毛泽东讲话 第二节 怎样对党有利 第三节 在政治局常委会上第三十四章 “海瑞”罢官 第一节 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 第二节 “肃清影响”第三十五章 元帅挂甲 第一节 历史的预示 第二节 特殊学员 第三节 对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看法 第四节 乌石之恋第三十六章 问题升级 第一节 “唯彭德怀同志不能平反” 第二节 再上书八万言 第三节 心曲千万端 第四节 “也许真理在你那边”第三十七章 三线梦 第一节 山高雾重 第二节 最后的敬礼第三十八章 伟大的囚徒 第一节 却原来是坐班房 第二节 大批斗 第三节 突击审讯 第四节 特殊的战场 第五节 最后的吼声 第六节 魂归彭德怀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彭德怀就任一团团长后,打算在团内办一个学兵连,培养骨干,推动全团士兵委员会的工作。周磐听说一团要办学兵连,也想办一随营学校。彭德怀利用周磐想以此培植和扩大势力的野心,积极支持他办随营学校。彭德怀建议校长由周磐自兼,另设一名副校长。周磐提出要找一个有经验、有学识、有朝气的人充任,可又想不出合适人选。彭德怀便向他推荐一年前去黄埔军校高级班深造的黄公略。周磐很满意,叫彭德怀写信给黄公略,要他毕业后回师部。 彭德怀和李灿、李力、张荣生商量,一营如何为随营学校选送有活动能力和政治上可靠的人去学习,以便去做二、三营和二、三团学员的工作;又研究在士兵委员会章程前面加上一条总则:拥护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奉行三大政策,为救国救民的宗旨。把章程中的打倒军阀,改为打倒新军阀,士兵委员会改为学员自治会等,由彭德怀送给周磐,作为代拟的随营学校章程。周磐欣然接受。一营士兵委员会章程的基本内容因而在师里取得合法地位。 师随营学校正在筹办中。一天,黄公略西装革履来到团部,和彭德怀、李灿、张荣生等久别重逢,非常高兴。谈到办随营学校时,彭德怀讲了随校的宗旨、章程,黄公略突然发问:“新军阀是指谁呢?”彭德怀回答:“是指蒋介石。”黄公略怒气冲冲地说:“校长(蒋介石)绝不是新军阀。”大家倏然失色:一切秘密都告诉了他,这还了得!彭德怀正和黄公略争论中,张荣生拿了一条毛巾从后面往黄公略嘴上一捂,颈项上一系,说:“你穿着这样好的西装、皮鞋,你就是被蒋介石收买的走狗。你当学生哪来的这么多钱?”黄公略脸色发白,手指着皮鞋后跟。邓萍发觉了,说:“慢一点儿,放松一些,横直跑不了。”张荣生把手松开,黄公略连忙说:“我有介绍信,是共产党。”抬起脚来,指着:“在皮鞋底内。”张荣生用刺刀撬开鞋底,果然有写得很小的墨笔字字条,上面涂着一层薄蜡,防水浸湿。在煤油灯下,看出是介绍信。彭德怀曾回忆当时的情景:这时大家猛吃一惊,继而笑作一团。彭德怀抱怨似地说:“公略呀!你这是干什么?开这样大的玩笑。”黄公略说:“你现在当了团长,谁知道你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他指着周围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好野蛮呀!我的西服是老彭寄来的路费缝的,并不是蒋介石给的,穿得好些,路上方便,没人怀疑是共产党。”张荣生笑着说:“如是反革命,就绑起来扔到洞庭湖里喂鱼去!” 彭德怀与黄公略彻夜畅谈。黄公略告诉彭德怀,他带来了两个同志,一名黄纯一,湖北黄岗人;一名贺国中,湖南湘乡人。纯一很有学问。彭德怀即向周磐推荐,以便帮助黄公略开展随营学校的工作。彭德怀曾回忆见到两个新战友的印象是:“黄像一个文雅书生,贺是一个豪放的白胖青年。”这个回忆成为黄纯一、贺国中两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仅有写象。 黄公略是彭德怀在湘军中结识最早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今天又不约而同在革命低潮中参加了党。两人夜则同室而眠,日则找机会去洞庭湖堤上散步,讨论时局,互抒己见。黄公略参加了去年12月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人领导的广州暴动。暴动失败后,转经上海、汉口等地回湘。他将一路所见,细细说给彭德怀,并赠诗抒怀:“广暴失败旗帜在,树立红军苏维埃。旅沪、武、岳语弃市,乌云蔽日只暂时。欣谈时局喜春风,柳絮飞舞庆重逢。锦绣洞庭八百里,四江精粹在湖滨。”他对一团革命力量的聚集充满希望。彭德怀在答诗中,对毛泽东在井冈山举起武装斗争旗帜心向往之:“‘马日事变’教训大,革命必须有武装。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 周磐由长沙赶回南县,主持随营学校开学典礼。他在会上的讲话,按照彭德怀起草的随校宗旨章程,强调打倒帝国主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特别强调打倒新军阀;又宣布黄公略为校长,贺国中为教育长,黄纯一为大队长。这些,使彭德怀、黄公略等出乎意料的满意。随营学校开学后,一团党员开会时,大家谈到了周磐的表现,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找不到什么原因,对周磐取观察态度。 根据随营学校的有利形势,大家估计,在随营学校每期毕业时,能够吸收三分之一的学员为秘密士兵会会员,当年做到二、三团每连平均有一个会员,明年按情况再发展一些,做到每团有一两个进步连为核心,全师以一团为核心,在情况有利时,就可争取全师起义。 在特委张匡的主持下,一团成立了共产党的委员会,由彭德怀、黄公略、邓萍、张荣生、李灿5人为委员,彭德怀为书记。随营学校成立分支部,黄公略为书记,受一团党委领导。一团的6名党员成立支部,邓萍为书记。 一团党委的建立,在独立五师形成了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这时,独立五师欠饷又逾5个月,为提高士兵觉悟,彭德怀决心发动闹饷。 