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胆小如鼠

出版时间:1999-07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余华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1960年4月3
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
作品有《活着》、《许三
观卖血记》、《在细雨中
呼喊》、《我能否相信自
己》等,并被翻译成英
文、法文、德文、意大
利文、西班牙文、荷兰
文、日文、韩文等在国
外出版。其中《活着》荣
获台湾《中国时报》十
本好书奖、香港《博益》
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
格林扎纳・卡佛文学
奖。

书籍目录

目录
自序
我胆小如鼠
夏季台风
四月三日事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胆小如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找过几家书店,都没买到,网上也没整部。最近又看了一篇《女人的胜利》,感触蛮深,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品,嘎嘎!
  •     这本集子里收录的三个中篇,《我胆小如鼠》写于1996年,《夏季台风》写于1992年,《四月三日》事件写于1987年。除了《我胆小如鼠》稍微好读一点外,其他两篇读得比较吃力。三个少年游离在现实与幻觉之间。余华用意识流动的叙事语言展开他们的心理历程。这是余华文字给我的全新体验。
  •     余华的书直至《兄弟》,之前我总会轻易地贴上青春残酷小说这样的标签,某日灵光一现,那个少年的“我”其实是一个隐喻,影射在我们内心中一直存在的一面,懦弱的,不坦荡的,一如那个迟疑隐晦的少年,非常深刻的自我剖析。有些成长并不随时间推移而顺理成章,或许每个人都有尽力需要避讳的东西,成长的阴影,父母的离异,旧日的情人。这样半遮半掩的心让成长固步自封。而岁月始终教会我们智慧,让我们释然。这世界的残酷在于只有锦上添花,而无雪中送炭。每个人都在尽力追求财富时间的自由,而身心自由之后,有人做好事,有人做坏事。(笑)而成长一部分就是学会包容不完美,这不完美源自自身,源自他人,也源自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而我相信事物内在的规律总是会推进外界的公平,与其人人抱怨,不如多少做些什么,好比写作~
  •     三个中篇小说,除了第一个以外,都没看懂。
      
      不过喜欢余华在自序中说的话:写作可以不断的唤醒记忆。写作有益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
      
      不管是虚构自己的人生如余华,还是记录自己的人生如我,大概都可以清晰的看到生命的曲线。余华说,现实与虚构的生命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它们时而相会一处,时而天各一方。而我是个健忘的人,需要记下日记,才不会忘记曾就走过的路。然而日记何尝没有虚构的成分呢?我大概,也是在记录自己想过的人生吧。
  •     当我准备回看这本书时,我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原来这本书我还没有看过,一定是把这本和《现实一种》搞混了。那么就光谈谈第一篇《我胆小如鼠》吧,后面的有空么慢慢来,为了提高书架的存货周转率,今天打算要整理的书还是有点小多的。
      
      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前几天珠海发生的惨案,一个面包冲进斗门一所中学,横冲直撞伤亡甚多。据说是因为由于航展珠海的交警全副武装上阵,正好这小面包就在这段时间违章,导致数辆警车和警摩托围追截堵,小面包走投无路一头冲进中学前门,却恰是放学时间,一路带倒学生多名,迫于小面包司机完全失去理智,交警当场将其击毙,失去控制的小面包直到从后门冲出,撞到一辆泥头车才停下。
      
      现实残酷不忍评论,亡者安息,走好。
      而虚构的故事却让我总是感觉这个虚构和上个现实交错重合。
      
      杨高胆小如鼠,他六岁的时候还不敢和别人说话,到了八岁还不敢一个人睡觉,十岁了还不敢把身体靠在桥栏上,现在他都十二岁了,可他连鹅都怕……其实嘛,杨高的父亲就很胆小,作为一个司机,他开车是最慢的,说话细声细气,只敢对乱闯的路人喊一嗓子“找死啊”,因为他们赶不上。出于复杂的目的,杨高让父亲闭着眼睛开下车,父亲这样做了,从一个拖拉机旁檫出去,还对着拖拉机吼了嗓子“你们找死”,然后不久车抛锚了,在下面修车的父亲被追上的拖拉机的泥鳅般的人修理了一顿,逼急的父亲随后上车,疯狂的撞向了拖拉机。杨高最后看到了满地的麻雀,像庄稼一样密密麻麻,它们本来是被那声巨响给震死的,它们本来是在树上,它们本来是高高兴兴的,可是杨高父亲的卡车突然撞到了拖拉机上,它们就这样突然的死去了。
      
