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杨泓 页数:27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约请在京的部分文物考古工作者座谈,会上故宫博物院和紫禁城出版社的领导盛情相约大家参加中国考古文物通论丛书的撰著。会上分配给我撰写的选题是中国古代兵器通论,当时一因本人学力有限,二因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写作和教学任务过重,估量难以如约按期完成,故曾极力婉拒,但终因难却前总编辑孙关根的盛情,最后只能勉强应允。其后,果因工作负担繁重,始终没有时间撰写,以致一拖数年。直到2003年,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要求我为法学系台湾博士生许耀华讲授中国古代兵器考古,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领导同意,决定在该年为考古系的博士和硕士生等讲授这一课程,不料授课开始,又值2003年春北京非典流传,师生无法会面,课程中断。只能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要求,先为学生撰写课程讲义。直至该年12月,才又安排学生上课,听讲的有考古系的博士、硕士生和韩国留学生,还有法学系的许耀华。2004年,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的资助,得以将为学生准备的讲义,进行补充修改后,重新撰写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古代兵器通论》的第一至八章,又补写了第九章,并配附插图,改题《中国古代兵器通论》,送交紫禁城出版社。蒙李文儒社长的大力支持,由江英女士进行了精细的编辑加工,使《中国考古文物通论:古代兵器通论》得以顺利出版。在《中国考古文物通论:古代兵器通论》即将付梓之际,对关怀和协助《中国考古文物通论:古代兵器通论》出版的各位,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杨泓,男,满族。1935年2月12日生于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学习,1958年毕业。自1958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58年9月至1979年5月任研究实习员,1979年5月至1983年5月任助理研究员,1983年5月至1990年7月任副研究员,1990年7月开始任研究员,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担任《文物》月刊编辑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中国汉唐考占学(着重于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占)、中国美术考古和中国古代兵器考古。先岳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和《考古精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十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等书的部分撰写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参考资料》(现《文物》)发表论文《高句丽壁画石墓》以来,迄今已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逾300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0年;增订本,1985年)、《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曾被聘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古代兵器》学科主编,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概况一、古代有关兵器的文献二、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古代兵器研究概况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兵器研究概况第二节 中国古代兵器历史分期第三节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第四节 中国古代兵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展望第二章 石器时代的兵器第一节 石器时代兵器的时代特征一、石器时代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兵器发明的传说三、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战争的传说四、与兵器出现有关的考古现象第二节 石器时代兵器类型分析一、远射兵器:弓箭二、格斗兵器:斧钺、矛三、卫体兵器:匕首四、防护装具:甲胄、盾五、作为权威象征的兵器:玉钺第三章 青铜时代的兵器第一节 青铜冶铸工业和兵器制作一、早期青铜器二、青铜用于制作兵器三、商代的青铜冶铸业和青铜兵器四、周代的青铜冶铸业和青铜兵器第二节 车战与兵器一、车战初始二、商代晚期的战车三、西周时期的战车四、东周时期的战车第三节 青铜兵器类型分析一、格斗兵器:戈、戟、矛、铍、殳、钺、剑、刀二、远射兵器:弓矢、弩三、卫体兵器:短刀、短剑四、防护装具:盾、甲胄五、边疆民族的青铜兵器第四章 青铜兵器向钢铁兵器的过渡第一节 陨铁刃兵器的出现第二节 钢铁兵器开始出现第三节 钢铁兵器初现战争舞台第四节 步、骑兵的发展对兵器的影响第五节 先秦钢铁兵器类型分析一、格斗兵器:戟、矛、剑二、远射兵器:铁镞和铁铤铜镞三、卫体兵器:短剑、匕首四、防护装具:兜鏊、铠第五章 秦汉兵器第一节 秦始皇陵园发掘所见秦代兵器第二节 汉承秦制对西汉初年兵器的影响第三节 汉代兵器的新发展一、汉代军队的新面貌二、汉代钢铁冶炼技术的新发展三、西汉长安城遗址和帝王陵墓出土的兵器四、汉代兵器材质的转变五、汉代步兵和骑兵装备的兵器第四节 汉代兵器类型分析……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兵器第七章 隋唐兵器第八章 宋代兵器第九章 元明清兵器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枪:《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枪有9种名目,即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璃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和大宁笔枪(图二六一)。其中施有钩、环的双钩枪、单钩枪和环子枪都是骑兵用枪,素木枪和鵶颈枪是步兵用枪,这些枪与前代的枪相比,枪的头部较长,所以两侧的刃部也较长,加强了杀伤能力。梭枪较短,又名“飞梭枪”,即标枪,与盾牌配合使用,可以投掷,是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引入的兵器。至于槌枪,是不施刃而在前端装木质圆槌,用于训练和校阅,以避免误伤。此外,《武经总要》书中还记录了一种特制的宽刃枪,称“捣马突枪”,是专门对付骑兵的。同时,宋军装备的枪,除用于白刃格斗外,也还有其他用途,如用于扎筏渡河等。取掉枪的刃和鳟,将每10条枪杆捆成一束,然后一束一束地纵横绑扎起来,扎成筏子。一条筏子用枪杆5000根,据说可乘坐500人之多。 刀:《武经总要》中记的刀有8种名目,即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和笔刀(图二六二)。其中只有手刀是手握短柄的刀,它是由唐代的横刀发展而来,但手刀已不是窄体直身,而是宽体,厚脊薄刃,刃口弧曲,刀头较宽,坚重有力,更适于劈砍格斗(图二六三)。以后明清的腰刀,都沿袭这样的形制。其余几种刀,都安装有长柄,也可说是沿袭着唐代陌刀装长柄的传统,后代又习称这类刀为“大刀”。这些刀的刀头,也多是刃部前锐后斜、头阔体瘦的形状,以掩月刀最典型,类似的有凤嘴刀、屈刀、笔刀等,明清时的关王刀就遵循着这种形制。另有一种眉尖刀,刀头不加宽,反而呈尖状起翘,似直立的弯眉。此外,除书中列举名目并有图像的以外,当时已有另一些名目的刀,如太平、定戎、朝天、开山、开阵、划阵、偏刀、车刀等等,它们的形状与上述掩月刀等大体相近,所以书中只列名目,未附图像。另外,书中所记戟刀,形制最特殊,因汉魏时流行的戟,唐代已从实战格斗兵器中被淘汰,只充仪仗用具,到宋代则更是销声匿迹了。北宋出现的戟刀,已与古戟无关,本是长柄刀中的一种。后代更不识古戟,误认戟刀为戟,所以将它列为所谓“十八般兵器”中的戟,元明小说戏曲中所谓的“方天画戟”,就是依戟刀的形貌演化而成。 剑:这时已不是军中大量装备的实战兵器,但还有使用(图二六四)。在《武经总要》中也附有两幅剑的图像(图二六五)。 棒:棒类兵器在宋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多,杀伤力增强。当时棒有四种名字,互相通用,就是棒、棍、杵和桿,一般用坚重的木材制造,有的用铁包裹,或加钩、刃和利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