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Jina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li xiang wei 页数:225
内容概要
克服“单面人”生产和突破“块垒式”教学,探索宽基础、大口径、深层次培养通识通才的途径,是世界所有高校的重大难题,也是广东省建设文教大省不可回避的关隘之一。近几年我们以省重点扶持学科比较文学为依托,进行了集约性融通的尝试,一系列成果聚焦于“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2008年底,我们以此为题,获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立项,一个融通人文学科的核心实践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拉开序幕。
何谓人文学?从学科脉络上讲,她是研究文史哲互根的学问;从学术本质上看,她是求索中西学融会的艺术;从学理辐射而论,她是探讨教科文贯通的方略。我们将之作为文学化感通变的“核心加速器”,从“比较文化视野”多向度运作,以推动中外语言文学的通化性研究。这是我们创新团队数十年的精心设计,是我校长期师资建设和学术积累的集成绽放,是我校比较文学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授权点配套后的新拓展,尤其是我校作为省属涉外型重点大学对“明德尚行,学贯中西”校训的认真践履。
“人文学中心”是广东省文科基地重点项目建设的一个工作站。本中心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和教研骨干,大力推动国内外同行间的多向交流。旨在打破近代以来人文领域分科治学人为分界的局限,同时坚守合理的规则,以具有长远规划、长期积累和趋向性影响的重大项目实施,带动人文主干学科多面建设。
作者简介
李祥伟,安徽六安人,回族,现当代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传播与接受、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等综合性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新闻界》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市级课题多项,曾获“广州市优秀教师”称号。
书籍目录
总 序(栾 栋)
前言
绪论 《古诗十九首》研究概述
第一章 文学经典解析
第一节 文学经典:研究概况
第二节 文学经典:审美?历史?谱系
第三节 文学经典:《古诗十九首》文本简说
第二章 古代诗歌批评谱系中的《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 古代诗歌批评中经典的标准与谱系的建立
第二节 “辨体批评”与《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
第三节 “汉道”与《古诗十九首》
第三章 风教——《古诗十九首》的经学阐释
第一节 教化一经典一风教
第二节 经典一经学一文学
第三节 附托《诗经》
第四章 经学的诗法——教化性比兴解读
第一节 “比兴”钩沉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经学阐释史回顾
第三节 “比兴”解诗的价值与意义
第五章 诗母——《古诗十九首》的文学阐释
第一节 母仪概说:文学经典管窥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诗学内核:审美阐释
第三节 审美趣味蠡测:“清”与“厚”
第六章 文学经典阐释的亮点
第一节 清丽:六朝人论《古诗十九首》
第二节 清真:唐人论《古诗十九首》
第三节 清韵:宋人论《古诗十九首》
第七章 文学经典的“神韵”——胡应麟与《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 “神韵”内涵概述
第二节 胡应麟《诗薮》与“神韵”说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清婉”说
第八章 文学经典的“化境”——贺贻孙与《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 作为“化境”的“清厚”诗学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清厚”论
第三节 “化境”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第九章 文学经典的言路寻绎——金圣叹与《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 “辞达”新解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辞达”说
第三节 “辞达”与诗歌结构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如明末清初金圣叹《唱经堂古诗解》(古诗十九首专论)、张庚《古诗十九首解》、姜任修《古诗十九首绎》、朱筠《古诗十九首说》、徐昆《古诗十九首说》、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方东树《昭昧詹言》摘出的评《古诗十九首》和刘光贲《烟霞草堂遗书》摘出的《古诗十九首注》等颇有特点。 在近现代,也有大量的论文、专著问世。其中,代表性成果有20世纪20年代贺灵扬的《古诗十九首研究》、髯客的《占诗十九首诠释》(一)(二)、梁启超的《古诗十九首之研究》(《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1924);30年代俞平伯的《葺芷缭衡室古诗札记(古诗十九首)章句之解释》、陈柱的《古诗十九首解》、王缁尘的《古诗十九首新笺》、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40年代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50年代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探索》;80年代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90年代杨效知的《古诗十九首鉴赏》、王强模的《古诗十九首评译》及21世纪曹旭的《古诗十九首及乐府诗选评》、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等。在历代阐发《古诗十九首》的资料中,既有总体性的论述,又有独立成篇的分析,还有具体篇、章、节的揭示.从注疏式到评点式再到评论式,诠释的形式各有不同。 中国传统的学术史中,对于典籍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经学的阐释、史学的阐释和文学的阐释三种。闻一多在《风诗类钞甲》的“序例提纲”中,对《诗经》研究方法作了归纳。在他看来,“经学的”、“历史的”和“文学的”属于“三种旧的读法”。之所以“旧”,因于“经学的”近于求善,“文学的”近于求美,“历史的”虽与求真较近,但终未及“社会学的”来得真且切,所以社会学的读法是闻一多所倡导和追求的。他依社会组织的纲目对《国风》的内容作婚姻、家庭、社会的重新编排,且提出了以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带读者到诗经的时代”。闻一多对《诗经》阐释方法的分析总结非常到位,我们可以移植于《古诗十九首》的阐释史。总的来说,历代对《古诗十九首》的阐释是以经学阐释为主流的,与其并肩发展的是文学阐释,而由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及作者的不确定性,使研究者难以产生以作者为中心的阐释观念,导致传统的史学阐释只是作为“异调”而存于历史的尘埃中,而以文本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的阐释观念得到明显的发展。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