      麻雀这段描述,让我想起了余华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说:“相较于一个总统的选举诞生,一颗纽扣的落地显然更能吸引我产生无尽的暇思。”
      
      还没有结束,作为余华早期的作品,对比《我胆小如鼠》和《现实一种》可以发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杨高在遭到朋友吕前进的暴殴之后,提着刀去报复,当然,作为一个胆小如鼠的人,此举遭到了所有人的嘲弄,同时杨高也想起了吕前进为他做的事,放下了屠刀只打了吕前进一巴掌。
      
      故事于是在杨高被再次被暴殴而产生的“嗡嗡”幻听中收尾了。
      而哈尔滨警察暴力事件和珠海的撞人事件,或许将很难知道会如何收尾。
      
      附:有关自序和颁奖辞
      引自原文:“自序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属于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我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的时候,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之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美哉兮,真哉兮,余华眼中的写作。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作家,不能沉迷于个人的琐情中,至少他应该描述一个时代,直到揭露人性的深度,否则便是卑下的自我迷恋或是无法把握大的话题。余华的作品,从开初的对于写作技术的追求,到现在对于荒诞现实的平述,无不牢牢的把握着时代或是人性。同时,记忆永远是余华写作原因的主题,却从来有着不同角度的描述,这是颇让我痴迷的一点。本书中余华有句描写“遥远的如同童年一样”,呜呼,这是我见到最最贴切的说法。这个世界中,文人留恋于过去,投资者放眼于未来,营营苟苟之人,满怀热情的走在现实的大道上。
      
      引自原文:“詹姆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奖辞
      你的作品反映了自然实体的生存状态,它们既不是圣洁的,也不是耸人听闻般的,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天然般的存在,一种存在于宇宙中的原始经验。
      你,一位中国作家赋予21世纪的生活以道家的精神,由此带来一种全新的视野,这也是为什么乔伊斯把《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称为领航的大师,他始终与风浪相连,这个任务最终成为他创作《尤利西斯》的原型。”
      
      首先么,还是觉得西方夸人真是夸的那叫一个不动声色而又惊天动地啊。不过呢,把余华的风格形容为道家的精神,还是相当的有意思,生活不是这样,不是那样,它是一种不可明道的荒诞,就如同余华一直认为的那样。
      
  •     还未看过这本书
      只是从朋友的手里看了他的自序
      已经有足够的理由 让我有了买它来看的打算
      
      把自序里一段我觉得写得很好地贴出来。
      
      ..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
      我感到自己的记忆只能点点滴滴地出现,而且转瞬即逝。
      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暗淡,使人难以区分。
      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
      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
      同样的道理,回忆无法还原过去的生活,它只是偶然提醒我们:过去曾经拥有过什么?
      而且这样的提醒时常以篡改为荣,不过人们也需要偷梁换柱的回忆来满足内心的虚荣,使过去的人生变得丰富和饱满。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
      
      有的时候 我觉得自序比小说还要让我印象深刻。
  •     《夏季台风》没看明白。
      余华早期作品,用了大量几乎全部的缺成分的短句,重叠反复。
      我厌倦了这种风格。
  •   好比写作~
  •   
  •   那种漂浮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   后面的两篇不好看。
  •   自序写得的确好,郁闷的是,好多本的自序都是一个版本。因为都是回首往年写的东西、、、、
  •   我也超爱这本的自序!
  •   我也没怎么看懂,只是觉得很新鲜。。
  •   我也么有看懂。。可纠。。。。还说再看一遍呢,有点分不清人称。。。。
  •   哈 都是没看明白啊
  •   我感觉太乱了 他 有时候不知道指谁 感觉里面没有一个关键位置的主人公 看得我好烦
  •   不过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很津津有味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