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后的故事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作者:安德鲁·卡洛尔  页数:466  译者:李静滢,佟海燕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直译过来是《火线后的故事》,但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世界战争家书”,一来这些书信的绝大部分并非是火线“背后”的故事,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场上的惨烈和无情,二来是,这部书是我社于2005年1月出版的《美军战争家书》的姊妹篇,内容不过是从单一的美军书信扩展到全球。2004年六七月份,《美军战争家书》的编著者、美国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先生来到北京,他是为搜集世界战争书信而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之前《美军战争家书》已经译完,卡洛尔先生顺便来签下出版合同。《美军战争家书》真是本好书,它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对“世界战争家书”也有了更大的期待。基于对中国军队和出版社的尊重,卡洛尔先生当即答应“世界战争家书”中文版还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初,《火线后的故事》已经完成,我们也很快收到了英文定稿,美国学者的工作效率和诚信令人感动。这之后,由于译者李静滢小姐工作调动等原因,时间就耽搁一些,后来幸有佟海燕女士加盟翻译,半年后顺利译完,而且译得很好,尽显原著精髓。为此,首先向远在美国的卡洛尔先生致意,同时向两位译者表示由衷的感谢。编稿花去了很长时间,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作为第一读者,常常心有所动,很多时候,悲伤笼罩着一切。战争真的可怕,逝者如斯夫,而活人却如此无奈,只得依靠绝笔人的崇高精神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解脱桎梏。最后想说一点:这是一本由美国学者编著的关于战争带给人类创伤的书,在以战争为题材的书籍中,《火线后的故事》独树一帜,它所展现的,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士兵与平民对战争的观察与反思,内容坦诚真切、扣人心弦,但也应该注意到,任何一部书的写作,一定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对书中一些评述和观点我们保留自己的看法,但归根结底,出版者希望所有热爱和平、珍视生命和关爱世界的读者朋友们,读完此书,发现自己善于思考了,内心也变得比以前温暖而纯净了。2009年2月 这本书是我和佟海燕女士共同翻译的。《美军战争家书》在昆仑出版社出版后,编辑侯健飞老师就约我翻译安德鲁·卡洛尔编著的另一本通信集《火线后的故事》。这是一项令人身心疲惫的工作,不仅因为原书内容厚重,译起来耗时耗力,更主要的是,在两年的翻译过程中,我往往要克制内心的酸楚才能客观地展现原文。戏剧翻译家玛丽安(Maryann)说,译者必须“亲尝其甘,亲领其苦;亲受其祸,亲享其福;亲得其乐,亲会其悲”。的确,翻译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是对存在与世界的追问。自我、他人、历史、命运、生死、爱恨,脑海中不断交织的这一切都仿佛在战争的阴影中飘浮。战争是文明进程中退化与变异,在战争状态下理性会被扭曲,人性会遭泯灭,千千万万无辜的民众茫然地成为历史悲剧的配角。然而每一个受到战争摧残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故土和自己的故事。卡洛尔亲自在三十多个国家搜集书信后推出的《火线后的故事》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每封信都记录了真实的战争故事。这些书信又一次提醒我们战争与和平仅一步之遥,又一次促使我们正视战争与人性。全书各章主题鲜明内容广泛,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明确翔实。书中所选通信不乏柔情、幽默与睿智,同时也以朴素的白描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对战争的反思。谁是战争的胜利者?当人们走向街头欢呼胜利时,母亲却仍在暗夜里凝视着儿子的照片。难道胜利能补偿失去儿子的痛苦吗?谁又是敌人?所有的士兵在母亲的眼里都是孩子。本书第二章引用了英国皇家空军米勒中尉的信件。人们在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却注意到一位身穿丧服的妇女站在街上,默默地看着广场上欢乐的人群,独自啜泣。战争不相信眼泪,和平也不会因为流泪而降临。环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是主流,但局部的动荡与武装冲突从未间断,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国家与国家问的利益冲突,时刻危及着世界和平及平民的生命安全。历史证明,如果脱离了对人性价值的理性认同,如果没有保护民主和自由的健全机制,那么世界就可能被野心家甚至“狂人”拖入危险的战争,而“沉默的大多数”也会在日益激进的过程中隐入集体的非理性及至疯狂。因此,任何民族都应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正视并反思人类的“文明与野蛮”。书信集中收入了英国艺术家保罗·纳什的信,他写道,“我不再是个对战争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的艺术家。我要成为一名使者,为在此作战的人们向那些希望这场战争永远继续的人传达一种信息。这信息或许微弱,难以言喻,但它却说出了痛苦的真相,它将令那些卑鄙肮脏的灵魂恼怒不已。”艺术家纳什所意识到的自身沉重而神圣的使命也是推动我坚持翻译这本书的力量。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或命运,但我们可以对历史进行反思,对命运进行追问。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翻译这样严肃的作品才能表现出作为译者的激情与个性。借用翻译家朱生豪的话来表达我完成这部译稿时的感受,就是“知我罪我,惟在读者”。只是在我心中,仍然有隐隐的痛。2008年11月

