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1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作者:赵广忠 页数:550 字数:30000
前言
当21世纪的大门轰然向我们敞开的时候,我们立即感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脚步正在咚咚作响地向我们迈近。我们无法躲避,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竞争激烈,关系复杂,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真的是残酷而惨烈!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既然无法回避,我们只能面对。要面对挑战,我们至少应该忙里偷闲,将中外历史浏览一遍,将古今哲人的议论梳理一番,并且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但这是一件浩繁的工程,我们的读者朋友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精力来埋首案牍?于是,我们替您做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大事。我们不但总结归纳了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且还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提炼的结果仅仅是这118个字。
内容概要
本书在内容上化繁为简,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今图书中提炼出的 168字为基本范畴,从相对和相反两方面加以论述,具有较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使读者在阅读和应用上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学问类第二编 敦品类第三编 励志类第四编 处世类第五编 进退类第六编 言谈类第七编 做事类第八编 御人类第九编 持家类第十编 乐生类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学问类1.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史的车轮已把人类带入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21世纪。而21世纪之初,知识经济便已经初现端倪。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将是一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信息快速流动、更新的数字时代,学校正规教育所教授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我们要保持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将学习当作是终生的挑战。不学习便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没有立足之地。美国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出现异常杂音,专家会诊3个月却毫无结果。没有办法,只好请来了法国电机专家斯坦因门茨。斯坦因门茨经过研究计算之后,用粉笔在电机上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画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结果这台电机立即恢复了正常运行。福特公司询问要付多少酬劳,斯坦因门茨要10000美元,有人说他勒索,斯坦因门茨笑了笑,提笔在付款单上作了说明:“画一条线是1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线是9999美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识将是何等的重要!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这早已成了人们的共识。然而,“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而学习又有一个是照单全收、不加思考,还是边学习、边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学习的问题。人类思考是一种理性的劳动。学而不思,死啃书本,其结果只能是学一是一,学一知一,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最后不是故步自封,掉进教条主义的泥坑,就是变成死于句下、思想迷惘的书呆子。有一个同样是“画道儿”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国人大多都耳熟能详。春秋时,有个楚国人乘一只渡船过江。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船一阵摇晃,楚人不小心把腰上的剑掉到了水里。他立即在船舷上落剑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自己对自己说:“记住,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到江里的。”等到船靠了岸,楚人才从容不迫地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剑。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真是迂腐至极。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到头来恐怕也只会和这位楚人一样,拘泥固执,墨守成规。事情总不能矫枉过正。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思考不学习,只能脱离轨道,漫无归宿,乃至陷入空想主义的另一个泥坑。有一个最经典的事例。大约三千年前,在今天的河南杞县,有个小国,叫杞国。这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有朝一日会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容身。他愁得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开导他:“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忧虑天会塌下来呢?”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又说:“即使天不会塌下来,难道太阳、月亮、星星也不会掉下来吗?”