自一营士兵委员会宣布取消后,经过一段工作,在一营和一团直属队、机枪连、特务连都成立了秘密士兵会。闹饷由团党委领导,秘密士兵会串联发动,很快把二、三团和随营学校带动起来。周磐惊慌无计,采纳彭德怀的建议,将独五师掌握的渔税、盐税和百货厘金支票作抵,以防兵变为由,向南、华、安3县商会强借10万元,闹饷取得胜利。这次闹饷检验了一团共产党的组织和秘密士兵会在一团的动员力。 6月中旬,独立第五师奉命开赴平江县接替阎仲儒旅的“防务”。平江县是著名共产党人毛泽东去年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地方。鲁涤平签发这项命令,只是想到独五师比阎旅力量强胜,能够有效地剿灭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却不曾料到,独五师的主力——一团的团长彭德怀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 彭德怀和他最初的救贫会会友用热诚和勇气,长期不懈地把一支封建愚昧的军阀队伍,逐步革新为一支具有团结力的革命后备军。不惧权势,却尊重、爱护士兵的彭团长,受到全团的爱戴。从崇拜易参政到孙中山到信仰马克思主义,乌石峰下那颗不屈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湘阴道上山洞中的点点细水不停地滴在坚石上,定要将石滴穿。彭德怀痛恨社会的黑暗和军阀的腐败,期待着打破旧世界的牢笼,但根据特委的指示,他还要争取掌握全师,等待时机的成熟。他满怀信心,把自己当团长的薪饷也尽量存蓄起来,准备暴动之用。他的乌石老家,除大弟彭金华来要去40HD余元还清祖母、父亲的丧葬债务,和将彭家围子的破茅屋改为9间瓦房(即现存的彭家围子故居),他没有置其他私产。 在一团开赴平江之前,彭德怀让妻子刘坤模暂回乌石老家。从彭家的老人去世后,她通常是在彭德怀驻防时来和他相聚,在部队开拔前回家。这次一团调防,对他们夫妻来说,只是寻常的短别罢了。谁也没有料到,不久以后在紧急形势下提前举行的暴动,使他们之间音讯断绝。 湘军独立五师一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的前身。当人们看到红五军(及其后的红三军团)在创建后,即以惊人的气势迅速成长为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亲密配合的红一方面军主力之一时,很少注意到起义前这支湘军队伍从内部革新、改造的历史。而这一段历史,实实在在是与其后红五军和红三军团那些辉煌的历史紧密相连的。救贫会的会员和秘密士兵会会员,大部分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牺牲,幸存者中除彭德怀外,还有4名——李聚奎、李寿轩、田长江、姚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1928年,已届而立之年的彭德怀,经历了漫长的军旅生涯,从二等兵到班长、代排长、排长、代连长、连长、代营长、营长、代团长、团长,走过了旧军队里的每一级阶梯。他跨越的每一级,都成为他军事才能积累和焕发的一步。他对士兵思想感情的亲切了解,对行伍生活的深刻体验,对火线实战的丰富阅历,对统军治军之道的独特体会,不仅铸成了平江暴动的胜利,且深深地影响着他以后数十年的革命军事生涯。P25-27
后记
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76年生命历程的《彭德怀传》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彭德怀元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彭总。他的一生,从旧社会最底层一个赤贫的农家之子到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从一位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集团的头子”,直至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囚徒;从蒙冤受屈、含恨以终到终于恢复名誉,受到举国上下的同情与追念,他的76个春秋是如此波澜壮阔、风雷激荡,又如此曲折坎坷。他的生命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民族从上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的苦难、追求与奋斗,反映出中国现代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辉煌胜利,也揭示了革命进程中曾经发生的错误和应当吸取的教训。 基于这一历史情况,要写出一部彭德怀的信史,需要直面一段给人们留下痛苦回忆的历史;需要突破一些历史研究的“禁区”,也需要传写者不断摆脱自己思想上的束缚。因而,《彭德怀传》从写作到和读者见面,也是不无曲折的。 1978年12月,在彭总被迫害致死4年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恢复了名誉。继而,在几位老革命家的倡议下,在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的帮助下,成立起一个彭德怀大事记编写组,准备以两三年的时间收集史料,编写出一部彭德怀大事记,把长期被歪曲、被颠倒的彭总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但很快,编写组就发现自己把事情估量得简单了。从1959年7月至1978年12月近20年间,彭总的手稿、笔记,大量地被销毁,关于彭总的公开的、内部的文字资料,则充斥着对他的“错误”和“罪行”的“清算”。面对连篇累牍、触目惊心、大量散布的“批彭”材料,编写组深感所负之重。于是改变计划,从编纂《彭德怀年谱》入手,首先弄清彭总一生革命活动的轨迹;然后对1959年以后加在彭总头上的一连串罪名逐一考证,弄清真相,分辨是非,对有的重大问题写出专论。