内容概要

从编写《美军战争家书》(昆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中文版)以来,安德鲁·卡洛尔一直致力于在美国与世界各国搜寻同美国卷入的战争相关的通信。没有他的努力,也就不会有《火线后的故事》的面世。    在以战争为题材的书籍中,《火线后的故事》独树一帜,它所展现的,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士兵与平民对战争的观察与反思,内容坦诚真切、扣人心弦。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人们手写的信件,直到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人们发送的电子邮件,所有的通信都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记录,反映出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种种情感——恐惧、勇气、爱国主义、愤怒、同情、战友情谊、希望、甚至幽默感。    本书收录的大约两百封信件或电子邮件都是独家发表。这些书信中包括:    ·对美国革命时期游击战的生动描述    ·美国内战期间分属不同阵营的兄弟间针锋相对的通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士兵目睹新式武器带来可怕伤亡后写下的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靠飞鸿传情的恋人之间的通信    ·战俘们在囚禁中秘密写给爱人的信件    ·士兵们知道自己即将面对死神时写下的最后信件    ·来自前线的充满抱怨的信件,幽默的叙述,以及审查官员截留的言语过激的信件    ·对于信仰与人性的深刻思索    ·在纽约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幸存者对当H情景的详细记录    ·伊拉克平民写给在国外的亲人的信件    ·来自昔日敌国的退伍老兵们表示友好的相互通信    和卡洛尔编选的《美军战争家书》一样,《火线后的故事》旨在使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通信能够传诸后世。这本书同时也是卡洛尔在美国与世界各国不停奔波搜集书信的记录。他与在战争中失去至爱的人们倾心交谈,并亲自拜访众多退伍军人以及现役军人,这些人慷慨地为他提供了自己的私人通信。对于所有曾经或正在为自由而战的人们,《火线后的故事》是最好的献礼与纪念。它将永远提醒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战争会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

作者简介

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一个民族的伟大文学》等畅销书的编著者。自2002年起,他重拾二战期间美国人民向部队战士发送畅销书与经典文学作品平装本的传统,为在世界各地服役的美军士兵提供书籍。

书籍目录

编辑寄语前言Ⅰ.永远爱你——写给心爱的人与亲朋好友的信件Ⅱ.火线传书——来自战场上的信件Ⅲ.带泪的笑——风趣幽默和不同寻常的信件Ⅳ.困在两军交火时——来自平民或有关平民的信件Ⅴ.战争余殃——写在战后的信件编著者跋致谢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母亲节要到了。所以祝您母亲节快乐。这是我离开家到部队后第二次没能和您一起过母亲节了,真希望我能和您在一起。正是这些使我觉得回家要比在这里更可怕。至少在这里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我们只要还击就够了。但回到家里我会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是我所担心的。在这里我们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在家当然不能这样做。因此我需要重新学会过正常人的生活。我非常想念您,真是迫不及待想见到您。这些信件的内容往往非常形象,直截了当。提供信件的人们都会向我强调,他们认为这其中的许多信件的目的并不是想让读信的人感到舒服或平静。事实上,它们是给世人的警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名叫威廉?梅斯的加拿大随军牧师在信中向妻子描述了发生在战场上的可怕事情:我看到了我们的一个年轻战士,尸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儿了,但姿势还是和他倒下时一样——他的头没了。但是军服上还扣着扣子,他的枪和头盔落在了一边,我从他的皮带上取下带扣作为纪念,我们把他的无头尸体埋了起来。我想找到能辨认他身份的东西,但没能找到。可怜的孩子。在他遥远的祖国,有人正在为失去丈夫、失去儿子或心上人而伤心——最让人难过的是,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是怎样死去的.也不会知道他被埋葬在哪里,甚至就在此时,他们或许还留有一线希望,认为他还活着。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战争经常被人们赋予英雄主义色彩与浪漫情怀.为我提供信件的人们对此格外忧心。而这种心情在士兵们的信件中也有充分体现。 “你竟说你希望自己现在就在缅甸的某个地方。”奥斯卡?米切尔少校在1944年4月15日写给一个年轻朋友海伦尼?海尔斯顿的信中写道。米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一缅甸一印度战区作战。他心急地在信中劝告海伦尼和其他可能读到这封信的人不要把前线的生活想象得那样浪漫。 “大多数人认为他们自己知道什么是战争,但这是真的吗?

