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作者:扎雅 罗丹西饶活佛 页数:113 译者:丁涛 拉巴次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内容包括:藏族的思想精髓概说、象征符号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藏族文化中九组著名的象征符号、八吉祥徽、八瑞物、七种象征王室权力的珠宝——七政宝、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五妙欲、和谐四瑞、对抗不和谐的三种胜利标志。
作者简介
扎雅·罗丹西饶活佛,1936年出生,六岁时被认定为活佛转世灵童,学习佛学五部大论,后在印度从事广泛的佛学研究,高产。
书籍目录
汉文版序/扎雅罗丹西饶前言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藏族的思想精髓概说世俗谛胜义谛象征符号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藏族文化中九组著名的象征符号一、八吉祥徽宝伞金鱼宝瓶妙莲(荷花)右旋白海螺吉祥结胜幢金轮八吉祥徽的一般意义八吉祥徽是如何应用的二、八瑞物铜镜牛黄乳酪长寿茅草木瓜右旋白海螺黄丹(朱砂)白芥子八瑞物是如何应用的?三、七种象征王室权力的珠宝——七政宝金轮宝神珠宝妃子宝大臣宝大象宝绀马宝将军宝七政宝是如何应用的?曼荼罗与曼荼罗的奉献七政宝的其他用法四、轮王七近宝五、七珍宝六、六长寿七、五妙欲三界五妙欲是如何应用的?八、和谐四瑞九、对抗不和谐的三种胜利标志结束语
章节摘录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 藏族的思想精髓概说 作为藏文化的基础,佛教的教义,尤其是在过去的20年中,在许多出版物上出现并受到关注。在此,我只能讲解有限的几个重点。佛教是一系列旨在结束苦难的讲解和实践方式。佛教实践者通过道德伦理行为达到这个目的——控制行为,不做任何危害众生的事情——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虫,以及通过心一境性的修定洞察事物的本质。 如果有人提问,和西方思想比较起来,什么是藏传佛教思想的独到之处?我马上会想到的是有关现实的不同观念。藏民对他们自身和世界有独特的想法,对现实的起源和个体在其中的位置有独到的看法。 尽管佛教一直归于世界宗教的范围,但是它是不是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还是未确定的问题。在这里,我要着重指出,准确地说,当考虑现实的概念时,我们很小心地不去用“宗教”这个词,以不给人留下我们谈论的是信仰而不是知识的错误印象。 世俗谛 根据我们的认识,在时问和空问中作为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映入我们眼帘中的任何现象、任何物体都由其瞬问的本性构成,在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即刻消逝。总的来说,就是“原因与条件”(因缘)。具体如下:(1)分立的组成成分,包括直至瞬间组成中的最小的微粒和亚微粒;(2)组合或形成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独立的物体随之而来的分裂的过程;(3)更进一步,作为感知主体的观察者;(4)掌握、识别和命名的感知过程。因此,没有事物,根本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我们将手放在上面,然后说:“这是真正的事物的本质,这是桌子的桌子本质,这是树的树本质,这是汤姆的汤姆本质。” 诸法附有条件性,并且彼此相互依存,如在前言中提到的一样。描述这一现象,藏文用语是“丹智”。十分有趣的是,这个词由“丹”意为“支持,基础”和“智”意为“依赖,条件性”组成。对熟悉佛教术语的人来说,“丹”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基于众多因缘和合生,即依附于原因和条件;而“智”是彼此相互依存,而后形成的无则不生的关系。这样一来,仅用两个音节(即“丹智”)就足以表明,这里并不是诸法不存在,诸法的确存在,但却不是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存在。相反,它们依附于条件而存在,也就是说它们自身的存在是无法成立的。这就是著名的空性学说,佛教教义的要点之一。这种对于观察事物方式的简单的描述,几乎无法说明实际经验中事物变化的结果,尽管如此,我还要对此做一些说明。 组成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当然也包括我们自身——物质与非物质因素的松散的结构,全方位地持续变化着。这种改变的过程以及现实的组成自身都可以受到来源于我们感知的影响。假设我们现在的感知能力是有限而肤浅的,就还存在许多未被发现的东西。由于现实本身没有一种与之俱来的存在,所以它不能限制(人们的)这种发现。这种扩展了的感知将会向我们展示更广阔的现实的视野。这种思考会导致更大程度的好奇心和开放,其结果就是我们固有意识的自我束缚的局限,也许将第一次受到轻微触动。 如果我们能继续坚持下去,我们将会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会对事物存在的直接感知;如果这是一个需要争取的目标,那么又会有一个必然的问题——现在我们如何感知事物?人们很容易想到的答案是:任何一种事物,通过印象和感知的刺激向我们展示出来的事物,都将即刻优先于其他一切的,被归为可能的三类——乐受、苦受和舍受。