1983年《彭德怀年谱》的初稿编成后,编写组受领了《当代中国》丛书《彭德怀传》的撰写任务。1984年,编写组先撰写出《彭德怀传略》作为《彭德怀传》的总纲,1985年开始写作《彭德怀传》。此后,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工作在中央军委办公厅党委的领导下进行。 由于上述特殊的历史情况,编写组对《彭德怀传》的取材务求其实,着笔力求其直。所用史料依据中央和地方所藏的原始文献、各历史阶段出版的报纸书刊和与历史文献相印证的对有关人士的访问录和回忆录。编写组曾经沿着彭总生活和战斗的足迹踏访了湖南、江西、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山西9省的旧战场和革命根据地的数十个城镇村庄;访问了彭总生前的百余名战友。从他们对彭总的深情回忆中,我们体会到人们心中的彭总形象不仅未因20年蒙尘而污损,反而“吹尽狂沙始到金”,变得更加光辉。编写组所到之处,总是得到热忱的帮助和鼓励。在此,我们要感谢当日所到的武汉、昆明、兰州、成都、南京军区和各省军区、军分区,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采访的指导和方便条件。我们要感谢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和我们所去各省、市、地、县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文化馆,是他们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许多珍藏的甚至是孤本的资料,使我们得以广泛阅览、探寻、钩沉,弄清了彭总一生的功业轨迹。我们要感谢众多的彭总生前的战友,他的亲人及故乡人民;感谢彭总戎马一生足迹所至之处的地方老干部、老乡亲;感谢曾参加我们举行的数十次回忆彭总的座谈会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和志愿军的指战员,是他们的回忆与评说使我们不只进入彭总的历史活动而传述他的丰功伟绩,还得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而传述他的刚风劲节;进入他的日常生活而状写他的音容笑貌;也得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评价他的功过。 撰写《彭德怀传》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从8万字的《彭德怀传略》到传记初稿的120万字,到二稿70万字,最后压缩为本书50万字,其间曾送请60多位彭总生前战友及党史、军史界的专家指正。成书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研室主持召开评审会,请毛泽东传记组、朱德传记组、刘伯承传记组、贺龙传记组、陈毅传记组、罗荣桓传记组、徐向前传记组、聂荣臻传记组、叶剑英传记组,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战史部、《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的负责同志进行评审。编写组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传记做了多次修改和校订,使传记得以更加准确翔实。在此,我们谨表谢意。 当我们将这本书呈献于读者面前时,我们还要向编写组的顾问王政柱同志致衷心的感谢;对已病逝的浦安修同志和杜鹏程同志致以深切的哀悼。浦安修同志曾和编写组一起万里寻踪,进行采访;王政柱同志为编写组提供了个人珍藏的史料;杜鹏程同志为传记的构想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们都曾一再披阅传稿。浦安修和杜鹏程同志直至病危还在关心着传记的情况,他们未能看到《彭德怀传》问世,使我们深憾于心。 在对彭总一生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之后,我们深信他将是我们民族历史天幕上一颗不灭的巨星;将是一个永远使人景仰、为人传颂的英雄;也将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永远引入探究的历史人物。我们为自身条件所限未能更鲜明地再现这位人们喜爱的英勇无畏、刚正不阿的彭大将军而歉疚。我们也相信这仅仅是第一部《彭德怀传》,后来者将会以更高更广的历史视野写出一部又一部更透辟、更深蕴丰满的《彭德怀传》来。至于本书中难免出现的不周和错误之处,则望读者指正,俾来日修订。 《彭德怀传》的作者:项羊(撰写第1—2章)、蒋宝华(第3—8章)、何定(第9—14章)、吴序光(第15—19章)、张希(第20—24章)、王焰、王亚志(第25—30章)、王焰(第31—34章)、何定(第35—36章)、门吉寿(第37—38章)。何定负责全书统稿。 《彭德怀传》编写组
编辑推荐
本书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全面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76年生命历程。 《彭德怀传》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批准立项,成立了学者、专家及彭德怀身边的工作人员组成的编写组,历时十余年,遍访了彭总生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和知情人,汇集了浩繁的文献、档案、回忆录和访问录等资料,本着“取材务求其实,着笔力求其直”的精神,撰写出彭总“临阵对敌雷霆之威,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忱,政治上的松柏之节,生活上的冰雪之操和作风上的朴实无华”。书稿经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