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现代 作者:魏家东 页数:2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全景展示留在北京的北漂人的情感生活的纪实作品。该书以20位在北京买房或拥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为对象,用事实记录的形式描述他们如何选择北京、怎样成功地留在北京的故事。采访的20位人士在23-45岁之间。目前市面上关于北漂一族的图书很多,但专门以描写北漂族中留在北京的人为对象的图书,本书还的唯一一本。
作者简介
网名风中挽月,男,青年作家,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著作《驿动的心》、《零点以后》、《天知道我有多爱你》、《天堂里有个会唱歌的天使》。
书籍目录
1 看不完二环的流光异彩成功,在北京的七年零八个月/3幸福定会像花儿一样/15拼搏,才有留下的机会/24甩程序的代码编织希望/332 舍不得三环的古韵新律选择北京忘记寂寞/45生命总是让我沉醉/57在影像的空间里述说自己/70做幸福的小女人/793 写不完四环的锦绣文章一个想买北京的人/91当青春不再飞扬/99下一站,成功/111游弋在高级社交圈的男人/1214 赏不完五环的山情水秀在北京的舞台上激情舞蹈/133因为他,她爱上了这里/142青春已过花开时/152温暖,在那个冬天里/1625 道不尽新贵的闲情雅趣婚姻美好幸福不少/173玩儿够了好好生活//83小老板的大智慧/194生活依然诗情画意/203后记 站在风景中央看美丽风量/213
章节摘录
北京,一个美丽的舞台,很多人在这里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也有很多人 在这里覆灭了自己的希望。 孙宇童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在一个地下室里,那里有形形色色 的人,每一天都能看到新的面孔,变幻间让人感到竞争的压力。” 也许北京的快节奏会让人感到窒息,这种生活决不是当初生养自己的山 清水秀的家乡所能比拟的。但对孙宇童来说,他更喜欢这种快节奏,他说: “在家乡工作很舒适,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融洽,那时侯在大学里当讲师 ,应该是当地很不错的工作了。如果不离开那里,现在也能混个副教授了。 ” 每当说起自己的过往青春,他总是笑笑了事。 我告诉他,你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真正让孙宇童喜欢的就是北京的环境,从生存环境到生活环境,他感受 了京城这个古老且博大的城市给他的热情。 孙宇童说:“北京人对外地人的判断经常是‘普通话有口音’,不过山 西人的普通话,北京人一般都听不出来。北京人讲话很快,南方人讲普通话 比较慢,口音重的话北京人会懒得听清楚,有时还会被嘲笑,不过也没什么 恶意。北京人是乐天派,比较有幽默感,笑完别人笑自己。还有北京人讲话 特礼貌,‘您’不离口。总感觉受到尊重一样,心里很舒服。” 孙宇童是一个有着学究气质的人,大学读的中文专业,后来到北京师范 大学读了研究生,他经常说读书给了他一种力量。 来北京学习是家乡的学校推荐的,如果学完后继续回校任教,将有可能 晋级加薪,如果不回学校,就要自付来北京学习的学费了。 孙宇童来北京之前,一直想着等学业有成后就回家乡报答父老乡亲。 他说那时的他不喜欢北京,这里干燥、有沙尘暴,人还特别多。 两年后,当他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他的想法已经变了。 让他想法改变的原因,恰恰是这个他曾经不喜欢的城市给了他更多的惊 喜。 他说:“北京是一个处处都有文化的城市。北京有很多就业的机会,而 且那些职业是我的向往。” 有时候人要懂得放弃,舍得之间孕育了更多,不一定是什么禅理,而是 在把握之间得到了成功的空间与时间。 当孙宇童决定留在北京的时候,他放弃了很多。 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放弃了家乡舒适的环境。 那个时候他的眼前还没有一条宽阔的路,但是他知道他的未来是宽阔的 ,在北京这个大舞台上,他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是能力,抑或是才华 ! 在北京,孙宇童说:“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就连那些草木,都能让人感 受到一种文明的气息,在这里没有了陌生,人和人之间显得很亲切。比如公 交车上,经常坐的那几路,售票员就不坐,每站都下来招呼,热情得好像请 大家去她家吃炸酱面,都不好意思不上车。我一路坐下来,真担心大姐她累 坏了。觉得北京的服务比较‘人性化’,是率性而为!即使你有很多的不快 乐,坐上这样的公交车想必也会开心不少。” 毕业后,家乡的学校并没有向孙宇童索要学费,这件事一直让孙宇童又 感动又愧疚。 孙宇童在师大附近租了房子,房租比较贵,但孙宇童说他喜欢这里的环 境,很多事物都是那么熟悉。 那段日子,他开始找工作,花着自己所剩不多的积蓄。 孙宇童说:“如果当时打了退堂鼓,回去了,我就不会有今天,现在我 真的很感谢那段艰苦的日子,也很庆幸自己有再坚持一下的勇气。”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他碰壁过,也为自己不能实现理想而失落过。 孙宇童不喜欢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他希望做一个记者,可以自由地工 作。 那时候他对记者这个职业还很懵懂,只能说是一种向往。 在他马上 要弹尽粮绝的时候,机缘巧合地,他接到了录用通知。 孙宇童说:“在我接到我可以上班的通知后,很开心,自己去饭店叫了 两个菜,喝了瓶啤酒。” 那一夜,孙宇童醉了,北京城也醉了,朦胧的灯光,晃动的街景,陌生 的人,都显得那么亲切。 孙宇童真的做了记者。 那是一家教育报的专刊。他的职位是采编。名片上印的是记者。 也许有人对这两个称谓有点糊涂,孙宇童介绍说:“采编人员说白了就 是广告业务员,为报纸拉点软性广告,身披媒体的外衣,也算是一个光鲜的 称谓了。” 孙宇童不是一个坐在家里等待机会的人,在这样一个岗位上,虽然自己 觉得职位平平,但外人还是很尊敬记者的。拿着社里发的记者证也能炫耀一 番。但那只能是片刻的享受,更多的时候,孙宇童是奔波在北京的各大教育 机构中。 他用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对职业的激情,与很多人沟通交流。 一个月后,他终于在报纸上为一家外语培训学校发了一篇软性宣传文章 。 孙宇童说,能成功地拿下这单,离不开他曾经的知识积累。 那段日子,他懂得了做业务一定要替客户着想,想他们所未想的才行。 为了达到目的,孙宇童潜心研究了这家学校的定位、招生范围、学费定价、 竞争对手等信息,当他再次与学校负责人见面的时候,他首先将学校的现状 与目前存在的问题说了出来,同时还提出了市场推广的策略。当时的那个负 责人很是惊讶,为孙宇童的细心与才华所倾倒。当即决定与孙宇童合作。 能成功地完成新工作的第一个任务,是因为孙宇童懂得搜集客户的信息 ,为客户做好周边服务,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很辛苦吗,但是孙宇童觉得 这些辛苦是值得的,他相信跟他合作过的企业永远都不会忘了这个叫孙宇童 的人。 这件事的成功也让他增加了留在北京的信心。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全景展示留在北京的北漂人的情感生活的纪实作品。该书以20位在北京买房或拥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为对象,用事实记录的形式描述他们如何选择北京、怎样成功地留在北京的故事。采访的20位人士在23-45岁之间。目前市面上关于北漂一族的图书很多,但专门以描写北漂族中留在北京的人为对象的图书,《留在北京:20位留在北京的北漂人的故事》还的唯一一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