此三受对我们自身的不同影响分别是符合自我的,就是令人愉陕的乐受;危害自我或是让人不舒服的则是苦受;除此两者外,其他都是中性的舍受。 令人惊奇的是,无论事物有多庞杂,是乐是苦立即被三受判断。 当然,这种行为我们已操练了几十年,我们十分看重自身和自身的幸福——这是我们所有快乐的集中点——这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动力,快速而确定地去判断我们的感觉。 在现实中,这种简单的分类有很高的错误比例,但在一生当中,我们却可以毫无困难地向自己隐瞒这个事实。紧随着不同分类的感受,我们自身行为的表现是,自动攫取“乐受”,试图破除“苦受”,而不顾大部分“舍受”的存在。这种程序使事物对我们自身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操纵力。我们一直被它们奴役着,而且这种束缚没有终点,我们经常会碰到不能拥有但却极度渴望的令人快乐的东西,和无法避开的危害我们的令人不快的东西,一次又一次,我们痛苦地发现完全掌握这一规则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在意于幸福和快乐,但这种令人感到沮丧的过程却只带给我们痛苦。悲剧性就在于我们如同木偶一般,丝毫不了解“怎么样和为什么”。实际上,只要这种痛苦的根源“无知”存在,我们就永远也无法改变痛苦的现状。 如果回到佛教诸法性空的观点,并将其应用到我们自身,就会有一个令人惊异的发现:自我,我们一直为之焦虑并不顾一切代价想要取悦的也仅仅是一种条件性的、毫无自身独立存在的现象,和我们感知到的其他现象毫无二致。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要疯狂地去分类?为什么让事物对我们有如此大的操纵力?我们一旦通达空性,就会消除无知,从而我们就结束了一切愚蠢的举动。我们仍然能生存下去,同样,面对美好事物感到愉悦,为失去感到痛苦,但疯狂追逐和被追逐的紧张不安却远离我们,我们放弃了去控制诸法的强烈冲动,学会了在顺应诸法的潮流中没有任何阻力。十分讽刺的是,正是这种不受束缚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影响力得以成倍地增长。而这种夸大的自我意识控制了我们能量的发挥,将它消灭了,我们会感觉好得多,也能成就得更多。 领悟空性是根除一切无知和盖障最有力的武器。它断绝所有对事物本身的错误认识过程,实际上是对一切现实的过分看重;消除了在“我”和“其他的世界”之间一切人为的界限,就结束了我们的孤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通达空性是迅速的、及时的,并且是最终逃避痛苦的唯一手段。 这些认识也回答了那些由于对空性纯抽象的理解而引起的问题:“如果我们在现实中确实无自我的存在,那么它是否变得无益、令人厌烦、毫无价值呢?” 当我领悟到自我的空性时,我不就成了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了吗?答案是这样的:一方面,如上文已提到的,通过究竟般若通达空性才会消除无知,和一切与之相伴的痛苦根源。至于对现实自身的理解,当我们去考虑现实的另一方面时,就会得出另一种答案,与之俱来的存在的非存在性和可能的无限存在性这两者意义是相同的。 我们感受到的一切现象,尽管有无数的方面和形式,都仅仅是微小的一部分——一个瞬间感知到的表现——从属于具有各种可能性的现实,这种现实具有无数种表现形式,每种表现都可能在任何时候,在依赖性存在中显现出来。以上提到的任何一种影响因素(组成、过程、感知主体、感知过程)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新渠道的形成”,甚至试图去理解和估计我们自身和周围现象的潜力,这种变化都会彻底地改变生命的状况,在素质提高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在此,“素质”(特质)指的是什么呢?在藏语中,有一个词“具”,意为“精华”——汁液(甘露)和精力或者是“内容”。这个词原来用于描述植物或食物的“特质”,但在移觉后也用于指生物、环境、能源等等纯粹的“特质”。在藏语中,用“容器和内容”来指整个世界。世界是由,而且仅仅是由生物和为之创造的环境组成的观念——正如“丹智”的含义——仅两个音节就扼要地表达出来了。 不是从西方的视角,我想从藏民的视角举几个例子说明“具”的方式和作用。我们会说,完整的未被破坏的,具有某种力量的土地充满了“具”。如果我们屈服于这种力量,就可以从那里汲取“具”,感到活力、幸福和纯洁流入我们体内,另一方面,原子能电站因其特殊性有着大量的能源——却几乎没有“具”;忠诚和热情的人、处于激励生存状态的人散发出大量的“具”,而挤在下班火车上的疲倦的工人只有很少的“具”;只是两句匆匆、自言自语式的谈话不具有很多“具”,而真正的、深刻的、基于同情和关怀的交流却是所能找到的对“具”的最丰富的表达之一。 这个世界普遍缺少“具”,人们遭受种种痛苦却不知其原由。也许他们发现尽管从外表上看,生活中的一切都很不错,但实际上,生活却平淡、乏味,令人不满。如果他们对生存“质量”的渴求不能得到满足,当所有替代性的满足消失时,诸如沮丧一类的精神上的困扰就会出现。因此,最明智的事情就是提高质量来丰富生活,对我来说,这是适合并且需要在东、西方思想中建立联系的一个方面。如果西方世界迫切地需要“具”,需要真正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就必须准备去除关于自身和现实中僵化、旧有、有限的观念,建立一种立足于对“具”的认知和强化的、新的、宽泛的、现实的观念,避免对现存“具”的破坏。所有这一切都以感知和理智力量的增长为前提,并只能通过精神方式获得。智力活动固然重要,但是单纯的哲学思想的构建和对宗教训诫虔诚的接受都不可能帮助我们在这方面有所进步。