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加丰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加丰编著的《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辑讨论史学理论及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是在为教育硕士(历史方向)开设的《当代史学评介》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目的是使中学历史老师了解20世纪中外历史学发展的概况,理解和掌握20世纪里人类在历史学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及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加以运用。第二辑收录的文章均属笔者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重要文化现象的看法。笔者的初衷是希望这有助于提高中学历史老师的历史素养,或加深他们对中学历史教材中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其中有少数文章写于10多年前,但所论述的问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书末的附录,是与《解放日报》记者就《大国崛起》热播展开的问答,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与当前的历史教育有关,所以也一并收入。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辑 当代史学评介
1.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回顾
2.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发展轨迹
3.20世纪西方历史学的追求——理解与联系
4.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5.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6.现代化理论与全球化理论
7.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道路理论问题
8.现代化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9.比较史学:我们怎样比较
10.精神史
11.社会史
12.现代化时代,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削弱还是应该加强?
13.我国历史教育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14.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爱国”与“卖国”之争
15.全球观与世界史教育
第二辑 重要历史问题和文化现象解读
1.500年来人文精神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2.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政治前提问题
3.关于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问题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5.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经济危机
6.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几点经验
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问题
8.现代化与退化
9.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矛盾
10.说史也要“以人为本”
11.什么是创新?
12.世纪末的恐惧及其他
附录:《大国崛起》热播昭示了什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社会的人口状况及其历史。人口变化对于说明社会变迁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社会变化对人口的发展变迁同样有重要意义。对人口及其构成的研究是认识社会整体结构状况的基础。人口问题与许多重大的历史或社会问题紧密相关,近代以来尤其如此,如城市化、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职业结构和文化素质、人口流动情况等。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化、农民与农村社会问题、流民问题等也都与人口问题密不可分。 (2)家庭、婚姻和宗族关系。家庭和婚姻的模式是社会结构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社会结构模式的重要切人点。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的差别首先表现为婚姻家庭模式的差别。原始人的婚姻模式、西欧中世纪的婚姻模式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模式就能典型地说明这些社会的区别。中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实行长子继承制,青年人满18岁后必须出外谋生,只有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结婚条件后才能回家成婚,婚龄往往在25岁以后。在旧中国,新婚夫妇一般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过着一种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同居共财,个人是否具备结婚能力对结婚并不重要,因此早婚盛行,民间有“13(岁做)娘”、“14(岁做)爹”之说。不同的婚姻模式严重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西班牙人往美洲扩张时,领头的大部分是没有继承权的贵族的非长子。宗族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扩大和延伸,实际上是一种“大家庭”的关系。宗族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看远的,单看明清以来的徽商就可知道,他们都是以宗族关系为纽带而发展起来的,其对经济社会变迁及对群体文化意识和社会心态结构的影响难以估量。 此外还有:社区历史研究,可细分为区域社会史、城市社会史和乡村社会史等;民族社会史研究,主要是指历史上各民族的社会史、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相互吸收和相互促进;社会阶级、阶层的历史,包括历史上各阶级、阶层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社会流动的情况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以上各个方面,都特别注重对下层社会的研究,因为这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2.社会生活史,或称日常生活史。指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过程变化的历史,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行为准则、方式和结构的历史。它大体分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方式,研究这些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演变,可以揭示人类社会行为的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效应。
编辑推荐
《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