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群言  作者:臧知非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论述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为便于把握,先介绍一下本书基本思路和内容,同时界定相关概念。吴地是个历史的范畴,其空间广狭因时而异。所以,先就吴地的区域变迁作出说明。吴地,因为太伯(一作泰伯)奔吴而纳入史家的视野,也因为太伯奔吴而步入文明时代的大门。但是,商末周初的“吴”不过是现在长三角地区一个狭小的聚落,用现在的话说,仅仅是一个居民点,其区域是非常狭小的。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的一般水平所决定的。当时的中原国家,从外部形态上说,不过是一些有点无面的城邦而已,不存在后世的领土概念。其时之吴地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还处在文明时代的前夜,太伯所奔之“吴”的区域范围更是有限的、不固定的。泰伯奔吴以后,随着吴国的建立,西周礼乐文明在吴地生根开花,“吴”的区域才处于不断地扩展,并和附近的其他部族处于冲突和融合的进程之中。只是因为史料的限制我们已经无法了解这个变迁过程了。

内容概要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着眼于国家权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针对以往吴地区域史研究的不足,系统研究西周至孙吴时期吴地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重点讨论先秦时代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秦朝统一对吴地社会的影响、揭示两汉时代吴地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孙吴时代吴地社会结构及其经济进步的一般状况,弥补了秦汉时代区域社会研究的不足。从文化传播、人口迁移、社会控制等不同层面说明国家力量对社会发展的辩证作用。对先秦时期吴文化与周文化的关系、战国时代吴地社会风俗与中原的差异问题、汉魏时期的吴地社会特点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运用吴简系统揭示吴地基层社会结构,探讨吴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特点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作者简介

臧知非,男,江苏省宿迁市人,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与导师田昌五合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纲》(文津出片反社,1997,与刘锋合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第一卷:战国秦汉,合著)、《吕不韦传》(重庆出版社,1999)、《人伦本原:孝经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片反社,2005)、《分职定位:历代职官制度》(长春出版社,2005,与沈华合著)、《吕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等专著。另外发表过春秋战国史、秦汉史方面的论文七十余篇。主要从事战国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沈华,1972年生,江苏苏州人。历史学硕士,任职中国哲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讲师。曾出片反专著《分职定位:中国历代职官制度》(与臧知非合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高婷婷,1979年生,江苏大丰人。200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获史学硕士学位。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工作。曾发表《汉代儒生义利观新探》、《秦朝统一与吴地社会的变迁》等论文。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先秦吴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第一节 “太伯奔吴”的历史分析第二节 周吴关系释疑第三节 礼乐文明在吴地的传播第四节 吴国疆域的扩展和吴越关系第二章 秦朝统一对吴地社会的影响第一节 战国时期经济区域及吴地区域社会特点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区域二、吴地的社会与经济第二节 秦朝统一后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三节 “匡饬异俗”与社会整合一、秦始皇“匡饬异俗”的历史基础二、秦与六国风俗差异的比较分析三、用法律手段“匡饬异俗”的功能分析第四节 《会稽刻石》与吴地风俗第三章 西汉时期吴地社会经济与中原的逐步趋同第一节 西汉大分封与吴地社会传统经济结构的复活一、汉初经济结构的变动二、分封与吴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二节 吴地社会经济与中原的同一化一、七国之乱后吴地社会经济的变动二、汉武帝经济改革对吴地的影响三、人口流动与吴地社会第四章 东汉吴地的迅速发展与人文进步第一节 郡县、人口的变迁一、郡县数量的变动和人口的增加二、人口南移的原因分析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第三节 人文的进步一、仕人的增加二、官吏的儒化三、教育的发达及私人讲学风气的兴起第四节 东汉末年吴地移民的增加与社会变动第五章 豪强大姓和孙吴政权关系的演变第一节 江东大族的兴起和发展一、孙吴豪强大姓概述二、土著大族的渊源和演变第二节 江东世家大族的声望和特权一、出仕优先二、掌控清议三、垄断学术四、经济实力雄厚第三节 孙吴政权和世家大族关系的变迁一、孙策时期:试探与靠拢二、孙权时期:合作与限制三、三嗣主时期:貌合神离第六章 孙吴的基层社会控制第一节 编户民的分层一、郡县领民二、屯田民三、诸吏四、各类隶属人口五、国家佃农第二节 基层政权组织一、乡里制度二、乡与丘第三节 对编户民的人身控制一、户籍制度二、限制大姓私占人口三、国家佃田制第四节 国家佃农田租负担分析一、佃田者的租税负担分析二、佃农和屯田民负担比较三、田租政策的原因分析余论:吴简所见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后记

章节摘录

4.魏地。对魏地民风司马迁述之甚略,仅称梁宋之地,文化悠久,“昔尧作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毫。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①但这是战国时代魏地风俗的一部分,实际上指的是原宋国的民风。《汉书•地理志》魏分野条云“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而河内殷墟更属于晋。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卫国故俗,后并入于魏。“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这儿说的则是魏国本土之俗。5.齐、鲁。齐地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民风舒阔。早在太公始国之时,就“因其俗,简其礼”。②因地制宜,治理国家。见于始国之时仅有营丘一邑,“地潟卤,人民寡”的现实,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幅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后记

对吴地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在20世纪末叶才受到学界的重视,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先秦、六朝和宋朝以后,对战国秦汉时期吴地社会的探讨限于客观上的资料限制,是十分的薄弱,就以六朝时期的吴国历史而论,人们对基层社会的了解也基本是个空白。1999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吏民田家莉》面世,打开了我们认识吴国历史的新视野,使我们了解吴国以及吴地基层社会的历史发展成为可能,遂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战国秦汉史的体验,萌生了系统探讨先秦汉魏时期吴地社会变迁的念头,先后指导我的研究生沈华、高婷婷两位同志将研究重点放在吴地区域社会的变迁方面;同时以《周秦汉魏时期吴地社会与吴文化变迁》为题申报了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并在2002年底获得立项。本书就是我们师生三人共同完成的该项目的终期成果。本书是地地道道的引玉之作。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本人水平所限。我本治断代史,对区域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所知不多,对本课题的难度估计的也不够。直到本课题展开以后,才发现事情远非我想像的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因为理论素养不够,更有着实证的困难,许多问题因为资料的限制难以落在实处,所以本书的许多章节不够厚实。其次,我读书为文,向来以兴趣为宗。

编辑推荐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