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7-1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 页数:269 字数:180000 译者:金晶,孔伟
Tag标签:无
前言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如英国教育家赞誉她是“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认为,“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这般举目众知的教育家并不多见。在短期内能够超越国界、世界观、宗教上的差异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论,除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外,别无他选。”从蒙台梭利成名至今,世界各国的孩子已经和正在通过她的著作所传播的理念,接受着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多个国家。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幼儿园的青睐。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即人有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期,其中心理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胚胎期的 开始,它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成人应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以尽量排除不利于生命力成长的各种不利因素。 儿童发展有一个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她还通过观察,总结出儿童所具有的各种敏感期,以此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的参考,促进幼儿的心理正常发展,以免延误时机,给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障碍。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著作。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文学”的创办者。她的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
书籍目录
1.儿童的时代2.成年人应受到控告3.新生命都有一种本能4.新生儿的降生5.母性的天赋本能6.心灵的胚胎7.儿童心理的发展8.儿童的秩序感9.儿童智力的发展10.儿童成长的障碍11.行走12.手13.节奏14.人物角色的替换15.运动16.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17.爱的智慧18.儿童的教育19.观察与发现20.教育儿童的方法21.娇生惯养的儿童22.老师的心理准备23.偏离正轨24.心理与身体健康25.成人与儿童间的矛盾26.工作的本能27.两种不同的工作28.主导本能29.作为教师的儿童30.儿童应该享有权利
章节摘录
迄今我们并不怀疑孩子在生长发育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特性。我们通过长期的经验注意到,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力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得难过或愤怒。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为何有这种表现的原因,就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或者以为他们只是想得到我们的抚慰而已,我们因此认为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都是“任性”或“发脾气”。我们还把他们任何没有明显动机的行为,任何固执或无理性的行为当作反复无常。我们也注意到他们的某些发脾气的方式会更加恶化。而实际上它本身就表明,儿童的这些行为方式本身存在着某种原因,而且这一原因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影响。显然,我们应该为此找到一种治疗方法。 敏感期,这一因素可以解释清楚某些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但是由于这种心理冲突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法把所有发脾气的原因都解释清楚。另外,儿童反复无常的举动,也是长期以来受到大人们错误对待的结果。与敏感期的心灵冲突密切相关的各种任性的表现,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任性对在敏感期养成的禀性不会具有永久的影响,但是它会产生一种不良的作用,阻碍儿童心理的成熟。 儿童在敏感期发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这表达了他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对杂乱无序的反感。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危险被消除,他们就会平静下来。人们有时会发现,儿童在经历了一种近乎病态的激动不安后,会突然平静下来。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目前对此知之甚少。一旦找到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深入儿童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秘密,并且能为我们与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敏感期的分析 对儿童实体化和敏感期的研究,也许可以比作去做一次带有探索性的手术。它能使我们看到促进儿童生长的各种器官的功能,它还可以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引导而发展的,也就是说,他受获得与其特性密切相关的暂时陛本能的引导。虽然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的,但环境本身主要是一个场所,而不是一个原因,外界环境仅仅提供了心理发展所必需的手段,就像物质环境为身体的发展提供了食物和空气一样。 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内在的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事物敏感,而对其他事物无动于衷。儿童只对某种特殊的事物具有敏感陛,就如同光线只照到了某些物体,而没有照到另一些物体上一样。那些能使儿童产生敏感的事物构成了儿童的整个世界。儿童不仅仅对某些情景和事物敏感,他还具有利用这些事物来使自身发展的独特潜力,因为他正处于敏感期,在此期间他所进行的心理调整,能使他适应环境或者日益轻松、准确地到处活动。 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这种敏感的关系上,也许可以找到解开儿童心理发展疑团的途径。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种奇妙的创造性活动,设想成一系列来自潜意识的充满活力的行为。当这些行动与环境相接触时,就产生了一个人的意识。它们最初是混乱的,然后将会清晰明了,最后达到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境地。 以儿童学习说话为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当不同的声音杂乱无章地传人儿童的耳朵时,他们仿佛在顷刻间清晰地听到了某种有趣的吸引人的声音。这些声音听起来就像一种他还未通晓的外国语。瞧,这个还没有思维能力的小家伙仿佛在用心听一种音乐。音乐充满了他的整个世界,这种声音传到了他的神经纤维——确切地说,是那些迄今还潜伏着的并且只有大声召唤才被震动的神经纤维。它们受到了激发,开始有规律地震动,并在某种命令和指挥中改变它们的震动方式。这标志着精神胚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是一种集中全力于现在的时期,尽管它的前景如何还不得而知。 渐渐地,儿童的耳朵能辨别出不同的声音,他的舌头也运动得更加灵活了。在这之前,他的舌头只能用来吸吮;现在,这个儿童已开始体验到舌头内在的震动了,似乎有某种不可抵抗的能量在驱使着他的舌头运动,使他能感觉到喉咙、脸颊和嘴唇。然而这些震动除了使他得到某种不可言喻的满足外,并没有任何目的。当他能蜷起四肢,握紧拳头,抬起头转向说话的人,并把眼睛紧紧盯住说话人的嘴唇时,他就会表现得十分快乐。 儿童正在经历一个敏感期:此时的儿童有若神助,他的心灵能得到一种神秘的激发。他的内心深处仿佛在上演一部充满爱的戏剧。这种激发正在儿童心灵的秘密领域里展现出来,有时甚至会完全占据儿童的心灵。这种在无声无息中默默进行着的激发不可能不留下高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将伴随儿童一生。 只要儿童所处的环境能充分满足他的内在需要,所有这一切都将悄悄地发生,丝毫不需要人们去专门注意他。例如,“说话”是所有他要掌握的技能中最难的一种。儿童对于“说话”的敏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事实上,由于儿童周围都是成年人,他们之间的对话为这个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唯一能使我们了解儿童这种敏感性的,是他的微笑,这是他对人们用简短、清晰的词语对他说话时,所表现出的快乐。慢慢地,他能区别各种各样的声音,例如类似教堂塔楼钟鸣的声音。或者在傍晚,当成人对着儿童唱着催眠曲,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歌词时,我们就会看到儿童从兴奋变得安静下来,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伴随这种快乐,他的思维不再活跃,渐渐进入了睡眠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轻柔的声音对儿童说话的原因。我们渴望看到儿童用充满活力的微笑来回应我们,正因为此,从遥远的时代开始,父母一到晚上就会回到想听歌曲或故事的儿女身边。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者序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如英国教育家赞誉她是“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认为,“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更是不吝溢美之词,“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这般举目众知的教育家并不多见。在短期内能够超越国界、世界观、宗教上的差异而在世界上普及的教育理论,除了蒙台梭利教育之外,别无他选。”从蒙台梭利成名至今,世界各国的孩子已经和正在通过她的著作所传播的理念,接受着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自主教育。迄今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已被译成37个国家的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设立了蒙台梭利培训机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多个国家。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班和学前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幼儿园的青睐。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即人有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期,其中心理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胚胎期的 开始,它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成人应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以尽量排除不利于生命力成长的各种不利因素。 儿童发展有一个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她还通过观察,总结出儿童所具有的各种敏感期,以此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的参考,促进幼儿的心理正常发展,以免延误时机,给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障碍。
编辑推荐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有些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童年的秘密》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