后记

这本书是我和佟海燕女士共同翻译的。  《美军战争家书》在昆仑出版社出版后,编辑侯健飞老师就约我翻译安德鲁?卡洛尔编著的另一本通信集《火线后的故事》。这是一项令人身心疲惫的工作,不仅因为原书内容厚重,译起来耗时耗力,更主要的是,在两年的翻译过程中,我往往要克制内心的酸楚才能客观地展现原文。戏剧翻译家玛丽安(Maryann)说,译者必须“亲尝其甘,亲领其苦;亲受其祸,亲享其福;亲得其乐,亲会其悲”。的确,翻译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是对存在与世界的追问。自我、他人、历史、命运、生死、爱恨,脑海中不断交织的这一切都仿佛在战争的阴影中飘浮。战争是文明进程中退化与变异,在战争状态下理性会被扭曲,人性会遭泯灭,千千万万无辜的民众茫然地成为历史悲剧的配角。然而每一个受到战争摧残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故土和自己的故事。卡洛尔亲自在三十多个国家搜集书信后推出的《火线后的故事》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每封信都记录了真实的战争故事。这些书信又一次提醒我们战争与和平仅一步之遥,又一次促使我们正视战争与人性。全书各章主题鲜明内容广泛,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明确翔实。书中所选通信不乏柔情、幽默与睿智,同时也以朴素的白描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对战争的反思。谁是战争的胜利者?当人们走向街头欢呼胜利时,母亲却仍在暗夜里凝视着儿子的照片。难道胜利能补偿失去儿子的痛苦吗?谁又是敌人?所有的士兵在母亲的眼里都是孩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非比寻常,内容与我们密切相关却又超越时间,既令人心酸又引人入胜。安德鲁·卡洛尔让亲历战乱的人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从而留下了有关战争的最直接的记录,对读者的震撼力即或战争文学中也属罕见。  ——《黎明的军队:北非战争,1942——1943》的作者,2003年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里克·阿特金森这本书不仅是新发现的战争快的集结,还有更深层次,更耐人寻味的内容。书中的每封信都很独特,它们从的视角共同展现出真实的战争,安德鲁·卡洛尔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途,只为寻找这些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信件,这种卓绝的努力没有先例。这本书是激情澎湃的产物,它包蕴着伟大的心智与灵魂。  ——《父辈的旗帜》与《空战英豪》的作者詹姆斯·布拉德利

编辑推荐

《火线后的故事:世界战争家书》不仅是新发现的战争书信的结集,还有更深层次、更耐人寻味的内容。书中的每封信都很独特,它们从与众不同的视角共同展现出真实的战争。作者安德鲁·卡洛尔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途,只为寻找这些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信件,这种卓绝的努力没有先例。这本书是激情澎湃的产物,它包蕴着伟大的心智与灵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火线后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从去年开始我就很喜欢读各类的家信,都是普通人的生活,这才是我们门对的真正的生活,很男人寻味,听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   推荐、好书、很厚的一本、战争期间的家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进一步地看到在一式一样的军装下不一样的面孔、看到了炮火下的人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很多家书里 明明是幽默的语言、却让人读出了辛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