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春艳 页数:236 字数:301000
内容概要
胡春艳编著的《抗争与妥协》主要选取华人政党、华人压力集团及华文报刊作为主要变量。其中,华人政党又以马华公会为主,兼涉民主行动党及民政党等其他华人政党;华人压力集团以董教总为主,兼涉中华大会堂联合会(堂联)、工商联合会等华人社团组织;华文报刊以《星洲日报》及《南洋商报》为主。
作者简介
法学博士,讲师。1980年7月出生于河南商丘,2007年至2010年在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及华侨华人方面的研究。2D07年以来,先后在《世界民族》、《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暨南学报》(哲社版)及《国际问题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0篇;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国侨办、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及河南省社科联等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与不足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概念界定
五、本书所用变量分析及几点说明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族母语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东南亚华族母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现状
一、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阶段的历史回顾
二、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族母语教育发展状况透视
一、“成就困境”中的华文小学
二、“成就困境”中的华文独立中学
三、艰难前行中的华文高等院校
第三节 对比分析——制度的分析视角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族母语教育生存的政治生态透视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政治体制及其架构
一、马来西亚政治体制的形成及特点
二、马来西亚的宪法制度
三、最高元首与统治者会议
四、内阁(联邦政府)与政策制定
第二节 马来西亚的议会制度与选举制度
一、马来西亚的议会制度
二、马来西亚的选举制度
第三节 马来西亚的政党制度
一、马来西亚政党制度的形成
二、马来西亚政党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 马来西亚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
一、马来西亚族群关系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5·13”事件后相对融洽的族群关系的形成
第四章 独立前后的马来西亚华教政策制定(1946—1969)
第一节 政府华教政策制定的国内外背景透视
一、两极对抗的国际格局
二、僵硬对抗的中马关系
三、马来亚共产党的影响
第二节 华人社会力量主体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方式
一、社会运动理论与华教运动的形成
二、华人社会力量主体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方式
第三节 “二战”后英殖民政府华教政策的制定及其力量博弈
一、从马来亚联邦到马来亚联合邦
二、“二战”后英殖民政府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1951年巴恩报告书》与《1952年教育法令》
四、《1954年教育白皮书》与董总的成立
五、博弈结果分析
第四节 联盟政府华教政策的制定及其力量博弈
一、联合邦立法议会选举与“马六甲密议”
二、1956年《拉萨报告书》与《1957年教育法令》
三、1960年《达立报告书》与《1961年教育法令》
四、“华文官化”运动及《1967年国语法令》
五、独立大学的创办
六、博弈结果分析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西亚华教政策的制定(1971—1990)
第一节 政府华教政策制定的国内外背景透视
一、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国族的打造
二、尚存疑虑的中马双边关系
三、马共问题的困扰
第二节 1969年“5·13”事件及同化的教育政策
一、“5·13”事件后的马来西亚政治
二、“5·13”事件后马来西亚文化与教育政策的单元化
三、巫统内部的党争——温和派与激进派的斗争
第三节 马来政府华教政策的制定及其力量博弈
一、“5·13”事件后的马华改革与《1972年教育修正法案》
二、《1979年内阁教育报告书》与3M制之争
三、20世纪80年代华人政治的特点分析
四、1987的华小高职事件与“茅草行动”
五、博弈结果分析
第六章 国家发展新时期的马来西亚华教政策制定(1991—)
第一节 政府华教政策制定的国内外背景透视
一、冷战后国际体系的转换及“华文热”的凸显
二、中马关系的良性发展与马共问题的彻底解决
第二节 冷战后马来政府的施政哲学及华社力量的分化
一、政府对内政策的目趋缓和及其施政哲学
二、政府“统合化”下的华团分化
第三节 政府华教政策的制定及其力量博弈
一、“宏愿学校计划”的出台及华社的抗争
二、《1996年教育法令》的制定及华社的抗争
三、2003年数理英化政策及华社的抗争
四、博弈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语
一、国际因素对马来西亚华教政策制定的影响
二、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三、马华公会在争取华教权益上的局限性分析
四、马来西亚华族母语教育的前景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