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4-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成金 页数:241
Tag标签:无
前言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名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作为“湘军首领”和“中兴之臣”,打开了自己的人生局面,他又作为“桐城派”文学的后期代表,成就了自己“当秀才”的夙愿。这样看来,曾国藩在两方面都实现了他自己一生的目标。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赢得人生的成功局面呢?回答这个问题,众说不一。就曾国藩而言,他的成功则完全可归节于“学问”两字,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生不可废学,乃事业有大成。”我们翻开曾国藩的《家书》,就会发现: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可见曾国藩一生视读书为人生学问,为求取功名的基础。曾国藩曾有叱咤风云的疆场经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又能在读书学问上专心求精,每天都读古文,写日记,以此来总结和提高自己成大事的修养,这些都印证了他“惟有‘常’字为人生第一美德”、“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的人生观点。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是那个历史时期封建势力的代表,他是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刽子手。毛泽东直到晚年,还说他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人,只要你想成大事,必须要有学问,以学问为成功的“跳板”,离开这个硬道理,所有的成功都会倒塌的。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考察成就曾国藩一生成就大事的学问。这也是我们策划和写作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
内容概要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名有影响的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书即探究其一生成就大事的不传之秘,创造性地将他一生的成就归纳为“八大学问”,可以说这“八大学问”也是他一生智慧的体现。本书汇集了一些典型案例,有助于读者对曾国藩有一个跨越时空的全方位的理解与把握,同时结合当代人在迈向成功征途上有可能遇到的各种境况,有针对性地总结归纳出诸方面的运用技巧,力求使该书成为人们拿来就用得上的案头有备之书。
书籍目录
一 砥砺自我的学问:强者总有挺身立世的时候
1 胸中始终装有“敬德修业”四个大字
……
二 改变性格的学问:人生冰是一个自习的大课堂
1 致力打败自己的弱点
……
三 拯救命运的学问:紧紧抓住突破一生的主动权
1 刚柔兼济是种大本领
……
四 为政掌权的学问:牢记“在其位,谋其政”之训
1 整顿吏治是职责
……
五 用人有道的学问:一个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
1 缺操守者坚决不用
……
六 善于交际的学问:善于挖掘潜在的力量
1 没有关系,那是万万不行的
……
七 藏露进退的学问:天天都做一个明白人
1 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
八 以学养身的学问:人生最高的境界在于“养心”两字
1 以学养为人生支柱
……
章节摘录
治住一颗奢惰之心成大事者最切忌的是犯有奢惰之心,因此在人生学问总要剔除“奢惰”两字。曾国藩通过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总结出无论是居和平之世还是居离乱之世,奢惰都必定导致失败的人生学问。曾国藩举和珅的例子说,和坤当年受宠信,二十几年任军机大臣,积累的财富几乎和国家差不多,这是极盛之时的事,但最后还不是一条白帛结束了性命。他说,人无论多贪,多富有,但只能居住一间房子,睡一张床。他说的是人的消费是有限度的。咸丰九年(1859年6月),曾国藩奉朝廷之命,前往四川,至武昌而止。是年,他的九弟曾国荃在家乡购置一座华丽的新居,前有辕门,后仿公署之制,有数重门。一时乡人颇有浮议。据崇德老人——曾国藩的女儿说,曾国藩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信给曾国荃,令他将新居毁掉。曾国荃起初不以为然,曾国藩晓以情理,这位九弟才毁掉。曾国藩的女儿时年8岁,她后来回忆说:“余犹忆戏场之屋脊为江西所烧之蓝花回文格也。”在曾国藩的日记中曾记有这样的历史典故:田单攻打狄人的城邑,鲁仲连预料他攻不下,后来果然三个月没能攻克。田单向鲁仲连询问原因。仲连说:“将军您在守卫即墨时,坐下就编织草筐,站起就手持锹镬,做士卒的榜样,全军上下都抱着舍生忘死之心,一听到您的号令,没有人不挥臂洒泪而跃跃欲试的,这就是能打败燕国的缘故啊。现在,您东边有夜邑进献的珍奇,西边有遨游淄上的快乐,身披黄金饰带而驰骋在淄渑大地,尽情享受活着的欢乐却没有殊死作战之志,这就是不能战胜狄人的原因啊!”