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马未都 页数:1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今天坐在椅子上不过是个偶然。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养育了中华民族,我们的先民在早期文明活动中席地而坐,随遇而安。坐的姿态在中华文明中一直要求甚严,成语中有“正襟危坐”,俗语中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都对坐姿提出了超越舒适的要求,上升为社会礼仪。 人类的起居方式以坐姿为准,两千多年前,人类文明昌盛的两大板块——亚欧大陆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起居方式,即亚洲的席地坐与欧洲的垂足坐。究其成因,应与气候相关。亚洲大陆的气候相对干燥多风,欧洲大陆相对潮湿阴冷,独特的自然环境可能是制约人类坐姿的首要条件。坐卧立行这四个人类的基本形态,前两者为休息,后两者为劳动:在坐卧休息中,坐为有意识,卧为无意识,这就是起居方式为什么以坐姿为标准的原因。 起居习俗是一种基础文化,许多文化由此派生。在亚洲席地坐的国家(民族)中,两千多年来,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彻底告别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变成垂足坐,而且这一学习来的习俗已完全彻底地延续千年以上。亚洲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泊尔、泰国、孟加拉、缅甸、蒙古、伊朗、伊拉克等都还习惯于回家坐在地上,享受着古老的起居习俗。 而我们,只在文化中残存着席地坐的痕迹,不经意地保留了席地坐时养成的意识,尤其在语言文字里对席地坐保留了情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段文明史的证据,这些证据,小处证明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襟怀,大处证明了中华古老文明为何在四大文明古国中独存今日。
书籍目录
坐具的文明紫檀 紫檀五屏风式卷书搭脑扶手椅(一对) 紫檀西番莲纹三弯腿扶手椅(一对) 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拐子扶手椅 紫檀嵌瘿木攒背扶手椅(四件) 紫檀堂肚壶门素圈椅(一对) 紫檀福庆纹圈椅(一对) 紫檀牡丹纹四出头官帽椅(一对) 紫檀全素四出头官帽椅(一对) 紫檀草龙纹带枕四出头官帽椅(一对) 紫檀螭龙纹罗锅枨南官帽椅 紫檀攒背板南官帽椅(一对) 紫檀海棠式梳背椅(一对) 紫檀高卷书式搭脑禅椅 紫檀福庆纹大禅椅 紫檀罗锅枨加矮老圆裹圆禅凳(一对) 紫檀仿石雕蕉叶纹方凳(一对) 紫檀西番莲纹裹足方凳(一对) 紫檀西番莲纹带托泥方凳(一对) 紫檀鼓腿彭牙方凳 紫檀鱼门洞束腰方凳 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一对) 紫檀嵌景泰蓝鼓凳(一对) 紫檀嵌大理石圆凳(一对)黄花梨红木鸡翅木其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凳的雏形一定为方形,实用为先。至唐宋,凳的外形日益丰富,圆凳、腰圆凳、月牙凳、梅花凳等异形凳已大量出现;家具以方形为主,异形家具似乎只可在“凳”这个门类中做文章,所以凳的外形丰富性超过其他类别的家具,可供发展的空间极大。宋至元至明至清,凳在坐具中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外形再变,职责不变,以补充坐具的身份,在坐具中甘居其下,不动声色。即便是这样,由于居室一般呈方形,家具也以方形为主,圆形坐具——墩悄然入室,打破拘谨,使之生动,逐渐成为坐具另一个分支。墩本义为土堆,用于家具名称可能出于考虑与凳的区别。凳以细足落地,凳面另装,与其外形无关;而墩原指实心状,即便空心也在外形近似实心状,最常见的墩为鼓形,又称鼓墩。鼓墩有腔,引申所有墩亦有腔;因此器形饱满,在家具中装饰效果大于实用功能。这一条在家具革命中非常重要。当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说明家具在家居中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将中国古典家具的精神层面拔高一节,让设计者之外的使用者在自觉不自觉中去领悟古典家具的内涵。因此说,墩在坐具中虽少见,但其重要性不可小觑。追溯墩的出现,一定要说我们在前文提及的筌蹄。在云冈、龙门石窟中都能看见菩萨身下的腰鼓式坐墩,这就是筌蹄。把筌蹄视为鼓凳的前身,有失偏颇。筌蹄为腰鼓式坐具,上下两头大,中间细,以力学道理要求,稳定性好。而宋以后流行的鼓墩却与此相反,两头细,中间粗,稳定性明显低于前者。坐在鼓墩上一定要身体稳定,稍不小心就会倾翻,设计缺陷明显。但古人对鼓墩的要求不完全是为坐,而是为了调节居室中的陈设气氛,让一圆破方,满屋生动起来。
后记
为坐具单独出版一本书是因为坐具在中华文明起居史上的重要地位。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曾长时间地主导中国人的生活。中华文明的形成初期,低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让古人习惯以低角度观察社会,得出结论。中华民族是极为宽容的民族,永远以一种愉悦的心态看待外来文明。在这块富饶与贫瘠共生的土地上,农耕文化曾反复被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侵扰,许多时候甚至结下怨恨;但农耕文化笼罩下的先民仍以宽厚的襟怀,接受并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便利,不疾不徐,在生活中逐渐改造了它,使之深深地烙上自己文化的烙印。在历史的推进中,先人把一切文明的长处都化为己有。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心态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所不及的。所以时至今日,全亚洲地区只有我们一个国家彻底告别了席地坐,其他国家依然不同程度保留了低坐的习俗。我们的观念改变着我们的行为。坐具的产生一步一步地走完了演进的文明之路。这本书留下的只是证据,证明我们的民族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艰辛,走得快乐;走得坎坷,走得幸运;让我们在两千年之后有机会回顾自己的起居方式,感受一下古今文明的差异,体会一下先人生活的难易。
编辑推荐
《坐具的文明》:观复博物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