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二版)

出版时间:2003-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曼昆  译者:梁小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政府所选择的公共政策。理解赞成或者反对某项政策的各种意见是我们研究经济学的一个理由。我希望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能力中国的繁荣尽绵薄之力,并对中国的强大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N·格里高利·曼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原理。多年前他甚至还在长滩当过一个夏天的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教授是一位高产学者。他的著作发表在许多学术杂志上,例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也常发表在普及性的报刊上,例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他也是《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和最畅销的教科书《宏观经济学》的作者。除了教学、研究和写作之外,曼昆教授还是设在麻省坎布里奇的非赢利性思想库国民经济研究局货币经济学部主任,以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顾问。
曼昆教授现在与妻子德博拉和他们的孩子凯瑟琳、尼古拉和皮特住在麻省的威尔斯利。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供给与需求(1):市场如何运行
第三篇 供给与需求(2):市场和福利
第四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五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六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七篇 长期中的实际经济
第八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九篇 短期经济波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学基础(第二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这几天恰逢高考,各大小媒体上有关高考的消息铺天盖地,昨天深夜我就跟室友在卧谈会上回忆我们当年。因为大三临近毕业找工作,虽然我们的整个大学一直依赖自学,但是“学校的优劣”这个问题突然又被提到了眼前。
      
       我高考没考好,本来期望挺高的结果分数才擦重点线,所以我现在就读的这个大学不是985或211.但我当时的心态是宁愿读二本也不要回去复读了,一心只想“早点解脱”。跟我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应该差不多都是这心态吧?当年或许有希望考上重点院校,可是没考好,但也不至于太差,又不想复读。
      
       过去这三年再回头看如今的考试,比如XX市为了高考全城大动员,XX学校的家长为了保证环境安静把大马路上骑摩托车的青年扒拉下车,XX市某考生迟到两分钟,母亲为其求情下跪……当年我的理解和疼惜,如今全都改换成惊讶和叹息。平日里各不相干的市民在这几天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严阵以待就为了……一场学生考试,简直是全民疯狂。其实如果实在没考好的话,回去再复读一年又能怎样呢?我的同学XX和XXX都是复读成功的例子。就算你侥幸考得好,或者回去复读后考上了——老实说,你的人生并不会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对高考的无比重视暴露出来的,无疑是一种全民的焦虑与紧张。如果我们把“好大学”看作稀缺资源,把考生看成“需求者”,在市场的调节下,高利润的行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优质资源,一所好大学要求的“好师资”、“好设备”会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增加,这样教育市场的供求最终会达致平衡;同时,那些盲目扩招而教学资源又没有跟上的学校,学生到了之后就会发现被坑了,以后不再选择它们,最终这样的学校就会被淘汰掉——这不是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应有之义么?经过竞争和比较,最后留下来的大学就算不是个个都是精英院校,但至少都会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比如你想读大学但是又不想付出多少努力,可以去社区大学。稀缺资源会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每个人都能得到合意的结果,你还“焦虑”什么、“紧张”什么呢?
      
       问题是,现实的教育资源压根儿不是按市场需求配置的。就像一批“仁人志士”倡导的“教育又不是商业,怎么能依靠市场来分配资源呢?丫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我看市场经济的好处是什么,那帮人还是没能弄明白。反正既然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的话,当然只能让伟大的政府来安排咯,美其名曰“公共教育”。于是每个高校的教育方针、教育资源和招生政策都是由政策来统一规定的。当然有高档的大学,比如985、211工程,但那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人为划定的。
      
       高考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图省事儿的淘汰机制。如果真要选拔人才,应该像美国的大学那样:学分+平时表现+综合能力+面试等等一罗串地考查,而不是一刀切出个分数线。据说全国每年有900万考生,最后能上985、211的不过8%左右,当然你要是拼命努力读书做题目最后是有可能上那拨最好的学校,可是亲,你再怎么努力也就8%的可能性哦。这就好比,政府指定了几个卖家,能提供的货物就这么点儿,你们买家先打架去吧!你能把同类先干掉咯,也就能赢得体制的青睐了——你打不赢同类,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里说,交易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好。这是因为,“无私”的品质虽然可贵,但唯有“自私”才能持续长久,“有利可图”才是驱使社会长久进步的动力。但是我们是有特色的国家,我们才不信这些。我们驱逐了市场经济,保持了教育的纯洁性。然后你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想像中那么美好,这二十年来的努力似乎有点不值得。但这一切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人们的贪念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需要讨好的对象不再是你罢了。
      
      
      
  •     读完这本之后,就千万不要再买《经济学原理》的宏观和微观分册,超过一半的内容这本书里都有了,所以推荐的做法是:读完基础之后,两本分册可以去图书馆里借阅。不然太不划来了。
      
      我就是买了微观分册,打开一看才发现钱白花了。。。还好没有买宏观分册。。。
  •   如果选拔人才像美国那样,那么情况会比现在更早。穷人连最后一根翻身的稻草都会失去。
  •   回楼上的亲:我指的“美国式的”是学分+平时表现+综合能力等的整体考查,前提当然是建立平等的机制,不能搞暗箱操作。现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就是采用这种自主招生的方式。
    如果你说的“美国那样”是指没有公平标准的考试,那自然是不可取的~
  •   这样的评论对其他人就很有帮助。
  •   必须的。。。。
  •   感谢经验之谈。
  •   是买两本分册不买这本总的,还是只买总的不买分册好呢??
  •   买总的,不买分册。
  •   楼主请问下,我已经把两本分册都买了,那还有没有看这本《基础》的必要呀?
  •   买了都看了,就没有看基础的必要了;买了嫌太厚不想看,就有必要了。。。
  •   嗯好的謝謝謝謝!
    想不到你這麼快就回我了~~~^_^
  •   这个够慢了。。。
    一个月没来了。。。
  •   谢谢楼主~
  •   弱弱地说一句,楼主,等你看完微观和宏观再做定论吧
  •   我看完了呀
  •   入门的话建议是选原理还是基础呢?谢谢
  •   《基础》作为入门,挺好~
  •   学校要求先学基础再学微观宏观。。。
  •   这个评论太有用了!!谢谢~嘿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