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许永勤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12-08出版) 作者:许永勤 编 页数:248
内容概要
《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犯罪心理学概论》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犯罪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暴力型犯罪心理、财物型犯罪心理、变态心理与犯罪、群体犯罪心理、犯罪的心理侦查、犯罪审讯心理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 第三节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 第三章犯罪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认知基础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 第四节需要与动机 第四章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第一节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与犯罪特点 第二节未成年人犯罪的身心基础 第三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五章女性犯罪心理 第一节女性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第三节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暴力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攻击 第二节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暴力杀人犯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性暴力心理分析 第七章财物型犯罪心理 第一节盗窃犯的心理分析 第二节诈骗犯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职务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八章变态心理与犯罪 第一节变态心理概述 第二节变态人格与犯罪 第三节精神病与犯罪 第四节性变态犯罪心理 第五节纵火犯罪心理 第九章群体犯罪心理 第一节群体犯罪概述 第二节不同类型群体犯罪的特征 第三节群体犯罪的心理分析 第十章犯罪的心理侦查 第一节被害人的催眠询问 第二节证人的认知询问 第三节犯罪人的心理画像 第四节犯罪人的心理测试 第十一章犯罪审讯心理 第一节审讯的心理学原理 第二节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的心理特点 第三节审讯中的心理策略及方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四、情绪情感的适应不良分析 情绪情感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情绪情感作为交际手段和活动动机,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其次,从人类的自然属性来看,它又受脑的低级中枢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控性。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复杂的环境事件和个体本身人格特征的影响,情绪情感的发展出现变异,导致适应不良,从而影响到社会适应行为的异常,甚至诱发犯罪行为。 1.依恋感的缺失 依恋感是指人在生命早期出现的情感表现,最初来源于有机体在其生命早期的敏感阶段对最先看到的活动物体产生依附的现象。依恋感的产生是人在生命初期与生俱来的一种反应。最初对依恋现象进行研究的是奥地利的动物学家康德拉洛伦兹,他发现,新孵化的小鸭子会本能地追随它们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无论其是否是自己的物种成员,这个现象被称为印刻。洛伦兹认为,这种印刻效应是自动化的和不可逆的,是由学习的先天倾向导致的。通常,这种本能的联结是和母亲之间建立起来的,但如果事件发生的自然程序被打乱,则会建立其他的依恋,或者不会建立依恋。依恋感的建立有一个特定的时期,称为“关键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某一事件的发生或缺失会对发展产生特定影响。如果一个必要的事件在成熟过程的关键期没有发生,则常规的发展也不会发生,而且其导致的反常模式是不可修复的。关键期也可以发生在儿童早期,在关键期剥夺儿童的某些特定经验,可能会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迟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依恋感建立的关键期是个体出生后1~3年期间。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需要也正是在这种最初三年建立的依恋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依恋是人在初生时对身边某一稳定抚养人产生的专一的依赖与眷恋、不愿其离开的情感现象。在最初的印刻效应之后,婴儿会不断追随稳定的监护人,通过他日复一日地被照顾,每次得到满足而感受到愉悦的同时,他也记住了抚养人的音容笑貌、身体体味等,这样在半年之后,就会有明显的依恋表现,不愿抚养人离开自己,拒绝陌生人,一旦抚养人离开就会表现出哭闹等不良情绪。在一至三岁期间,如果孩子的依恋情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孩子的需要能够得到抚养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注,孩子就会出现知足、快乐、安静和健康的心理表现,同时对他人也会友好和信任。但是,如果这一时期,抚养人采用错误的教养方式,忽视或拒绝孩子的需求,或者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和孩子的互动,孩子就会出现易怒、敌对、封闭自己、拒绝亲密等行为表现,对以后的人格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依恋感的建立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没有形成依恋的人会有终身的社会情感缺陷。成年后,他们对社会或他人会比较冷酷和残忍,而且也很难和家人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依恋感也是抚养人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的资本,让被抚养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抚养者的要求和观念。反之,如果没有抚养过程和依恋现象,抚养人就很难支配和控制孩子的心理。
编辑推荐
《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系列教材:犯罪心理学概论》是司法 警官职业教育系类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