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

出版时间:2002-10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刘伟  页数:2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反映经济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在结构上安排了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新的分支,而且在内容上要反映经济学发展最新成果。二是内容表述要完整、系统和科学,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理论。三是处理好编和著的关系。这套丛书不仅吸收了国内外经济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就,也就职“编”,而且结合了作者的教研实践和教研成果,结合了作者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这也就是“著”。没有广泛取材的“编”,者就难以拓宽读者的视野,把握本领域的脉络;没有在教研基础上的“著”,教材就会失去灵魂,就会脱离实际。四是注意“冷”和“热”的结合。我们要求,尽可能在讨论“冷”的基础理论问题时,折谢出现实生活的罗辑和哲理,在讨论“热”的现实问题时,给人以理论上的满足感。

作者简介

  刘伟,1957年1月出生,山东省蒙阴县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任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全国青联常委,北京市青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软)一等奖,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首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被原国家教委选为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价值论第1章 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论第1节 什么是价值第2节 为什么劳动价值论曾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第3节 为什么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的价值论,会由劳动价值论转向效用价值论,并进一步以价格论替代价值论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2章 马克思的价值论究竟要说明什么第1节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实质在于,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并把这种社会关系视为社会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第2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历史技战第1节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首否统一第2节 非物质产品生产劳动具不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4章 价值论与收入分配第1节 价值理论为收人分配提供经济哲学观上的基础第2节 收人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本篇重要提示本篇总结本篇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概念本篇思考题第二篇 产权论第5章 什么是产权第1节 西方学者关于产权定义的比较第2节 定义产权范畴的基本原则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6章 西方产权理论的发展及演变第1节 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系统提出第2节 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新进展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7章 产权与市场、企业的关系第1节 市场经济对产权制度的一般要求第2节 市场失灵与产权界定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8章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权问题第1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第2节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体制性矛盾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9章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的产权问题第1节 当代中国私营资本产权主体的缺陷第2节 私营资本产权缺陷的危害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本篇重要提示本篇总结本篇要掌握的内容和概念本篇思考题第三篇 市场论第10章 何谓市场经济第1节 对市场经济内涵的基本解释第2节 市场经济的本质与功能第3节 市场经济存在的历史条件第4节 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过程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11章 市场经济能做什么第1节 市场配置资源的检测标准第2节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第3节 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行为第4节 市场在哪些领域失灵第5节 市场经济中政府应当做什么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12章 市场制度与企业第l节 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第2节 企业制度与市场制度第3节 企业家与激励约束机制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第13章 转型经济中的市场经济秩序第1节 两种不同的市场秩序观第2节 产权制度与市场秩序本章重要提示本章总结本篇重要提示本篇总结本篇需掌握的概念和主要内容本篇思考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明确了服务使用价值存在的独立性,我们进一步对服务加以分类,我们以劳动对象的不同,把服务分为三类。  第一,知识型服务。这类服务指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等无形的使用价值。知识型服务生产指知识的创造性生产,这里的劳动对象是无形的但又有特定内容的研究题目。知识型服务的使用价值的有用性在于能够满足人的精神生产需要。知识型服务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的存在形式不是物品的形式,而是无形的,一般采用语言、文字等信息形式。知识型服务一般不是最终产品,不能直接用于消费,往往需要借助其他服务劳动才成为最终消费品。例如,一定的科研成果往往要经过教育服务劳动才能传授给消费者。有的知识型服务可以取得某种实物外壳而成为最终消费品,例如知识的书籍化等。  第二,活动型服务。这类服务指不能同生产行为在时间、空间上分离的使用价值,它的有用性在于能够作为消费对象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里,产品“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可是,这一点并不使它例如同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在其生产过程中,劳动不是对象化在有形物上,而是对象化在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活动过程中。例如,演员把自己的劳动对象化在演出活动过程中,提供“演出”这种使用价值,观众消费演出服务,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第三,实物型服务。它是知识型服务和活动型服务的实物化,例如书籍,图画,录音带,录像带等。这类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不同于其他服务,它有物的外壳。另一方面不同于物质资料产品,它的使用价值主要不取决于物的外壳,而取决于物的外壳内的服务的内容。例如人们购买歌曲录音带,不是为了用磁带这种物质本身,而是要欣赏歌曲,实际上消费其中歌唱家的服务。因此,在其全部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既包括活动过程,无形的研究题目,又包括一定的物质资料。服务与物品的形式结合,并非在物的形式上否定服务原有的使用价值,而是保留了原有的使用价值。  (2)服务使用价值的物质性。  服务使用价值不是以物质资料形式存在,劳动在这里不是物化为有形产品,但不能以此否定服务的物质性,财富的物质性不能等同于物品形式。有人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认为只有物化为有形产品的劳动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生产服务的劳动不体现为物,不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此否定服务使用价值的物质性,进而否定其价值存在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样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是不妥的。  马克思“生产”概念具有哲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意义。