曾国藩说.我曾对鲁仲连这番话深信不疑。认为是正确无比、不可更改的高论。同治三年(1864.年),收复了江宁城后,我看到湘军上下一派骄矜自得、纵情逸乐,担心他们不能再使用,就全部遣散原籍务农去了。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5月),我受命前往山东、河南一带围剿捻匪,湘军跟随的极少,专门任用皖籍的淮军。我看到淮军将士虽然士气高昂,但也缺少忧患危机意识,暗暗担忧,恐怕他们不能平定流贼。《庄子》上有“两军相对哀者胜”的话,鲁仲连说的凭借忧和勤能胜而由于娱乐失败的话,也就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后来,我因为生病而上疏请求退休归隐,于是解除了兵权。然而李鸿章最终用淮军削平了捻军,这大概因为淮军士气还很旺盛吧。用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来感染战士,用昂扬的斗志来振作三军的士气,这两种做法都能够获胜,只在于主帅审时度势地善于运用罢了。我以往单单主张“忧勤”这一种说法,恐怕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姑且记载在这里,用来记住我的偏颇,同时也可知古人的精言妙论不能举一概百,每一种说法都有它所适应的情况。但是,我们做事总不应没有忧患的意识。戒奢侈就要尚勤俭。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快就强,安逸就病弱,家勤就兴,懒就衰败。国勤就治,惰怠就乱。军勤就胜,懒惰就败。懒隋是没有士气。常提军队的朝气最为重要!军事上有骄气、惰气,都是败兵气象。孔子的“临事而惧”是断绝骄气的本源,“好谋而成”是断绝懒惰的本源。无时不谋,无事不谋,自然没有懒惰的时候。曾国藩从来以“理学大师”自居。他向朝廷有所请求,一般说来,尽量避免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旁敲侧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既得到了自己所要求的东西,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咸丰七年(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所上的《附村陈近日军情请催各省协饷片》奏折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奏折中的第一点,他反复强调了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曾国藩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现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即如湖北的蕲州、黄州沿江城市也已克复。言外之意,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曾国藩节制调遣。奏折中的第二点,旨在张扬他自己旧部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为湘军涂脂抹粉,为自己贴金。奏折中第三个要点是,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中第四个要点,是奏片中的要害。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片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异以李、杨所部指挥者自居。曾国藩的请求自有其道理。自从咸丰五年(1855年10月)曾国藩派遣罗泽南从江西分军前往武昌外围增援胡林翼后,不久,翼王石达开用兵江西,开辟江西省根据地,曾国藩部湘军一再受到沉重打击。他承受了许多风浪,历尽艰险,以至于退守南昌,日坐危城,早夕盼望骆秉章、胡林翼派兵前来,以纾江西之急,尤其希望胡林翼能指挥湘、楚军,及早攻占武昌,然后水陆东下,与自己会师于浔阳江上。现在胡林翼终于占领武昌,攻占武昌的主力是湘军水陆师,其中李续宾统率的湘军,是胡林翼奏调去的;杨岳斌统率的外江水师,是曾国藩派去武昌外围增援胡林翼的。所以,曾国藩认为:清政府应该将杨、李所部湘军水陆师拨还曾国藩。胡林翼是聪明人,有意命李续宾、杨岳斌统率的湘军水陆师东下,自己却不随军指挥。胡林翼把这个球踢过来,曾国藩心领神会,立刻把球接了过来。咸丰七年(1857年5月15日),他兴冲冲地从吴城镇迅速赶到九江劳师,会晤李续宾、杨岳斌。他们对曾国藩的尊重不减当年,这对曾国藩说来是最大的安慰,因为这标志着湘军中围绕着他的强固的凝聚力并未削弱。曾国藩说,这次九江劳师,目睹湘军水陆师军容甚盛,兵力强大,感到不胜欣慰。他真正感到舒服的是胡林翼在湖北长期发展、扩编湘军水陆师,能够始终坚持沿用湘军营制,提拔重用的是曾国藩所“心许”的人物。综观曾国藩以上四条,没有一处明确表示他要朝廷归还李、杨所部等主张,而是绕来绕去,曲意示衷。曾国藩就是这样向他的上司——皇帝和清政府表达他的愿望和要求的。这也是以柔克刚之一法,清廷果然准奏,杨、李所部仍旧归曾指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一生不可废学,乃事业有大成。 ——曾国藩
编辑推荐
《成就曾国藩一生的八大学问》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