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作者:杨曾文主编 页数:5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按照日本的历史分期,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从佛教传人日本,中经奈良时期,到平安时期结束,是古代佛教(6世纪一1192年);从镰仓时期到室町时期,其中包括战国时期,是中世佛教(1192—1568年);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政权到江户时期结束,是近世佛教(1568—1868年);从1868年明治维新到现在,为近代佛教。
杨曾文、高洪等编著的《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所论述的是从明治维新到现在为止的日本佛教的历史,其中经历明治(1868—1912年)、大正(1912—1926年)、昭和(1926—1988年)三个时期,并涉及刚开始不久的平成(始于1989年)时期。因为日本近现代的佛教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编写中把佛教置于各个历史时期之中,并密切结合社会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变革来加以考察论述。
书籍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绪论
(一)日本佛教的民族化历程
(二)日本的主要佛教宗派
(三)“准国教”地位的确立和影响深远的佛教制度与风尚
(四)日本佛教的民族特色
(五)佛教在近现代面临的问题及其抉择
第一章 明治维新与佛教
(一)“神佛分离”与“废佛毁释”
(二)佛教地位的确立和政府的佛教政策
(三)佛教适应近代社会的改革
(四)佛教界的思想文化动向
第二章 大正、昭和前期的佛教
(一)大正、昭和前期的社会与佛教概况
(二)佛教的政治和文化动向
(三)战时统制与佛教
第三章 战后佛教的重建和发展
(一)战后的日本社会和宗教概况
(二)佛教教团的重建和各宗派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教活动
第四章 新兴佛教宗派的兴起
(一)战后新兴宗教的迅速崛起和传播
(二)新兴宗教的教义及活动特色
(三)佛教系主要新兴宗派
第五章 当代佛教与政治、文化
(一)佛教与政治
(二)中日佛教交流的新篇章
(三)佛教和文化、教育
第六章 日本的佛教研究
(一)海外留学和近代佛学的兴起
(二)日本近现代佛学和佛教研究的奠基者
(三)印度佛教和南传佛教的研究
(四)中国佛教的研究
(五)日本佛教的研究
(六)朝鲜佛教的研究
(七)佛教丛书、辞书和其他工具书的编纂
(八)佛教研究机构、学会和刊物
第七章 日本佛教在国外
(一)二战结束前日本佛教各宗的海外传教活动
(二)战后日本佛教在美洲的传教概况
附录
附录一 日本宗教团体、传教人员、信徒统计表
附录二 佛教系统的寺院、传教人员、信徒统计表
附录三 日本有代表性的新宗教派别发展趋势表
附录四 日本佛教宗派一览表
附录五 日本近现代佛教大事年表
附录六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用行政手段将神道抬高为国教,为新政权寻找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史料表明,明治初年政府曾努力提倡“神武创业精神”,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使神道同佛教分离,进而达到扬神尊奉神道为国教就必须改变封建时代佛教高居于意识形态顶端的局面,代之以神道教统摄诸宗教的至尊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步则是要实行“神佛分离”,即将神道从佛教的包容中解脱出来。日本历史上,神道曾长期与佛教融汇在一起,并且在组织上依附于佛教。所谓“神佛一体”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710-794年),人们认为神是众生之一,也希望通过信奉佛教而得到解脱。受此影响,兴起在神社或其附近建立神宫寺,为神度僧读经,做法事。进入平安时代(794-1192年)以后,开始形成所谓“本地垂迹”的思想,认为佛是神的本地或本体,神是佛的显化、垂迹(化身),甚至称呼某些神为“大菩萨”,例如称九州的八幡大神是“八幡大菩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寺院内也建立所谓“镇守神社”,把某些神作为该寺的护法善神进行奉祀。镰仓时代形成的天台宗的“山王神道”和真言宗的“两部神道”的学说,都把佛作为日本原有的神的本地,神为佛的显现。当时的神社事务由在神社中的“社僧”或“别当”管理。此后虽然相继形成一些主张“神主佛从”,即以神为本体,以佛为神的显现的神道学说(如伊势神道和唯一神道),和反对神佛融合理论的理学神道以及在维新“神佛分离”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复古神道,但在近代以前都未曾动摇佛教神道学说的统治地位,也没有改变佛教在组织上对神社的实际管辖。
编辑推荐
《日本近现代佛教史》是东方文化集成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