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生产,是与人的抽象的本质直接联系的,强调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生产”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生产过程反映人们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当马克思把生产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时,是就其哲学意义而言,这里所谓“物质变换”,并不是指劳动者只把劳动对象化在有形物质资料上。这里所谓“物质”也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即能被人主观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除有形物外,无形的科研题目、活动形式本身也都是客观存在,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生产,人的劳动同样可以对象化在这些客观存在上。哲学意义上的生产是对各种生产的概括,物质资料生产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一种形式,服务生产同样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种形式。不能把“物质变换”简单地理解为有形物的生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服务使用价值具有物质性。  (3)服务使用价值的一般性。  所谓服务使用价值的一般性,是指它同物的使用价值一样具有不以社会历史性质为转移的,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来说一般的有用性。提供服务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同其他具体劳动一样,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会为转移,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至于社会政治生活,阶级统治等方面,即由社会历史性质的要求所引起的劳动或活动,并不提供满足人的一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这些活动或劳动的存在,只是由于社会结构的缺陷,才成为有用的和必要的,他们的存在只能归因于社会的弊端。因此,这类活动所提供的有用性并不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严格地说,这类活动不属于经济活动,例如官吏、军队、警察等。马克思将其称为“强加的服务”,就是要区别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将服务的使用价值定义为非物质产品未尝不可。  §3服务的价值  服务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构成其价值实体的也是人类抽象劳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服务的价值等于维持这些服务的商品的价值和这些服务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服务商品总价值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即“维持这些服务的商品的价值”,和服务生产者创造的价值,即“服务本身的价值”。  价值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相互提供产品,进而实现其劳动的社会性的经济联系。服务生产者把劳动对象化到无形的活动的使用价值中,并且耗费劳动的目的是为了以自己生产的商品交换他人的商品,那么他的产品——服务自然具有价值,同样反映等量劳动相交换的经济关系。几乎所有反对服务价值论的学者,都认为价值只能是抽象劳动的物化,即物化为物质资料才可能具有价值,认为商品不是物,但又离不开物。我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物化的劳动成为价值,物品作为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但作为价值承担者的使用价值不应仅仅限于物品,非物品形式的使用价值同样可以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产品有无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存在形式无关,而取决于使用价值生产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指出:对劳动的物化等等,不应当像亚当·斯密那样按苏格兰方式去理解。如果我们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来看,说商品是劳动的化身,那仅仅是指商品的一个想象的即纯粹社会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和商品的物体实在性毫无关系。马克思还举出运输的例子,说明生产非物品形式使用价值的劳动同样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样可以反映商品经济关系。  那么,服务商品价值的承担者是什么?这是说明服务价值存在的根本问题。我认为,尽管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统一的,服务使用价值又是无形的,因此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实际存在,人们可感知的往往是消费服务后的结果,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在理论上把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把服务劳动的结果与消费服务的结果区分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从世界经济看,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蔓延,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从国内经济看,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科学本身的发展看。经济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的分支,不断丰富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所有这些发展和变化,还难以及时地反映在我们的教材中,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不论是大学。还是社会,都希望经济学教材能够贴近现实.并反映经济发展的未来。可以说,时代呼唤着更新、更好的经济学教材。为了满足教学工作和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套丛书。由于作者是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第一线授课的教师为主,所以,这套丛书包含了在“北大清华学经济”的立意。  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反映经济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在结构上安排了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新的分支,而且在内容要反映经济学发展最新成果。二是内容表述既要完整、系统和科学.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理论。三是处理好编和著的关系。这套丛书不仅吸收了国内外经济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就,也就是“编”,而且结合了作者的教研实践和教研成果,结合了作者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这也就是“著”。没有广泛取材的“编”,就难以拓宽读者的视野,把握本领域的脉络;没有在教研基础上的“著”,教材就会失去灵魂,就会脱离实际。四是注意“冷”和“热”的结合。我们要求,尽可能在讨论“冷”的基础理论问题时,折射出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哲理;在讨论“热”的现实问题时,给人以理论上的满足感。  在“北大清华学经济”这套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感谢诸多作者给予的积极合作,以及中国发展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刘伟 魏杰

编辑推荐

  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反映经济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在结构上安排了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新的分支,而且在内容上要反映经济学发展最新成果。二是内容表述要完整、系统和科学,又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理论。三是处理好编和著的关系。这套丛书不仅吸收了国内外经济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就,也就职“编”,而且结合了作者的教研实践和教研成果,结合了作者对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解,这也就是“著”。没有广泛取材的“编”,者就难以拓宽读者的视野,把握本领域的脉络;没有在教研基础上的“著”,教材就会失去灵魂,就会脱离实际。四是注意“冷”和“热”的结合。我们要求,尽可能在讨论“冷”的基础理论问题时,折谢出现实生活的罗辑和哲理,在讨论“热”的现实问题时,给人以理论上的满足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学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