好心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是永远不变地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也不可能掉下来。”这人还是不放心,又说:“如果地陷了又怎么办呢?”好心人说:“地无非是积聚的泥土和石块,泥土和石块到处都是,结结实实。你平常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不是安然无恙么?怎么还担心它会陷下去呢?”杞人听了这番话,如释重负,终于安下心来,不再忧愁了。“杞人忧天”,就是只思不学的可怕结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应该说,孔子已把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论述得十分清楚了。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主张学思兼用。他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那么,学习中该思考些什么?怎样思考呢?明朝儒哲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学问的关键,是必须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认识透彻,再以自己心中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其中“天道”、“人情”、“物理”、“世故”,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内容,“以自己心中独到的见解来分析”,就是我们的思考的方法。何谓“天道”?“天道”就是世间的法则、规律。《淮南子·十四·诠音训》中有一段论天道的文字,译过来是这样的:不去受祸、福的迷惑,行为举止就能遵循着世间的道理;不胡乱地产生喜怒之情,才会赏罚分明,不偏袒、不徇私;不贪求没有实在功用的东西,欲望才不会妨害天性;欲望有节制,才能使人知足常乐。这四点,不必苦心向外界寻找,也不用跟他人求借,其实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悉心自求,就一定会找到。再次,学习中要思考“物理”。“物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天道”、“人情”、“世故”,均属社会科学范畴,而“物理”属自然科学范畴。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都有着内在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求。前文中提出的一个粉笔道儿年10000美元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物理的故事,画道儿处的线圈多了16圈,电机就出现噪音,减去16圈,电机就恢复正常,这是电机内部规律所决定的。学会思考吧!思考,使您解晓天道;思考,使您练达人情;思考,使您深谙世故;思考,使您熟稔物理……一句话,思考,使您走向成熟与成功!2.问与辩问可解疑,辩可明理。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死后谥“文”,所以世人也称之为孔文子。子贡曾经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他凭什么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聪明而又好学,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就谥他为“文”。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人的天资有好坏高低之分,但这并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聪明,那是天赋。但现实生活中,聪明的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往往不愿学习。聪明的人认为自己一学就会,学啥会啥,已学得差不多了。有一定地位的人,往往认为地位高了,学问也随之提高了,所以,“敏而好学”难能可贵。但更难的是“不耻下问。”什么叫“下问”?就是学识地位不如你的,还要虚心地向他请教求证,所以,这一点很难。在日常工作中,讲话、作报告、传达文件,读错字的现象是极普遍的。叫不准的字音,不去认真地查查字典,也不去请教身边的人,而是采取“蒙”的办法,糊弄一下就过去了。为什么?因为怕别人耻笑。这种不“学”不“问”的态度,是很难使人进步的。孔子也有一段拜顽童为师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十多个学生去泰山游赏。赶车的子路不时地向坐在车上的孔子指点周围的景物。当车子经过一个村头的时候,突然从路旁走出一个孩子,站在车前拦住了去路。子路迅速地跳下车,大声斥责那个孩子说:“你为什么拦车,妨碍我们赶路?”“你们不懂礼貌!”孩子理直气壮地说。孔子十分惊奇,坐在车上笑吟吟地问:“你说说看,我们什么地方对你无礼了?”孩子说:“我问您:如果您前面有一座城,那么,是车绕城走呢,还是城为车让路?”“当然是车绕城走,哪有城让车的道理?”孩子向前走了两步,说:“好!您看,您的前面不是有一座城吗?”孔子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发现在车前约二十步远的路中心,确实有一座用泥巴垒成的小城,面积虽然只有三尺见方,但是那高耸的城楼,整齐的城墙上的垛口和布局,得体的望楼,都显出孩子的匠心。孔子被感动了,他慢慢地走下车,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你说的有道理。我们没有看到你的城。我们失礼了,请你原谅。”说着,他让子路把车绕过了小城。孔子边走边问孩子:“你叫什么名字,有多大了?”“我叫项托,今年七岁了。”孩子爽快地回答道。孔子拍拍项托的肩膀,感慨地说:“刚才你讲得很好。你年纪虽小,也可以做我的老师呀!”伟人、圣人、名人都能不耻下问,我们凡人又有何顾忌而不去虚心地“问”呢?当然,学习仅仅善于“问”还不够,还应该善于“辩”。在辩中可以明晰事理。宋朝元丰年间,沈季长担任崇政殿说书,主持开封府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入宫见皇帝。宋神宗说:“《论不以智治国》谁写的?”沈回答:“李定写的。”宋神宗说:“听说李定的用意是讥讽我。”沈季长说:“李定侍奉陛下不少年了,不久前,御史批评李定道德败坏,不齿于人,陛下力排众议,而李定才能像以前那样没被人们遗弃。随后又被破格提拔,李定虽然心怀私利,毕竟会知道您的大恩大德,我因此敢说他没有讥讽陛下的用意。《诗序》说:‘讲这话的人没有罪,听到这话的人足应该引以为戒。’《尚书》说:‘小人怨恨你骂你,则赶忙自己认真检查自己的品行。’陛下自己看自己难道是专靠心智治理国事的吗?不知为什么自己怀疑自己,便相信这篇文章是讥讽自己?”宋神宗说:“你讲得很好,我现在已经不生气了,你是位忠厚长者,喜欢替别人辩解诽谤。”沈回答说:“我不是替别人辩解诽谤,乃是为陛下辩解中伤别人的话罢了。”又一天,宋神宗说到前代君臣关系:“汉武帝学习变成神仙长生不死的道术,你知道他的用意吗?