经验表明,修心和冥想静修最有助于获得更深刻的知识。由于积极因素或单纯的“质”与现象、人以及事物变化的过程有关,所以“具”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东西。理智的贫乏就会导致“具”的削弱甚至完全消失,但也可以通过感知、崇敬得以创造和加强。在基本上以精神为导向的文化中,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让我们再回到藏区,人们普遍地赞同藏族文化包含了高度集中的“具”,即使并不将藏族文化体系理想化,即使再苛刻一些,普遍来讲,任何一种宗教传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但事实仍然是,几乎所有的藏族人都有一种对于“具”的主观经验,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他们的感知,单纯的“质”存在于藏族社会体系中,存在于它主要的代表中,首先存在于它的宗教基础中。也许有人会认为——无论他将藏族人看作是落后的愚昧的民族或是将其看作一个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藏族的主观态度,不是多愁善感的,也不刻意掩饰他们自身体系的缺陷,而是完全、毫不动摇地以“具”来塑造和深入生活根本。多年以来,他们始终能牢牢保持自己民族的特征,这种决心是如此强烈,以致去过藏区的旅游者都经常提到并评论它。 如果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他和周围的或远或近的人共同分享“具”的感受,这种强大的群体观就会发展起来,同时一种根深蒂固的一致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具”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远远超越日常事物的范围。如上所述,它们是真正的灵性,而不是虚假虔诚的结果。我经常希望能在整个范围内了解并表达这种复杂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我认为藏区的种种现象不能单纯以“宗教”一词来解释的原因。尽管宗教和宗教的实践可能充满了“具”,但不是必须如此。 即便是藏族,其中也只有少数人理解——依此方式理解佛法,其性空观决定现实的存在,以及诸法中纯粹“质”的感知和强化之间的关系。与其他地方一样,我们周围也是如此,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宗教理论和实践活动,从简单的民间信仰直到与最深邃的洞察力相联系的修习和认知。 胜义谛 抛开世俗谛,对素质的认识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不同文化和教义的精神体系,包括藏传佛教,都指明用感官捕捉到的真理只是世俗谛之一。相信我们可以将注意力从已知的世俗谛中转移,将意识向远处延伸去感知其他的现实,甚至带着我们自身的特征在它们之问移动。怎样才能学会这样做呢? 为了不使自己负担过重,迷失方向,在世俗谛的基础上,我们知道要接近另外一个真理,一个已被我们严格定义和精确描述的真理,为此,我们需要和一些已经深入其中并可以指导我们的上师密切合作,上师和修行者充分利用和描述象征符号相关的胜义法非此即彼的现实。修行者开始时也许只能理解和诠释在极有限的世俗谛的范围之内所提供给他们的种种暗示和一些信息,这不要紧,经过一些帮助和努力,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其他不同的理解,对胜义谛的直接和有效的感知。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详述在印藏佛教的密教经典中。 是否真的存在这种真理,这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结果最后如何,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来回答。如果没有直接进入的途径,那么即使最精彩的描述也毫无用处,相信与否都同样无法令人满意。但如果我们创造所需的条件,以正确的目的继续冥想修炼,那么,不管开始我们是否能设想到有不同的真理——我们肯定已达到了意识中更细微的层面,并学会了不同感知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后,密宗的真理将成为毫无疑问的事实。 假设障碍可以克服,胜义法的存在也可以接受,但始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自身在世俗法中很快乐时,为什么还要费力去探索其他的现实或法?佛教徒马上会考虑到这是因为这个世俗谛太狭窄、有限,令人不满和充满痛苦。在密宗中,因为法则不同,人们可以享有更多的自由。首先,通过意识的扩展,再通过密宗修习得到的巨大帮助,我们有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随着人们的前进,道路变得越来越陡峭和危险,与终点距离越来越短,但无论如何,每个人必须亲自经历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段,其运行过程中根本不存在魔法或其他任何代替者。
编辑推荐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荟萃藏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象征符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