这样做乃是贪生怕死舍不得丢弃皇位罢了,所以他的晚年举措荒谬错误,连亲骨肉都蒙受灾祸,几乎使国家灭亡。君主舍不得丢弃皇位,造成的祸害尚且这样,则做臣下的要舍不得丢弃官位,造成的危害也会无所不至的,所以我常常担心天下的士人能看轻爵禄的太少。”沈季长说:“士人看轻爵禄,从士人的角度讲,是可以的;从国家的角度讲,却不是好事。君主有尊敬高尚品德、乐于遵循正道的志愿,士人都会以得不一爵禄为耻辱。怎么能有看轻爵禄的呢?至于君主听不进臣下劝谏,士人都有想离去的想法,所以才会看轻爵禄。”沈季长的一番辩论,使宋神宗明白了许多道理,最后不得不承认说:“确实如爱卿讲的。”一个人的学问,是从书本上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人非圣贤,孰能无惑?不惟上,不惟书,善于问,善于辩,何怨无学问?3.深与博博,然后求深;深,然后言博。做学问,求知识,必须追求一个“深”字。深,需要钻研;深,需要执著。孔子30岁时,拜乐工师襄子学习弹琴。有一天,夕阳已经西下,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孔子还依然毕恭毕敬地盘坐着,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着同一首曲子,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的老师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练了足足十天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站起身来,认真地说:“我虽然练了这么长的时间,可只是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弄懂其中的技巧啊!”好多天以后,师襄子看到孔子的指法更加熟练了,乐曲也弹奏得更加和谐悦耳了,便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可孔子又说:“我虽然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还没有真正领会这支曲子的思想感情呢!”又过了许多日子,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一曲终了,师襄子已经完全被孔子那洋溢着激情的乐章所吸引,听得出神人味。曲毕,才深深吸了一口气说:“你已经弹奏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还是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地回答说:“我虽然弹得像点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说完,孔子还像开始学习时那样,一点儿也没有厌倦,又毕恭毕敬地盘坐下来,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弹奏起来。不知又过了多少日子,孔子又邀师襄子来验听曲子。孔子弹完后,师襄子对他说:“功到自然成,这次你应该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眼睛一亮,兴奋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了。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此曲非文王莫属,不知对否,还请老师指教。”师襄子脸上浮起了微笑,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讲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文王操’。你勤学苦练,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啊!”古往今来,有大学问者,无一不是求“深”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从小并非好学,他爱玩爱动,功课常常不及格,气得他的母亲常说:“我的前世做了什么孽呀,生下这么一个呆子?”但就是这么一个“呆子”,由于在数学方面求深,后来竞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的家很穷。他从家乡的初中毕业后,到上海中华职业中学读书,由于交不起饭费,只读了一年就失学了。没办法,华罗庚只好在父亲开的小杂货铺里充当帮手。然而,华罗庚并没有灰心。在念初中时,华罗庚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他好不容易借来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还有一本只剩五十页的《微积分》。在小店里,他一边做买卖,二边钻研公式习题。由于他的心思全用在数学上,有时顾客来买东西,他竞答非所问。于是,大家送他一个绰号——“罗呆子”,称他那些深奥难懂的数学书为“天书”。华罗庚早晚要帮助家里料理小店的事务,清理好小店的账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不久,华罗庚借到一本名叫《学艺》的杂志,在第七卷十号上刊载了苏家驹教授的《代数的五次方式之解法》一文。华罗庚细心分析,精心钻研,发现教授的论文居然有错误。华罗庚心想,我能写文章指出苏教授的错误吗?是否有些不自量力?他找到王维克老师,把自己的想法说了说。王维克答道:“当然可以。我相信苏教授会欢迎你这样做的!”就这样,华罗庚——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9岁的青年,竟然写出了批评大学教授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华罗庚把论文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华罗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熊庆来教授的注意。熊教授细读了华罗庚的论文。论文层次清楚,说理明白,论据有力,文笔也好。熊庆来看后,就托人查访,看华罗庚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当他获知华罗庚竟是一个小镇上的失学青年时,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熊教授马上提笔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请他到清华大学来。华罗庚一贫如洗,要去就得借债,再三犹豫,终于婉言谢绝了熊庆来的邀请。谁知熊教授爱才心切,复信说:你不来京,我专程赴金坛拜访!盛情难却,在乡亲好友们的资助下,华罗庚这才踏上了去京的征程。
编辑推荐
《一字经决定人生命运的118个字》认为一字值千金,字字都是故事,字字都是做人的道理。学问——让你学有所成;敦品——让你德高望重;励志——让你一往直前;处世——让你左右逢源;进退——让你游刃有余;言行——让你马到成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